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语文三上24.司马光教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012414/0-172190808552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语文三上24.司马光教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012414/0-172190808555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语文三上24.司马光教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012414/0-172190808559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人教部编语文三上习作:我有一个想法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人教部编语文三上第7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人教部编语文三上25.灰 雀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人教部编语文三上26.手术台就是阵地教案 教案 5 次下载
- 人教部编语文三上27 一个粗瓷大碗教案 教案 5 次下载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精品教案设计
展开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教学重点)
4.感受课文中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5.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Ⅰ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读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说和我们平时读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1)学生读句子,教师正音。
(2)全班交流。
预设1:句子中的每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连成一句话之后,读起来比较拗口。
预设2:句子中的每个字的意思我都了解,但是组成一句话之后的意思就不知道了。
(3)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出自《论语》。教师范读,简单介绍句子的意思: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种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司马光》就是和刚才读的句子语言形式相同的文章。这叫文言文。(板书课题:司马光,齐读课题)
2.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师:你们有谁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谁能够给大家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呢?
预设:宋朝时,一个小孩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其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这个小孩急中生智,搬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小朋友。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
(2)(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图片)
师:这位同学刚才讲的,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文言文版本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司马光》,去学习一下吧。
【设计意图】开篇的文言文名句阅读,简单易懂,由此帮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粗浅的认识。然后让孩子们讲一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并制造悬念——同一个故事,文言文版本和现代文版本有什么区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Ⅱ 初读课文,感知特点
1.读懂课题,了解人物。
(1)齐读课题“司马光”,认写“司”。
“司”,是平舌音,整体认读音节。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注意形近字区分:司——同。
(2)回顾一年级学过的姓氏歌,了解“司马”这个复姓。
师:大家还记得一年级下册学过的《姓氏歌》吗?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
①指名背诵。
②谁能说出这里面有哪几个复姓呢?(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师:我们这一课的主人公是司马光,复姓司马,单字名光。司马,不但是一个姓氏,在古代还是一个官职的名字。课件出示司马光的资料,了解主人公。
2.读通课文,感受特点。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交流易读错的字音,“登瓮”的“瓮”,是后鼻音。“没水中”的“没”,是多音字,此处读“mò”,“沉没,淹没”的意思。“水迸”的“迸”,是后鼻音,韵母是“eng”。“得活”的“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二声。
(3)同桌互听互评。(评价标准:正确、通顺)
(4)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②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预设1:字数较少,篇幅较短。 预设2:有些字的意思很难理解。
小结:这就是文言文。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
【设计意图】解决易错字字音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便于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Ⅲ 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光”指的是谁?文中还有哪些人物?
(1)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并勾画,教师巡视指导。(2)集体汇报。
预设1:文中的“光”指的是司马光。
预设2:文中的人物除了司马光之外,还有一群孩子。
预设3:文中的人物除了司马光之外,还有一个掉进水缸里的孩子和一群被吓跑了的孩子。
师: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非常用心,这种读书习惯非常好。尤其是第三位同学按照故事情节把人物进行了详细分类,很棒!这篇课文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应该怎样说呢?下面让我们借助注释,一起说一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2.借助注释,说一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1)学生自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小声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推荐一名代表集体汇报。
预设1:“群儿戏于庭”的意思是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耍。“群儿”,指一群小孩子。“庭”,指庭院。
预设2:“一儿登瓮”的意思是一个孩子爬上了瓮。登:爬。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预设3:“足跌没水中”的意思是失足落入水中。跌:失足摔倒。没:淹没,沉没。在这里指的是水很深,孩子完全被水淹没了。
预设4:“众皆弃去”的意思是大家都丢下这个小孩跑了。皆:全,都。弃:抛弃,舍去。
预设5:“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意思是(只有)司马光拿石头将瓮砸破。“光”指的是司马光。持:拿。击:打,击打。“之”指的是瓮。
预设6:“水迸,儿得活。”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迸:涌出。得活:得救。
3.随机指导书写。
庭:半包围结构,笔顺规则是先外后内。“广”笔画舒展,第三笔是竖撇,要长。“廴”末笔的捺要舒展,可以稍微超出“广”的横画。
登:上宽下窄。上部左低右高,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捺画从竖中线起笔,舒展。
跌:左边末笔是提,不是横。
众:三人成众。上面的“人”撇捺舒展,盖住下部。下面的两个“人”较小,左边的“人”的捺变点。
持:左窄右宽。“寺”横画较多,注意横画长短有致,间距相等。
4.试着把句子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意思。
(1)同桌合作,互相说一说。(2)集体交流。
有一次,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被水淹没了。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5.对照译文,再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经过是“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是“水迸,儿得活”。
【设计意图】在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大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下面“正确断句,读好课文”做准备。
Ⅳ 正确断句,读好课文
师:读好文言文,正确断句很关键。那什么是断句呢?所谓断句就是诵读文言文时根据文意做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
1.结合译文,思考应该怎样断句。(课后第一题)
(1)学生结合译文,独立思考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小声朗读。
(2)集体交流。
预设1:“群儿戏于庭”中“群儿”告诉我们这句话写的是谁,所以应该在“群儿”后面停顿。“一儿登瓮”应该在“一儿”后面停顿,“众皆弃去”应该在“众”后面停顿。理由均和第一句相同。
预设2:“足跌没水中”中“足跌”是“没水中”的原因,所以应该在“足跌”后面停顿。
预设3:“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话写的是谁在干什么,所以应该在“光”后面停顿。“光”是怎样击瓮的?“持石”,所以应该在“持石”后面停顿。“击瓮”的结果是怎样的?“破之”,所以应该在“破之”前面停顿。
预设4:“水迸,儿得活”,水喷涌出来了,“儿”怎么样啦?“得活”。所以应该在“儿”后面停顿。
2.小结:(1)人名、地名等名词后面要停顿。(2)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要停顿。
师:因此,课文的正确断句是: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根据停顿,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译文,独立思考学习断句,在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归纳文言文正确断句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或自读文言文奠定基础。
Ⅴ 熟读成诵,讲故事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师: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下面就让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大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吧!
2.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课后第二题)
(1)学生联系译文,自己讲一讲。
(2)同桌互相讲一讲并互相评议。
(3)集体汇报。
预设: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孩子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孩子得救了。
3.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借助注释理解了课文的大意,在此过程中学习了生字书写,在给课文正确断句的基础上学到了有节奏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4.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建议完成《典中点》第1课时的练习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感受课文中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Ⅰ 复习巩固,方法引导
1.引导学生交流有节奏地诵读的方法。
预设1:人名、地名等名词后面要停顿。
预设2: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要停顿。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为后面感受人物的形象做准备。
3.师:上节课我们了解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仔细品味一下故事的经过,看一看故事中的人物在这件事情中都有怎样的表现吧。
Ⅱ 关注故事过程,体会人物品质
1.自读故事的经过部分,边读边思考:看到那个孩子落水后,其他的孩子是怎样做的?司马光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预设1:他们看到那个孩子落水后,除了司马光之外都吓跑了。
预设2:看到那个孩子落水后,司马光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跑掉,而是拿起石头把瓮砸破。
2.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1)那些孩子为什么会跑掉?
那些孩子看到有人落水,吓坏了,所以跑掉了。
(2)司马光为什么没有跑,他会想些什么?
司马光会想:如果我也跑掉了,这个落水的孩子就会被水淹死。我要想办法救他。所以,司马光没有跑。
(3)他的想法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司马光的想法中我体会到他是一个很有责任感而且很勇敢的人。
3.你从司马光的做法中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思考。
预设1:司马光的做法让我体会到,他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善良、热心助人的人。因为他在看到有人落水后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跑掉,而是冷静地想办法救人。
预设2:司马光的做法让我体会到,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因为司马光的做法是有效的。虽然说把瓮打破了,但是救出了那个落水的孩子。这样做是利大于弊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去思考司马光的做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在体会司马光的形象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根据老师的提示再次讲这个故事。
师:同学们,司马光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你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一些呢?如果我们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能把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内心的想法加进去,故事会讲得更加生动,更加吸引人。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预设: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们一起在庭院里玩耍。忽然一个调皮的孩子爬上了放在墙根下的大瓮。这个瓮有一人多高,里面装满了水,而且瓮的边缘又是那么光滑。忽然,“扑通”一声,这个孩子失足落入了瓮里。
其他孩子看到这个孩子跌入瓮中,都愣住了,下一刻就四散奔逃。原来这些孩子们都被吓跑了。这时只有小司马光冷静地站在原地望着这个一人多高的大瓮。他想:我不能跑,我一定要把他救出来。可是瓮这么高,我该怎么救他呢?
他环顾四周,忽然看到不远处有一堆石头。他灵机一动:对,就用石头把大瓮砸破。
想到这里,他马上跑过去,搬起一块大石头,来到大瓮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向瓮壁砸去。只听“啪”的一声,大瓮被砸破了。大瓮里的水“哗啦”一声流了出来。那个落水的孩子也顺着水流从瓮的破口处爬了出来。
这个孩子出来后,对着司马光深深鞠了一躬,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
司马光拉着他的手说:“不用谢,我们是好朋友啊!”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讲这个故事,加入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Ⅲ 回顾内容,归纳方法
1.明确回顾,总结方法。
师:本文是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总结一下吧。
2.学生回顾,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预设: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借助课文插图,还可以把不认识的字组词来理解。想学好文言文,正确断句,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3.课堂小结: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代代相传,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我们要学习司马光遇事冷静沉着的美好品质。以后,在学习文言文时,既要学会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以及生字组词的方法理解文意,又要学会正确断句。
4.当堂检测:建议使用《点拨》小册子的“随堂练”。
5.课后作业:(1)推荐阅读《点拨》读书阁中的相关内容。
(2)建议完成《典中点》第2课时的练习题。
司马光
起因
经过
结果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结果
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详,故事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三年级的课文中,首要任务便是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大意,继而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对自主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能疏通生字即可,朗读时的断句、节奏等,仍需要教师“牵手”引领。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也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和韵味,结合对故事的理解,能初步猜测到词句大意。在体会人物形象的时候,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们有的放矢地去思考,去组织语言,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第一课时的知识容量过大,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调整。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24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24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尝试解题,读通读懂,精读感悟,拓展延伸,学以致用,推荐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24 司马光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24 司马光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检查预习,读课文,解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4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4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