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要点专练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要点专练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要点专练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要点专练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要点专练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共5页。
    1.[2024·邯郸市高三二模]商代占卜人员由卜人、贞人、占人组成且分工明确。殷商前期,商王参加占卜一般只拥有占辞权,并不参与卜贞。然而,到殷商后期,商王往往独揽占卜权,可以上窥神意下传神谕。这一变化说明殷商后期( )
    A.国家神秘色彩浓厚 B.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C.商王权力得到加强 D.神权逐渐走向衰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殷商前期商王只拥有部分占卜权,而到了后期独揽占卜权,上窥神意下传神谕,说明殷商后期商王通过垄断神权而强化了王权,C项正确;殷商时期国家始终充满神秘色彩,与“这一变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行政效率提高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殷商后期商王垄断了神权,而非削弱神权,神权走向衰落表述并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4·镇江市高三二模]西周时期,周王以“授民授疆土”的方式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批周人统治,各族混居的新型国家。这表明西周时期( )
    A.宗法血缘观念日趋淡化
    B.贵族统治秩序逐步建立
    C.国家组织形态发生改变
    D.王权逐渐实现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实行分封制,建立起一批周人统治、各族混居的新型国家,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的部族方国的国家组织形态,C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借助宗法血缘关系稳固政治秩序,而非宗法血缘观念日趋淡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不能得出贵族统治秩序逐步建立,排除B项;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尚不能实现王权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4·衢州市高三二模]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对新征服地区设县管理,如楚国灭权国后,楚王委任斗缗为“县尹”进行管理。但斗缗因权县没能成为自己的世袭封地而反叛,楚王将其镇压后仍坚持设县管理、迁走亡国贵族的措施。这一做法( )
    A.提升了官员的执政能力
    B.导致了贵族政治的瓦解
    C.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D.标志着集权体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一些诸侯对新征服地区坚持设县管理,没有分封世袭的封地,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做法有助于打破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和贵族政治的局面,逐步形成以中央政府为形式的官僚政治局面,标志着集权体制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一些诸侯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对官员执政能力方面的要求,排除A项;春秋时期,依然是贵族政治,材料中的现象有助于贵族政治的瓦解,“导致了”用词不当,排除B项;秦朝的建立标志着集权体制的形成,春秋时期尚未实现集权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押题角度2 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4.[2024·湖南郴州一模]秦朝至明朝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发展过程,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这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有效避免了宰相专权
    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斗争的过程,最终以明太祖废除丞相、从体制上废除相权告终,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君权与相权的变化加强的是皇权,而中央集权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据所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而非明代废除丞相制度,排除B项;皇权与相权斗争的过程,本质上是皇权强化的过程,是削弱以至废除宰相,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4·马鞍山市高三二模]汉武帝时期,朝廷通过“加官”将原来属于中朝官的职称加在朝臣之上,使之得以参与机要,由此构成武帝心腹近臣组成的“中朝”以分割相权,这便是中朝官制度。据此可知,汉代中朝制度的设立( )
    A.推动了决策权和执行权合一
    B.基于强化中央集权需要
    C.埋下了宦官专权的制度隐患
    D.旨在加强君主统治权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朝制度通过“武帝心腹近臣”“参与机要”,这有利于“分割相权”。据此可知,汉代中朝官制度的设立旨在加强君主统治权威,D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史实,当时决策权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执行权由相关国家机构掌握,排除A项;中朝制度的设置属于专制主义的范畴,不是强化中央集权,排除B项;汉代中朝制度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宦官专权的制度隐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4·合肥市高三二模]有学者认为:“中书门下成为超然于三省之上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使职(即中央派遣的官员)和使职化的六部寺监成为政务执行的主体,唐代政务裁决的中心转移到了中书门下,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唐代( )
    A.国家政治体制发生嬗变
    B.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
    C.中书门下掌握了决策权
    D.三权分立原则的完善
    答案:B
    解析:唐初,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衡,三省长官在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为中书门下。使职因为有皇帝的特别授权,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可跨越尚书六部,直接向皇帝或宰相负责,表明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B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唐朝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由三省分权逐步转移到中书门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是君主专制制度,“嬗变”意为蜕变,更替,有彻底改变的意思,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书门下是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的核心,而不是成为决策部门,排除C项;由材料信息“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可知D项错误。故选B项。
    7.[2024·山东聊城二模]北宋时期号令一般总以皇帝诏敕的形式发下,自然必须经由皇帝的批准,但是“凡制敕所处,必自宰相”。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上述材料表明北宋( )
    A.相权过重危害皇权
    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D.宰相掌握着最高裁决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凡制敕所处,必自宰相”“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可知,北宋一朝,相权颇隆,宰相掌握最高行政权,对皇权形成制约,其权利与皇权相辅相成,以及皇帝对台谏的重视,这都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一种形式,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相权对皇权的危害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宰相虽然掌握行政大权,但是其本身的进退完全操于皇帝之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得知中央集权发展的情况,排除C项;掌握最高决策权的是皇帝,并非宰相,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4·黄石市高三二模]军机处,最初是为皇帝与近臣办理机要事务的临时机构,后成为总掌军国机要大政的常设机构。其原因,是清代皇帝需要办理的政要太多,显著超过明代,且清代皇帝躬亲政务,而精力有限,为重点办理机要政务,而常设军机处。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A.迫于西北用兵的压力
    B.源于强化皇权的需要
    C.表明中枢机构的异化
    D.旨在消除内阁的弊端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为皇帝与近臣办理机要事务”“清代皇帝躬亲政务”以及“为重点办理机要政务”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源于强化皇权的需要,B项正确;根据“为皇帝与近臣办理机要事务”,不能说是军事因素,排除A项;“异化”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C项;材料信息是加强皇权,不是旨在消除内阁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
    押题角度3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9.[2024·陕西西安一模]汉武帝时设置的刺史“秩六百石”,其在监察两千石的郡守时,虽然可以大胆直言,但是也不敢任意菲薄;而郡守虽在被监察之列,但因其位高禄厚,若说弹(劾)非实,也可据理抗辩。据此可知,汉朝刺史制度的设置( )
    A.意在避免官员矛盾激化
    B.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C.注重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D.致力于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置的刺史品级和俸禄低,监察作用较小,因此此制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B项正确;此制度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刺史监察地方官员,不是强调权力制约与平衡,排除C项;材料反映刺史制度难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4·浙江金华二模]《容斋续笔》载:“国朝故实,台、谏官元不相见。故赵清献公为御史,论陈恭公,而范蜀公以谏官与之争。……今两者合为一府,居同门,出同幕,与故事异。”这一制度变化( )
    A.有利于精简中央机构人员
    B.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导致了宋朝政治日益腐败
    D.适应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国朝故实,台、谏官元不相见。故赵清献公为御史,论陈恭公,而范蜀公以谏官与之争。……今两者合为一府,居同门,出同幕,与故事异”和所学知识可知,原来,御史台负责监察,谏官负责谏议,二者性质不一。从宋代开始起形成台谏合一的特点,这样的合并使皇帝更容易掌握和控制监察机构,这适应了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台谏合一,职能合并不等于精简中央机构人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监察机构的变化,没有直接体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B项;宋朝政治日益腐败与台谏合一没有直接联系,材料也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4·徐州市高三一模]李卫任云南盐驿道时,雍正帝要求云南永北镇总兵马会伯上密折调查李卫,而李卫任浙江巡抚时,雍正帝在他的奏折上批示说:“对新任黄岩镇总兵董一隆的优劣所知不多,于伊莅任后,其细加察访,密奏以闻”。这反映了当时( )
    A.官员考核制度异常严密
    B.皇帝加强对官僚的控制
    C.古代监察制度日趋完备
    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答案:B
    解析:雍正帝通过地方对李卫进行调查,也通过李卫察访其他官员,如果发现被查者有异样,均可通过密折直接上奏皇帝,从而强化了皇帝对地方官员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呈现的是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而不是考核,排除A项;“日趋完备”的说法无法通过材料证实,排除C项;“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押题角度4 土司制度
    12.[2024·淮南市高三一模]由于当时西藏的政治经济情况与中原大陆格外不同,故元朝统治者设立了专门的土司制度,对西藏地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管理。这主要说明了,元朝时期( )
    A.民族交融的趋势不断加强
    B.民族关系的和谐性
    C.边疆治理政策具有灵活性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当时西藏的政治经济情况与中原大陆格外不同,故元朝统治者设立了专门的土司制度,对西藏地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所学可知,考虑到西藏的实际情况,利用当地首领实行专门的土司制度,因俗而治,具有一定灵活性,C项正确;没有对比材料,无法说明民族交融的趋势不断加强,而且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A项;“民族关系的和谐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中央集权得到强化”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4·池州市高三二模]对沿袭自元朝的土司制度,明政府在较进步地区采取“改土归流”,即中央派流官进行管理;相对落后地区仍保留土司制度;还有部分地区施行“土流兼治”。康雍乾时,朝廷对违法的土司实行降级或革职的举措。这些举措( )
    A.改变了西南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结构
    B.消除了民族地区与中央关系对立
    C.推动了国家权力在土司地区的延伸
    D.延缓了土司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
    答案:C
    解析: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据性,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以及对违法的土司实行降级或革职,强化了明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国家权力在土司地区的延伸,C项正确;材料所述主要是地方行政制度的改变,短期内不能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产生根本性影响,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密切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推动而非延缓了土司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C项。
    押题角度5 文书制度的发展
    14.[2024·株洲市高三一模]据《唐六典》记载:“凡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即所谓“四禁制度”。“四禁制度”的实行( )
    A.开创文书行政保密制度建设
    B.削弱了中书省的职权
    C.增强了文书行政的治理功能
    D.保障了皇权独断运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对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等皇命文书的拟写程序做了严格规定,同时制定“四禁制度”,即文书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保守秘密,及时迅速,并杜绝出现遗忘和其他差错,进一步规范了文书行政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文书行政的治理功能,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唐代加强文书保密制度建设,无法得出“开创”,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书省职权的变化,排除B项;文书运行中蕴含了“三省”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皇权独断运行”相悖,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4·沈阳市一模]皇帝颁布的文书,被冠以“制书”“诏书”等尊美之称, 臣子被要求无条件地贯彻执行皇帝的诏书,即“谨奉诏”。臣子“奉诏不敬”“奉诏不谨”则是相关律令明文规定的罪名。在汉代的历史记载中,类似材料不胜枚举。这说明汉代( )
    A.专制集权遭到严重破坏
    B.皇帝力图维护君权至上
    C.实现了控制臣子的目的
    D.以法家思想治国的趋势
    答案:B
    解析:材料“皇帝颁布的文书,被冠以‘制书’‘诏书’等尊美之称”反映了皇帝的独尊,材料“臣子被要求无条件地贯彻执行皇帝的诏书”“臣子‘奉诏不敬’‘奉诏不谨’则是相关律令明文规定的罪名”反映了皇权至上,所以材料反映了皇帝通过皇帝文书的尊美称呼和法律规定臣子必须奉诏来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皇帝通过措施来强化皇权,并非专制集权的破坏,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加强对臣子的控制,但在汉代,尤其是东汉晚期,这些措施没有实现对臣子的控制,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相关试卷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要点专练12现代中国的外交演变: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要点专练12现代中国的外交演变,共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要点专练07古代中国的思想与科技文艺: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要点专练07古代中国的思想与科技文艺,共7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要点专练06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要点专练06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共7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