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知识的“能”与“不能”
    ①丹尼尔·克莱因在其著作中指出:“知识不仅仅只是信息,它还是一种解释和判断。”我认为这是一个对知识,或者,范围小一点,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知识内在性质的相对全面的判断和认知。
    ②所谓“信息”,不过是学者们对生活世界中各种事实、现象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所谓“解释”,不外乎是运用各种理论方法和工具对诸多社会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一般化的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看似混乱无序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世界;而所谓“判断”,其实就是根据解释的结论提出一些能够完善和改进这个生活世界的诸多方法而已。在知识的三种性质中,在准确信息和有效解释基础之上的判断尤为重要,因为连接人的“思”和“行”的就是具有判断力的知识。
    ③因此,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不仅是一个勤勉的“资料收集者”,一个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的“理解者”,一个高超的“解释者”,更应该是一个明智的“建议者”,一个真诚的“社会影响者”。这五种角色分别体现了一个学者之本分和担当的两个方面: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一方面,学者必须在既有的学术传统和学术规范的基础上,追求一些原创性的知识贡献;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判断”维度,学者就能够也有义务运用他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判断解释的好坏以及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提供一些明智的建议。
    ④这些,就是知识的“能”了。但是,知识的运用和效力是有明确边界的。
    ⑤根据经济学,其实也是所有社会科学都承认的人性假定,虽然人是有理性的,但由于受个体自身的知识、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理性相当有限。社会科学研究者也不例外。因此,社会科学知识就只能是有限的和不完整的。
    ⑥马克斯·韦伯则明确地指出了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行动边界:通过信息收集和理论解释给出各种“可能性”必然的收益和代价,如何选择却是当事人自己的事。在从事这种工作的同时,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明智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建议者,而不是政策制定者。这就是社会科学知识“能”与“不能”的边界。
    ⑦但是,由于在人们“理性的自负之下持续不断阐明着的社会科学知识”并不是知识的全部,那些“默会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也是使得人类生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的知识来源。因此,我们或许应当对现有理论不能解释的,或者暂时不能解释的种种人类的“无知”保持一份敬意和谦卑,也许也能稍微消减一下那种想用理性的社会科学知识影响和改造社会的“致命的自负”。
    ⑧更重要的,这种“致命的自负”一旦和国家权力结盟,就很有可能造就真实的灾难。虽然社会科学研究者们的动机和愿望是良好的,但是经济学里的一句俏皮话其实相当深刻地揭示出了愿望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吊诡,因为,“通往地狱之路往往铺满善意”!
    ⑨除了知识本身之边界带来的一种本体上的“不能”之外,知识还有另外一个维度上的“不能”,即知识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权力”、“利益”或“流行民意”的“合谋者”、“仆人”或者“吹鼓手”。对于志在阐明和运用知识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这其实是一种基于知识逻辑和行动道德的“不能”。这种“不能”在我看来其实更值得人们注意。
    (节选自《经济学家贡献了什么》)
    1.下列选项中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判断力的知识能够连接人们的“思”和“行”,因此立足于准确信息和有效解释的判断尤为重要。
    B.基于学术传统和规范追求原创性的知识贡献,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解释的好坏都在知识“能”的范畴之内。
    C.“人性假定”强调了人的理性受个体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大打折扣,受此影响,社会科学知识必然不够完整。
    D.“通往地狱之路往往铺满善意”这句经济学里的一句俏皮话揭示了那些和权力结盟的学者的伪善和自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介绍了知识的三种特性,并说明了其中的关系,为论述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五种角色提供了前提。
    B.文章重点阐述知识的边界,以并列结构的形式对举知识的“能”与“不能”,使文章的论证更有思辨性。
    C.文中多次以知名学者的观点来进行论证,这种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以及可读性。
    D.文章第五段强调社会科学知识的有限性,这为作者强调对种种人类的“无知”保有一份敬畏和谦卑的观点做了铺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每个人都能给出相应的信息和解释,这些都为研究者们做出有效判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B.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企业股份制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体现了一位经济学家的社会担当。
    C.当人们不能承认知识的边界,试图借助国家力量用理性的社会科学知识影响和改造社会,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真实的灾难。
    D.在作者看来,一位经济学家用自己的专业研究为一家上市公司做宣传有违自己的身份角色,但是可以为它直接做决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我国办大学,应该取什么途径?抗战胜利以后;百废待举,需要大量专门技术人员。工业落后,要建立轻重工业,尤非大量工程人员不可。在此时,我们大学似乎应该注重技术教育,可是问题不是这样简单。从前清曾国藩提倡兴建实业,设立上海制造局,派留学生学习制大炮轮船以来,到抗战前夕已七八十年,我国科学仍然不兴,实业仍然不振。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深加考虑。一般人以为近代文明即物质文明乃西洋功利主义的产品,这是错误的。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道即真理,从希腊提磨克列忒司(德谟克利特),到近今荷兰的阜尔司鲍,英国的汤姆生,他们研究原子,决非因为有什么用处才去研究,而是要晓得自然界物质结构的原委。科学上将来的发明在哪个方向,既不能预料于事先,我们就单从功利主义着想,也得各项科目统加以研究,不能偏废。若侧重应用的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我国自战国以来,即有功利主义的哲学。墨子以能用不能用为善的标准。《兼爱篇》云:“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目今我国社会,仍然充满了这种功利主义。大学里边的课程,支离破碎,只求传教零星有用的知识,而不注重理智的培养。大学生认定院系,不问其性情之是否适合,而只问毕业后出路之好坏,待遇之厚薄。选择科目,不问其训练之价值如何,而专问其是否可应用到所选定之职业。在现行教育制度之下,大学课程实有重新厘订之必要。基本科目必须增加,庶几能达到培养理智之目的。至于训练大量之技术员或工程人员以应目前之需要,则可由高等工业、高等农业等学校或大学内另设专修班为之,不必因噎而废食。
    (摘编自竺可桢《我国大学教育之前途》,1945年)
    材料二:
    中国科技大学基础理论课,也就是物理、化学和数学,在教学计划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我们重视基础理论,是因为科技大学的学生将来要从事新科学、新技术的研究;要研究新科学、新技术,就是要在尚未完全开辟的领域里去走前人还没有走过的道路,也就是去摸索,摸索当然不能是盲目的,必须充分利用前人的工作经验。可是在新科学、新技术领域里,前人的工作经验不会太多,因此我们只有更多地依靠一般的知识、也就是人类几千年以来和自然界作斗争的经验,通过总结所得出来的自然界一般规律。对我们来讲,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关于物质结构、性质和运动的规律,这就是物理、化学。它们就是我们在摸索过程中的指南针,也就是利用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去分辨出,哪一个想法肯定是对的,哪一个想法可能是对的,而哪一个想法肯定是错的。
    但要作这种原则性的判断,要求的还不光是知道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要求的是充分掌握这些规律,把规律的里里外外、前前后后都看得清清楚楚,摸得透。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锐利的眼光,能在复杂的事物中分析出核心问题,不被形形色色的假象蒙蔽,从而辨别真伪。所以科技大学里的物理、化学课除了教知识、注意和各个专业相结合,更注重这两门基础理论的系统性,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全面概念和图像,要他们成为这两门学科的主人。为此,在辅导课里,我们也注意养成学生分析事物现象的观点和方法;在独立思考方面,有所锻炼。自然,与物理和化学讲授课相辅的实验课,是有助于巩固规律的学习的;而且这些实验课,也使学生初步学到将来作研究所必不可少的工具、精密严谨的实验技术。
    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我们必需研究各个因素和各个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量的关系的计算。当然计算与分析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在农业合作化初期,有些会计不是用黄豆粒的办法来记账吗?所以就是我们一点也不知道高深的数学,用简陋的方法也并不是不可以;这里的问题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用简陋的方法,虽然也能进行复杂的计算,但是太花时间,容易出差错;用高效能的方法就能节省时间,少出差错。那么什么是高效能的计算方法呢?那自然是要充分利用了数学的成果才能得到的。所以我们一方面不过高地估计数学方法,它不过是我们计算中的工具;我们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视数学方法,因为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研究工具。
    因此在科技大学里,我们的数学课是比较全面的。我们的教法,首先是唯物主义的,我们对每一个数学概念都从它来源讲起,说明它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在这里我们都引用实际科学问题的例子来解说。一个概念引入了之后,我们就进行系统的、严格的论证和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巩固的基础,即使他们在将来遇到了以前没有学过的数学工具,也能靠自己来掌握它。在每讲了一个数学的概念和系统论证之后,我们还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来解说使用这个理论的方法。我们认为这样能把数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充分掌握理论,也能灵活地使用理论,进行计算和分析。
    (摘编自钱学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里的基础课》,1959年)
    4.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数学家笛卡尔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代数和几何学联系到一起,创立了解析几何,为后世微积分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B.科尔麦克通过数学分析研究工作,解决长期困扰医学界的问题,为CT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获得1979年诺贝尔医学奖。
    C.清华大学设置基础理科工程衔接类专业,目的是选拔培养有志于从事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等关键领域研究的学生。
    D.面向中学生举办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旨在发现具有数学天赋的青年学子,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下面表格内容摘编自《我国高校实施“强基计划”的缘由、目标与路径》,根据材料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专业范围,既有利于消解材料一中竺可桢提及的教育功利主义,也为考生未来就业方向提供更多的选择。
    B.珠峰计划和强基计划在招生专业上都指向基础学科领域,材料二中钱学森强调在科技大学开设基础理论课,两者出发点是一致的。
    C.珠峰计划和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既有传承也有创新,一方面延续了前辈对理论基础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突出了个性化培养方式。
    D.从自主招生到珠峰计划再到强基计划,我国高校特殊招生政策不断变化,这与两则材料所述内容都反映了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求。
    6.竺可桢指出“各项科目统加以研究,不能偏废”,而钱学森则强调物理与化学的重要性,两人观点似乎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密西西比河上(节选)
    [美]马克·吐温
    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我总算勉强在脑子里装满了密西西比河的许多岛屿、沙洲和河湾的名称:这可真是一堆乏味的杂拌儿,不过也是一名合格领航员的基本要求。我甚至觉得自己可以把一条船开到新奥尔良去。不消说,这种自满的心情还没有来得及表示,毕克斯贝先生就会把它压下去:
    “胡桃湾是什么样子?”
    我说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形状。我那火药性子的师傅砰的一声开了枪,随后又继续装子弹,开火,直到他的词儿全都用完了才了事,随后他就会平定下来,变成一支很和气的老滑膛枪;其实他不过三十四岁。过了一会儿他就说:
    “我的孩子,你得把这条河的形状完全弄清楚才行。”“好吧,我试试看,可是河会不会改变形状?”
    “你看,河岸正在垮,这条一千多哩的河岸正改变形状呢。”
    我的情绪又沮丧不堪。有两件事我大概看得很分明了。一是想当领航员,要比所有人知道的更多;二是每过二十四小时,就得换个方式把它从头再学一遍。
    我常常看见领航员们凝神注视着河水,把它当作一本书来读;可是这本书却不能教给我什么知识。终于有一天,毕克斯贝先生似乎是认为我已经大有进步,可以在研究水相这方面下功夫了。于是他开始说:
    “你看见水面上那条挺长的斜线吗?那就是一个暗礁,并且还是个陡峭的暗礁。要是撞上了它,就会把船撞得脑袋开花。那条渐渐消失的水纹线,是暗礁的下头。船可以从那儿爬过去,决不会出什么毛病。”
    第二天下午值班的时候,毕克斯贝先生问我是否懂得下面几里路的开法。我说:
    “从尖嘴子上面第一棵沉树里面通过,再从第二棵的外面通过,然后……”
    “全说对了。一会我就回来。”
    但是他很久没有回来。直到我绕过了那个尖嘴子,开进了我有些担心的一段河道,他还在下面。我不知道他正藏在一个烟囱后面,看着我怎么办。我高高兴兴地往前开,心里越来越得意,因为他从来没有把船交给我单独驾驶过这么久。我甚至把舵轮卡住,嘴里哼着小调。
    突然,我的心猛跳到嘴里来了。眼前有一个可怕的陡峭暗礁伸展得很长,挺凶地横挡着船头!我立刻就吓得脑袋发昏,连忙把舵轮往下转,转得飞快;船躲开了那个暗礁,可是暗礁却偏要跟着撵!我直是逃,它还是一个劲儿跟着。可怕的猛撞眼看就要临头了。那个混蛋怎么还不来?无可奈何之下,我不顾一切地把警报的铃子敲得当当响,响得“闹翻了天”。疯狂的铃声中,旅客们吓得往船尾飞跑过去,轮船眼看着就要向河岸的树林猛撞过去。
    正在这时候,毕克斯贝先生从从容容地出现了。我心中满怀感激地欢迎他,焦急烟消云散了;他温和而愉快地向我发出了这些命令:“右舷停住!左舷停住!两边后退!”
    船犹豫了一下,停住了,船头在树枝中挤了一会儿,经过紧张的片刻工夫,它不大情愿地开始后退。毕克斯贝先生用天真的嘲弄口吻说道:“我的孩子,是有人招呼要上船吗?”
    我被他挖苦得满脸通红。
    “——我是要躲开一个陡峭的暗礁呀。”
    “你刚才所在的地方,三哩之内都没有什么暗礁。”
    “可是我亲眼所见呐,那么陡直。”
    “开过去吧!我负责。”
    船小心地向那暗礁驶过去。暗礁在船头底下不见了,我们像在油里滑过似地通过了。“现在你明白了吗?那其实不过是个风礁,是风造成的现象。”“原来如此,我怎么能把它们区别出来呢?”“这要靠直觉。你往后自然会知道它们的区别,可是究竟怎么区别,你可永远也说不清楚。”
    事实果然是这样。水面成了一本奇书——它对我毫无保留地畅谈知心话,把水的秘密都清楚地告诉我。我终于学通了这条河的语言,能认识这条大河上的每一个细微的景色,像我对字母那么熟悉,这时候我就算是有了宝贵的收获。但是同时我也有了一种永远无法恢复的损失。这条壮丽的大河上一切的良辰美景和诗情画意都无影无踪了!我还记得当初乘船的时候看见的一次日落奇观。一片广阔的河面变成了血红色;河面上有一条斜着的水纹,闪闪发光;另一处有许多翻腾起伏的圜形波纹打破了水面的平静,艳丽多彩;左边河岸上长着茂密的树木,森林在夕阳中投下一片阴沉的影子,被一道很长的银色波光划破;墙壁似的树林之上,有一棵高高的枯树,摇曳着仅存的绿色树枝,在金色的光辉中,像火焰似地闪耀着。还有些柔和的曲线、反射的影像、光线柔和的远景;远近各处,逐渐消失的阳光在美景之上时时荡漾着,每一刹那都以变幻莫测的新奇色彩使它显得更加美妙。
    我心醉神迷地站着,像斟饮美酒似地欣赏着那幅奇景。但是终于有一天,我对河面上光辉灿烂和令人陶醉的美景,渐渐不大注意;再往后,我就根本不理会这些事情了。即令那次落日的景致重新出现,我会暗自解释:“这样的太阳表示明天会刮风;河面上那条斜的水纹表示下面有一座陡峭的暗礁,如果老是这样伸展,最近几天之内,会在夜里把谁的轮船毁掉;那些翻腾的漩涡表示那儿有一条正在改变的水道;那棵高高的枯树寿命不会长了,以后少了一个善意的航标,夜里通过这个模模糊糊的地方,怎么办呢?”
    哎,这条河上的神妙风光和美丽景色全都无影无踪了,这究竟是得到了莫大的收获,还是受到了莫大的损失呢?
    (张友松译,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半部分写毕克斯贝先生教“我”学做领航员,后四段跳转到对河上风光的哲思,虽显突兀,实则有内在联系。
    B.写“我”看到“陡峭暗礁”时,使用短句和感叹号、问号,这些言语形式与危急情况下人物的慌乱心态较为契合。
    C.“密西西比河”这一意象不仅提供叙事的空间背景,推动情节发展,也是文中人物勇于追求、挑战自我的精神象征。
    D.对回忆中河上日落的描写,时远时近,上下交错,看似毫无章法,却正符合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观察河道时的特点。
    8.“我”在学习做领航员的过程中,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
    9.经典阅读小组开展马克·吐温作品研习活动,阅读完本文后,同学们认为,文中的密西西比河作为一个审美对象,给人的感受充满着矛盾。请以“‘矛盾’的密西西比河”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小组内交流。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节选自《孙子兵法·九地》)
    材料二:
    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余闻之,聚兵井陉口,军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丕用广武君策则太喜及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也。”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井陉之战》)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韩信使人A间视B知其C不用D广武君策E则大喜F乃敢引兵G遂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文中意为“败退”,与贾谊《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意思相同。
    B.假,文中意为“借”,与《苏武传》中“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的“假”意思不同。
    C.若,文中为人称代词,与《鸿门宴》中“若入前为寿”的“若”用法相同。
    D.平旦,古人根据夜色把夜半以后分为鸡鸣、平旦两段,平旦指天亮的时间。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子兵法》十分重视战场环境对人心理的特殊影响,概括总结出调动参战将士们战斗积极性的策略。
    B.韩信、张耳率军攻打赵军,双方兵力悬殊,成安君因害怕有诈,没有采纳李左车截断对方粮草的建议。
    C.韩信认定赵军不会轻易进攻,所以假意派先锋开出营寨,又立起了大将旗鼓,赵军果然打开营门攻击。
    D.韩信的两千精兵见赵军全部出动,快速占领赵军营垒,插满汉军的旗帜,使赵军退兵回营时军心大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2)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
    杜甫
    其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①。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②。
    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济潭嬗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注]①林丘:指隐居的地方。②虚舟:语出《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临心之人不怒。”大意是说虚心可以远祸。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前两联描写了张氏隐居环境的幽僻和诗人访求的艰辛,与《其二》“时相见”“晚兴留”透露的熟悉感不同。
    B.“伐木丁丁”句与“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春草鹿呦呦”与《短歌行》的“呦呦鹿鸣”一样隐喻嘉宾,诗语婉约动人。
    C.《其一》的“涧道”“石门”与《其二》的“前村山路险”前后相应,诗人以此来暗写对张氏的仰慕之情和相交的愉悦。
    D.两首诗写出了诗人与张氏交往过程,诗由七言变为五言,诗歌节奏由因陌生、敬重带来的迟缓到后来相知甚欢的轻快。
    15.通观两诗,简要分析张氏有哪些品性?
    四、默写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列锦,亦称“名词铺排”,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在一起,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古典诗歌作品中常见的运用这一表现手法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音乐会上,乐声一会儿粗犷浑厚,似急雨敲窗,一会儿又变得细密低微,似恋人低低交谈,小刚不禁想起了白居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3)《赤壁赋》中,写苏子扣舷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抓吉镇,是极小一个镇子。
    一断一断的,或砖或坯,只有一溜平房。平房之前的土街,不甚宽。走堂堂渔汉,扭俏俏渔婆。也摇鸭,踱鹅,跑狗,慢老者,快孩子,颇不寂寞。天雨了,天雪了,也要落在上面。秋日,湿湿泞泞,( )一街的黄叶。
    土街,其实也是乌苏里江的一段堤岸。临水的一坡,是一排鞠向水面的柳树。这里的柳树,有诗样的名字,叫“江柳”。江柳的干上,早展,晚夕,常牵着几只闲船。入冬,便要被渔汉子拖上来,扣在街边。扣船的底上,都要( )一层茸茸的雪被。很好看,( )在江边的柳,收不回了,任其冻住。春一到,这柳,那柳,依然要漂亮地( )给你看的。
    小镇的西端,是一片兼作客栈的私家饭铺。我因腰有旧疾,得知那里有领颇热的火炕,经人导引,便歇在那里了。
    这饭铺,说来,也是寻常的一家。有客,便是饭铺、便是客栈。单是多些陌生的话,多些格外的风景而已。无客了,淡淡地过冬春更换的日子就是了。
    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落裹涉舞
    B.粘覆涉舞
    C.粘裹挂飘
    D.落覆挂飘
    18.文中画线部分的遣词造句新颖别致,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辞上所讨论的有两方面,一是怎样使文章不坏,二是怎样使文章更好。前者叫做消极的修辞,后者叫做积极的修辞。一切文章的毛病,除了文法上的缺点外,几乎都可用消极的修辞工夫来医治的。而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使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同是一句话,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例如“门前有一条小河”,可以说做“门临小河”“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一条小河横在门前”。这许多说法里面,哪一种最好?应该取哪一种?这完全要看情境(全文的旨趣、上下文的关系等)如何,不能一概而论。
    积极修辞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个原则。
    一是调和。这是说要整齐、相应、谐和、自然。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就全篇讲,要全体能统一,书信像个书信,论说文像个论说文。就用语讲,要与思想内容相应,如果是引用成语的,那成语须不晦僻,而且要摆在适当的位置。总之,文章、谈话是以读者、听者为对手的,从一字一句到一段一篇,随处都顾到,不使对手起不协调的感想。
    二是具体。这是说要把空漠难解的无形的事情用具体的方法来表达。我们应付事物有两种机关:一是五官,一是心意。五官的对象是事物的具体的部分,心意的对象是事物的抽象的部分。抽象的话也许使对手难解或不感趣味,所以常常要把它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生活困难”有时改说“没有饭吃”,这就是把抽象的话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的例子。
    三是增义。这是说要用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例如把“形势危急”说做“形势危急如累卵”,把“年岁老迈”说做“年岁老迈如风烛”,“累卵”“风烛”都是附加上去的材料。因了“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加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
    19.根据第三段内容,给“调和”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字。
    20.生活中有许多流行语符合积极修辞的原则,请结合上文分析下面表格中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六、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棵树教给我们的,也许比一摞书的东西还要多。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向树学习”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第八自然段的内容,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说“致命的自负”一旦和国家权力结盟,真正善意的初衷往往导致极其糟糕的结果,而非揭示科学研究者的伪善。
    2.答案:C
    解析:“举例论证”错,这里引用他人的话作为自己的观点,是引用论证。
    3.答案:B
    解析:A项根据文意,“准确信息和有效解释”才能为研究者们做出有效判断提供良好的基础;C项“必然”绝对化,原文“就很有可能造就真实的灾难”;D项不能“直接做决策”,原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明智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建议者,而不是政策制定者”。
    4.答案:B
    解析: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是数学是进行科学研究时非常有效的研究工具。A项,叙述的是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C项,介绍了科技关键领域研究人才的选拔;D项,只谈及筛选数学与拔尖创新人才之间的标准,以上三项都不适合作为支撑第三段的观点。
    5.答案:A
    解析:“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专业范围”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的选择,并非是为“未来就业方向提供更多的选择”。
    6.答案:①两人观点本质上不矛盾,强调的都是不能只关注实用,要重视基础学科;
    ②看似矛盾,是因为时代需求不同,竺文发表于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时,钱文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科技时;
    ③针对问题不同,竺文针对办学方向,钱文针对课程设置。
    解析:
    7.答案:D
    解析:“时远时近”“上下交错”“看似毫无章法”其实是有章法的,“对回忆中河上日落的描写”也并不符合“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观察河道时的特点”。
    8.答案:①在最初学习时,先是感到自满,随之产生沮丧之情;
    ②后来,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困难,也坚定了探索大河的决心;
    ③终于读懂大河时,内心充满喜悦,继而是深深的遗憾。
    解析:①根据开头部分的“我甚至觉得自已可以把一条船开到新奥尔良去”以及受到毕克斯贝先生打压后“我的情绪又沮丧不堪”可知,刚开始“我”自信满满,然而很快受到了毕克斯贝先生打压,情绪变得沮丧;
    ②根据“有两件事我大概看得很分明了。一是想当领航员,要比所有人知道的更多;二是每过二十四小时,就得换个方式把它从头再学一遍”可知,“我”认识到当领航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不断学习;“原来如此,我怎么能把它们区别出来呢?”,这是在“我”第一次独立驾驶时出现问题时的追问,表明“我”坚定探索的决心和勇气;
    ③根据“我终于学通了这条河的语言,能认识这条大河上的每一个细微的景色,像我对字母那么熟悉,这时候我就算是有了宝贵的收获。但是同时我也有了一种永远无法恢复的损失。这条壮丽的大河上一切的良辰美景和诗情画意都无影无踪了!”可知,“我”终于读懂了大河,内心充满喜悦,继而又为失去的东西感到遗憾。
    9.答案:①密西西比河让人感受到壮阔美丽,又危险重重;
    ②密西西比河引导人们努力了解它,又让人难以深入掌握;
    ③密西西比河让像“我”一样读懂它的人,收获满满,同时又损失重大;
    ④密西西比河既千变万化,又一直流淌在那片土地上,成为不变的力量源泉。
    解析:①密西西比河河面上光辉灿烂和令人陶醉的美景让人感受到壮阔美丽,但河面下的礁石又危险重重;
    ②根据“我常常看见领航员们凝神注视着河水,把它当作一本书来读;可是这本书却不能教给我什么知识”“水面成了一本奇书”可知,密西西比河引导人们努力了解它,又让人难以深入掌握;
    ③根据“我终于学通了这条河的语言,能认识这条大河上的每一个细微的景色,像我对字母那么熟悉,这时候我就算是有了宝贵的收获。但是同时我也有了一种永远无法恢复的损失。这条壮丽的大河上一切的良辰美景和诗情画意都无影无踪了!”可知,密西西比河让像“我”一样的人,既有宝贵的收获,又有永远无法恢复的损失;
    ④根据“船躲开了那个暗礁,可是暗礁却偏要跟着撵!”以及“远近各处,逐渐消失的阳光在美景之上时时荡漾着,每一刹那都以变幻莫测的新奇色彩使它显得更加美妙”等可知,密西西比河经常改变形状,千变万化,又一直流淌在那片土地上,让像“我”一样的人不断探索,成为不变的力量源泉。
    10.答案:BEF
    解析:句意: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消息,得知陈余不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非常高兴,于是便敢率军径直前进。
    11.答案:A
    解析:“追亡逐北”的“北”意为“败逃的敌人”。
    12.答案:B
    解析:“成安君因害怕有诈”有误,原因是成安君不屑于使用诈谋奇计。
    13.答案:(1)用兵的情理最重要的是出兵迅速,趁着敌人来不及,从敌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打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
    (2)士兵们于是大乱,纷纷逃跑,赵将即使斩杀逃兵,也无法阻止士兵逃跑。
    解析:【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用兵的情理最重要的是出兵迅速,趁着敌人来不及,从敌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打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深入敌国境内作战的一般规律是:深入敌国的腹地作战将士们就会专注,敌人就不能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的土地上掠取粮食,全军人马就有足够的粮食;部署兵力要巧用计谋,使敌人无法揣测我军的意图。把部队投入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兵就会宁死不退;士兵连死都不怕,全军将士必然会拼尽全力。士兵们深陷绝境就会无所畏惧,无路可走了军心就能稳固,越是深入敌国境内部队的凝聚力也就越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士们就会殊死战斗。正因如此这样的军队不需要整治就会自觉加强戒备,无需强求就能完成自己的任务,无需多加约束便能亲密团结,不需要三令五申就能遵守纪律。
    材料二:
    韩信和张耳率领数万名士兵向东攻打赵国。赵王和成安君陈余闻讯,就在井陉口集结部队,有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劝说成安君说:“希望您借给我三万人,抄小路去截断对方的辎重粮草,而您则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坚守不出战。他们向前无仗可打,退后无路可回,野外又没有什么东西可抢,如此不到十天韩信、张耳这两个将领的头颅就可以献到您的帐前了。”成安君曾经自称是义兵,不用诈谋奇计。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消息,得知陈余不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非常高兴,因此便敢率军径直前进。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宿营。半夜韩信传令部队出发,挑选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拿一面红旗,从小道上山隐蔽着观察赵军的动向,并告诫他们说:“赵军看到我军退逃,必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你们迅速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汉军的红旗。赵军已经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作营垒,而且他们没有看见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肯出兵攻打我们的先头部队的,这是因为他们怕我军到了险要的地方就会撤回去。”韩信随即派遣一万人打先锋,开出营寨,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望见后哗然大笑。天刚亮的时候,韩信立起了大将的旗鼓,鼓乐喧天地开出了井陉口。赵军打开营门攻击,双方激战了很久。这时,韩信和张耳便假装丢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部队大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快速接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抢汉军抛下的旗鼓,追逐韩信和张耳。韩信、张耳进入河边的阵地后,全军就都拼死奋战,赵军无法打败他们。韩信派出的二千名骑兵突击队,一起等到赵军将士全体出动去追逐争夺战利品时,立刻奔驰进入赵军营地,拔掉所有赵军旗帜,插上两千面汉军红旗。赵军已经无法抓获韩信等人,便想退回营地,但却见自己的营垒中遍是汉军的红旗,都惊慌失措,以为汉军已将赵王的将领全部擒获了。士兵们于是大乱,纷纷逃跑,赵将即使斩杀逃兵,也无法阻止士兵逃跑。这时汉军前后夹击,大败赵军。
    14.答案:C
    解析:“相交的愉悦”错,“涧道”“石门”“前村山路险”写出了诗人拜访的艰辛,暗写诗人对张氏的仰慕之情,但未透露出相交的愉悦。故选C。
    15.答案:①轻视富贵,品性高洁。不贪恋金银财货,欣赏麋鹿闲游;
    ②明察世事,诗句化用典故,表现张氏有远离灾祸,保护自身之意;
    ③热情好客,天晚了还要邀人饮酒尽兴,“杜酒”“张梨”的典故也说明了张氏的热情好客。
    解析:(其一)五、六句“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意为“您从不贪财,夜间也不去观看金银之气;只愿躲避灾祸,每天欣赏麋鹿闲游”,诗句化用《南史》典故,凸显张氏的高洁、与世无争。七、八句“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意思是我乘兴而来,为您的情怀所感而迷路;面对您,仿佛是坐上随意漂游之小舟,“迷出处”,暗示张氏迷人的隐居环境如同桃花源,使诗人“遂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泛虚舟”,则表现张氏的飘逸与神秘。由此可以看出,诗中的张氏是个远离世俗、品性高洁、与世无争的隐士。
    (其二)“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他说,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不必向外找哩。典故用得这般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险,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光景,那有不发愁之理;所以这诗末句实在该当作“归醉每应愁”的,但他偏不说“应愁”,颠倒说“无愁”。究竟“应愁”符合现实呢,还是“无愁”符合现实?我们该说“应愁”是实;我们更应该知道“无愁”虽非实感,却能进一步地表现这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16.答案: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解析: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落:坠落、降落。粘:有黏性的物体附在另一物体上或两物相互胶合。语境说老街“湿湿泞泞”,黄叶应该是贴在街上,选“粘”。裏:包;缠绕。覆:盖。这里与“被搭配”,而且“裏”偏口语化,“覆”则相对文雅,与整体语言风格相符,选“覆”涉:入;进入。挂:悬挂。语境是说柳长在江边,浸入江水中,选“涉”。舞:挥动;飘动。飘:随风摆动或飞舞。这里是说春天到来,柳树随风舞动,语境中有“漂亮地”,选“舞”。故选B。
    18.答案:①动词、形容词前置,引发读者对动作或状态的特别关注,更新读者审美体验。②动感强烈、特征鲜明的短语连续使用,为“颇不寂寞”蓄足了力,强化了土街场景的生活气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国“摇”是动词,形容鸭的动作;“踱”是动词,形容“鹅”的姿态;“跑”是动词,形容狗的动作,“慢”是形容词,形容老者的行动特点;“快”是形容词,形容孩子的动作特点。正常语序应该是先说主语,再说动词或者形容词,而划线句动词、形容词前置,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引发读者对动作或状态的特别关注,更新读者审美体验。②五个逗号把句子隔开,变成六个短语,而且动态词突出,这样的动感强烈、特征鲜明的短语连续使用,节奏非常快,描绘了街上人与动物的热闹场面,为“颇不寂寞”蓄足了力,强化了土街场景的生活气息。
    19.答案:调和是使文章或谈话的用语、句子和篇章呈现整齐、相应、谐和、自然特点的一种积极修辞原则。
    解析:(1)“调和”是种概念;(2)从“积极修辞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个原则。一是调和”可知,“积极修辞原则”是属概念(3)从“这是说要整齐、相应、谐和、自然。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可知,“调和”有整齐、相应、谐和、自然的特点;(4)从“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就全篇讲,要全体能统一,书信像个书信,论说文像个论说文。就用语讲,要与思想内容相应如果是引用成语的,那成语须不晦僻,而且要摆在适当的位置”可知,“调和”可以从句子、全篇、用语三方面所体现出来。
    20.答案:(1)“烟火气”符合积极修辞原则的“具体”原则,用具体可见的事物“烟火”替代抽象的“生活”,更易于理解,有趣味。
    (2)“撸起袖子加油干”符合积极修辞原则的“增义”原则,把“撸起袖子”这个动作附加到“加油干”上,使人联想到“加油干”的形态,令语意更丰富。
    解析:(1)用具体可见的事物“烟火”替代抽象的“生活”从“这是说要把空漠难解的无形的事情用具体的方法来表达”可知,“烟火气”符合积极修辞原则的“具体”原则,易于理解,有趣味。
    (2)把“撸起袖子”这个动作附加到“加油干”上从“这是说要用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可知,本句符合积极修辞原则的“增义”原则,使人联想到“加油干”的形态,语意更丰富。
    21.答案:略
    解析:题目要求以“向树学习”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材料只有一句话:“一棵树教给我们的,也许比一摞书的东西还要多。”“向树学习”表明我们学习的对象范围不只是书本,还可以是树。树生活在大自然中,树冠向上生长,根系深埋地下,通达延展。树经历着春夏秋冬、经历着风霜雨雪,经历着荣枯变化……这不是我们人生的写照吗?人原本与树一样,自然生长、发育,但为了生存,求名利,一路狂奔,乱了节奏,不妨向树学习——春夏时蓬勃,是强者;秋冬时干枯,却是另一象限的强者,归位内核,向下扎根。
    书本可以教给我们许多东西,而树同样可以教给我们许多东西。“树教给我们的”可以是:知识、道理、精神、启发等,这些也许比“一摞书的东西”还要多。写作时,要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情况,联系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发感受和思考:①遭遇困顿时,应保持洒脱,向下扎根,努力沉潜,以期变强;②人为了名利等乱了节奏,原本应该像树一样,自然生长;③人应该像树一样,春夏(青春、顺境)时蓬勃向上,秋冬时(逆境困境)扎根土地努力。
    立意参考
    1.不惧风雨,顽强生长;
    2.找准节奏,自然生长;
    3.努力沉潜,向下扎根;
    4.沉下心来,自我滋养。
    5.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自主招生
    珠峰计划
    强基计划
    实施时间
    2003~2020年
    2009年至今
    2020年至今
    选拔标准
    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
    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
    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
    招生专业
    未限定专业范围
    基础学科领域
    基础学科领域
    培养模式
    未作特殊安排
    个性化培养
    个性化培养强化理论基础
    流行语
    普通的说法
    烟火气
    生活气息
    撸起袖子加油干
    加油干

    相关试卷

    四川省泸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泸州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共11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