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专项训练(WORD版)答案解析
展开考点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答案:1.刺激 大 2.(1)①棕红 棕黄 ②苍白 ③H2SO4+2HCl
(2)①Cl2+H2OH++Cl-+HClO ②Cl2+2NaOH===NaCl +NaClO+H2O Cl2+2OH-===Cl-+ClO-+H2O
3.(1)H2O Cl2 HClO H+ Cl- ClO- OH- (3)纯净 混合 混合 黄绿 浅黄绿 无 酸 氧化 漂白 4.(1)2HClOeq \(=====,\s\up17(光照))2HCl+O2↑ (3)Ca(ClO)2+CO2+H2O===CaCO3↓+2HClO 5.(1)NaClO 2NaOH+Cl2===NaCl+NaClO+H2O 碱 (2)Ca(ClO)2、CaCl2 Ca(ClO)2 2Ca(OH)2+2Cl2===Ca(ClO)2+CaCl2 +2H2O 碱 氧化 Ca(ClO)2 +CO2+H2O===CaCO3↓+2HClO 2HClOeq \(=====,\s\up17(光照))2HCl+O2↑
题组一 氯气的性质及应用
1.
答案:B 解析:工业上是利用氯气与H2反应生成HCl,氯化氢溶于水制盐酸,而不是氯气和水反应,故A错误;ClO2可用于自来水消毒,是利用其强氧化性,故B正确;Cl2与NaOH反应生成的次氯酸钠是漂白液的有效成分,但与Cl2易液化无关,故C错误;Cl2和S反应生成S2Cl2,Cl的化合价降低,Cl2发生还原反应,表现出氧化性,故D错误。
2.
答案:A 解析:反应后,当eq \f(cCl-,cClO-)=11时,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有c(Cl-)=c(ClO-)+5c(ClOeq \\al(-,3)),由此可求出eq \f(cClO-,cClO\\al(-,3))=eq \f(1,2),A项错误。根据元素守恒知B项正确。因反应中肯定有Cl-生成,当价态升高的氯元素全部以ClO-形式存在时,a ml KOH需要消耗eq \f(1,2)a ml Cl2,此时转移电子eq \f(1,2)a ml;当价态升高的氯元素全部以ClOeq \\al(-,3)形式存在时,由6KOH+3Cl2===5KCl+KClO3+3H2O知,此时转移电子eq \f(5,6)a ml,C项正确。由反应方程式知,KClO3的最大理论产量为eq \f(1,6)a ml,D项正确。
题组二 次氯酸、次氯酸盐的性质及应用
3.
答案:B 解析:Na35ClO+2H37Cl===NaCl+Cl2↑+H2O反应中,Cl2的中子数为(35-17)+(37-17)=38,则反应生成的1 ml Cl2含有的中子数为38NA,故A错误;HClO的酸性大于碳酸氢根离子,小于碳酸,则“84”消毒液在空气中会发生反应:NaClO+CO2+H2O===NaHCO3+HClO,故B正确;反应每转移NA个电子,消耗氧化剂NaClO为1 ml,消耗还原剂HCl为1 ml,氧化剂比还原剂少74 g-38 g=36 g,故C错误;K2CO3能与HClO反应,则为提高氯水中HClO的浓度,不能加过量K2CO3固体,可以加CaCO3固体,故D错误。
4.
答案:(1)Na+ a (2)10-7.5 (3)2Cl2+HgO===HgCl2+Cl2O (4)1.25 NaHCO3+NaHSO4===CO2↑+Na2SO4+H2O (5)ClO-+Cl-+2H+===Cl2↑+H2O 203
解析:本题围绕氯元素考查电解池原理、溶液中粒子分布曲线的分析、陌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计算等。
(1)工业上常采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备Cl2,该过程中,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为防止生成的Cl2和OH-发生反应,通常采用阳离子交换膜,则该装置中的离子膜只允许Na+通过;氯气在阳极产生,逸出口为a。
(2)HClO的电离常数Ka=eq \f(cClO-·cH+,cHClO),根据电离平衡体系中各成分的组成分数图像判断,当c(ClO-)=c(HClO)时,pH=7.5,代入数据得Ka=eq \f(cClO-·cH+,cHClO)=c(H+)=10-7.5。
(3)根据题中信息,HgO与Cl2反应制备Cl2O的过程发生歧化反应,则Cl元素化合价在反应的过程中既有升高,又有降低,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HgO===HgCl2+Cl2O。
(4)根据题中信息,由NaClO2得到ClO2的反应属于歧化反应,泡腾片溶于水,溶液呈酸性,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ClOeq \\al(-,2)+4H+===Cl-+4ClO2↑+2H2O,由离子方程式得关系式5ClOeq \\al(-,2)~4ClO2,则生成1 ml ClO2时,需要消耗1.25 ml NaClO2;泡腾片中含有NaHSO4和NaHCO3,溶于水时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NaHSO4===CO2↑+Na2SO4+H2O。
(5)NaClO不可与酸性清洁剂混用的原因是ClO-+Cl-+2H+===Cl2↑+H2O,会产生有毒的Cl2,危害人体健康。设生产1 000 kg该溶液需消耗Cl2 a ml,质量为71a g,由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可知,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2a ml,质量为80a g,结合质量守恒可知,要生产1 000 kg该溶液,需30%的NaOH溶液(106-71a) g,由Na元素守恒可知,30%×(106-71a) g=80a g+1%×106 g,整理可得a=eq \f(2.9×105,101.3),则需消耗氯气的质量为71a×10-3 kg≈203 kg。题组三 氯水性质及应用
5.
答案:D 解析:实验①:氯气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氯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故A错误;实验②:碳酸氢根离子与氯水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eq \\al(-,3)+H+===CO2↑+H2O,故B错误;实验③:银离子与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Ag+===AgCl↓,故C错误;实验④:氯气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Fe2+===2Fe3++2Cl-,故D正确。
6.
答案:D 解析:久置氯水的成分为稀盐酸,氧化性弱于新制饱和氯水。
考点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的实验探究
答案:1.MnO2+4HCl(浓)eq \(=====,\s\up17(△))MnCl2+2H2O+Cl2↑
饱和食盐水 浓H2SO4 上 饱和食盐水
2.(1)蓝 红 褪色
题组一 实验室氯气的制备原理、装置
1.
答案:D 解析:发生装置应先加入适量浓盐酸再加热,A不正确;饱和食盐水用于除去Cl2中的HCl杂质,不能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代替,否则会引入杂质气体二氧化碳,B不正确;若用稀盐酸代替浓盐酸不能制得氯气,说明浓盐酸的还原性较强,C不正确;氯气是黄绿色气体,可以通过观察集气瓶中气体的颜色判断氯气是否收集满,D正确。
2.
答案:(1)MnO2+4HCl(浓)eq \(=====,\s\up17(△))MnCl2+Cl2↑+2H2O (2)c-d-b-a-e (3)HClO 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防止溶液中含有COeq \\al(2-,3)、HCOeq \\al(-,3)等,再加入少量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Cl-
解析:(1)实验室通常采用浓盐酸和MnO2加热制取Cl2,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eq \(=====,\s\up17(△))MnCl2+Cl2↑+2H2O。
(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制取的氯气中混有氯化氢、水蒸气,氯气有毒,必须进行尾气处理,因此使用饱和食盐水吸收氯化氢气体,浓硫酸除去水蒸气,最后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因此接口连接顺序为c-d-b-a-e。
(3)氯水久置后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HClO已分解;检验Cl-的方法为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防止溶液中含有COeq \\al(2-,3)、HCOeq \\al(-,3)等,再加入少量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Cl-。题组二 以氯气为载体的制备实验
3.
答案:D 解析:由实验装置可知,甲中为固液不加热制备氯气,SO2Cl2极易水解,乙中浓硫酸干燥氯气,丙中发生SO2(g)+Cl2(g)SO2Cl2(l),B可冷凝回流,C中碱石灰吸收尾气,且碱石灰可防止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戊中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可制备二氧化硫,丁中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硫,以此来解答。装置甲中圆底烧瓶中的固体药品Y可能为KMnO4、KClO3,故A正确;SO2Cl2极易水解,乙中浓硫酸干燥氯气,故B正确;由方程式可知二氧化硫和氯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气体流量可通过观察乙和丁中单位时间内的气泡数来调节,故C正确;水解反应为SO2Cl2+2H2O===H2SO4+2HCl,故D错误。
4.
答案:(1)平衡压强,使液体顺利滴下 2KMnO4+16HCl(浓)===2MnCl2+2KCl+5Cl2↑+8H2O
(2)H G N A
(3)先打开Ⅱ中的活塞,待Ⅰ中烧瓶充满黄绿色气体后,点燃Ⅰ中的酒精灯
(4)SnCl4+2H2O===SnO2+4HCl
(5)76.0 2Sn2++O2+4H+===2Sn4++2H2O
解析:制备SnCl4,由实验装置可知,Ⅱ中制备氯气,生成的氯气中混有HCl和水蒸气,Ⅴ中饱和食盐水可除去氯气中的HCl,Ⅳ中浓硫酸干燥氯气,Ⅰ中Sn与氯气发生反应生成SnCl4,结合图表数据可知,Ⅲ为冷凝管,冷凝收集,最后连接Ⅵ可吸收尾气,且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Ⅲ中。
(1)M为恒压滴液漏斗中的导管,其作用为平衡压强,使液体顺利滴下,装置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MnO4+16HCl(浓)===2MnCl2+2KCl+5Cl2↑+8H2O。
(2)由上述分析可知,装置为Ⅱ→Ⅴ→Ⅳ→Ⅰ→Ⅲ→Ⅵ,则正确的接口顺序是BHGEFNACDIJ(或JI)。
(3)如果先加热,Sn会与空气发生反应,故应先通入足量的氯气排除装置内的空气再进行反应,实验开始时的操作为先打开Ⅱ中的活塞,待Ⅰ中烧瓶充满黄绿色气体后,点燃Ⅰ中的酒精灯。
(4)将制取的四氯化锡少许暴露于空气中,预期可看到的现象是出现白色烟雾,白色烟雾的成分分别为盐酸小液滴与SnO2,据此可知,化学方程式为SnCl4+2H2O===SnO2+4HCl。
(5)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5Sn2++2MnOeq \\al(-,4)+16H+===5Sn4++2Mn2++8H2O,可知5Sn2+~2MnOeq \\al(-,4),产品中SnCl2的含量为
eq \f(20.00×10-3 L×0.1 ml·L-1×\f(5,2)×\f(100 mL,25 mL)×190 g·ml-1,5 g)×100%=76.0%,依据提示可知,在测定过程中Sn2+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为Sn4+,故测定结果随时间延长逐渐变小的原因是2Sn2++O2+4H+===2Sn4++2H2O。
考点 卤素的来源及性质递变
答案:1.(1)2NaCl+2H2Oeq \(=====,\s\up17(电解))2NaOH+H2↑+Cl2↑
(2)②2NaBr+Cl2===Br2+2NaCl Br2+SO2+2H2O===2HBr+H2SO4 2HBr+Cl2===2HCl+Br2 (3)②Cl2+2I-===I2+2Cl- 2.(2)深 高 大 减小 易 难 减弱 增强 4.(1)Cl- Br- I- (2)Br- I-
题组一 卤素单质相似性和递变性
1.
答案:A 解析: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与其对应的氢化物溶液的酸性强弱无关,可根据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进行比较,A错误;I2在KI溶液中存在平衡I2+I-Ieq \\al(-,3),可使其溶解度增大,D正确。
2.
答案:C 解析:根据离子方程式可知还原性I-> Fe2+>Br-,且还原性强的优先与Cl2反应,结合曲线纵横坐标含义,进行定量分析可知C错误。
题组二 卤素离子的检验和海水资源开发及利用
3.
答案:C 解析:①NaCl、NaBr、NaI中加碘水和淀粉溶液均变蓝色;②氯水加入NaBr、NaI中后,再加CCl4萃取,下层分别为橙红色和紫红色,加入NaCl中不发生反应,可以鉴别;③溴水与NaCl、NaBr不反应,与NaI反应生成I2,用苯萃取后,前两种上层均为橙红色,无法鉴别;④NaCl、NaBr、NaI与AgNO3溶液反应分别生成AgCl、AgBr、AgI沉淀,且均不溶于稀HNO3,沉淀颜色依次为白色、淡黄色、黄色,可以鉴别;⑤与②的原理相似,只是有色层在上层,可以鉴别;⑥FeCl3溶液只能氧化I-生成I2,不能鉴别。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海水中化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侧重考查溴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从海水中得到粗盐采用蒸发的方法,故A正确;在NaHCO3或Na2CO3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均产生白色沉淀,无法鉴别,故B错误;步骤③中可通入Cl2使溴离子被氧化为Br2,故C正确;步骤④中SO2水溶液吸收Br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Br2+2H2O===H2SO4+2HBr,溶液的酸性增强,则溶液的pH减小,故D正确。
5.
答案:(1)①2AgI+Fe===2Ag+Fe2++2I- AgNO3 ②FeI2+Cl2===I2+FeCl2 I2、FeCl3 I2被过量的Cl2进一步氧化 (2)2IOeq \\al(-,3)+5HSOeq \\al(-,3)===I2+5SOeq \\al(2-,4)+3H++H2O (3)4 防止单质碘析出
解析:(1)①由流程图可知悬浊液中含AgI,AgI可与Fe反应生成FeI2和Ag,FeI2易溶于水,在离子方程式中能拆,故加入Fe粉进行转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gI+Fe===2Ag+Fe2++2I-,生成的银能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银参与循环过程。
②通入Cl2的过程中,因I-还原性强于Fe2+,Cl2先氧化还原性强的I-,若氧化产物只有一种,则该氧化产物只能是I2,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I2+Cl2===I2+FeCl2;若反应物用量比n(Cl2)/n(FeI2)=1.5时,即Cl2过量,先氧化完全部I-再氧化Fe2+,恰好将全部I-和Fe2+氧化,故氧化产物为I2、FeCl3,当n(Cl2)/n(FeI2)>1.5,即Cl2过量特别多,多余的氯气会与生成的单质碘以及水继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单质碘的吸收率会降低。
(2)先向NaIO3溶液中加入计量的NaHSO3,生成碘化物即含I-的物质;再向混合溶液中(含I-)加入NaIO3溶液,反应得到I2,上述制备I2的两个反应中I-为中间产物,总反应为IOeq \\al(-,3)与HSOeq \\al(-,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eq \\al(2-,4)和I2,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元素守恒配平离子方程式:2IOeq \\al(-,3)+5HSOeq \\al(-,3)===I2+5SOeq \\al(2-,4)+3H++H2O。
(3)KI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可生成CuI沉淀和I2,化学方程式为4KI+2CuSO4===2CuI↓+I2+2K2SO4,若生成1 ml I2 ,则消耗的KI至少为4 ml;反应中加入过量KI,I-浓度增大,可逆反应I2+I-Ieq \\al(-,3)平衡右移,增大I2溶解度,防止蒸馏时单质碘析出。
eq \(\s\up15(第12讲 硫及其化合物))
考点 硫及其氧化物
答案:1.(1)①火山 岩层 ②硫化物 硫酸盐 (2)酒精 CS2 (3)①氧化 ②还原 氧化 ③S+2H2SO4(浓)eq \(=====,\s\up15(△))3SO2↑+2H2O ④3S+6NaOHeq \(=====,\s\up15(△))2Na2S+Na2SO3+3H2O 2.(1)刺激性 易 40 (2)①SO2+H2OH2SO3 2NaOH+SO2===Na2SO3+H2O CaO+SO2eq \(=====,\s\up15(△))CaSO3 ②SO2+2H2S===3S↓+2H2O ③5SO2+2MnOeq \\al(-,4)+2H2O===2Mn2++5SOeq \\al(2-,4)+4H+ SO2+Br2+2H2O===4H++2Br-+SOeq \\al(2-,4) SO2+2Fe3++2H2O===2Fe2++SOeq \\al(2-,4)+4H+ (3)①Na2SO3+H2SO4===Na2SO4+H2O+SO2↑ 3.(1)固 (2)SO3+H2O===H2SO4 CaO+SO3===CaSO4 SO3+Ca(OH)2===CaSO4+H2O
题组一 硫元素的循环和单质硫的性质
1.
答案:A 解析:硫单质与氧气反应时,无论氧气是否过量,产物都是二氧化硫,点燃爆竹后,硫燃烧生成SO2,故A项错误。硫单质氧化性较弱,与变价金属反应只能将金属元素氧化到低价态,硫与铜反应:2Cu+Seq \(=====,\s\up15(△))Cu2S,即0.05 ml S与0.1 ml Cu恰好完全反应,故B项正确。硫与热的NaOH溶液反应:3S+6NaOHeq \(=====,\s\up15(△))2Na2S +Na2SO3+3H2O,在反应中S发生歧化反应,一部分硫原子得电子价态降低生成Na2S,一部分硫原子失电子价态升高生成Na2SO3,硫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故C项正确。硫可与汞单质发生化合反应:S+Hg===HgS,防止汞挥发进入空气,故D项正确。
2.
答案:A 解析:本题通过硫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考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原理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含硫杆菌及好氧、厌氧菌促进了硫的循环,A正确;硫循环中硫的化合物包括有机物(如人和动物体内含S的蛋白质)和无机物,B错误;硫循环中硫元素化合价有升有降,C错误;烧煤时加入石灰石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即可减少酸雨的形成,但生成CO2,增加了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D错误。
题组二 SO2性质的多样性及探究
3.答案:C 解析:A对:SO2通入含HCl、BaCl2的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SO2+2Fe3++2H2O===SOeq \\al(2-,4)+2Fe2++4H+、Ba2++SOeq \\al(2-,4)===BaSO4↓,产生白色沉淀,该反应中SO2作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B对:SO2通入H2S溶液中,发生反应:SO2+2H2S===3S↓+2H2O,产生黄色沉淀,该反应中SO2作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C错: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发生反应:5SO2+2MnOeq \\al(-,4)+2H2O===5SOeq \\al(2-,4)+2Mn2++4H+,该反应中,SO2作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D对:SO2通入Na2SiO3溶液中,发生反应:Na2SiO3+SO2+H2O===H2SiO3↓+Na2SO3,该反应符合“强酸制弱酸”的反应规律,则酸性:H2SO3>H2SiO3。
4.
答案:A 解析:SO2干扰CO2的检验,故先除去SO2,①②③中依次盛放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SO2)、品红溶液(检验SO2是否除尽)、澄清石灰水(检验CO2),A正确;生成的CaCO3可与过量的CO2反应生成溶于水的Ca(HCO3)2,B错误;NO2易与水反应生成NO,并且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吸收NO,C错误;①②中均可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利用②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SO2是否除尽,D错误。
5.
答案:(1)①Cu+2H2SO4(浓)eq \(=====,\s\up15(△))CuSO4+SO2↑+2H2O ②饱和NaHSO3溶液 (2)①Ag2SO3+4NH3·H2O===2[Ag(NH3)2]++SOeq \\al(2-,3)+4H2O ②H2O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3)①Ag+ Ag2SO4溶解度大于BaSO4,没有BaSO4沉淀时,必定没有Ag2SO4 ②途径1不产生SOeq \\al(2-,4),途径2产生SOeq \\al(2-,4) (4)2Ag++SO2+H2O===Ag2SO3↓+2H+
(6)实验条件下,SO2与AgNO3溶液生成Ag2SO3的速率大于生成Ag和SOeq \\al(2-,4)的速率,碱性溶液中SOeq \\al(2-,3)更易被氧化为SOeq \\al(2-,4)
解析:(1)②由沉淀B的成分可知,反应时混合气体中O2的存在能干扰沉淀的成分,故将SO2通入AgNO3溶液前应除去混在其中的O2,但又不能吸收SO2,故选择饱和NaHSO3溶液。
(2)②若沉淀D中含有BaSO3,则BaSO3+2HCl===BaCl2+H2O+SO2↑,因为SO2在水中溶解度较大,故滤液E中存在一定量的SO2,滴加H2O2溶液,发生反应SO2+Ba2++H2O2===BaSO4↓+2H+,溶液中会出现白色沉淀。
(3)①向溶液A中滴入过量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Ag+;取上层清液滴加BaCl2溶液,无白色沉淀出现,可判断B中不含Ag2SO4,因为Ag2SO4微溶于水,BaSO4难溶于水,若B中含有Ag2SO4,向上层清液中滴加BaCl2溶液,一定会出现白色沉淀。
②由以上分析可推断,途径1不产生SOeq \\al(2-,4),途径2产生SOeq \\al(2-,4)。
(4)由上述分析可知,SO2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2SO3沉淀,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6)实验条件下,SO2与AgNO3溶液生成Ag2SO3的速率大于生成Ag和SOeq \\al(2-,4)的速率,碱性溶液中SOeq \\al(2-,3)更易被氧化为SOeq \\al(2-,4)。
题组三 SO2对环境污染及防治
6.
答案:B 解析:根据工艺流程逆向分析可知,以二氧化硫和纯碱为原料,得到结晶成分为NaHSO3,则母液为饱和NaHSO3和过量的二氧化硫形成的亚硫酸,溶液呈酸性,所以加入纯碱进行中和,涉及的反应为H2SO3+2Na2CO3===Na2SO3+2NaHCO3,NaHSO3+Na2CO3===Na2SO3+NaHCO3,所以调节pH为8进行中和后得到Na2SO3和NaHCO3,通入二氧化硫气体进行混合吸收,此时吸收过程中发生反应为Na2SO3+SO2+H2O===2NaHSO3↓,SO2+NaHCO3===CO2+NaHSO3↓,此时会析出大量NaHSO3晶体,经过离心分离,将得到的湿料再进行气流干燥,最终得到NaHSO3产品,据此分析解答。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吸收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生成,A正确;结晶后母液中含饱和NaHSO3和过量的二氧化硫形成的亚硫酸,没有NaHCO3,假设产物中存在NaHCO3,则其会与生成的H2SO3发生反应,且NaHCO3溶解度较低,若其残留于母液中,会使晶体不纯,假设不成立,B错误;NaHSO3高温时易分解变质,所以气流干燥过程中温度不宜过高,C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中和后溶液中含Na2SO3和NaHCO3,D正确。
7.
答案:(1)2NH3+H2O+SO2===2NHeq \\al(+,4)+SOeq \\al(2-,3)或2NH3·H2O+SO2===2NHeq \\al(+,4)+SOeq \\al(2-,3)+H2O
HSOeq \\al(-,3) (2)ZnSO3 ZnSO3+SO2+H2O===Zn2++2HSOeq \\al(-,3)或ZnO+2SO2+H2O===Zn2++2HSOeq \\al(-,3)
(3)随着pH降低,HSOeq \\al(-,3)浓度增大 减小
解析:(1)向氨水中通入少量SO2时,SO2与氨水反应生成亚硫酸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H3·H2O+SO2===2NHeq \\al(+,4)+SOeq \\al(2-,3)+H2O,pH=6时,根据微粒物质的量分数曲线可以看出溶液中阴离子浓度最大的是HSOeq \\al(-,3)。
(2)反应开始时,悬浊液中的ZnO大量吸收SO2,生成微溶于水的ZnSO3,此时溶液pH几乎不变;一旦ZnO完全反应生成ZnSO3后,ZnSO3继续吸收SO2生成易溶于水的Zn(HSO3)2,此时溶液pH逐渐变小,SO2的吸收率逐渐降低,这一过程的离子方程式为ZnSO3+SO2+H2O===Zn2++2HSOeq \\al(-,3)(或ZnO+2SO2+H2O===Zn2++2HSOeq \\al(-,3))。
(3)HSOeq \\al(-,3)可以经氧气氧化生成SOeq \\al(2-,4),这一过程中需要调节溶液pH在4.5~6.5的范围内,pH越低,溶液中的HSOeq \\al(-,3)的浓度越大,使得催化氧化过程中反应速率越快;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大量的HSOeq \\al(-,3)反应生成SOeq \\al(2-,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SOeq \\al(-,3)+O2===2SOeq \\al(2-,4)+2H+,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有大量的氢离子生成,导致氢离子浓度增大,溶液pH减小。
考点 硫酸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答案:1.(1)无 油 难 (2)放出 浓H2SO4 水
玻璃棒 2.(1)Fe+2H+===Fe2++H2↑
(2)MgO+2H+===Mg2++H2O (3)Ba2++2OH-+2H++SOeq \\al(2-,4)===BaSO4↓+2H2O (4)Ba2++SOeq \\al(2-,4)===BaSO4↓ 3.钝化 Cu+2H2SO4(浓)eq \(=====,\s\up15(△))CuSO4+SO2↑+2H2O C+2H2SO4(浓)eq \(=====,\s\up15(△))CO2↑+2SO2↑+2H2O 4.(2)①4FeS2+11O2eq \(=====,\s\up15(△))2Fe2O3+8SO2 ②2SO2+O2eq \(,\s\up15(催化剂),\s\d15(△))2SO3
③SO3+H2O===H2SO4
题组一 浓H2SO4的性质
1.
答案:A 解析:A项,反应①生成的红棕色气体是溴蒸气,反应②白雾是氯化氢小液滴,说明浓硫酸能将溴离子氧化成溴单质,而不能将氯离子氧化成氯气;B项,反应③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气体,为非氧化还原反应,而且亚硫酸钠与溴化钠不是同一类型;C项,白雾说明氯化氢易挥发;D项,反应③生成的二氧化硫来自亚硫酸钠,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2.
答案:B 解析:浓硫酸能使蔗糖炭化,体现的是其脱水性,而不是吸水性,A错误;NaClO在水溶液中会发生水解,离子方程式为ClO-+H2OHClO+OH-,pH减小,则酸性增强,会促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生成氧化性更强的HClO,ClOeq \\al(-,3)在酸性条件下可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氯气、二氧化氯等气体,增强氧化能力,B正确;HI的沸点低,易挥发,加热NaI与浓H3PO4混合物发生反应生成HI利用的是高沸点酸制备低沸点酸的原理,C错误;相同条件下根据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可知,浓硝酸的氧化性大于稀硝酸的氧化性,D错误。
3.
答案:D 解析:反应后溶液的pH=1,说明硫酸过量,且反应后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05 ml,则反应掉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18.5 ml·L-1×0.1 L-0.05 ml=1.8 ml,A正确;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浓度会变稀,可能会生成氢气,所以生成的气体甲可能是SO2和H2的混合物,由Zn+2H2SO4(浓)===ZnSO4+SO2↑+2H2O,Zn+H2SO4(稀)===ZnSO4+H2↑,不论是生成SO2还是H2,都是1 ml Zn产生1 ml气体甲,n(Zn)=n(甲)=n(ZnSO4)=eq \f(33.6 L,22.4 L·ml-1)=1.5 ml,则反应中共消耗Zn 97.5 g,C正确;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锌的物质的量的两倍,为3 ml,D错误;由硫原子守恒可知n(SO2)=1.8 ml-1.5 ml=0.3 ml,n(H2)=1.5 ml-0.3 ml=1.2 ml,所以SO2和H2的体积比为1∶4,B正确。
题组二 H2SO4的工业制法及硫酸盐性质
4.
答案:B 解析:A项,根据装置图可知,从a进入的气体是含有SO2、O2、N2等的冷气,经过热交换器后从b处出来的是热的气体,成分与a处相同,正确;B项,从c处出来的气体是SO2、O2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反应产生的SO3及未反应的SO2、O2等气体,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当经过热交换器后被冷的气体降温,SO3变为液态,故c、d两处含有的气体的成分不相同,错误;C项,热交换器的作用是预热待反应的冷气体,同时冷却反应产生的气体,为SO3的吸收创造条件,正确;D项,c处气体经过热交换器后再次被催化氧化,目的就是使未反应的SO2进一步反应产生SO3,从而可以提高SO2的转化率,正确。
5.
答案:①C ②BDF
解析:①在常压下SO2催化氧化为SO3的反应中,SO2的转化率已经很高,高压对设备要求较高,A说法不正确;进入接触室之前的气流中含有会使催化剂中毒的物质,需经净化处理以防止催化剂中毒,B说法不正确;通入过量的空气可以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使含硫矿石充分反应,并使化学平衡2SO2(g)+O2(g)2SO3(g)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此可以提高含硫矿石和SO2的转化率,C说法正确;SO3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在吸收塔中若采用水或稀硫酸吸收SO3,反应放出的热量会使硫酸形成酸雾从而影响SO3被水吸收导致SO3的吸收速率减小,因此,在吸收塔中不宜采用水或稀硫酸吸收SO3,D说法不正确。
②反应混合物在接触室中与原料气进行热交换,在热交换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不与催化剂接触,虽然反应混合物的温度降低,但SO2的转化率基本不变,因此,图2所示进程中表示热交换过程的是b1→a2、b2→a3、b3→a4。因此选BDF。
题组三 SOeq \\al(2-,4)的检验
6.
答案:B 解析:A项,无法排除SOeq \\al(2-,3)、HSOeq \\al(-,3)、Ag+的干扰;C项,无法排除Fe2+的干扰;D项,无法排除COeq \\al(2-,3)的干扰。
7.
答案:C 解析:BaSO3可被硝酸氧化成BaSO4导致沉淀不会消失,①错;BaSO4不溶于盐酸,BaSO3溶于盐酸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SO2,②对;加盐酸无现象,表明溶液中无Ag+、COeq \\al(2-,3)、SOeq \\al(2-,3)等干扰性离子,此时生成的沉淀只能是BaSO4,③对;钾元素的紫色可被钠元素的黄色掩盖住,④对。
考点 硫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题组一 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
1.
答案:(1)S+H2eq \(=====,\s\up15(△))H2S
(2)H2SO3+2H2S===3S↓+3H2O
(3)C+2H2SO4(浓)eq \(=====,\s\up15(△))CO2↑+2SO2↑+2H2O(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4)①H2SO3+2OH-===SOeq \\al(2-,3)+2H2O
②大于 Na2SO3是强碱弱酸盐,水解后溶液呈碱性
③增大 水解是吸热反应,加热促使SOeq \\al(2-,3)水解程度增大,因而pH增大
解析:常见的固体单质除了金属之外还有C、Si、P、S、I2,而能在空气中反应生成气体化合物的只有C、S。由A在加热条件下可与氢气反应,B、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4∶5,确定A是单质硫,因为SO2和SO3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恰为4∶5,硫酸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化合物E应为H2SO3。将5 mL 0.10 ml·L-1的E(H2SO3)溶液与10 mL 0.10 ml·L-1的NaOH溶液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为Na2SO3溶液,由于SOeq \\al(2-,3)+H2OHSOeq \\al(-,3)+OH-,所以溶液显碱性。根据水解的特点可知加热可以促进水解。
题组二 含硫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质探究
2.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盐a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d,d能使KMnO4溶液褪色,故d为SO2,则盐a为Na2SO3或者NaHSO3,也可能是Na2S2O3,盐a与足量Cl2反应后将生成SOeq \\al(2-,4),与BaCl2溶液反应得到沉淀c,故c为BaSO4,据此分析解题。由分析可知,盐a为Na2SO3或者NaHSO3,也可能是Na2S2O3,故a可能为正盐,也可能为酸式盐,A正确;由分析可知,c为BaSO4,故c为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B正确;由分析可知,d为SO2,由SO2易溶于水并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知,d是含有极性键的极性分子,C错误;由分析可知,盐a为Na2SO3或者NaHSO3,也可能是Na2S2O3,若盐a为Na2S2O3,则与稀盐酸发生反应:Na2S2O3+2HCl===2NaCl+S↓+SO2↑+H2O,故反应②中还可能生成淡黄色沉淀,D正确。
3.
答案:(1)S2-+Cu2+===CuS↓ (2)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3)①向溶液2中加入KMnO4溶液,溶液没有褪色 ②盐酸中Cl元素为-1价,是Cl元素的最低价,具有还原性,会与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KMnO4溶液褪色,干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③Seq \\al(2-,x)+2H+===H2S↑+(x-1)S↓ (4)根据反应4Na2SO3eq \(=====,\s\up15(△))Na2S+3Na2SO4可知,Na2SO3发生歧化反应,其中的S元素化合价既可升高也可降低,能从+4价降为-2价,也应该可以降到0价生成硫单质
解析:(1)Na2S和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化铜和硫酸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S2-+Cu2+===CuS↓。
(2)根据题干资料:Na2S能与S反应生成Na2Sx,Na2Sx与酸反应生成S和H2S,取少量溶液B,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盐酸,沉淀增多(经检验该沉淀含S),同时产生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说明B溶液中含有Na2Sx,Na2Sx与酸反应生成S和H2S,由于沉淀增多对检验造成干扰,另取少量溶液B,加入足量盐酸,离心沉降(固液分离)后,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证实分解产物中含有SOeq \\al(2-,4)。
(3)①若来源1成立,溶液2中含H2SO3,向溶液2中加入少量KMnO4溶液,H2SO3具有还原性,酸性条件下KMnO4具有强氧化性,二者混合后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KMnO4溶液应该褪色,但得到的仍为紫色溶液,说明溶液B中不含Na2SO3;②不能用盐酸代替硫酸的原因是盐酸中Cl元素为-1价,是Cl元素的最低价,具有还原性,会与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KMnO4溶液褪色,干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③来源2认为溶液B中有Na2Sx,加酸反应生成S,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2-x+2H+===H2S↑+(x-1)S↓。
答案:(1)①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防止倒吸 ②HCOONa+NaOH+2SO2eq \(=====,\s\up15(60~70 ℃))Na2S2O4+CO2↑+H2O
(2)①b 2Ag++S2Oeq \\al(2-,4)+4OH-===2Ag↓+2SOeq \\al(2-,3)+2H2O ②溶于足量稀盐酸,静置,取上层清液(或过滤,取滤液),滴加BaCl2溶液 若出现沉淀则说明含有Na2SO4杂质
(3)①当加入最后一滴碘标准溶液,溶液显蓝色,且30秒不复原 ②18.40 80.0
解析:(1)检查装置气密性后,B中加入足量Na2SO3固体,A中加入70%浓硫酸,发生反应Na2SO3+H2SO4===Na2SO4+SO2↑+H2O,D的三颈烧瓶中加入HCOONa溶液,打开K1,一段时间后,打开K2,滴加NaOH溶液充分反应,保持温度为60~70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OONa+NaOH+2SO2eq \(=====,\s\up15(60~70 ℃))Na2S2O4+CO2↑+H2O,F为尾气处理装置。①F装置的作用有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防止倒吸等。②D中析出Na2S2O4晶体,同时产生一种无毒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OONa+NaOH+2SO2eq \(=====,\s\up15(60~70 ℃))Na2S2O4+CO2↑+H2O。
(2)①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正极,硝酸银溶液发生还原反应,所以b极为正极,电极方程式为2Ag++2e-===2Ag,由上述信息可知,盐桥中的阳离子进入b,负极反应中Na2S2O4变成Na2SO3,电极方程式为S2Oeq \\al(2-,4)-2e-+4OH-===2H2O+2SOeq \\al(2-,3),则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g++S2Oeq \\al(2-,4)+4OH-===2Ag↓+2SOeq \\al(2-,3)+2H2O。②检验硫酸钠,实际上是检验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用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检验,其实验方案为取少量产品溶于足量稀盐酸,静置,取上层清液(或过滤,取滤液),滴加BaCl2溶液,若出现沉淀则说明含有Na2SO4杂质。
(3)①淀粉溶液为指示剂,达到终点的现象为当加入最后一滴碘标准溶液,溶液显蓝色,且30秒不复原。②滴定管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实验Ⅲ读数为18.40 mL,根据方程式:Na2S2O4+2HCHO+H2O===NaHSO3·HCHO+NaHSO2·HCHO;NaHSO2·HCHO+2I2+2H2O===NaHSO4+HCHO+4HI,得关系式:
Na2S2O4 ~ 2I2
1 ml 2 ml
x 0.018 4 L×0.050 0 ml·L-1
eq \f(1 ml,x)=eq \f(2 ml,0.018 4 L×0.050 0 ml·L-1)
x=4.6×10-4 ml
Na2S2O4的质量分数为eq \f(4.6×10-4 ml×10×174 g·ml-1,1.0 g)×100%≈80.0%。
eq \(\s\up15(第13讲 氮及其化合物))
考点 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答案:1.(1)游离 化合 2.红棕 液化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4NO+2H2O+3O2===4HNO3 4NO2+2H2O+O2===4HNO3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4.(2)①2NO2+2NaOH===NaNO3+NaNO2+H2O NO2+NO+2NaOH===2NaNO2+H2O
题组一 氮气的性质
1.
答案:D 解析:本题通过信息为载体,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等知识。A项,NH2OH中只含有极性键,N2H4中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二者共价键类型不完全相同,错误;B项,反应③中,N元素由-1价降低到-2价,发生还原反应,N元素被还原,错误;C项,NOeq \\al(-,2)→N2与N2H4→N2的两个过程得到N2物质的量是否相同未知,无法判断二者转移电子的数目关系,错误;D项,水生生物的氮循环,既可以合成蛋白质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又可以将NOeq \\al(-,2)、NOeq \\al(-,3)转化为N2,从而降低水体中的含氮量,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正确。
2.
答案:C 解析:N≡N键能大,N2比磷稳定,A错误;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可以降低,也可以升高,故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B错误;氮的固定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D错误。
题组二 氮的氧化物
3.
答案:C 解析:设混合气体的体积均为4 L。①氨气全部溶解,只剩余1 L N2;②根据3NO2+H2O===2HNO3+NO,剩余eq \b\lc\(\rc\)(\a\vs4\al\c1(2+\f(2,3)))L NO;③根据4NO2+O2+2H2O===4HNO3,剩余1.5 L O2;④根据4NO2+O2+2H2O===4HNO3,无气体剩余。剩余气体越少,液面上升越高,故C项正确。
4.
答案:C 解析:本题以工厂综合处理含NHeq \\al(+,4)废水和工业废气的工艺流程为背景,主要考查含氮化合物的转化,体现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艺中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A项,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与石灰乳反应生成碳酸钙、亚硫酸钙,则固体1中主要含有CaCO3、CaSO3和过量的Ca(OH)2,正确;B项,X可以是空气,且至少保证NO被氧化生成的NO2与剩余N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正确;C项,处理含NHeq \\al(+,4)废水时,生成的无污染气体是氮气,发生的反应为NHeq \\al(+,4)+NOeq \\al(-,2)===N2↑+2H2O,错误;D项,CO与石灰乳、NaOH溶液均不反应,则气体2为N2、CO,捕获剂所捕获的气体主要是CO,正确。
题组三 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
5.
答案:D 解析:NO2是红棕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而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A错误;汽车尾气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C与N的氧化物,如NOx和CO等,B错误;氮的固定是指将游离态的氮元素转化为化合态,且植物可吸收土壤中的铵根离子或硝酸根离子,不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氧化物,C错误;工业废气中的SO2可采用石灰法进行脱除,如将废气通入石灰乳均可进行脱硫处理,D正确。
6.
答案:(1)2NH3+2O2eq \(=====,\s\up15(催化剂),\s\d15(△))N2O+3H2O
(2)①BC ②NaNO3 NO
(3)①3HClO+2NO+H2O===3Cl-+2NOeq \\al(-,3)+5H+
②溶液pH越小,溶液中HClO的浓度越大,氧化NO的能力越强
解析:(1)根据信息知,NH3和O2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生成N2O和H2O,利用电子守恒法配平化学方程式可得2NH3+2O2eq \(=====,\s\up15(催化剂),\s\d15(△))N2O+3H2O。
(2)①根据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尾气中NO和NO2的去除率,采用气、液逆流的方式吸收尾气可保证尾气更充分地吸收,吸收尾气过程中定期补加适量NaOH溶液,可提高尾气的转化率。
②由尾气吸收的主要反应NO+NO2+2OH-===2NOeq \\al(-,2)+H2O、2NO2+2OH-===NOeq \\al(-,2)+NOeq \\al(-,3)+H2O可知,吸收后的溶液经浓缩、结晶、过滤,得到NaNO2晶体,该晶体中含有的杂质为NaNO3;NO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吸收后排放的尾气中含量较高的氮氧化物是NO。
(3)①根据题目信息,在酸性NaClO溶液中,HClO氧化NO生成Cl-和NOeq \\al(-,3),利用电子守恒法可配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HClO+2NO+H2O===3Cl-+2NOeq \\al(-,3)+5H+。
②在酸性条件下,ClO-转化成HClO,溶液的pH越小,c(H+)越大,生成的HClO浓度越大,HClO的氧化性越强,则NO转化率越高。
/考点 硝酸的性质及应用
答案:1.挥发 刺激性 2.(1)4HNO3(浓)eq \(=====,\s\up15(△或光照))2H2O+4NO2↑+O2↑ ①黄 ②棕色 (2)①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C+4HNO3(浓)eq \(=====,\s\up15(△))CO2↑+4NO2↑+2H2O
题组一 硝酸的性质
1.
答案:C 解析: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①中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故A正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则②中注射器内剩余的水被“吸入”试管的原因可能是NO2与H2O反应导致压强减小,故B正确;NO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结合选项A、B可知,③中的实验现象不能证明②中Cu与硝酸反应生成了NO,故C错误;酸性条件下Cu、硝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O,则②中反应停止后,向试管内滴加少量稀硫酸,有气体产生,故D正确。
题组二 守恒思想在硝酸与金属反应计算中的应用
2.
答案:C 解析:10 mL混合酸中,n(H2SO4)=0.04 ml,n(HNO3)=0.02 ml,所以n(H+)=0.1 ml,n(NOeq \\al(-,3))=0.02 ml,加入过量的铁粉后,先发生反应:3Fe+8H++2NOeq \\al(-,3)===3Fe2++2NO↑+4H2O,产生NO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2 ml。则消耗的H+物质的量为0.08 ml,剩余的0.02 ml H+再与Fe发生反应:2H++Fe===Fe2++H2↑,产生H2的物质的量为0.01 ml,故反应结束后共产生气体0.02 ml+0.01 ml=0.03 ml,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672 L。
3.
答案:D 解析:向Mg、Cu混合物与足量的硝酸反应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产生21.4 g沉淀为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所以沉淀中氢氧根离子的质量为21.4 g-11.2 g=10.2 g,物质的量为eq \f(10.2 g,17 g·ml-1)=0.6 ml,根据电子守恒可知反应过程中共转移0.6 ml e- ,确定D项符合。
考点 氨和铵盐
答案:1.小 液化
2.(1)4NO+6H2O (2)NH3+HCl===NH4Cl
(3)NH3+H2ONH3·H2ONHeq \\al(+,4)+OH-
4.(1)2NH4Cl+Ca(OH)2eq \(=====,\s\up15(△))CaCl2+2NH3↑+2H2O
(4)下 (5)①蓝 ②白烟 5.(2)①NH4Cleq \(=====,\s\up15(△))NH3↑+HCl↑ NH4HCO3eq \(=====,\s\up15(△))NH3↑+H2O+CO2↑ ③NHeq \\al(+,4)+H2ONH3·H2O+H+
题组一 氨气性质的理解及运用
1.答案:C 解析:NH3和PH3属于同主族氢化物,分子晶体的沸点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但NH3中含有氢键,PH3不含氢键,氢键的存在导致NH3的沸点升高,故A错误;NH3熔点高于PH3,是因为NH3中含有氢键,氢键的存在导致NH3的熔点升高,不是N—H键的键能比P—H键大,故B错误;NH3中氮原子上有孤对电子,使Ag+和NH3以配位键结合形成[Ag(NH3)2]+,故C正确;NH3·H2O是共价化合物,是弱碱,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出NHeq \\al(+,4)和OH-,故D错误。
2.答案:B 解析:浓盐酸挥发出来的HCl与NH3反应生成NH4Cl固体,产生白烟,A正确;NH3与浓H2SO4反应生成(NH4)2SO4,B错误;NH3溶于水生成的NH3·H2O与FeCl3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C正确;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是因为NH3溶于水生成的NH3·H2O是碱,NH3不是碱,D正确。
题组二 喷泉实验
3.
答案:D 解析:CO2微溶于水,不能形成喷泉,D错误。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喷泉实验,涉及物质间的反应等知识。H2S在稀盐酸中的溶解度很小,所以不能产生喷泉现象,A错误;HCl能与稀氨水反应,且HCl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的压强突然减小而产生压强差,所以会产生喷泉现象,B正确;NO不溶于稀硫酸,所以不能产生喷泉现象,C错误;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溶解度很小,所以不能产生喷泉现象,D错误。
题组三 铵盐性质及铵根检验
5.
答案:C 解析:实验Ⅰ中对装有NH4Cl固体的试管加热,湿润的pH试纸颜色变化:由黄色→蓝色(pH≈10)→黄色→红色(pH≈2),说明加热过程中生成了氨气,氨气遇水形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为弱碱,使试纸变蓝,同时产生了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形成盐酸,中和了一水合氨恢复到黄色,最后变为红色,该过程可证明氯化铵受热发生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试纸先变蓝后变红,说明氨气扩散的速度比氯化氢快;试管中部有白色固体附着,说明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氨气和氯化氢在扩散过程中化合生成氯化铵;实验Ⅱ中将饱和氯化铵溶液滴在pH试纸上,试纸颜色变化:黄色→橙黄色(pH≈5),说明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据此分析解答。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显酸性,会使湿润的pH试纸变红,根据Ⅰ中试纸变蓝,说明NH4Cl发生了分解反应,故A正确;根据分析,根据Ⅰ中试纸颜色变化,说明氨气比氯化氢气体扩散速率快,故B正确;根据分析,Ⅰ中试纸变成红色,是由于NH4Cl分解产生的氯化氢造成的,故C错误;根据分析,根据试管中部有白色固体附着,说明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氨气和氯化氢在扩散过程中化合生成氯化铵,则不宜用加热NH4Cl的方法制备NH3,故D正确。
6.
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可知2.33 g沉淀为BaSO4,故n(BaSO4)=n[(NH4)2SO4]=n[Ba(OH)2]=0.01 ml,则m[(NH4)2SO4]=1.32 g,m(NH4Cl)=2.39 g-1.32 g=1.07 g,n(NH4Cl)=0.02 ml,100 mL Ba(OH)2溶液中Ba(OH)2的物质的量为0.01 ml,则c[Ba(OH)2]=0.01 ml÷0.100 L=0.1 ml·L-1。2.39 g (NH4)2SO4和NH4Cl固体混合物中,n(NHeq \\al(+,4))=0.01 ml×2+0.02 ml=0.04 ml,当NHeq \\al(+,4)与Ba(OH)2溶液(0.1 ml·L-1)恰好反应完全时,n(NHeq \\al(+,4))=n(OH-)=0.04 ml,则此时需要n[Ba(OH)2]=0.02 ml,Ba(OH)2溶液体积为0.02 ml÷0.1 ml·L-1=0.2 L,反应中Cl-的物质的量不变,混合物中n(Cl-)=0.02 ml,则此时溶液中c(Cl-)=0.02 ml÷0.2 L=0.1 ml·L-1。
题组四 氨气的制备及性质探究
7.答案:C 解析:由实验装置图可知,制备气体的装置为固固加热装置,收集气体的装置为向上排空气法,说明该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A错误;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制备氯气为固液加热反应,需要选用固液加热装置,不能选用固固加热装置,故B错误;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共热制备氧气为固固加热的反应,能选用固固加热装置,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正确;氯化钠与浓硫酸共热制备氯化氢为固液加热反应,需要选用固液加热装置,不能选用固固加热装置,故D错误。
8.
答案:(1)ACG (2)①有白烟生成 A瓶中的氯化氢移动到B瓶中,与B瓶中的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能看到白烟 ②液体进入B瓶中,溶液的颜色变红
(3)①温度(或浓度)
②
也可以为:
③eq \f(535×10-Y,m)%
解析:(1)制备氨气时,加热固体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所以制备装置应选取装置A;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因此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所以收集装置应选取装置C;氨气极易溶于水,应防止发生倒吸,因此尾气处理装置应选取装置G。(2)①A瓶的压强大于B瓶的,因此A瓶中的氯化氢进入B瓶中,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可以看到B瓶中有白烟生成。②由于氯化氢和氨气反应导致B瓶中的压强降低,且B瓶中的氯化氢相对过量,因此当打开旋塞2时,石蕊水溶液会被倒吸入B瓶中,遇氯化氢溶液变红色。(3)①通过所给试剂和仪器,可以探究温度(或浓度)对溶液中氯化铵水解程度的影响。②如果是探究温度对溶液中氯化铵水解程度的影响,可以测定不同温度下溶液的pH;如果是探究浓度对溶液中氯化铵水解程度的影响,可以测定不同浓度下溶液的pH。③所读取的数值Y为溶液的pH。氯化铵的物质的量为m/53.5 ml,所以氯化铵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5.35 ml·L-1;所以铵根离子水解反应的平衡转化率为eq \f(10-Y,\f(m,5.35))×100%=eq \f(535×10-Y,m)%。
考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题组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
1.
答案:C 解析:HNO3中氮元素为+5价,具有强氧化性,稀硝酸能氧化许多不活泼的金属,如Cu、Ag等,可用稀硝酸清洗“银镜实验”后的试管,故A正确;由题图可知NO、NO2和NH3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生归中反应,产物是氮气和水,氨气可用于处理氮氧化物,故B正确;分析NH4NO3中氮元素价态可知,其可能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其受热分解产物不一定有NH3,故不能加热NH4NO3来制备NH3,故C错误;依据价态归中原理,N2H4 (氮为-2价)和HNO2(氮为+3价)反应可能生成HN3(氮为-eq \f(1,3)价),故D正确。
2.
答案:C 解析:NO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A错误;稀HNO3与Cu反应得到Cu(NO3)2、H2O和NO,得不到NO2,B错误;NO有氧化性,CO有还原性,在高温、催化剂条件下二者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无毒的N2和CO2,C正确;O3有强氧化性,不能作还原剂将NO-3还原,D错误。
eq \(\s\up15(第14讲 碳、硅及无机非金属材料))
考点 碳及其化合物
题组 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1.
答案:C 解析:氨水能与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则用氨水捕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氮肥有利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减少,故A不符合题意;大力推广使用风能、水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减少,故B不符合题意;大力推广使用干冰实现人工增雨,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不利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减少,故C符合题意;通过植树造林,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减少,故D不符合题意。
2.
D.使用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可改善珊瑚的生存环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涉及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根据图中信息,海水酸化的过程中,碳酸部分电离成HCOeq \\al(-,3)和H+,电离产生的H+与海水中的COeq \\al(2-,3)结合形成HCOeq \\al(-,3),因此HCOeq \\al(-,3)浓度增大,COeq \\al(2-,3)浓度减小,A项正确;海水酸化后H+能与COeq \\al(2-,3)结合,导致碳酸钙的溶解平衡正向移动,从而导致珊瑚礁减少,B项正确;二氧化碳引起海水酸化的原理应为H2CO3H++HCOeq \\al(-,3),碳酸的第二步电离比第一步电离要弱得多,C项错误;使用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珊瑚的生存环境,D项正确。
3.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反应物为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为甲酸和氧气,因此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H2Oeq \(=====,\s\up15(一定条件))2HCOOH+O2,故A正确;由“人工光合作用体系”可知,该反应能量转化形式为光能→化学能,故B正确;观察图中物质转化关系可知,b代表Fe3+,用于氧化H2O,a代表Fe2+,用于还原CO2,故C正确;根据A项总反应可知,反应过程中不涉及到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故D错误。
4.答案:B 解析:A项,CO2+Na2CO3+H2O===2NaHCO3↓,由于NaHCO3的溶解度小,生成的NaHCO3的质量多而析出;B项,CO2+Na2SiO3+H2O===Na2CO3+H2SiO3↓,H2SiO3与CO2不反应,浑浊不会消失;C项,CO2+Ca(ClO)2+H2O===CaCO3↓+2HClO,所以溶液变浑浊,加入的品红被HClO氧化褪色;D项,首先,CO2+Ca(OH)2===CaCO3↓+H2O,继续通CO2至过量,CO2+CaCO3+H2O===Ca(HCO3)2,产生可溶于水的Ca(HCO3)2,再加入足量的NaOH,则发生反应:2NaOH+Ca(HCO3)2===CaCO3↓+Na2CO3+2H2O,溶液又变浑浊。
考点 硅 无机非金属材料
答案:1.(1) (2)Si+O2eq \(=====,\s\up15(高温))SiO2 Si+2Cl2eq \(=====,\s\up15(高温))SiCl4 Si+2NaOH+H2O===Na2SiO3+2H2↑ (4)①SiO2+2Ceq \(=====,\s\up15(高温))Si+2CO↑
2.(3)2NaOH+SiO2===Na2SiO3+H2O CaO+SiO2eq \(=====,\s\up15(高温))CaSiO3 SiO2+2Ceq \(=====,\s\up15(高温))Si+2CO↑ 2Mg+SiO2eq \(=====,\s\up15(高温))2MgO+Si Na2CO3+SiO2eq \(=====,\s\up15(高温))Na2SiO3+CO2↑ CaCO3+SiO2eq \(=====,\s\up15(高温))CaSiO3+CO2↑
3.(1)H2SiO3 +2NaOH===2Na2SiO3+H2O
(2)H2SiO3eq \(=====,\s\up15(△))SiO2+H2O (3)①Na2SiO3+2HCl===H2SiO3↓+2NaCl ②干燥剂 催化剂
4.(1)①水玻璃 (2)Na2O·SiO2 CaO·3MgO·4SiO2
题组一 硅、二氧化硅性质
1.
答案:②③
解析: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二者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①错误。当甲为焦炭,丁是O2时,转化关系为Ceq \(――→,\s\up15(O2))COeq \(,\s\up15(O2),\s\d15(C))CO2,合理,故②正确。水煤气是水蒸气通过炽热的焦炭而生成的气体,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氢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C+H2O(g)eq \(=====,\s\up15(高温))CO+H2,故③正确。常温下,硅与HF发生反应:Si+4HF===SiF4↑+2H2↑,故④错误。和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类似,Si+2NaOH+H2O===Na2SiO3+2H2↑反应的本质是Si先和H2O反应生成原硅酸:Si+4H2O===H4SiO4+2H2↑,生成的H4SiO4再和氢氧化钠反应,总反应中H2O为氧化剂,故⑤错误。
2.
答案:C 解析:SiO2能与氢氟酸反应是其特殊性质,不能与HCl反应,A错误;Na2CO3溶液能与玻璃中SiO2反应生成Na2SiO3,将玻璃塞和试剂瓶黏合在一起,B错误;在图示转化关系中只有第一行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余均为非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题组二 晶体硅的制备
3.
答案:A 解析:二氧化硅高温下与C反应生成硅和CO气体,即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2Ceq \(=====,\s\up15(高温))Si+2CO↑,故A错误;步骤①中Si的化合价降低4价,故每生成1 ml Si转移电子4 ml,故B正确;高纯硅是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常用材料,二氧化硅是制造光导纤维的基本原料,故C正确;沸点相差30 ℃以上的两种液体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D正确。
4.
答案:Ⅰ.Si(s)+3HCl(g)eq \(=====,\s\up15(300 ℃))SiHCl3(g)+H2(g) ΔH=-225 kJ·ml-1
Ⅱ.(1)阴极 2H2O+2e-===H2↑+2OH- (2)1 000 ℃ ΔH2<ΔH1导致反应②的ΔG小 (3)ac (4)ΔH2-ΔH1 减小 (5)HCl、H2
解析:Ⅰ.根据题干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Si(s)+3HCl(g)eq \(=====,\s\up15(300 ℃))SiHCl3(g)+H2(g) ΔH=-225 kJ·ml-1。SiHCl3属于共价化合物,其电子式为。
Ⅱ.(1)电解KOH溶液制H2,实质是电解水。生成H2的一极为阴极,反应为2H2O+2e-===H2↑+2OH-。
(2)反应①要使ΔG<0,由图可知温度最低为1 000 ℃。反应②中ΔS<0,即-TΔS>0,在相同温度下,ΔG2<ΔG1的主要原因是ΔH2<ΔH1。
(3)B点时反应正向移动,即v正>v逆,a正确;A点温度比E点低,所以v正:A点
(5)根据题图流程可知,除有SiCl4、SiHCl3、Si可循环使用外,还有HCl和H2也可循环使用。
题组三 硅酸、硅酸盐及其应用
5.
答案:B 解析:硅酸钠为强碱弱酸盐,所以硅酸钠溶液显碱性,故A正确;产生的CO2气体没有净化,HCl气体有干扰,故B错误;b 中凝胶状沉淀溶解,c 中无明显变化,说明b碱性更强,即同浓度时,Na2CO3溶液的碱性强于NaHCO3溶液,故C正确;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应生成HCOeq \\al(-,3),故D正确。
6.
答案:A 解析:偏铝酸钠在强酸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容易形成Al3+,不可以利用偏铝酸钠在强酸性溶液中制备分子筛,A错误;设M的化合价为m,则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计算,m×eq \f(x,2)+x×(-1)=0,解得m=+2,B正确;调节硅铝比可以改变分子筛的空间结构,从而改变分子筛的稳定性,C正确;调节硅铝比可以调节分子筛的孔径,根据分子筛孔径的大小可以筛分不同大小的分子,D正确。
7.
答案:A 解析:A错:氧化铁的颜色为红棕色,不是青色。B、C、D对: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物理量
实验序号
V(溶
液)/mL
氯化铵
质量/g
温度/℃
pH
1
100
m
T1
b
2
100
m
T2
c
物理量
实验序号
V(溶
液)/mL
氯化铵
质量/g
温度/℃
pH
1
100
m1
T
b
2
100
m2
T
c
高考化学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专项训练(WORD版) 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专项训练(WORD版) 答案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银白色 低 小 大 2,100 0 ml·L-1×22,4 g B.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 专项训练(WORD版):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 专项训练(WORD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质和特征,有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 专项训练(WORD版) 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 专项训练(WORD版) 答案解析,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电子转移 变化 2,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