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小升初专题】最新小升初语文精品课件ppt+讲义+练习(部编版)
专题13 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专项训练)-2024年小升初语文复习专项训练(统编版)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13 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专项训练)-2024年小升初语文复习专项训练(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3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13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分板块予以稳固与加强。将语文知识点可划分为:
(1)汉语拼音、汉字、词语、句子、标点符号; (2)阅读;
(3)口语交际和写作三大模块来逐一攻破是很有必要的。
2、发现规律,挖掘方法,举一反三。
3、勤阅读、广积累。上述的两种方法都是很容易学习和掌握的,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小升初讲练测
专题13 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专项训练)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22-23六年级下·全国·小升初模拟)阅读下面的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母爱的颜色
①刚搬到这个小区时,我经常看到一个五岁左右的男孩,目光呆滞,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听说男孩刚生下来时很健康,两岁时不幸生了一场大病,从此成了痴呆儿。父亲嫌弃他,离开了家。从此男孩只好和妈妈相依为命。
②男孩的妈妈我见过,三十岁不到,鱼尾纹却早早地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白天,她要去街道打扫马路,就把儿子交给热心的邻居,让他们帮着照看。小区里每个人都很同情男孩,常常给他一些吃的或者衣服。
③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们总是会逗男孩玩:“妈妈好吗?”男孩先是一个劲傻笑,然后口齿不清地说:“妈妈是绿色的!”每次这样逗他玩,他都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听的次数多了,我感觉这不是男孩随口乱答的。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我一直很好奇。
④直到有一日,区里发放救济品,我和街道的领导一起来到男孩家。一进门,我惊呆了:室内许多地方,甚至连电器的开关,都被涂上了红、绿两种颜色。比如,饮水机和浴室里的热水器调节阀,热水的那一端被涂成红色,而冷水的一端则涂成绿色;冰箱里,熟食那一格涂成绿色,不能吃的那一格涂成红色;家中的接线板和低矮的线路,甚至连电源总闸、菜刀柄以及家中一切不可触碰的物体也都涂成了红色,其他安全的、可以触碰的物体则涂成了绿色。
⑤看到我们不解的神色,孩子的妈妈对我们说,儿子智力低下,分辨能力又不强,所以常常不是被开水烫伤手臂,就被刀具割伤手指。后来,自己就试着让儿子远离红色,接受绿色为保护色。“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绿色呢?”我们继续问。“我在想,即使将来真的有一天,儿子走失了,再也回不来,他也不会因为闯红灯而被汽车撞伤。最起码,我会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我的儿子还在,还好好地活着。”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妈妈声音有些哽咽。
⑥好好活着,不期待儿子长成参天大树,但最起码让儿子的生命之树充满绿色,不会枯萎。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儿子最起码的要求。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也终于知道,小男孩为什么总是说妈妈是绿色的了。原来,在小男孩的心目中,绿色代表着安全,同时,也代表着妈妈的无限关爱。而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妈妈更是煞费苦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智力低下的儿子能够懂得远离和逃避伤害。
⑦母爱,本无所谓颜色。但正是因为天下每一个母亲盼望儿女健康成长的拳拳爱心,以及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孩子撑起的那一片广阔的蓝天,才让母爱有了自己的颜色。
1.第①段画线处属于哪种记叙的顺序?有什么作用?
2.请分析第⑦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通读选文,说说文章标题的作用。
4.结合全文,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答案】
1.插叙;交代了男孩生病的原因以及家庭的变故,为后文她独自养儿的艰难和为家里的物品涂颜色做铺垫,使文章情节完整。
2.照应标题,总结全文,深化主题,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点明中心,揭示主题,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4.母亲是一个细心、有智慧、爱孩子、坚强、勤劳的人。
【解析】
1.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作用。
常考顺序、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插叙: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
本题所示文段是插叙,“听说男孩刚生下来时很健康,两岁时不幸生了一场大病,从此成了痴呆儿。父亲嫌弃他,离开了家。从此男孩只好和妈妈相依为命”交代了男孩生病的原因以及家庭的变故,为后文她独自养儿的艰难和为家里的物品涂颜色作铺垫,使文章情节完整。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
写人叙事的文章,结尾段的议论抒情的文字可以从结构与内容方面回答。收束全文、照应了标题,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
本文标题有独特之处的,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设置悬念。本题要分析“母爱”一词,说明其突出中心的作用,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这位母亲为使智力低下的儿子安全地生活,把家中很多地方都涂上了红绿两种颜色,以此让儿子懂得远离伤害,可见这位母亲细心、有智慧、爱孩子;“从此男孩只好和妈妈相依为命”表现了母亲坚强;“白天,她要去街道打扫马路”表现了母亲勤劳。
二、(2023·全国·小升初模拟)课外拓展。
如果你被原谅过
①在上海的一家餐馆里。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她捧上蒸鱼时,盘子倾斜,腥膻的鱼汁鲁鲁莽莽地直淋而下,泼洒在我搁于椅子的皮包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阴霾的脸,变成欲雨的天。可是,我还没有发作,我亲爱的女儿便以旋风般的速度站了起来,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极为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女侍如受惊的小犬,手足无措。万万想不到,女儿居然说道:“没事,回家洗洗就干净了。你去做事吧,真的,没关系的,不必放在心上。”我瞪着女儿,觉得自己像一只气球,气装得过满,要爆炸却又爆不了。
②当天晚上,返回旅馆之后,她这才亮出了葫芦里所卖的药。伦敦三年,她在英国兼职打工,也选择当女侍来体验生活。
③第一天上班,她被分配到厨房去清洗酒杯,好不容易将那一大堆好似一辈子也洗不完的酒杯洗干净了,正要松一口气时,没有想到身子一歪,一个踉跄,撞倒了杯子,“哐啷、哐啷”连续不断的一串串清脆响声过后,酒杯全化成了地上闪闪烁烁的玻璃碎片。“可是,您知道领班有什么反应吗?她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搂住了我,说:亲爱的,你没事吧?接着,又转过头去吩咐其他员工:赶快把碎片打扫干净吧!对我,她连一字半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④又有一次,女儿在倒酒时,不小心把鲜红如血的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衣裙上。原以为顾客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反而倒过来安慰女儿,说:“没关系,酒渍嘛,不难洗。”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女儿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把眼前这只惊弓之鸟安抚成梁上的小燕子。
⑤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此刻,在这静谧的夜里,我眼眶全湿。
5.“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6.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女儿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把眼前这只惊弓之鸟安抚成梁上的小燕子。
7.文章以“如果你被原谅过”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8.文章第③④段分别记叙了什么事情?是采用什么顺序记叙的?有什么作用?
9.文章结尾写道:“此刻,在这静谧的夜里,我眼眶全湿。”为什么“我”眼眶全湿?
【答案】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女侍比作树上的一片嫩叶,表现出女侍的年轻。
6.“拍拍”是动作描写,表现了那位原谅女儿的顾客的善良与体贴。
7.“如果你被原谅过”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是文章抒情的出发点,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8.女儿在英国兼职当女侍时的两件事:①女儿不小心打碎了很多酒杯,领班没有责备她。②女儿不小心将葡萄酒倒在顾客的衣裙上,顾客安慰并原谅了她。顺序:插叙。作用: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更好地突出原谅之美。
9.①听到女儿的经历,“我”被陌生人对女儿的原谅深深打动了;②为女儿能有这样一份原谅别人的爱心而欣慰;③为自己差点伤害了那位女侍而愧疚。
【解析】
5.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侍女”比作“树上的一片嫩叶”,“树上的嫩叶”是刚长出来的,非常的稚嫩,用“树上的嫩叶”比喻女侍,写出了女侍的年轻。
6.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
“拍拍”是对那位顾客的动作描写;从句子“我亲爱的女儿便以旋风般的速度站了起来,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极为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从那位顾客的动作中可以体现出那位顾客设身处地的为女儿着想,感受到那位顾客的体贴和善良。
7.本题考查的是标题作用。
文章通过女侍将蒸鱼汤汁洒在“我”的皮包上,引出女儿在英国兼职当女侍也犯了很多错,结果都被原谅了,说明主要内容是围绕题目来写的;“如果你被原谅过”这个标题会让人思考“‘你’究竟犯了什么错?‘你’被谁原谅?”等问题,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女儿原谅女侍是因为自己被别人原谅过,感受到了别人的关爱,因此“如果你被原谅过”是文章抒情的出发点,它提示原谅他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善良。
8.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文章内容、记叙顺序、事件的作用。
第③④段分别写了女儿当女侍的两件事,用“人物+事件”的形式概括即可。第③段结合“她被分配到厨房去清洗酒杯,好不容易将那一大堆好似一辈子也洗不完的酒杯洗干净了,正要松一口气时,没有想到身子一歪,一个踉跄,撞倒了杯子”“可是,您知道领班有什么反应吗?她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搂住了我,说:亲爱的,你没事吧?接着,又转过头去吩咐其他员工:赶快把碎片打扫干净吧!对我,她连一字半句责备的话都没有!”可概括为:女儿不小心打碎了很多酒杯,领班没有责备她。第④段,结合“女儿在倒酒时,不小心把鲜红如血的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衣裙上。原以为顾客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反而倒过来安慰女儿”可概括为:女儿不小心将葡萄酒倒在顾客的衣裙上,顾客安慰并原谅了她。
这两段是女儿讲自己当女侍的事,且发生在她在伦敦期间,所以是插叙。插叙的事件都与原谅有关,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能更好地突出原谅之美。
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第五自然段句子“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可知自己的女儿有类似的经历,作为一位母亲,“我”能想象到女儿在异国他乡遭遇困难时那种无助,因此对能原谅女儿的陌生人抱有感谢的态度,我被陌生人对女儿的原谅深深打动了;女儿被别人原谅后,拥有了一颗善良的心,能体谅到别人的不易,能主动要求原谅别人,我为女儿能有这样一份原谅别人的爱心而欣慰;对照女儿的表现,再想想自己的行为,为自己当时差点对女侍大发雷霆而愧疚。
三、(22-23六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现代文阅读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万一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我的狭隘让我羞愧。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⑪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⑫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10.整个事件中“我”对父亲的思想感情发生怎样的变化,完成下列填空。
冷漠——( )——( )——感激
11.选文第⑤⑥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2.分析选文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3.第⑨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4.你怎样理解第⑩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15.作者以“良心”为题有何用意?
【答案】
10.不满 羞愧
11.运用插叙,交代了“我”冷血和憎恨父亲的原因,与下文父亲手术前的话相照应,更突出父亲的形象。
12.“只好”是只能够、不得不的意思,表现了“我”当时的不情愿。
13.运用了神态描写,传神的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惦念和对自己不能给儿子美好人生的愧疚之情。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一席话让“我”的灵魂受到沉重的打击,使“我”震惊、自责、愧疚。
15.“良心”是父亲朴实的做事宗旨,(为了良心,父亲把上学的机会给了别人的孩子,把立孝子棒的机会留给了别人,无视养育多年的孩子对自己的憎恨和不满,把无限的愧疚和自责留给了自己,)以“良心”为题突出了父亲朴实而高大的形象。同时,父亲的良心也唤醒了““我”的良心和良知,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10.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与信息筛选。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情节,然后按题目所给提示,从文中筛选出有效信息,从文章第⑤段的首句和第①段中可以筛选出表现我思想感情变化的词语,即:不满、羞愧。
11.本题考查记叙的顺序与作用。
解答此题要掌握记叙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三种,然后根据文章的写作内容去判断,并分析其作用。⑤、⑥段是交代“我”对父亲冷漠的原因,属于插叙,补充交代我恨父亲的原因,并为下文父亲的话作铺垫,从而突出父亲的高大形象。
1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及表达情感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只好”是不得不、很勉强的意思,在这里表现出“我”不情愿地跟着大哥来照顾父亲。
1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此种类,然后结合句子去分析作用。从“疼爱的目光”“浑浊的泪珠”可见这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表现出父亲对“我”的疼爱,以及为自己不能给“我”美好的人生而心感愧疚。
14.本题考查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
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灵魂”“耳光”的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在这里是用了比喻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一席话让“我”的灵魂受到沉重的打击,使“我”震惊、自责、愧疚。
15.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再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去分析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有: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设置悬念;③指明文章线索;④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本文的标题“良心”正是父亲为人的原则,以它为题能突出父亲高贵的品质,从而表现文章的主旨。
四、(2020·重庆·小升初真题)阅读
考核
①临近年终,市里要对各单位驻村扶贫干部进行考核,评先奖优。
②接到局里迎检通知的时候,老贺正在地里干活,一身的行头跟当地普通农民没两样。局里负责通知的人打电话说:“明天要到乡里汇报,局领导也去,你得赶紧把材料准备好。”老贺沉吟道:“下午还要去看一个五保户,没有工夫整材料啊。”“你就是今晚不睡觉,也得先把汇报材料弄好,事情轻重分不清吗?”对方说完就挂了电话。
③话说当初,收到扶贫通知的时候局领导就很犯难:嘎子坳地处偏远,条件恶劣,扶贫驻村一驻就是两年,派谁去?只怕没人愿意点这个头。班子成员专门为这事开会,商议推荐人选。所有人都皱着眉,一个人选都提不出。后来有人提议:“干脆写个通知,看有没有自愿报名的。”局长叹口气:“行吧,先这样试试。”
④报名截止那天,全局就报上来一个人,正是老贺。有人说:“老贺你傻啊,年纪也不小了,再在外面耽误两年,还有什么盼头?”还有人说:“老贺,你这不是以退为进吧?”老贺谁也不搭理,交接好工作,收拾行李去了嘎子坳。
⑤考核这天,市里主管扶贫工作的副市长带队下乡,各村扶贫干部到齐,其所属单位也都派了代表,局里派的是副局长。市领导在会上说:“这次考核不需要单位领导汇报,只想听听各位驻村干部的发言。”副局长心叫不好,为老贺捏了一把汗。
⑥第一个问题:大家驻村一年,都开展了哪些工作?“我们建立了‘一二三’工作体系,即制定一个目标,落实两个措施,确保三个完成,我们坚持思想建设引领,着重提升村干部的宗旨意识、服务意思、责任意识、廉洁意识……”
⑦轮到老贺发言时,他说:“工作干得不多,只给村里开了一片果林,挖了一口鱼塘。”副局长给老贺使眼色,老贺根本不接受。
⑧第二个问题: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村子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上去了……”老贺说:“柑橘树还小,鱼苗也没长大,成效现在还不好说。”
⑨汇报会进行了一上午。会后,副市长一行在乡政府食堂吃了顿便餐。临走上车时,副市长突然想起一件事:“几个贫困村离这里远不远?”乡长答:“离市里远,离乡政府不算远。”“那就抓紧时间挨个走一走。”
⑩之前确定的安排没有进村考察这一项,领导临时改主意,大家都有些心里没底。
⑪车子开到红土岭村,驻村干部走下车,领着考核组准备四处看看。浩浩荡荡一行人惊动了村里的几条黄狗,它们迅速围拢过来,对着领头的驻村干部狂吠不止。驻村干部尴尬得不知所措。副市长面无表情,淡淡地说:“看样子我们不受欢迎啊,还是去下一个村子看看吧。”
⑫一行人回到车上,一路无话。二十分钟后,车子停在嘎子坳。
⑬人群进了村子,几只狗围过来,冲老贺直摇尾巴。老贺对大家做了个手势,示意都跟他走。
⑭几个在家门口嬉戏的孩子一脸好奇,目送他们的贺伯伯领着一群人缓缓向村尾走去。那里有一口新挖的鱼塘,还能看见一片孕育着希望的果林。
16.阅读全文,参照前后示例,用简洁的语言完成小说的情节概括。
①临近年终,市里考核驻村扶贫干部——② ③ ——④一年前,老贺选择扶贫驻村嘎子坳——⑤ ——⑥
17.小说第③④两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在文中有何作用?
18.文章多次采用对比手法,举两例并简要分析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
(2)
作用:
19.小说最后一段在文章有哪两层含义?
【答案】
16.老贺面对考核准备看五保户 当初,没人想来嘎子坳扶贫,提议自愿报名 考核会上,驻村干部一一发言,只有老贺的发言最简单 副市长决定进村考察,别的村子,村里的狗对着领头的驻村干部狂吠不止,只有嘎子坳的狗对着老贺摇尾巴
17.这两段运用了插叙,主要写了当年老贺报名扶贫工作的经验,以及老贺对他人不理解自己的不理会。
作用:
①更好地交代了事情经过,便于读者理解。
②为下文老贺的扶贫工作做铺垫。
③体现老贺的善良,不为荣誉的性格。
18.“老贺你傻啊,年纪也不小了,再在外面耽误两年,还有什么盼头?” 轮到老贺发言时,他说:“工作干得不多,只给村里开了一片果林,挖了一口鱼塘。” 作用:文章当中将其他人与老贺进行对比,更能塑造出老贺的人物形象,同时突出老贺不为荣誉的性格特点。
19.①村尾有老贺给村里挖的鱼塘喝种的果树。
②“孕着希望的果林”是果林会长大成树林,会成熟;还有一层意思是嘎子坳的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是对老贺的肯定。
【分析】
16.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准确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①段是第①个情节,第②段是第②个情节:人物+事件,第③段是第③个情节:人物+事件,第④段是第④个情节,第⑤到⑨段是第⑤个情节,第⑩到⑭段是第⑥个情节。
17.本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辨析以及作用的理解。从文章来看运用了插叙的顺序,所以也考查了对插叙作用的分析。
其中这两段味我们叙述了老贺选择到嘎子坳的工作经过以及鉴定自己选择的内容。
插叙的作用: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
(5)突出主题。
(6)为下文作铺垫。
(7)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8)补充说明了有关文章的具体内容。
(9)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10)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升华主题。
(11)使结构紧凑。
所以结合内容来看这两段插叙的作用是:
①更好地交代了事情经过,便于读者理解。②为下文老贺的扶贫工作做铺垫。③体现老贺的善良,不为荣誉的性格。
18.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从题干来看考查学生对于对比写作手法的理解和作用的辨析。
对比作用:把两种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加鲜明,感受更强。
从文章内容来看在将其他人与老贺做比较从而突出老贺的形象是不为荣誉的特点。
19.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这类题从题干来看主要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这类题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部分要从表层含义进行理解另外一层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语言表达合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五、(2021·全国·小升初真题)现代文阅读
生命的声音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在孤独和绝望中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②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③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②[坷垃]亦作"坷拉"。东北、河南、河北方言,就是泥土块(土坷垃)的意思,结在一起的泥干后就成为坷垃。③[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20.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
21.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 →悚然一惊→( )→(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22.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
23.在划横线的句子中,先写蚊子的声音不大,后又写蚊子的声音“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这样矛盾吗?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作简要的分析。
24.文章第五段运用的记叙顺序是 ,这段文字在全文的内容与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内容上:
结构上:
25.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20.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21.宁静极了(或宁静) 充满希望(或期待、希望、盼望) 因听到了蚊子的声音(或因蚊子的出现)
22.“相濡以沫”的意思: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或指在患难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撑,相互扶持。)具体表现: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物质上的),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精神上的),以此来相互救助。
23.不矛盾。蚊子的声音不大是事实,“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了蚊子并不大的声音在矿工内心引起的巨大震撼,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一种震撼如巨雷一般惊天动地。强调突出了此时蚊子这个渺小生命的出现对于矿工生命的意义不凡。
24.插叙 突出了孤独和绝望对人的致命的折磨; 为下文所写的他在“生命的声音”的陪伴下顽强地坚持,最终获救埋下了伏笔。
25.本文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学生的人生态度:可从“学会珍惜”“居安思危”等方面来谈。
【分析】
2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标题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从原文中“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和“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可以概括得出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含义有两层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21.本题考查的是文段内容和情节的分析概括,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从“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得出作者的心情是悚然一惊,接着“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得出作者的心情是非常宁静,接着“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可以得出作者的心情是充满希望到最后百感交集。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正是因为考到了一只蚊子。
22.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特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词语的特点以及语句的内容进行分析。“相濡以沫”原指在困境中的鱼为了生存,互相用口中的水沫沾湿对方的身体。后用来指夫妻感情,也可用于朋友。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在原文中作者和蚊子相濡以沫是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而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以此来相互救助。
23.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文章这样写并不是矛盾的,首先蚊子的声音不大是事实,写出蚊子的声音大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蚊子在旷工心中引起的巨大能量,同时也突出了蚊子虽然是个渺小的生命,但是对旷工来说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2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和记叙顺序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第五自然段是插叙的描写,前文写到的是矿井中的旷工,第五自然段对煤坑的环境和作者的恍惚的心里进行插叙描写。这样写的作用首先突出了旷工在井下的绝望和孤独,同时为后文有一只小蚊子的出现给作者的生命带来转机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25.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结合全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写出自己从文章中得出的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要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在困境中也要学会寻找希望的能力等。
六、(22-23六年级下·湖南邵阳·期末)课外阅读
父爱有多坚硬
①这些年来,他很少和父亲说话,始终如陌生人一样保持距离。
②5岁时,他闹着做鸡毛毽子,追得满院子鸡飞狗跳的。父亲见了,在他的屁股上落下了大红指印;上小学时,他偷偷地在教桌里放老鼠,吓得老师花容失色。回家后,他的屁股上多了几道鞭痕;中学时,父亲教训他的话,他一脸不屑地顶回去。父亲急了,扬起手,却怔了怔,没落下来。那时的他已高出父亲一个头。
③高二的暑假,他宅在家里,整日沉迷于游戏中。一天,母亲说:你爸腰疼病犯了,你和他一起出工吧,搭把手。他不情愿地答应了。父亲是维修工,只要有人打电话,他便立即出门。那天,是6楼的露台排水口被垃圾堵死了,物业提出要扩建排水口,父亲满口应承下来。
④正值盛夏,太阳火辣辣的。穿着白色T恤、运动短裤的他像是出行的游者,磨磨蹭蹭地跟在父亲身后上了露台。露台上毫无遮掩,阳光白花花一片。父亲躬身半跪,一只手做支撑,另一只手艰难地伸进排水口掏垃圾。恶臭一阵阵袭来,他不由皱了皱眉,退后了一步。而父亲仍然半跪在那里清理着,发白的灰色汗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在后背。他看不见父亲的脸,只看见父亲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发出刺目的白光,扎得他的眼生疼。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高大威猛的,健步如飞,声如洪钟。可是眼前的父亲却黝黑瘦削,如霜后的茄子迅速地蔫了。这让他有点不知所措起来。忙碌半晌,终于清理干净了。父亲跌坐一旁,喘粗气。看到不远处站立的儿子,愣了一下,努力地站了起来,腰却如弓似的牵扯着生疼,怎么也站不直。太阳已经爬上半空,热浪一阵阵袭来,逼得他不敢抬头。
⑤父亲躬着腰拿起电钻开始扩大排水口,电钻声尖锐地响起,火花四射,砂石飞溅,有的贴着父亲的面颊飞过。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他猛地上前一步,夺过父亲手里的电钻。这时,他才知道这是个不好驯服的家伙,震动起来如一匹剽悍的野马,随时准备脱缰而去。没多久,他的掌心便磨出了水泡,钻心地疼。父亲又将电钻夺了过去,只是安排他用铲子清理碎裂的砂石。阳光火焰般包围了他,有液体顺着他的脸颊滑过,涩涩的,咸咸的。
⑥当晚,他辗转难眠,起身去卫生间时,听到父母房里有细碎的说话声。他贴耳过去。“以后不要儿子陪我出工了啊,他是拿笔杆子的料,哪做得来粗活。他小时候我管得严,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看来是我错了啊。能将他供上大学,也算是了了我的心愿。”那是父亲的声音,低沉而苍老,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扼住了他的咽喉。他想起了 5 岁时,父亲将他顶在肩头去看露天电影。人群密密匝匝挡住了父亲的视线,而他看得兴起;小学考试,他得了双百,父亲竟喝得满面通红;为了给他筹借高中的学费,一向不求人的父亲却陪笑脸跟人说尽了好话这些画面在他脑子里一一闪过,让他喉头发涩。
⑦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虽然父亲给他的爱粗糙坚硬,却真挚朴实,无声地融入了他的生命里,让他也慢慢变成了如父亲一样坚硬的男子。
26.阅读③-⑦段,并填写情节。
(1)他不情愿地答应陪父亲去扩建排水口;
(2)
(3)
(4)他在父爱的浸润下,慢慢成为坚硬的男子。
27.第⑤段画波浪线句中的“液体”一词换为“汗水”好不好?为什么?
28.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29.用自己的话分析“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的原因。
【答案】
26.他看父亲在烈日下清理垃圾。 他拿起电钻帮助父亲扩大排水口。
27.不好。这个“液体”可能是汗水,也可能是泪水。汗水是天热所致,泪水是因感动所致;换成了“汗水”则表达不出“他”内心的震撼与感动。所以不能去掉。
28.插叙;作者回忆起充满了父爱的几个瞬间,补充了“我”喉头发涩的原因,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29.他亲自体验生活的艰难,挣钱的不易,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更反思了自己的缺点,有感于怀,“他”一下子长大了。
【分析】
2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③-⑦段是他跟随父亲外出扩建排水口,第③段写他不情愿的答应父亲去扩建排水口;第④段写他去之后也只是看父亲在烈日下清理垃圾;第⑤段写他拿起电钻帮助父亲扩大排水口,体会到父亲劳作的艰辛;最后两段写他在父爱的浸润下,慢慢成为坚硬的男子。据此概括作答。
2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要从词语可能所包含的意思去理解,变换前后有无变化,一一分析出其不同,这个“液体”可能是汗水,也可能是泪水。结合“父亲又将电钻夺了过去,只是安排他用铲子清理碎裂的砂石。”可知,这里的泪水是他体会到劳作的艰辛,被父亲无私呵护后的感动所致;如果换成“汗水”,只能表明天气炎热,却无法表现出“他”内心的震撼与感动。所以不能更换,这是文章内容准确性的体现。
28.考查对文章描写顺序的分析。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者借回忆关于父爱的几个瞬间,补充了“我”喉头发涩的原因,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便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
2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解答的关键是对文章内容理解。“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的原因,显然是因为他明白了虽然父亲给他的爱粗糙坚硬,却真挚朴实,无声地融入了他的生命里,让他也慢慢变成了如父亲一样坚硬的男子,他亲自体验生活的艰难,挣钱的不易,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更反思了自己的缺点,有感于怀,使“他”一下子长大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8 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专项训练)-2024年小升初语文复习专项训练(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8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18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7 梳理说明顺序(专项训练)-2024年小升初语文复习专项训练(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7梳理说明顺序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17梳理说明顺序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3 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讲义)-2024年小升初语文复习讲义(统编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板块予以稳固与加强,发现规律,挖掘方法,举一反三,勤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