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课标】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PPT+分层练习(原卷+解析卷)整册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优秀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优秀课后作业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成分和作用,杂质的分布特征,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层的叙述,雾对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有,丁含量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包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
2.干洁空气的成分和作用
3.水汽含量的变化特征
(1)水平方向上:海洋上空高于陆地上空;湿润地区上空高于干旱地区上空。
(2)在垂直方向上:一般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
4.杂质的分布特征
在近地面大气中,陆上多于海上,城市多于乡村,冬季多于夏季。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2.各层特征比较
(2023秋·河北石家庄·高一校联考期末)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B.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平流层
C.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红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D.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不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
2.地球大气层,一般随高度增加( )
A.气温降低B.气压升高C.密度减小D.湿度增大
【答案】1.A 2.C
【解析】1.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A正确;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B错误;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C错误;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如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比例的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A。
2.地球大气层,一般随高度增加,对流层气温降低,平流层气温上升,高层大气气温先降低后上升,故A错误;随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密度减小、湿度降低,故B错误、C正确、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
(2023秋·河北衡水·高一河北衡水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的区域,它能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目前臭氧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大量砍伐热带雨林B.太阳活动会导致臭氧降至最小值
C.碳氧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D.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4.臭氧总量减少可能导致( )
A.平流层气温降低B.到达地面紫外线减少
C.电离层高度增加D.对流层云雨现象增多
【答案】3.D 4.A
【解析】3.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在紫外线的强烈作用下,氯原子会从含氯的氟利昂分子中分解出来,和臭氧发生反应,从而不断消耗臭氧,是导致目前臭氧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D正确;砍伐热带雨林会使二氧化碳增加,不会使臭氧总量减少,A错误;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影响,也会减少臭氧量,但不一定使臭氧含量降至最小值,B错误;碳氧化合物是指只由碳与氧组成的化合物,最常见的碳氧化合物包括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碳氧化合物不会通过光化学反应导致臭氧减少,C错误。所以选D。
4.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臭氧总量减少,平流层吸收的太阳紫外线减少,平流层气温降低,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A正确,B错误;对流层云雨现象、电离层高度均与臭氧总量无关,CD两项错。所以选A。
(2023秋·河北邯郸·高一校考阶段练习)在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分布一般为“上冷下热”,但有时会出现“上热下冷”的现象,我们称逆温。下图为某地某时刻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海拔越高受地面影响越小,气温越低B.②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出现逆温现象
C.③层中有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D.③层空气稀薄,无云雨现象
6.对流层出现逆温时,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B.抑制了①层空气的对流上升
C.增强了③层空气对流上升D.阻挡了①层空气的水平运动
【答案】5.A 6.B
【解析】5.由图可知,①层随着海拔升高,受地面影响越小,气温越低,A正确;图示①②③层表示对流层,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而臭氧位于平流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BCD错误。故选A。
6.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与逆温有关,不是因为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A错误;读图可知,当逆温现象出现时,②层空气温度上热下冷,大气层结构稳定,抑制了①层空气对流上升,空气中的污染物得不到及时扩散,B正确;近地面污染物主要在①层,②层出现逆温对污染物扩散影响大,③层空气运动对污染物扩散影响不大,C错误;逆温主要是阻挡了空气对流运动,不会阻挡空气水平运动,D错误。故选B。
(2023秋·河北邯郸·高一统考期末)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上称之为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雾这一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
8.雾对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有(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B.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增加
C.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D.夜晚的大气逆辐射减弱
【答案】7.A 8.B
【解析】7.大气垂直分层由地面往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包括电离层),雾是发生在最底部的对流层,A正确;平流层、高层大气没有水汽,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BCD错误。故选A。
8.雾会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A错误,B正确;雾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随之增强,CD错误。故选B。
(2023秋·河北廊坊·高一校考期末)大气是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必要条件,读“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25 千米以下)” 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图中大气成分及其对地球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B.乙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C.丙能吸收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物D.丁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10.丁含量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包括( )
A.工业发展,化石燃料燃烧B.火山喷发,引发森林大火
C.围湖造田,水域面积缩小D.制冷剂使用,导致臭氧层空洞
【答案】9.A 10.A
【解析】9.甲占干洁空气78%,是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正确;乙占干洁空气21%,是氧,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B错误;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物,丙占干洁空气0.93%,是氩,C错误;丁占干洁空气的0.038%,是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D错误。故选A。
10.结合上题可知,丁是二氧化碳,全球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与人类活动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大量燃烧化石能源,就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A正确;火山喷发和森林大火不是人为因素,B错误;围湖造田对二氧化碳含量影响很小,C错误;制冷剂的使用,其产生的氟利昂会影响臭氧层,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D错误。故选A。
(2023秋·河北邢台·高三邢台一中校考阶段练习)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运动员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飞行者运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运动员将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公里/小时左右,翼装飞行的滑降比约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时前进约三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运动员从悬崖绝壁一跃而下进行翼装飞行时,一般会感觉到( )
A.呼吸越来越困难B.尘埃越来愈少C.气压越来越低D.气温越来越高
12.若翼装飞行可从高层大气开始,滑降比明显增大的圈层是( )
A.高层大气B.中间层C.平流层D.对流层
13.对流层的厚度会因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邢台一年中对流层最厚的季节是( )
A.冬季B.秋季C.夏季D.春季
【答案】11.D 12.C 13.C
【解析】11.根据材料“运动员从悬崖绝壁一跃而下”可知,此时的翼装飞行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自高空向地面,气温越来越高,D正确;气压越来越大,C错误;空气密度越来越大,呼吸越来越顺畅,A错误;尘埃含量也越来越足,B错误。故选D。
12.结合所学可知,平流层温度下低上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空气阻力小,根据材料“理想飞行状态的滑降比为3:1”,故水平运动的气流可以增加横向移动距离,从而导致滑降比增加,C正确。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运动都没有对流层明显,AD错误。中间层又称中层,是指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之间的大气层。该层内因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对流运动强盛,对滑降比增大影响不大,B错误。故选C。
13.根据材料“对流层的厚度会因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可知,邢台夏季近地面热,大气上升运动强烈,对流旺盛,对流层最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3秋·河北石家庄·高一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校考期中)飞机颠簸是指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忽上忽下、左右摇晃及机身振颤等现象。我国是世界上民航飞机最多的国家之一,每年不同空域许多航班都会受到飞机颠簸的影响,尤其是春夏季节颠簸事件发生最为频繁。图示意多年来我国飞机颠簸发生高度平均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在飞机飞行的大气圈层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①多数来自太空的流星体燃烧而成为流星②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可以产生极光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多风雨雷电等天气④水汽杂质含量少,大气平稳,天气晴朗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5.我国飞机颠簸发生高度集中在7.5—12千米,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地区( )
A.位于中纬地带B.地形起伏较大C.位于半干旱带D.风沙天气较多
16.我国大部分空域春季飞机颠簸较为频繁的主要原因是春季( )
A.太阳活动增强B.降水强度较大C.垂直对流旺盛D.空气平流显著
【答案】14.C 15.A 16.C
【解析】14.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示材料可得,飞机飞行的圈层为平流层和对流层;①流星冲入大气层时产生摩擦而发生燃烧,流星的燃烧从高度在120千米以外的大气层开始。因此①错误;②高层大气高度电离状态,可以产生极光。因此②错误;③对流层中水汽杂质多,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多风雨雷电等天气。因此③正确;④平流层水汽杂志含量较少,空气平流运动,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故④正确。因此组合③④正确,故A、B、D排除,选择C。
15.结合所学知识,飞机发生颠簸的时候应该处于对流层,根据所学知识,对流层的高度与当地所在的纬度有关,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地带,因此我国飞机颠簸发生的高度集中在7.5~12千米,A正确;对流层的高度与地形,半干旱区和风沙天气无关,故B、C、D错误,故选A。
16.飞机在对流层飞行时,因为空气垂直对流旺盛,所以飞机会发生颠簸,因此我国春季时,因此空气垂直对流旺盛,所以飞机的颠簸较为频繁,C正确;太阳辐射和降水强度与飞机的颠簸无关,AB错误;空气平流运动显著的话,飞机不会发生颠簸,D错误;故选C。
(2023秋·河北石家庄·高三河北新乐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从地面开始的逆温称为接地逆温,从离地面一定高度处开始的逆温称为悬浮逆温。逆温厚度是指出现逆温现象上、下限的高度差。下图反映甘肃省酒泉市2009~2018年8时和20时平均逆温厚度的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8时接地逆温厚度比20时接地逆温厚度大,原因是8时( )
A.地面温度较低B.大气的对流较强
C.太阳辐射较弱D.大气逆辐射较强
18.影响夏季与冬季逆温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风速B.昼夜长短C.降水D.气温日较差
【答案】17.A 18.B
【解析】17.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所以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会导致接地逆温层较厚,因此8时地面温度较低会导致8时接地逆温厚度比20时接地逆温厚度大,A正确;逆温形成时,大气较为稳定,大气对流强会导致逆温厚度较低,B错误;8时是白天,有太阳光照,太阳辐射较强,20时是夜晚,太阳辐射较弱,C错误;大气逆辐射较强会导致地面温度较高,不利于逆温的形成,所以会导致逆温厚度降低,D错误;故选A。
18.影响逆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的温度,风速与降水对逆温的形成影响较小,AC错误;由于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所以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会导致接地逆温层较厚,由于冬季夜晚长,地面辐射冷却强,所以逆温厚度较大,頁季夜晚短,地面辐射冷却弱,所以逆温厚度较小,因此影响夏季与冬季逆温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昼夜长短,B正确;逆温厚度主要受近地面温度影响,近地面温度越低厚度越大,与气温日较差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B。
(2023春·河北唐山·高一统考期中)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的烟气流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依据烟的流动状况可判断该地( )
A.人口密度大小B.空气湿度大小C.对流运动强弱D.植被分布状况
20.此时该地不利于( )
①污染物质扩散②晴朗天气形成③人们户外锻炼④工业生产活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19.C 20.B
【解析】19.读图可知,该地的烟雾在上升过程出现向四周水平扩散的情况,说明大气在此处出现逆温,大气的对流运动弱,烟雾不易上升,故C正确;人口密度、空气湿度、植被状况与大气运动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20.此时该地出现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质扩散,①正确;大气污染严重,不利于人们户外锻炼,③正确;晴朗天气形成、工业生产活动与逆温形成关系不大,②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3秋·河北石家庄·高一统考期末)自1999年首次开展北极科考以来,我国北极考察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2018年我国第9次北极科考期间,科学家在“雪龙”号科考船上对北极太平洋扇区某一区域(73.5°N~85°N,150°W~170°W)开展了探空观测,研究北极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图示意科考期间84次探空观测平均温度垂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科考期间观测区域近地面状况为( )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大气出现逆温现象
C.气温垂直方向保持稳定D.大气对流运动旺盛
22.科考期间观测区域对流层高度约为( )
A.2kmB.8kmC.10kmD.17km
【答案】21.B 22.C
【解析】21.据图分析可知,图中2千米以下存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属于近地面逆温层,2千米处接近逆温层顶部,A错误;B正确;图中2千米以下存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2千米以上存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C错误;图中近地面气温较低,大气对流运动较弱,D错误。故选B。
22.据图分析可知,图中2千米以下存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属于近地面逆温层,2千米处接近逆温层顶部,但仍在对流层,故A项错误;8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仍在对流层内部,B错误;10千米以上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说明到达了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故C项正确;17千米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基本保持不变,属于平流层,不是对流层顶,故D项错误。因此本题选C。
(2023秋·河北石家庄·高一校考开学考试)因距离地表80~500千米的大气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故该范围的大气层被称为热层。热层下部因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导致夏季凌晨高纬度地区偶尔会出现一种发出淡蓝色光而透明的夜光云。下图为夜光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夜光云发生于( )
A.对流层B.平流层
C.臭氧层D.高层大气
24.热层大气中( )
A.空气密度大B.臭氧含量高
C.杂质含量高D.紫外线强烈
【答案】23.D 24.D
【解析】23.由材料可知,夜光云主要发生在距离地表80~500千米的热层下部,属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高层大气。故D选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
24.热层位于平流层之上,该层大气空气密度小,臭氧、水分、杂质含量低,导致紫外线强烈。故D选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3·河北·校联考二模)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周边大气高出4℃-6℃,甚至达10℃。这会促使高原面出现热力上升运动,带动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辐合上升,这种运动会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季节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高度不同,而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是因为( )
A.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快
B.高原表面多冻土,热容量小,升温快
C.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热容量小,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快
D.高原空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升温快
26.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最高气压值可能出现在( )
A.1月B.4月C.7月D.10月
27.青藏高原面出现的这种热力上升运动,使得其北部塔里木盆地的降水( )
A.增多B.减少C.不变D.季节分配均匀
【答案】25.D 26.A 27.B
【解析】25.青藏高原与周边同高度大气的稀薄程度是一样的,AC错误;冻土含水率高,比热容大,B错误;高原空气距离地面热源近,吸收地面辐射多,升温快,D正确;故选D。
26.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的高度决定于地面的气温,地面气温高,对流越旺盛,对流层越厚,对流层层顶越高,气压越低;冬季1月份地面气温低,对流层(顶部)高度低,空气密度大,气压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7.青藏高原近地面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由热力环流关系,北部塔里木盆地盛行下沉气流,降水有所减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成分
作用
氮气
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气
氧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并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过程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
臭氧
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而穿透大气到达地面的少量紫外线,又具有杀菌的作用
垂直分层
气温特点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关系
A:对流层
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上部冷下部热,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平流层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C: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精品同步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成分和作用,杂质的分布特征,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层的叙述,雾对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有,丁含量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包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中图版 (2019)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精品课时作业,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功对接时飞船外的大气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精品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功对接时飞船外的大气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