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阅读理解与欣赏,写作题,材料题,默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面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远古时期人们凭原始思维认定火也有“灵”,将之视作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由是形成了崇尚火的观念。
②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民众自娱活动,它起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③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中产生出祭祀社与火的风俗。
④土地用以耕种,火用以烧熟食物和取暖,两者都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祭祀仪式中逐渐加入了娱乐的成分,最终形成规模宏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
A.①④③②⑤B.②④①③⑤C.④①⑤③D.②①④⑤③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笔下的大鹏鸟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善借长风,是影响深远的文学形象。
B.吴伯箫的诗歌《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奏自由。
C.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D.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卖炭翁》一诗中叙述了老翁艰难维生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
二、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1)佁然不动(2)以其境过清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本文写潭水很有特点,请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贺兰山上的草木
①远观贺兰山,山在沙与水的重重包围中岿然矗立。绵延不绝的山体,似强壮的臂膀,将银川揽在怀里。山上耸立的树木,矢志不渝地将贺兰山一再拔高。当我仰望它的时候,脚下的地丁也以蓝色的花儿仰面迎接着太阳。
②贺兰山是大自然硕大的衣橱,收纳着草木的全部衣裳。羽叶丁香的花裙子,油松的绿塔裙,白杨的晚礼服,山桃花的粉丝巾,益母草的花翎子……四季流转,所有的草木都会在相宜的季节从衣橱中翻找出自己的衣服穿在身上。山中的每一日,都有盛装的草木在欢度它们的节日。
③而贺兰山下的戈壁滩,布满荆棘,也铺满乱石。棘刺尖利,乐石坚碑,站在上面,硌得脚疼。
④坚硬的石头是贺兰山,粗粝的树木是贺兰山,幼嫩的草芽也是贺兰山。石缝是贺兰山留给生命的通道,是山上每一种植物通往土地的必经之路。石缝向天,承接着时光,也迎接了雨水和阳光。当种子落进石缝后,它们就会在时光中演绎出眼前的美景。
⑤石苔花印刻在石面上,五彩斑斓,是大自然刻在石头上的岩画,而贺兰山岩画则是远古时期的人们种在石头上的石苔花,每一幅画面,都是他们生活、思想,文明的真实记录,无论是日月星辰还是生活盛景,都留在了石头上。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时光深处的人们,笃定贺兰山就是一块宝地,便定居于此。他们的后裔,有山的庇佑和黄河水的浸润,从山川草木中汲取力量,因而绵延繁盛。
⑥浅草中散布的羊群,像是被山野放牧着的一群石头。夕阳西下;贺兰山用它伟岸的身躯,把山脚的乱草滩遮进暮色中。暮色是一个硕大的羊圈,让每一只在草中隐身的羊儿都能在原地休憩。
⑦芸草细小,贴在石头上生长,是贺兰山的“原住民”。草在石头上欣欣向荣,蓬蒿的香味是它倾其所有的热情,让石头不再冰冷、坚硬。真想将它们捧在手中,而我温热的双手却没法将它们养活。山榆的叶脉纤细,伸向叶缘的同时,也伸入了贺兰山深处,经由树叶的指引走进贺兰山,每一枚树叶都染上了贺兰山的四季。
⑧一座山的格局,不只是体态的巍峨和高大,而是让所有想留下来的生命能够繁衍生息。我手握一把草籽,爬上贺兰山,将它们撒进山里,这是我对这座山充满敬意的拜谒。
6.作者赋予了贺兰山怎样的人格特征?
7.文章第②段的表述很有特点,请赏析。
8.说说你对文末加点词“敬意”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跨越千年的“北魏蓝”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青铜器、陶瓷器已经屡见不鲜。令人意外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掌握了玻璃吹制技术。三个看点,带你认识北魏玻璃瓶。
(1)_________
这件玻璃瓶短“脖子”、大“肚子”,圆溜溜的外壳还有些透亮。乍一看就像个蓝色星球,朴素的样子显然无法和如今繁复又精致的玻璃制品相比。但是在一千多年前,它绝对是玻璃制品中的“王者”。
玻璃瓶的大小和一个鸡蛋差不多,高3.2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4.4厘米,器壁厚度仅有2毫米。虽然“体内”有一些小气泡,但并不影响它成为吹制玻璃中的精品。这一抹亮丽的蓝色,更是让它迷倒众人。
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玻璃制品人人可用、处处可见,但是在古代,它却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与金银、玉翠、陶瓷、青铜并列为五大名器。可见,这小小的玻璃瓶在当时有多珍贵。
(2)_________
玻璃在古代也叫作“琉璃”,它和陶瓷器的釉类似,都是高温烧造的产品。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古代玻璃的诞生,或是烧造陶瓷器时出现的意外。
魏晋南北朝时期,玻璃制造业迎来“高光时刻”。北魏人打通了丝绸之路中段,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这里胡商集聚、奇珍异宝云集。随之传入的玻璃吹制技术,让北魏人可以“吹”出器形较大的薄壁玻璃容器,而且玻璃的透明度更高,几乎可以说是实现了“玻璃自由”。据《魏书·大月氏传》记载:“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3)_________
北魏人向西域工匠学会玻璃吹制技术后,不仅能制作小件的玻璃饰品,还能制作碗、壶等实用的玻璃器具。在大同北魏墓群中出土了不少这种蓝色玻璃器皿。
玻璃碗上装饰的弦纹,在其他年代出土的玻璃器中未见,这为此类带有弦纹装饰玻璃器的年代界定提供了科学依据。“身上”有类似蛤蜊壳光泽的玻璃壶,器形与北魏陶壶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独特的“北魏蓝”,成为丝绸之路在平城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遗憾的是,玻璃因实用性不如陶瓷、易碎等原因没能延续它的“高光时刻”,甚至一度消失。一千多年前,玻璃吹制技术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北魏,才有了惊艳千年的“北魏蓝”。如今,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越来越多的愿景将变为现实。
(选自《文博日历》,有改动)
9.请在横线上为本文填写三个小标题。
10.请结合文章内容,运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来介绍文物“北魏玻璃瓶”。
11.“北魏玻璃瓶”的出现让你产生哪些联想?请写下来。
三、写作题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命中总有一些遇见出乎意料,遇见人,遇见事,遇见物,遇见山水,遇见风雨,遇见不一样的天地……无论是哪一种遇见,都可能是启迪与发现,也可能是故事的开始。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感受和思考?自定主题,以“感谢那次遇见”为题作文。
要求:
(1)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500字。
(2)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四、材料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翻开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我们会开启一段充实的旅程。
你会随刘成章体验大气磅礴、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感受黄土高原没有束缚、没有jī绊的蓬勃生命;你会在竺可桢笔下草长莺飞的春天里、昆虫都xiā声匿迹的深秋后,了解物候、物候学对人类生存的意义;随着文字回溯到6500万年前,你仿佛能看到恐龙灭绝的那个惊魂瞬间;让想象随迁xǐ的候鸟飞上云霄、穿过雾ǎi,领略一曲带着野性的诗歌;身临其境地体验闻一多痛斥国民党特务的卑鄙行径和反动派的挑拨离间;听顾拜旦用诚挚的语言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畅想美好的愿景;随梁衡一起亲临壶口瀑布,倾听如雷涛声,看浪沫飞溅,感受黄河动人心魄的力量;同马克·吐温在川流不息的阿尔卑斯山旅行,遥望那座峰巅,但见山那边色彩斑斓,彩霞满天……
当旅程结束的时候,我们的见闻丰富了、眼界开阔了、思想升华了!这就是跟着课本去旅行的意义。
13.上文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莺(yīng)B.溯(shù)C.鄙(bǐ)D.巅(diān)
14.正确书写上文画横线的词语中注音的汉字。
15.上文中画框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挑拨离间B.诚挚C.川流不息D.斑斓
16.《经典常谈》这本书适宜选择性阅读。请你任选以下两位同学,根据他(她)的情况,为其推荐最合适选读的章节,并简述理由。
(1)选择_________(序号),推荐章节_________,理由:_________
(2)选择_________(序号),推荐章节_________,理由:_________
(3)根据提示对出下联。
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先生以口语化的叙述,用简明晓畅的文字,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脉络。以纸笔作舟楫,生动传神,引领读者至经典之海航行,进一步了解经史子集的丰富内涵。
上联:经典有味,简明晓畅,初知诗书礼义;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默写题
17.默写
阅读优秀古诗文,能让我们感受先哲智慧,体会古人情怀。先民们在《关雎》“悠哉悠哉,(1)___________”的吟唱中执着地追求美好爱情;庄子在《北冥有鱼》“水击三千里,(2)___________”的瑰丽想象中表现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孔子通过《大道之行也》“(3)___________,不必藏于己”描摹大同社会中的人们对财物的态度;韩愈在《马说》中以“(4)___________,(5)___________”,万分痛惜地描绘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和结局;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___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穷愁潦倒依然关怀民生疾苦;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借“(7)___________,徒有羡鱼情”委婉求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对“(8)___________,皆出酒食”的民风淳朴的桃花源满怀向往;苏轼则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9)___________,(10)___________”中,诉说着对高洁志趣的坚守。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通读全段话可知,它主要介绍社火。题干中②句写社火起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①句写远古时期人们崇尚火的观念。④句写土地和火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③句写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中产生出祭祀社与火的风俗。⑤句写祭祀仪式中逐渐加入了娱人的成分,最终形成民间娱乐活动。根据句子间的联系应排序为:②①④③⑤。故选B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回延安》是贺敬之采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歌;并非吴伯箫的作品;
故选B。
3.答案:(1)静止不动的样子;(2)凄清
4.答案:(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答案:本文写潭水由远及近,层次清楚。首先从听到悦耳的水声写起,引人探寻;再通过描写游鱼的姿态,表现潭水的清澈;最后写潭外水流曲折深远。寥寥数笔,运用了听觉、视觉、联想想象,让人身临其境。
6.答案:坚韧而有担当;粗犷而温柔;宽广而包容。
7.答案:本段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贺兰山比作大自然的衣橱,把四季变换、草木荣枯比作爱美的女子换穿漂亮的衣服,有颜色,有情态,写出了贺兰山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也写出了贺兰山温情多彩的一面。
8.答案:作者对贺兰山壮美的风景满怀欣赏,对山上草木旺盛的生命力充满赞叹,对大自然所有生命繁衍不息的伟大力量感到敬畏。
9.答案:(1)古代最昂贵的材料之一
(2)土生土长的中国玻璃
(3)丝绸之路留下的痕迹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标题。我们来看第一个小标题的填写。从文中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内容可以得知,这段主要介绍了北魏玻璃瓶的外观特征以及它在当时的价值。特别是第三段中提到“玻璃制品人人可用、处处可见,但是在古代,它却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这句话直接点明了玻璃瓶在古代的价值,因此,第一个小标题可以填写为“古代最昂贵的材料之一”。第二段主要讲述了玻璃在古代的名称、起源以及与陶瓷器的关系,还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玻璃制造业的繁荣。特别是“玻璃在古代也叫作‘琉璃’……有些学者认为古代玻璃的诞生,或是烧造陶瓷器时出现的意外”这部分内容,暗示了玻璃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和工艺有着深厚的联系,因此,第二个小标题可以填写为“土生土长的中国玻璃”。第三段主要讲述了北魏人学习玻璃吹制技术后制作的玻璃器皿,以及这些器皿的独特之处和它们对丝绸之路的见证。特别是“这些独特的‘北魏蓝’,成为丝绸之路在平城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这句话,直接点明了这段内容的主题,因此,第三个小标题可以填写为“丝绸之路留下的痕迹”。
10.答案:大家好,我们眼前这个像蓝色星球一样,短“脖子”、大“肚子”,圆溜溜的外壳还有些透亮的文物就是北魏玻璃瓶。这件玻璃瓶高3.2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4.4厘米,器壁厚度仅有2毫米,玻璃瓶的大小和一个鸡蛋差不多。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玻璃制品人人可用、处处可见,但是在一千多年前,它却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绝对是玻璃制品中的“王者”。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首先,我们要明确题目要求。题目不仅要求我们介绍“北魏玻璃瓶”,还特别指出要使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在本文中,我们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灵活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文章中,关于“北魏玻璃瓶”的尺寸有明确的描述:“玻璃瓶的大小和一个鸡蛋差不多,高3.2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4.4厘米,器壁厚度仅有2毫米。”这里,作者通过列出具体的数字,如高度、口径、底径和器壁厚度,来准确描述玻璃瓶的大小和形态,使读者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文章中还有一句描述:“这件玻璃瓶短‘脖子’、大‘肚子',圆溜溜的外壳还有些透亮。乍一看就像个蓝色星球。”这里,作者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玻璃瓶比作蓝色星球,形象地描绘了玻璃瓶的外观特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所以我们可以结合这两种说明方法来介绍“北魏玻璃瓶”。
11.答案:我想到交流和沟通会促进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进步。我国发明的指南针助力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许多现代科技成果也因为交流分享造福了更多的人。相信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也会带来更多的发展与变化。
我想到了在一千年前某个午后,工人正挥汗如雨地烧炼玻璃,一名工人拿着一支竹管,竹管的一端顶着一小团透明的玻璃原料,他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气力,鼓着腮,盯着眼前变化的玻璃团,只见一个透明、端正、蓝得像天空一般的玻璃瓶慢慢显出形状,出现在大家面前。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对于“北魏玻璃瓶”的出现所引发的联想,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基于文物本身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它所处的时代环境,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想象。首先,“北魏玻璃瓶”作为一件玻璃制品,其出现本身就反映了当时的技术交流和文化传播情况。我们可以联想到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技术、文化上的频繁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玻璃吹制技术传入中国,也使得中国的文化、产品得以传向世界。
从“北魏玻璃瓶”的制作工艺上,我们可以联想到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不懈追求。这件玻璃瓶虽然小巧,但制作精细,展现了当时工匠们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和匠人精神的传承。能根据文中的信息进行合理联想,可以描述,也可以抒情议论。
12.答案:
感谢那次遇见
感谢那次遇见每个人生命中都会遇见很多东西,有的人遇见了景物,有的人遇见了事情,而我,则遇到了一个人。
遇见他,是在小学一年级。上学第一天,我和他一同到了班里,也就正好坐到了一张桌子上。第一次上小学,第一次遇到同学,感觉非常好奇,于是我就跟他说起话来。那次说的什么现在我早已忘记了。不过,也正是这次谈话,让我对他有了第一印象,那就是怪。但直到四年级,我才知道他的怪,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娘。
可能是老师看我们俩关系挺好,并且身高又接近,就将我们两个分到了一桌。再次和他同桌,而且对他有着非常差的第一印象,心中自然是有着一万个不情愿。但再不情愿我也没有办法,只得跟他将就一下。继续和他同桌,不但没有减弱我对他的坏印象,反而有一种增强的趋势。虽然我和他很谈得来,但心中依旧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不敢和他过于接近。
那天我妈有事出门,让我一个人在外面吃中午饭。倒霉的是,我的钱却掉了,这可把我急坏了。我找钱时让他发现了,于是他对我说:“没事,我还有十块钱,咱们一起去吃吧。”我说:“十块钱?这是你自己的饭钱吧?加上我够谁吃的?“没事,十块钱够了,对面刚开的那家华仔馅饼,十块钱就能吃饱。”
于是,中午他就带我去了华仔馅饼,但选完菜我俩才发现,我们要的东西已远远超过十块钱。还好那位服务员阿姨好说话,让我俩把菜都退了,不然,还真不知道怎么收场。
于是,我们两个就一人买了一个只比馒头大一点的馅饼,都吃了个半饱。由于我丢了钱,害得他也没吃饱,但是,他却连半点怨言都没有,下午甚至还教我不会解的数学题。这一次,他在我心中的地位,终于有一个词盖过了娘,那就是情谊。
正是在开学时的那一次遇见,让我找到了一个可以共患难的朋友。感谢,那一次的遇见。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语:“感谢”“遇见”。这个题目可以理解为支持遇见对我有巨大的好的影响,我从内心特别感谢。“遇见”是人人都有体验,“萍水相逢”,“他乡遇故知”,“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或缠绵洒脱,或浪漫现实,或惆怅落寞,或慷慨激昂。正因遇见,人生才色彩斑斓。你是怎样理解“遇见”的,写出理解是本次写作的核心,写出自己的真情是关键。
选材构思:遇见的可以是人,可以是现代的人,也可以是古代的人、外国的人,遇见的可以是物,例如是唐诗、宋词、古典名著、现代的文学作品后一种思路更容易获得看卷老师的青睐。写感谢时,要有心理体验,心理细节描写一定要到位,这篇文章能不能写成功,细节描写的到位是一个关键因素。这是一篇体现情感的文章,应写成记叙文。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
ACD.正确;B.有误,“溯”应读作“sù”。
故选:B。
14.答案:羁;销;徙;霭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
ABD.正确;C.有误,川流不息:指(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该成语用错对象。
故选:C。
16.答案:(1)选①,荐读三《礼》第五。本章对儒家所称道的礼做了解说,还对礼与乐的关系进行阐述。
选②,荐读《史记》《汉书》第九。《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记载了许多大人物;《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大人物们的生平经历。
选③,荐读《诗经》第四。本章对诗歌的起源进行了简要介绍,证明诗歌起源于歌谣。
(2)选④,荐读《说文解字》第一。这部书既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和门径,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了造字的方法,即六书。
选⑤,荐读《战国策》第八。说客在战国时主要由策士们担任,本章介绍了战国时期策士们的来源、特点、言行、代表人物。
(3)纸笔为舟,生动传神,再解经史子集。
17.答案:(1)辗转反侧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货恶其弃于地也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5)骈死于槽枥之间
(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7)坐观垂钓者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9)拣尽寒枝不肯栖
(10)寂寞沙洲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阅读理解与欣赏,写作题,材料题,默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