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科版科学六上2.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含反思)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6022186/0-172230537230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课标】教科版科学六上2.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含反思)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6022186/0-172230537237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4.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教案
展开课题
谁先迎来黎明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4课。本课与教科书中的第2课、第3课一起完成了课程标准里的“13.1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学段目标。此前,通过哥白尼学说已经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周期是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本课的内容则落在“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自转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上。
本课通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按不同方向转动“地球”,观察谁先迎来黎明。再通过“地球椅”体验活动,结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事实,推理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运动。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之后,结合“人体地球”的模拟实验,就能知道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即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最后,再利用地球模型进行一次模拟实验,验证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巩固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
学生需要在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①有较为丰富的相对运动经验,如汽车与窗外树木的相对运动关系,有这样的基础,根据“地球椅”实验推理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就容易得多。②学生对北京与乌鲁木齐的位置有所认识,能在地球仪上快速找到它们。③能在地球仪上分清东西南北。但经了解这些基础认知都是学生比较欠缺的,所以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前概念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一些设备及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和对生活现象的分析,知道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
科学思维:运用模拟实验、推理论证等方式认识到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科学探究:在模拟实验中能通过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的模拟实验来探究“谁先迎来黎明”;通过“地球椅”、地球模型等模拟实验的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态度责任: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重点
重点:认识相对运动,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难点
难点:理解相对运动,感受地球的自转。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地球仪、双面胶、红色圆卡纸、手电筒、小圆片贴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学生活动手册、科学记录单一张。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聚焦
1.提问: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说说你的理由。(预设:会,因为大家都是8点钟上课;不会,因为结合生活实际发现,我们这里天亮时,有的地方还处在黑夜。)
2.揭题: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先后的。北京和乌鲁木齐是我国两座重要的城市,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两座城市谁先迎来黎明。(板书:谁先迎来黎明)
思考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会相同。
设计意图:在问题抛出后,学生必定认为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不同的。有这个共认,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科学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看到太阳
提问:要探索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看到太阳,我们首先得了解这两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教学提示:出示地球仪。)大家能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两座城市吗?它们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预设:能。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模拟地球自转,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探索二:理解相对运动,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1.提问: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我们能判断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吗?(预设:不能,证据不足。)
2.过渡:是的,目前证据不足。其实,在科学研究中,常常通过观察周围事物来研究自身的运动。我们一起来分析几个生活中的现象,看能不能对寻找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有所帮助。
(1)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预设:树木向后运动。) (2)我们坐在转动的转椅上,如果转椅顺时针(自东向西)运动,那么我们看到周围景物是怎么转动的?(预设:周围景物逆时针转动。)
(3)假设我们现在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能看到日月星辰是怎么运动的?由此我们能推断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吗?[预设:我们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或自东向西或顺时针),由此可以推断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3.交流: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预设:北京。根据之前的模拟实验,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探索三:在地球模型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
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按要求完成模拟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2.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小组1:北京先迎来黎明。因为在理解相对运动后,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北京位于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主持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
小组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因为地球自转一周,每个地区只能迎来一次黎明,而我们生活的城市每天也只有一次黎明,所以可以推理得出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即24小时。
主持人:大家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其他小组:没有。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汇报实验结果,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学生思考,并汇报。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这是个实验推理过程,层层铺垫,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认知到位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得先清楚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座城市的位置关系,才能进行模拟实验。只有进行了模拟实验才会发现得先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现象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将学生带入地球的视角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根据相对运动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设计意图:用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验证上一环节推理出的结论,这是科学推理常见的研究过程,也是科学家常用的实验方法。
拓展
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还有更多的现象值得我们去发现和探索。大家课后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地球除了自转还有哪些特点。
课堂
小结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24小时。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东边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早于西边地区,北京位于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板书
教学
反思
上一课学生通过再次做模拟实验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虽然实验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却发现了新的问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本课就这个问题展开探究。
在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中,由于该实验需要较大的空间才能让“地球”转起来,可以选择到操场做实验,并安排好各组的位置。由于人数较多,任务分配也会出现混乱,学生在分配任务时难免出现组长大包大揽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在巡视时建议学生多做几次,换不同的组员进行尝试。在转椅上进行实验时,学生会因为好玩加快转椅转动速度,此处需要注意安全,并提醒学生速度过快不利于观察。
在本课结束时,对最近三课进行一个回顾,其内容都与地球运动方式有关。可以建议学生进行课外探索,为接下来地球公转的学习作铺垫。
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 化石的奥秘10 用化石作证据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a href="/kx/tb_c401714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3单元 化石的奥秘10 用化石作证据精品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活动,游戏活动,验证猜想,化石提供的证据,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3 制作汽水优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a href="/kx/tb_c401713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3 制作汽水优质教学设计</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活动,游戏活动,验证猜想,拓展延伸,总结,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 物质的变化2 铁钉生锈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册<a href="/kx/tb_c401713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单元 物质的变化2 铁钉生锈优秀教学设计</a>,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实验探究生锈的原因,拓展延伸,总结,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