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课题训练9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展开1.[2024·九省联考新疆卷,26]宋太宗、宋真宗规定,主人对待奴婢,不得私自黥面、擅杀。宋仁宗行五等户籍制,佃农、奴婢、商人等以往的贱民,均为编户齐民,对于奴婢生命权受到侵害的个案,责令“差人检验”,增设检验签署死亡报告的规定,依法约束奴婢的雇主。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对社会的控制不断加强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民众法律意识增强
2.[2024·安徽皖优联盟高三一模]北宋前期的徭役,一开始是实行差役法,应役的主要是乡村富户;后来实行募役法,应役的主要是乡村客户、无产下户和乡村富户。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
C.提升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
3.[202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北宋时,南方普遍抵制面食,有的医书甚至说小麦里有火毒,只有西北经过霜雪的小麦才能吃。而南宋时,临安一带面馆林立,专门制作与贩售糕饼的面食店也随处可见。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南北经贸联系加强 B.南方粮食种植结构变化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政治变局带动风俗变化
4.[2024·湖北名校联盟高三测评]北宋每年通过运河从南方运输数百万石粮食和大批布帛等物资到东京附近地区,供应皇室、官吏和驻军。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官方共造船3 337艘;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官方共造船2 916艘。”这表明北宋( )
A.国家的赋税全部依赖南方
B.漕运和海上运输非常发达
C.统治者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D.造船业和运输业十分兴旺
5.[2024·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北宋初年,地方官员薛奎在管理兴州铁监时,曾“发调兵三百人采铁,而岁入不偿费”。之后薛奎上奏朝廷,改变做法:“听民自采,所输辄倍之。”因此,多地官府开始效仿这一做法,冶铁收入大增。材料反映了宋代( )
A.政府调整了手工业经营结构
B.民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
C.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性的提升
D.官营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6.[2024·龙岩高三质检]两宋时期的谣谚内容丰富,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据下表可知,宋代( )
A.崇富观念盛行 B.抑商政策的松弛
C.等级分化加剧 D.平民化趋势加强
7.[2024·重庆模拟]宋代书籍出版业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由此形成了许多印刷出版的手工作坊和工场。出版业中各类书店集编辑、印刷加工、成品销售于一体。据此可知( )
A.印刷技术发展推动经营方式变革
B.商业资本主导城市手工业发展
C.理学传播促进文化教育走向兴盛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8.[2024·重庆一中月考]元代青花瓷以蓝、白两色为基本色调,纹饰繁复满密,器型饱满肥硕,带有鲜明的伊斯兰风格。烧制青花瓷的原料大多是从波斯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其带有明丽的靛青色。青花瓷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大量外销出口,尤为西亚地区人们喜爱。材料信息可以佐证元代( )
eq \(\s\up7(元代景德镇窑专为西亚烧制的外销瓷器),\s\d5(——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A.多元文化交流交融 B.民众消费水平提高
C.疆域范围空前扩展 D.主流思想发生嬗变
9.[2024·吉林高三一模]北宋初期,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积极探讨国事,并且“尚风节”,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庆历四年(公元1046年),天子“开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诏令州县“皆立学”,一时间书院兴起,讲学之风盛行。这些现象( )
A.有助于迅速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B.体现出知识分子群体积极变革的意愿
C.推动了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D.表明当时皇权受到士大夫阶层的限制
10.[2024·湖南教研联盟模拟]郭守敬主持制订的《授时历》,在当时是非常准确的历法。清朝人甚至说“有元一代制度,莫善于历”。能制订如此先进历法的客观条件主要取决于( )
A.统一局面和辽阔的版图
B.天文观测数据采集条件
C.对东西方知识全面了解
D.郭守敬个人的学术造诣
11.[2024·湖南长沙一中月考]元代初年,“初制国字”,引来大量的儒生关注,“人知国字之足以进身而竞习之”,一时“近风化自北而南,新学尚之”。如张士杰“习其书又精其言”;许师义“尤精于国字与言”。这种现象( )
A.推动了政治统一 B.维护了汉语纯洁
C.有利于民族融合 D.造成了逐利之风
12.[2024·福建莆田期中]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盛誉元杂剧:“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王国维积极肯定元杂剧的主要依据是( )
A.元杂剧反映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
B.元杂剧真实记载了元朝政治黑暗的历史
C.元杂剧深刻体现了元朝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
D.杂剧是元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12分)
13.[2024·重庆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宋代土地交易频繁,草市、集市遍及各地,内外贸易限制大为减少。以李觏、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反对空谈仁义道德,提出“义利双行”的主张。发展经济,扭转贫弱是宋代中期以后的社会愿望。为巩固政权,政府的政策导向也避免与社会对立,在民事、经济立法上与前代相比有较大改变。“官中条令,惟(土地)交易一事最为详备”,并规定卑幼未经尊长允许,典卖土地无效。关于遗嘱继承,条款复杂,序列完整,还出现遗嘱继承的真实详尽案例。法律禁止各级官府借口官需勒索商人,强买强卖;禁止以公务为名,阻滞商旅、盘剥商人。市舶司在外商往来之际,慰劳送别,成为条例;鼓励外商投诉不法行为。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民事经济立法改革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民事经济立法内容的特点,并说明民事经济立法改革在经济上的意义。(8分)
14.[2024·河北高三省级联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诗词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下表为两宋时期部分诗词。
——摘编自漆侠《关于南宋农事诗——读南宋六十家集兼论江湖派》
从上表中任选两组或多组信息得出一个结论,并根据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课题训练9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1.解析:据材料可知,主人不得擅杀奴婢、原来的贱民均为编户齐民,依法约束奴婢的雇主,这些举措的实行可以用来说明宋朝时期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项正确;为适应社会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宋朝奴婢、佃农、商人等贱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B项;民众法律意识增强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差役法到募役法的转变,使得原来必须亲自服徭役的百姓可以选择交钱代替服徭役,促使农民积极出售自己的农产品,进而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募役法的实行使得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排除B项;募役法是一项徭役制度,不能改变农民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从差役法到募役法的变化本身就属于赋税制度的改革,而非促进赋税制度的改革,排除D项。
答案:A
3.解析:北宋时,南方抵制面食,说明南方已经出现了面食,但观念上不喜欢面食。到了南宋开始大量吃面食,是因为靖康之变后,宋室偏安南方,大量北方人跟随南下,把吃面食的习俗传播开来,D项正确。
答案:D
4.解析:宋朝每年通过运河从南方运输粮食布帛供应东京需求,说明运输业发达,材料中数据表明宋代的造船业十分发达,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北宋东京的粮食布帛以从南方运输而来为主,并不等于国家赋税全部依赖南方,排除A项;运河往往是国内河流运输,而非海上运输,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改变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宋代官府将原先官营手工业经营的矿产交由民营手工业去开采,因此反映了政府调整了手工业经营结构,故A项正确;民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发生在明代中后期,B项排除;这个调整依然要向朝廷汇报,因此不能得出地方财政自主性的提升,C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官营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D项排除。
答案:A
6.解析:根据材料“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可知,宋代经济发展,土地兼并流转频繁,人们的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故选D项;材料内容是两宋的部分谣谚,“盛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的谣谚主要体现的是民间观念的变化,与政府行为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排除C项。
答案:D
7.解析:据材料“出版业中各类书店集编辑、印刷加工、成品销售于一体”可知,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书店已经不是单一的经营活动,而是集多种经营方式于一体,印刷技术发展推动经营方式变革,故选A项;据材料“宋代书籍出版业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由此形成了许多印刷出版的手工作坊和工场”可知,宋代印刷业的发展推动了与印刷相关的手工业的发展,而不是商业资本的推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发展,没有体现文化教育的兴盛,排除C项;商人只是通过出版、销售成为知识的传播者之一,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排除D项。
答案:A
8.解析:根据材料“带有鲜明的伊斯兰风格……原料大多是从波斯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还大量外销出口”可知,元代青花瓷受到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并且对外交流频繁,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说明元朝青花瓷的消费对象是普通民众,故体现不出民众消费水平的变化,排除B项;西亚等地区不属于元朝疆域,故不能说元朝疆域扩展,排除C项;材料只是呈现了元代青花瓷的相关信息,没有涉及主流思想的变化,另外,主流思想发生嬗变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A
9.解析:由题意,士大夫重视自身修养,学术风气盛行,这些状况都有利于理学的兴起,故选C项;A项“迅速扭转”不符合史实;知识分子群体不都是积极变革,更多的是因循守旧,因此排除B项;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答案:C
10.解析:据所学可知,大一统局面即统一局面和辽阔的版图给他提供了以前没有的天文观测、数据采集条件,郭守敬设立的观测点,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这是以前做不到的,故选A项;好的天文观测设备、数据采集条件优越虽然也重要,但如果没有国家统一、版图辽阔,就去不了西伯利亚和南海等地,排除B项;当时的元朝还做不到对东西方知识全面了解,并且这一条属于主观条件,排除C项;郭守敬个人的学术造诣属于主观条件,排除D项。
答案:A
11.解析:据材料可知,元初在推行的是蒙古族“国字”,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国字为八思巴文,而儒生积极学习国字,这有利于汉族与蒙古族文化的交融,故选C项;元朝此时已经完成统一,并非国字推动,逻辑错误,排除A项;国字为八思巴文,并非汉语,所以八思巴文的推行无法维护汉语纯洁,排除B项;据材料“人知国字之足以进身而竞习之”可知,国字的学习会影响到政治仕途,但材料呈现的是“儒生关注”,不能代表整个社会形成了“逐利之风”,排除D项。
答案:C
12.解析:根据题干“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可知,元杂剧反映了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故选A;题干中没有提及元杂剧记载元朝政治黑暗的内容,排除B;元杂剧所反映的是元代社会的现状,很少涉及政治主张,且“各阶层”表述夸大,排除C;元杂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题干强调的是元杂剧因为记录社会现象而体现的历史价值,排除D。
答案:A
13.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宋初“田制不立”的政策和材料中的“宋代土地交易频繁”可得出,宋代不抑兼并,土地流转加速;由材料“草市、集市遍及各地,内外贸易限制大为减少”并结合所学宋代经济的相关知识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由材料“以李觏、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反对空谈仁义道德,提出‘义利双行’的主张”可得出,士大夫价值观念转向“义利双行”,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由材料“发展经济,扭转贫弱是宋代中期以后的社会愿望”并结合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相关史实可得出,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积弱局面,所以试图通过立法促进经济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官中条令,惟(土地)交易一事最为详备”可得出,以土地交易立法为重;由材料“规定卑幼未经尊长允许,典卖土地无效”可得出,经济交易遵循封建礼制;由材料“关于遗嘱继承,条款复杂,序列完整,还出现遗嘱继承的真实详尽案例”可得出,司法强调案例,灵活实用;由材料“法律禁止各级官府借口官需勒索商人,强买强卖;禁止以公务为名,阻滞商旅、盘剥商人”可得出,限制政府官员干预经济,保护商人利益;由材料“市舶司在外商往来之际,慰劳送别,成为条例;鼓励外商投诉不法行为”可得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第二小问,由宋代民事经济立法改革在保护土地交易方面的条款可以得出,促进租佃经济的发展;由对遗嘱继承的规定可得出,维护了私有权益;由对官员干预经济的限制规定可得出,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由鼓励外商来华贸易的规定可得出,促进了外贸繁荣。
答案:(1)背景:①不抑兼并,土地流转加速;②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③士大夫价值观念转向“义利双行”,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④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积弱局面,试图通过立法促进经济发展。(8分,一点2分)
(2)特点:①以土地交易立法为重;②经济交易遵循封建礼制;③司法强调案例,灵活实用;④限制政府官员干预经济,保护商人利益;⑤鼓励外商来华贸易。(4分,一点1分,任答4点即可)
意义:①促进租佃经济的发展;②维护了私有权益;③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④促进了外贸繁荣。(4分,一点1分)
14.解析:根据材料中所列举的宋朝时期诸多诗人的代表作品及其内容以及材料出处——漆侠《关于南宋农事诗——读南宋六十家集兼论江湖派》,可知其所论述的主题是宋代的经济。北宋欧阳修《边户》的内容主要反映澶州之盟之后,边地农民要缴纳两份租税,即农民负担沉重;北宋薛田《成都书事百韵》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张耒《发金陵(今南京)折柳亭二首》体现出城市商业的发展;南宋刘克庄《戊辰即事》反映出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导致农民负担沉重;南宋虞俦《成均同舍饯别新安使君徐子宜太丞分韵》反映出农民负担的沉重;南宋毛珝《吴门田家十咏》反映出农民负担的沉重。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把结论定位为以下三种皆可:“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经济负担沉重”“边防压力使财政负担加重”。在具体阐释阶段,首先要明确所论述的主题,如“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然后要选择材料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如“歌吹酒家市”体现了商业市场的发展,“转行交子颂轻便”体现了宋代纸币的使用,“帆樯贾客津”反映了金陵作为长江重要港口城市的兴盛景象。最后,要做一个小结,其目的有二,一是呼应结论,深化主题;二是使得论述结构更加完整。如:这体现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示例: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阐释:“歌吹酒家市”体现了商业市场的发展,“转行交子颂轻便”体现了宋代纸币的使用,“帆樯贾客津”反映了金陵作为长江重要港口城市的兴盛景象。这体现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即可得10分,其中史实9分,结论1分。根据答案要点展开即可)
(以下主题也可以:边防压力使财政负担加重;农民经济负担沉重。)谣谚
出处
欲得富,赶着行在卖酒醋
庄绰《鸡肋编》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袁采《袁氏世范》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普济《五灯会元》
白屋多起家,膏粱易偷惰
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作者
诗句及出处
欧阳修(北宋)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边户》
薛田(北宋)
货出军储推赈济,转行交子颂轻便。——《成都书事百韵》
张耒(北宋)
歌吹酒家市,帆樯贾客津。——《发金陵(今南京)折柳亭二首》
刘克庄(南宋)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戊辰即事》
虞俦(南宋)
夏税未毕秋税来,县家小缓州家逼。拆东补西恐不免,剜肉医疮宁有极。——《成均同舍饯别新安使君
徐子宜太丞分韵》
毛珝(南宋)
去年一涝失冬收,逋债于今尚未酬。偶为灼龟逢吉兆,再供租约赁耕牛。——《吴门田家十咏》
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课题训练17古代中国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课题训练17古代中国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考点小练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考点小练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共3页。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10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10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宋代规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