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教学设计整册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 草原》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 丁香结》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4 花之歌》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 七律长征》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古诗词三首》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古诗词三首》教案,共6页。
3 古诗词三首《古诗词三首》编排了三首古诗词。《宿建德江》通过刻画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诗词的大致内容。但是,由于三首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且学生对诗词的感受力不是很强,因此,学生很难与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共情,从而受到心灵的熏陶。教学时,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链接资料等,感受诗词中的美景,进而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诗人的生平经历,大致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为学习古诗词作好准备。教学时,以读为主,先指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借助注释、同伴交流等方式理解古诗词内容,初步体会诗人情感;最后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深入体会诗人情感。【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词的大意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词的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词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人情感。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结合诗人创作的背景,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教师: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孟浩然、苏轼和辛弃疾的资料。2课时第一课时1.掌握本课时的重点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3.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宿建德江》,理解古诗内容。难点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娇俏灵动的丁香花。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三幅意境隽永的山水墨画。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三幅图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鉴赏一番吧!(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听范读,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读音。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4.出示会写字,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德:“心”上一横不要漏写。蝉:第五笔是提,不是横。三、学习《宿建德江》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1)出示课件:孟浩然生平经历,诗歌的创作背景。(2)解诗题,读诗题。(事件:宿;地点:建德江。朗读节奏:宿/建德江。)2.师有感情地范读古诗,让学生听清节奏,生据此划分节奏,师再出示标明节奏的古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3.合作探究,理解诗意。(1)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2)再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大意。(3)学生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并明确各诗句的意思。4.想象诗境,悟其情感。(1)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2)抓住主要景物将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生自由说)(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比人亲。)(3)这样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孤独、沧桑、凄凉。)(4)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受读到诗的字里行间。(生齐读)(5)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6)“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那么,作者的旧愁是什么?(联系创作背景可知是仕途失意。)作者的新愁又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可以看出来?(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是客呢?(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呢?(日暮。)(7)为什么“日暮”会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日暮”是指日落黄昏时分,这时候正是人们结束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独在异乡的诗人却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羁旅之情油然而生。)(8)诗人孑然一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这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明月,这画面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5.师小结:学习了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6.配乐朗读,指导背诵。宿建德江烟渚 日暮 野旷→愁←天低树 江清 月近人第二课时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这两首诗词,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这两首诗词,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难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复习导入1.指名背诵《宿建德江》。2.上节课我们所学的《宿建德江》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秋江暮色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首诗词,去感受别样的自然风光。二、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1)出示课件:苏轼的相关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学生交流关于苏轼的资料。(2)解诗题,读诗题。(写诗的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地点: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市西湖畔;心情: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朗读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播放古诗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师再出示标明节奏的古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3.合作探究,理解诗意。(过程同第一课时)4.想象画面,领略奇景。(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生自由说,师适当点拨)写的是盛夏时节西湖雨前、雨中及雨后之景。①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②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句诗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白亮亮的雨点像珠子一般跳进船舱。)其中“白”“跳珠”“乱”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点大而猛。)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倾盆大雨、狂风骤雨……)③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述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的画面,以及雨后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的画面。感受奇丽之景,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2)这首诗用寥寥数语便写出了西湖从阴到雨再到晴的变化过程,从中你感受到西湖夏季暴雨的什么特点?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可以看出。)5.品味语言,加深理解。(1)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比喻的好处在哪儿?(“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2)这首诗除了运用比喻,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6.师小结:醉于酒,更醉于景,苏轼不禁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7.再读古诗,感悟诗情。(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等)8.指导背诵。三、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1)出示课件:辛弃疾生平经历,此诗的创作背景。(2)同学们,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词牌名:西江月;时间:夜;事件:行;地点: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在黄沙岭的道路上散步。)2.生回顾前两首诗节奏划分的方法,边朗读边自行划分朗读节奏。师指生朗读并适时评价。最后课件出示标明节奏的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3.合作探究,理解诗意。(过程同第一课时)4.发挥想象,品读词句。(1)品读上阕。①自读自悟。发挥想象,做词人的同行者,调动你所有的感官,去欣赏这美丽的夜景。②结合词的意思,分析、交流词人此时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B.闻到的:稻花香。C.听到的:蝉鸣、蛙声、说丰年。D.感受到的:清风。③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描述,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明亮的月光惊醒正在休息的鹊儿,在微微的凉风下,可以听到蝉儿的鸣叫声。闻着清新的稻香,人们开心地谈论着丰收年,耳边还传来阵阵的蛙鸣。恬静自然。)④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内心宁静、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2)品读下阕。①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什么?此刻他的心情怎样?(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他急切地想找到避雨的地方。)②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③从“路转溪桥忽见”可以体会到词人什么样的心情?(找到避雨处时喜出望外的心情。)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④想象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指名读,比赛读)指导背诵、默写。四、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相同点:都写了月夜的景色,都借月抒发感情。2.不同点:二者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了诗人一人在外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是写词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了词人喜悦欢快的心情。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eq \b\lc\{(\a\vs4\al\co1(\b\lc\ \rc\}(\a\vs4\al\co1(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雨之急、大,\b\lc\ \rc\}(\a\vs4\al\co1(狂风—卷地,湖水—如天))景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eq \b\lc\{\rc\}(\a\vs4\al\co1(\b\lc\ (\a\vs4\al\co1(明月、别枝、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声色兼备,星、雨、茅店、忽见——感受细腻)))) eq \a\vs4\al(静谧的夏夜,丰收的喜悦) 由于以往教学我一直都在渗透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所以本次教学我放手让学生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抓住相应的字眼或关键词,想象画面,品味到了古诗词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在自学的过程中,他们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想法;在汇报交流时,更是异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学生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当堂就完成了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