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图文课件ppt
展开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 第二框: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第一目: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第二目: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第三目: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的思维观念
政治认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坚持真理,驳斥诡辩。科学精神:正确理解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的相关内涵与基本要求。公共参与: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让思维合乎逻辑。
1、逻辑思维的三个基本要求是什么?2、同一律的公式、内容、违反此律的逻辑错误是什么?3、矛盾律的公式、内容、违反此律的逻辑错误是什么?4、排中律的公式、内容、违反此律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结合书本p.10-p.13,自主预习以下内容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1)常用公式:“A是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这里的“好茶”是指质量好的茶
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
这里的“好茶”是指没变质的茶
卖茶店员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结论:运用概念是不遵守同一律的要求,就会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思考:卖茶店员的回答有什么问题?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①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②在使用判断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1)同一律的规范作用主要在于维护思维的确定性。
(2)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5、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问题
(1)同一律只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的情况下才起作用。 (2)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其作用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它不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因而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的变化发展。 换言之,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思维中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提示:这说明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我国逻辑学家金岳霖曾有以下通俗说明:“西红柿是由苹果绿变红的,当它是由绿变红的时候,它就是由绿变红的。当它是绿的时候,它就是绿的。而当它成为红的时候,它就是红的了。当然,它会有不绿不红的时候,不错,可是当它是不绿不红的时候,它就是不绿不红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同一律所反映的不是形色状态或它们的变化,而是形色状态和它们的变化的确实性的同一。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逻辑问题?
1、某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对话如下: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啤酒里有苍蝇!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上述对话中服务员的回答(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③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④并没有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同一律的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题中服务员的回答转移了顾客的话题,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要求。
2、警察:“你为什么骑车带人,懂不懂交通规则?”骑车人:“我以前从没有骑车带人,这是第一次。”下列哪段对话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与题干中的最为类似?( )A、审判员:“你作案后跑到什么地方去了?”被告:“我没作案。”B、母亲:“我已经告诉过你准时回来,你怎么又晚回来一小时?”女儿:“你总喜欢挑我的毛病。”C、老师:“王林同学昨天怎么没完成作业?”王林:“我爸爸昨天从法国回来了。”D、谷菲:“昨晚的舞会真过瘾,特别是那位歌星的歌特煽情。”白雪:“他长得也特酷,帅呆了!”
《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思考: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
某电站外高挂告示牌,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严禁触碰电线!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思考:该告示牌上的话是否成立,为什么?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1)“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
例如:对于同一个几何图形,不能既用“三角形”又用“非三角形”来反映它。
(2)“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例如:“所有人都是善良的”与“有些人是不善良的”。 根据矛盾律,对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肯定。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或两可。
5、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1)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2)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3)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下列论断有些是自相矛盾的,有些不是。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提示: 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圆,要么画方,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 ②和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
1、一天,乙指责甲:“你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怎么行?”甲狡辩曰:“难道你不知道吗,中国人民都是勤劳的,我是中国人民,我怎么会懒呢?”甲所犯的逻辑错误在于( )A.自相矛盾 B.两不可 C.偷换概念 D.转移论题
2、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某、钱某、孙某、李某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 赵某:不是我偷的。 钱某:李是罪犯。 孙某:钱是罪犯。 李某:不是我偷的。 思考: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
答案:罪犯是钱某。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根据题意说假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假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真的,按照孙的口供,钱某是罪犯。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思考: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提示:不符合。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1)公式:“A或者非A”。 (2)基本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4、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背排中律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概念”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一定领域的某一个对象,或者用概念“A”来反映。或者用概念“非A”来反映,二者必居其一。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 “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甲的说法违反了 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肯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玉米”和“不应该种玉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乙的说法违反了 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也就是说:这块地要么是种玉米,要么是不种玉米,二者必有其一。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与“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探究】下面材料中,甲和乙分别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要求?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 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与科学思维
【知识整合】比较逻辑的基本规律
1、一天,小方、小林做完数学题后发现答案不一样。小方说:“如果我的不对,那你的就对了。”小林说:“我看你的不对,我的也不对。”旁边的小刚看了看他们两人的答案后说:“小林的答案错了。”这时数学老师刚好走过来,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并查看了他们的运算结果后说:“刚才你们三个人所说的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请问下列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A、小方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对了。B、小刚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错了。C、小林说对了,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不对。D、小林说错了,小方的答案是对的。
2、某人做了好事但没留下姓名。已知在甲、乙、丙、丁四人中有一人是做好事的人。当有人问到甲、乙、丙、丁四个人时,他们的回答如下:甲:不是我做的;乙:是丁做的;丙:是乙做的;丁:不是我做的。若其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根据他们的回答我们可知,做好事的人是( )A、甲 B、乙 C、丙 D、 丁
解析:由题干可得出,乙和丁两人不可能同时说假话或真话,故他们中间有一个说的是真话。首先,假设乙说的是真话,则丁说了假话,得出丁做了好事,但是此种情况下甲说的也为假话,故甲应该也是做好事的人,但是只有一人是做好事的人,所以此假设不成立。由此可得出,丁说的是真话,故其余人都说了假话,所以甲说了假话,故好事是甲做的,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这三项与上述推理的结论不符。故选A。
3、在《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郑县有一位姓卜的人,常常在外鬼混。一天他的裤子弄出了一个洞。他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做一条新的裤子。妻子问他如何做,他说“照原样”。于是他妻子把裤子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洞。妻子违反了( )A、同一律B、矛盾律 C、排中律 D、对立统一律
4、某位父亲在看完儿子成绩报告单上的操行评语后勃然大怒,质问儿子:“你说,你都跟谁打架了?”儿子说:“我没有跟别人打架啊!”父亲说:“你还嘴硬!这上面不是写着经常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吗?”这位父亲违反了 的要求。( )A、差异律B、排中律 C、同一律D、综合律
5、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都无分别,是非真假相混,落入如此境地的人便绝不能说出使人明白的道理。”他实质上是强调了( )A、要避免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要遵守矛盾律C、要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D、要遵守排中律的要求
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a href="/zz/tb_c401585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评课课件ppt</a>,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思维的明确性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a href="/zz/tb_c401585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图文课件ppt</a>,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比较矛盾律与排中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教学演示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a href="/zz/tb_c401585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教学演示ppt课件</a>,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同一律,必要性,探究与分享,本课内容,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