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86份)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7植被
展开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7植被,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景观植被属于,该植被的特征表现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图中景观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D.热带草原
2.该植被的特征表现为( )
A.叶片多呈蜡质B.秋季落叶,春季发芽
C.一年四季常绿D.耐寒耐旱,多针状叶
2017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塞罕坝林场(下图)建设者们的事迹感人至深,50多年来他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沙、草、林相伴而生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据此完成3~5题。
3.塞罕坝沙、草、林相伴而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南部为平原,北部为高原
B.由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
C.南部气温高,北部气温低
D.南部山脉阻挡水汽深入内陆
4.50多年前,塞罕坝没有人工林,只在阴坡上生长着一些不成片的白杨、云杉和山杨,阳坡和平坦地上几乎一片荒凉。以下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坡和平地降水相对较少
B.阳坡和平地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阴坡蒸发小,土壤水分条件好
D.阳坡受冬季风影响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5.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灌木D.针叶林
6.[2024·河北保定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我国常绿阔叶林中的西部类型,是滇中高原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植被,对维持该地区包括滇池流域(指滇池的汇水面山区域,涉及昆明市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6个区和嵩明1个县)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滇池是我国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流域内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然而在长期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内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退化显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保存少,残存点分布于流域内海拔1950~2700m的区域,但海拔2000~2200m且坡度超过30°的陡坡区域较集中。如图示意滇池(昆明湖)流域地理位置。
(1)受长期的人类活动影响,试推测如今滇池流域内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残存点分布的区域。(6分)
(2)分析滇池流域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比南部多、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比东部多的原因。(6分)
(3)研究发现,近年来滇池流域内人工培育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效果一般,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8分)
课时作业37 植被
1~2.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树木多板状根,板状根多形成在热带雨林地区,热带雨林树木高大,板状根有强有力支撑作用,避免头重脚轻站不稳,不易被热带的暴风雨摧倒。由于热带雨林处在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在很长的雨季总是处于饱和或近于饱和的状况,土壤湿重,树木的根系因“呼吸”所需,它们很难深入到空气缺乏的深土层中,板状根利于树木呼吸。热带雨林中具有板状根的植物多属于常绿阔叶林,A正确。故选A。第2题,叶片多呈蜡质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特征。秋季落叶,春季发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特征。一年四季常绿为常绿林的特征,符合热带雨林的特征。耐寒耐旱,多针状叶为亚寒带针叶林的特征。故选C。
答案:1.A 2.C
3~5.解析:第3题,森林、草原、沙漠植被的变化主要受水分变化的影响,塞罕坝位于我国由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的过渡位置,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因此出现了沙、草、林相伴而生的现象,B正确。故选B。第4题,塞罕坝降水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阴坡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少,地温低,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比阳坡好,C正确。故选C。第5题,塞罕坝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不适合阔叶林生长,该地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说明当地的自然植被为针叶林,所以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针叶林,灌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不如针叶林,D正确。故选D。
答案:3.B 4.C 5.D
6.解析:第(1)题,由图文材料可知,滇池流域内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影响大。在地势陡峻、岩石发育,不能耕种的区域,人烟稀少;水源林区和公益林区,受国家政策保护;远离村镇、人为活动少的区域,环境开发程度低;风景名胜区和庙宇周边,受历史文化和政策保护。第(2)题,读图可知,北部相对南部山地更多,更集中,人类居住点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流域西部面积小,地势起伏大,但景区和寺庙多,利于保护阔叶林,而东部面积大,地形平坦,开发历史悠久,耕地面积大,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保存少。第(3)题,该地区植被高大茂密,人工培育的植被竞争力小,接受光照养分少;人工培育的次生林数量有限,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野外种群;当地腐殖土和枯枝落叶厚,人工撒播的种子不能接触土壤,难以萌发,并且当地居民会收集腐殖土和枯枝落叶作肥料,带走种子,使土壤肥力减少,生长条件较差。
答案:(1)生境地势陡峻、岩石发育,不能耕种的区域;水源林区和公益林区;远离村镇、人为活动少的区域;风景名胜区和庙宇周边。
(2)北部相对南部山地(陡坡区域)更多,更集中,生境偏湿润,村镇更少,通常受人为的干扰相对较少;流域西部虽然面积相对小,但有更多的景区和寺庙(如西山风景区、筇竹寺等),使得当地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被保护下来,虽然东部面积比西部大,地形较低平,但东部大部分为耕作区域、村镇、市区,因此成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保存数量最少的区域。
(3)周边其他植被较高大,郁闭度偏高,新培育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较荫蔽,接受的光照较少,生长发育缓慢;人工培育的次生林幼苗数量稀少(有限),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群落,种间竞争力较弱;四周的村民有采集腐殖土和枯枝落叶的习惯,使得种子被带走或幼苗遭破坏;部分群落枯枝落叶层厚,人工撒播的种子不能接触土壤,难以萌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巩固训练第八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7课时植被,共4页。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40植被新人教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景观植被属于,该植被的特征表现为,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37风沙地貌新人教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