所属成套资源: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微专题练习+综合强化练习(Word版附解析)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综合强化练习第40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现代诗歌阅读(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综合强化练习第40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现代诗歌阅读(附解析),共8页。
1.[2024·河南省郑州市部分学校模拟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几年前,圆明园推出了一款荷花造型的文创雪糕。之后,国内许多景区纷纷效仿,以自己景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为形象,制作各种文创雪糕。起初,制作文创雪糕确实是一种令人惊艳的文化创意,但当满大街都是文创雪糕的时候,这种创意便成了跟风。这从侧面反映了文创产业存在的一个问题:缺少原创性和独特性。人家推出了“某某印象”大型演出,你也照猫画虎;一提到文创产品,你想到的就是制作冰箱贴、笔记本……你的这些做法和想法看似 ① ,实际上只是“拿来主义”的体现,与“创意”的内涵 ② 。
文化是文创产业的内核,创意是文创产业的关键。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用智能化、数字化等科技手段赋能,可以将各种 ③ 的想象变为现实。不久前,800架无人机组成的中华巨龙腾空而起,盘旋于天津天塔周围,这一“飞龙绕塔”景观很快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点;智慧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平台致力于打造动漫、网游等产业,推动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另辟蹊径,实现各种“嫁接”。
要找到文化创意“出圈”的密码,让创新的源泉涌流,需要在“融合”二字上下功夫。融合可以是跨产业的,比如文创与旅游、商贸、体育“握手”;也可以是跨平台的,比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和科创园等创新平台互动共享。说到底,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产品、业态、市场等打通,把相同主题的文化元素串成“项链”。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简要赏析“握手”“项链”二词在文中的作用。
答:
(3)请用一组对偶句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体现发展文创产业的思路和对文创产业的憧憬,不超过24个字(含标点符号)。
答:
答案:(1)①别出心裁/独出心裁 ②毫不相干 ③天马行空
(2)①“握手”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文创与旅游、商贸、体育拟人化,表现文创与这些产业的融合,使之更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②“项链”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相同主题的文化元素所融合在一起的联系比作项链,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文化元素的融合,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
(3)示例一:文化和科技推动创新发展,融合与共享构建互动平台。
示例二:科技促进文创发展,融合打通共享平台。
解析:(1)正确使用成语。①处,根据前文“这从侧面反映了文创产业存在的一个问题:缺少原创性和独特性。人家推出了……你也……”可知,这些做法表面看是创新,实则是模仿,故此处可填“别出心裁”或“独出心裁”;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②处,根据前文内容,文创产业“缺少原创性和独特性”,只是“拿来主义”的做法,和创新没有任何关系,故此处可填写“毫不相干”;毫不相干:指跟某个事物没有丝毫联系。③处,根据前文“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用智能化、数字化等科技手段赋能”可知,在科技赋能后,想象会变为现实,而“想象”的修饰语可以用“天马行空”。天马行空:比喻思想行为无拘无束,也形容文笔超逸流畅。(2)分析语境中词语用法及作用。握手:本指“见面、分别的礼节性动作”,而此处先说“融合可以是跨产业的”,然后举例,把几种不同的产业的融合赋予人的动作“握手”,从而把产业融合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项链:本来是套在脖子上垂挂胸前的链形首饰,而此处根据前文“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产品、业态、市场等打通”可知,是“把相同主题的文化元素”串成一个有机整体,就像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饰品——项链一样,因此运用了比喻修辞,将抽象的产业融合具象化,通俗易懂。(3)压缩语段和选用句式。由第二段“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用智能化、数字化等科技手段赋能”“推动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等处可知,本段主要讲述的是文创与科技的紧密结合;由第三段“融合可以是跨产业的”“也可以是跨平台的”等处可知,本段讲述的是融合的方式——跨产业、跨平台,从而使产业之间“创新平台互动共享”;根据题干要求,用对偶句概括二、三段的内容,在概括时要注意对偶的词性、字数等要求,故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为:“文化和科技推动创新发展,融合与共享构建互动平台”或“科技促进文创发展,融合打通共享平台”。
2.[2024·河南省郑州市部分学校模拟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虫害给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检搜史书,a可以找到很多像“蝗虫过境,寸草不生”这样。人类漫长的农耕史,也是人类与虫害的斗争史。
危害农作物的害虫, ① ,蝗虫就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b全世界每年由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占粮食总产量高达37%左右,其很大一部分损失是由迁飞性害虫造成的。迁飞性害虫会随着季风迁徙,有的迁飞数百千米,有的甚至跨越大陆,飞过海洋,迁飞数千千米。它们来到陌生而遥远的地方,令迁入地暴发虫灾,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
② ?迁飞其实是昆虫的一种生存策略。简单地说, ③ ,昆虫就会集体迁飞,去寻找新的食物来源。以2019~2020年危害全球农业的沙漠蝗虫为例,它们从非洲出发,迁飞到两河流域、南亚等地。它们数量多,迁飞速度快,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灾害。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监测数据显示,每平方千米中的迁飞沙漠蝗虫,c一天就可以吃掉相当于3.5万人的口粮。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
(2)文中三处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分别指出修改方法,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答:
答案:(1)①主要是迁飞性害虫 ②昆虫为什么要迁飞 ③昆虫的原生地食物短缺
(2)a:在“这样”后面加上“的记载”;b:删去“高达”或“左右”;c:在“吃掉”后加上“的食物”或删掉“相当于”。
解析:(1)补写句子。根据后文“蝗虫就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其很大一部分损失是由迁飞性害虫造成的”可知,给农作物带来主要危害的是迁飞性害虫,故此处可填“主要是迁飞性害虫”。根据空后问号和后文“迁飞其实是昆虫的一种生存策略”可知,此处是在问迁飞的原因,故此处可填“昆虫为什么要迁飞”。根据后文“昆虫就会集体迁飞,去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可知,此处应是介绍昆虫迁飞到外地寻找食物的原因,故此处可填“昆虫的原生地食物短缺”。(2)辨析并修改病句。a: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在“这样”后面加上宾语中心词“的记载”;b:逻辑不当,“高达”与“左右”语意矛盾,删去“高达”或“左右”;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中心词,在“吃掉”后加上“的食物”或删掉“相当于”。
3.[2024·湖南长郡中学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两句,在交代送别地点的同时也表明了友人所去之处。
(2)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达到了本质的飞跃:“ ”——忘记了空间;“ ”——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 ”的豁达超然之“乐境”。
答案:(1)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2)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物与我皆无尽也
4.[2024·山东临沂市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守 望
王家新
雷雨就要来临,花园一阵阵变暗
一个对疼痛有深刻感受的人
对此无话可说
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
这阴沉的先兆,现在
它来了。它说来就来了
起风的时刻,黑暗而无助的
时刻!守望者
我们能否靠打岩石来承担命运?
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
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
守望者!你的睫毛苦涩
你的双手摊开
而雷雨越过花园那边的城市,阴沉沉地
来了。没有别的,
你只能让你的疼,更疼
你只能眼看着花园,在另一个世界的反光中
变暗,更暗
一动不动,守望者!把你的生命
放在这里
让亲人们远走他乡
让闪电更彻骨地进入这片土地
花园会亮起来的
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
一个正在到来的
坚定而光明的
词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雨”和“花园”意蕴深刻,“花园”是抒情主人公守望的对象,“雷雨”给“花园”带来黑暗和破坏。
B.“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这阴沉的先兆”,写守望者对雷雨即将到来早有预料,也暗示其无力反抗。
C.“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表明守望者面对黑暗和无助,只能选择躲避。
D.“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诗人没有点明“词”的具体内容,为诗歌的多元解读留下了空间。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雨就要来临,花园一阵阵变暗”,以沉重的语调渲染阴郁的氛围,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你的睫毛苦涩/你的双手摊开”,运用细节描写勾勒出守望者的形象,情感强烈,又具有画面感。
C.“一动不动”的守望者与“远走他乡”的亲人们形成对比,表现出守望者对亲人们的失望与无奈。
D.本诗使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并且有呼告效果,有利于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3)如何理解“花园会亮起来的”?
答:
(4)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守望者”的形象特点。
答:
答案:(1)C (2)C
(3)①雷雨过后,花园会恢复生机。②“花园”象征人类的精神家园,“花园会亮起来的”意为人类的精神家园终将摆脱黑暗,重现光明。③表达了作者乐观自信的情感和守护精神家园的坚定信念。
(4)①饱经苦难、感觉敏锐。守望者不仅“对疼痛有深刻感受”,而且在雷雨到来之前就能感受到“阴沉的先兆”。②痛苦无助。面对黑暗,守望者只能承受精神家园被侵蚀的痛苦。③勇于担当。守望者选择让亲人们远走他乡,独力承担苦难。④乐观坚定。守望者相信“花园会亮起来的”,并坚定地与黑暗抗衡。
解析:(1)C项,“表明守望者面对黑暗和无助,只能选择躲避”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花园会亮起来的/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可见并非选择躲避,而是直面痛苦、磨难,坚定地守望。故选C。(2)C项,“‘一动不动’的守望者与‘远走他乡’的亲人们形成对比,表现出守望者对亲人们的失望与无奈”理解分析错误。并非对比,也不是失望与无奈,原文表述是“把你的生命放在这里/让亲人们远走他乡。让闪电更彻骨地进入这片土地,花园会亮起来的。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可见抒情主人公具有伟大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关爱亲人,守护生命。故选C。(3)首先理解诗句意思,力求由浅到深来解释:雷雨过后,光风霁月,花园一定会恢复以往的生机,重现美好。其次从手法的角度深入分析:“花园”并非实指,而是象征比喻手法,暗指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层面的追求向往;“会亮起来”表现了自信和乐观,意思是一定会战胜黑暗,黎明必将过去,理想目标终将实现。最后点明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委婉含蓄,表达了作者坚强乐观、自信豁达的精神和守护美好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的必胜信念和决心。(4)首先概括性格特征:①饱经苦难、感觉敏锐或者有先见之明或者预见性。②痛苦无助孤苦无依。③直面挫折,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乐于助人。④乐观坚定、自信顽强。其次结合诗句分析:面对黑暗,守望者不仅“对疼痛有深刻感受”,而且在雷雨到来之前就能感受到“阴沉的先兆”(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这阴沉的先兆,现在它来了)。守望者只能承受精神家园被侵蚀的痛苦(起风的时刻,黑暗而无助的时刻!)。守望者选择让亲人们远走他乡,独力承担苦难(没有别的,你只能让你的疼,更疼/你只能眼看着花园,在另一个世界的反光中变暗,更暗/一动不动,守望者!把你的生命放在这里/让亲人们远走他乡)。守望者相信“花园会亮起来的”,并坚定地与黑暗抗衡(让闪电更彻骨地进入这片土地,花园会亮起来的。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
5.[2024·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经常给学生开一门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课,阅读的文本从华兹华斯、叶芝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都可以在网上阅读或方便地找到电子书。这是数码时代的学习便利。但是,开学头一天,我就会要求学生,不要在笔记本电脑或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这些文本,阅读和课堂讨论都需要用实体书。
网络时代的电子阅读,其利弊得失早已存在不少争论,我对学生提出读书不读屏的要求,不是关乎一般的书籍,而是关乎那些值得“深度阅读”的文本;不是他们单凭个人兴趣的阅读,而是修课和学习的阅读。这是教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所做的那种研修阅读。
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安伯托·艾柯曾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发表了题为“书的未来”的演讲。他说,“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须再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样”。他还说,“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回到了字母。计算机让我们返回古登堡星系。从此,每个人都必须阅读”。他说的主要是一般的文字阅读。古登堡一直被当作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欧洲人,“古登堡星系”成为文字阅读的代名词,它的对立面是图像阅读,不是浅层的文字阅读。
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但屏幕上的阅读基本上是浏览型的信息获取。在联网的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文学,对学生们来说,经常是一种受其他信息干扰的阅读,极难做到全神贯注、细思慢想,不可能有纸上文本的那种深度阅读效果。当然,纸上阅读也有分心打岔。但是,纸上阅读有帮助读者专注的辅助手段,如在书页上画线、圈点、写心得或做笔记。
专注的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也是学习如何细致辨析和深入思考。培养这种思考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人类寻找并得益于深度经验,正如美国作家鲍尔斯在《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所说,“深度让我们能扎根于这世界,让生命有质量和完整,丰富我们的工作、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如果只是满足于屏幕上的浅层阅读,那么,久而久之,人会变得精神涣散,无论读什么都是走马看花,自己没有深入、明确的想法,凡事便只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法国思想家和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提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会“杀死”旧媒介,而是可能帮助旧媒介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19世纪,达盖尔发明了达盖尔摄影法。摄影使得人们不再需要依靠平庸的肖像画技留下他们的容貌,让他们可以用家庭相册代替沉重的祖先画像。但是,摄影并没有杀死肖像画,它让肖像画可以更专注地成为一种艺术。与此同时,肖像画也成为人们对杰出和重要人物的致敬方式,画像上的人因此更具有某种尊贵和不凡的身份。
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以使得书籍回归到一种更具特质的重要功能——深度阅读。浅层读物属于大众文化,有其自身的存在理由,如消遣、娱乐、旅游、烹调、励志箴言等。但深层的读物不同,即使不一定是经典的传世之作,它们也是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和社会学、思想类的重要著作。这样的书籍比大众读物更加需要有实质的内容、长远的眼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书籍不仅需要深度的写作,而且也更值得深度阅读。
(摘编自徐贲《人文的互联网:
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材料二 包括研究阅读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在内的一些观察人员指出,互联网带来的网络阅读的特点是从一个话题快速转移到另一个话题,如果对一个话题不感兴趣就会选择略过,而这种阅读习惯会影响人们深入阅读的能力。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认为,注意力的迅速转换是发生在思维线路中的一种实在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
对于这些说法,我持怀疑态度。网络阅读和网上冲浪确实会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但这种改变与买汽油、看到陌生人微笑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类似,因为大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时都在发生着这样无关紧要的变化。
不过,虽然大脑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否意味着它会接受网络阅读注意力的频繁转换导致的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况呢?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思维的基本架构是无法彻底重建的,认知系统各部分(视觉、注意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非常强,所以如果一个部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失去了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那么这种变化会通过串联整个认知系统,影响思维的大部分甚至所有架构。实际上,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换个角度看,如果这种改变已经发生了,那么人们阅读较长文本的兴趣就会降低,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下降,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成就,以及许多依靠注意力的高级认知功能都会受到影响,显然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
更重要的是,我并不知道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年轻一代在维持注意力方面要比父辈更困难。他们可以像其父母一样,在观看诸如《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时,全程集中注意力,也能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比如《壁花少年》时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对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的说法是不相信的。(摘编自丹尼尔·T·威林厄姆
《心智与阅读》,梁海燕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在开学头一天就对学生提出要读实体书而不读屏的要求,这是因为他认为阅读实体书才能实现深度阅读。
B.深度阅读不仅有利于获取知识、培养良好思考习惯、增强辨析能力,还有助于阅读者逐步形成独立的思考和深刻的见解。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网络阅读、网上冲浪、买汽油等行为能改变大脑的思维构架,长期累积会让高级认知功能受到影响。
D.对于网络阅读是否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看法大不相同,但相比之下,材料一的看法更有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专门的电子书阅读器有画线、圈点、批注功能,那么在阅读电子书时使用这些功能,是可能实现深度阅读的。
B.材料二中所提及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关于网络阅读的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一第四段的相关观点。
C.虽然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并且在阅读方式上与深度阅读也有所不同,但这两种阅读都有获取信息的功效。
D.材料二中提到,年轻人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时能长时间维持注意力,这一现象表明注意力涣散的原因或许是兴趣不足。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开篇,这种方式既为严肃的学术思考设置了生动轻松的入口,又彰显了文章所谈问题的现实意义。
B.文章引用鲍尔斯《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的话语,意在强调深度经验对人类的重要性,进而论证深度阅读的重要价值。
C.文章以摄影与肖像画的关系,类比电子阅读与纸质书阅读的关系,表明电子阅读可能帮助纸质书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
D.文章先引出纸上阅读与屏幕阅读的话题,然后深入剖析其各自存在的利弊,最后提出通过分工使书籍回归深度阅读的设想。
(4)材料一第三段引用艾柯的话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5)材料二中针对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一看法,作者是怎样逐步反驳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答案:(1)B (2)C (3)D
(4)①引用艾柯的话语,指出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为文章提倡阅读书籍提供依据。②引用艾柯的话语,指出互联网时代让每一个人都必须阅读文字,引出下文“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的论断并进而作深入辨析。
(5)①首先用类比论证反驳,指出互联网对大脑的改变与人们日常活动对大脑的改变强度差不多,不足以使注意力无法集中。②接着用因果论证反驳,指出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是非常保守的,思维的基本构架无法彻底重建,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不会出现。③然后用反证法(假设论证)反驳,假设已经出现了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那么这必然导致阅读较长文本、数学成就等许多高级认知能力下降,而这些现象并未出现,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是伪命题。④最后用举例论证反驳,以年轻人能集中注意力观看《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电影和《壁花少年》等喜欢的小说为例,反驳“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看法。
解析:(1)A项,“作者在开学头一天就对学生提出要读实体书而不读屏的要求”扩大范围。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的内容可知,作者在开学头一天要求学生在读指定的读物“从华兹华斯、叶芝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时要读实体书,而不是要求所有读物都必须是实体书。C项,“长期累积会让高级认知功能受到影响”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三段中说的是“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且“如果这种改变已经发生了……高级认知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只是一种假设,而“显然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直接否定了“高级认知功能会受到影响”这一假设情况的存在。D项,“材料一的看法更有价值”于文无据。综观材料一和材料二,两位作者的看法都有合理之处,都能给人以启发,没有充分的依据判定哪一个看法更有价值。(2)“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知,纸质书籍中也有一部分是浅层读物;另外,材料中也没有信息表明“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3)“深入剖析其各自存在的利弊”错误,材料一只是剖析了“电子阅读”的利弊以及“纸上阅读”的好处,并没有剖析“纸上阅读”的弊端。(4)分析引用的作用。分析论述类文章中引用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上,要分析引用的内容指出了(阐述了)……作为论据论证了……观点(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了依据)。结构上,要分析引用的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看其是否照应上文,是否引出下文的相关论述,等等。材料一第三段中两处引用了艾柯的话语。内容上,第一处引用“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须再改进的工具……勺子或剪子一样”,通过将书和锤子、刀子等工具进行类比,说明书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发明,强调了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再联系材料一中作者对“纸质阅读”的提倡可知,此处引用为材料一提倡阅读书籍提供了依据;第二处引用,由所引用内容后面的相关解释可知,此处引用强调的是互联网时代让每一个人都必须进行文字阅读。结构上,下一段的开头句“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及后面的相关论述是承接第二处引用而来的,都强调了互联网对阅读的作用,因此第二处引用还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综合强化练习第51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小说阅读(附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综合强化练习第52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小说阅读(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综合强化练习第53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小说阅读(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