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3大气受热过程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031040/0-172251996259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3大气受热过程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031040/0-172251996263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3大气受热过程
展开1.德州出现冻害的原因是( )
A.①减弱 B.②增强C.③减弱 D.④增强
2.为了减少冻害带来的危害,德州的农民采用了熏烟的方法,其原理是( )
A.增强① B.增强②C.增强③ D.增强④
3.浓雾出现时( )
A.①增强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增强
[2024·福建六校联考]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记录的学校旁边一隧道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气温日变化。读图,完成4~5题。
4.表示1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C.③ D.④
5.此隧道( )
A.15时太阳辐射量最大
B.内部温差比外部大
C.午后内外的温差最大
D.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6.[2024·湖南长沙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暑假期间赴甘肃进行考察,图甲示意祁连山北麓绿洲及周边地区。
(1)依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6分)
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学生们在图甲所示采样点的某处无人干扰土地进行采样,测量土壤湿度随深度变化数据,并绘制连续两日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图(图乙)。
(2)据图乙说出“逆湿”发生的主要时段及深度,并分析成因。(6分)
同学们发现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图丙)。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cm的砂石,创造了“砂田”这一耕作方式。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3)说明采用“砂田”耕作方式对种植西瓜的好处。(6分)
课时作业13 大气受热过程
1~3.解析:第1题,出现冻害,说明夜晚降温幅度大,大气保温作用弱。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第2题,熏烟可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增强大气逆辐射。第3题,浓雾出现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答案:1.C 2.C 3.D
4~5.解析:第4题,1月气温低,故曲线③和④表示1月隧道内外气温日变化曲线;7月气温高,故曲线①和②代表的是7月隧道内外气温日变化曲线;7月隧道外升温快,气温日变化幅度大,曲线①日温差较大,应为7月隧道外气温日变化曲线,曲线②为7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曲线;1月隧道外降温快,气温日变化幅度大,曲线④为1月隧道外气温日变化曲线;1月气温较低,隧道内气温较高,温差较小,故曲线③是1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曲线,故选C。第5题,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括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日照、海拔,只通过气温变化不能判断太阳辐射量的大小,A错;隧道墙壁具有保温作用,且通过图示可以看出,隧道内温差小,B错;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看出,1月6时左右隧道内外温差最大,C排除;7月曲线②相对曲线①平均气温较低,说明夏季隧道内较凉快,1月曲线③相对曲线④平均气温较高,说明冬季隧道内气温较高,因此隧道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D对。故选D。
答案:4.C 5.D
6.解析:第(1)题,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即是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张掖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晴天多,云层薄。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地温高,地面辐射强,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得白天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热量散失快,气温较低。所以气温的日较差大。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可知逆湿是指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现象。读图可知,大致在1~6时(或凌晨)前后,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读图甲可知,采样点位于绿洲附近,水汽相对较多,在1~6时(或凌晨)前后,气温低,水汽凝结在地表,加之此时土壤蒸发少,从而出现表层土壤湿度大的象,即出现逆湿现象。第(3)题,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首先,砂石的比热容小,增温快,降温快,有效进一步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的积累;其次,当地气温干旱,砂石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水分下渗至土壤后,砂石覆盖表层削弱了土壤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有效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最后,当地多大风,风蚀作用较强,砂石覆盖能有效减少风力对表土的侵蚀,保证土壤肥力。
答案:(1)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或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
(2)1~6时(或凌晨),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
原因:临近绿洲,水汽较多,此时气温低,地表水汽凝结量较大;此时土壤水分蒸发少,表层土壤湿度大,出现“逆湿”现象。
(3)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积累;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覆盖土壤表面,减少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任答3点)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巩固训练第四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十三课时大气受热过程: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巩固训练第四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十三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共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九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含解析鲁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九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含解析鲁教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树木涂白后,“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试题:05 大气受热过程: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试题:05 大气受热过程,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