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南阳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南阳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南阳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南阳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南阳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2024南阳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
展开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含量变化及部分地质年代距今时长。完成下面小题。
1. 古生代中、后期( )
A. 出现最原始的生物
B. 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C. 氧气含量迅速上升
D. 二氧化碳含量波动下降
2. 地球上生物出现以后( )
A. 氧气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B. 二氧化碳的含量呈波动性上升
C. 植物的进化与氧气含量成正相关
D. 寒武纪时氧气含量达到顶峰
伴随着中生代——新生代活跃的构造作用,青藏高原东南部至珠江口一线地貌格局经历重大转变,呈现“跷跷板”式的演变特征。图示意青藏高原东南部至珠江口一线的地貌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青藏高原东南部至珠江口一线经历“跷跷板”式演变的原因是( )
A. 西部地壳抬升、东部剥蚀下降B. 西部张裂上升、东部剥蚀下降
C. 西部岩浆喷发、东部断裂下降D. 西部堆积升高、东部断裂下降
4. 古近纪以来,百色盆地至玉林盆地一线( )
A. 河流流向不变B. 气候趋于湿润C. 海拔高度增加D. 内流区面积增大
5. 推测百色、南宁盆地形成演变过程中沉积作用的变化是( )
A. 持续增强B. 先增强后减弱C. 持续减弱D. 先减弱后增强
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如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
A. 降水较多B. 云雾较少C. 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D. 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7. 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
A. 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B. 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 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D. 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我国浙江沿海某河口沙滩外侧海域为淤泥质海床,海床与沙滩之间泥沙掺混的过渡带存在泥化分界点,其位置季节变化明显。近年来,该泥化分界点有向岸移动趋势。下图为浙江沿海某河口沙滩剖面示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 关于泥化分界点位置的季节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夏季向海下移、冬季向岸上溯B. 夏季与冬季均向岸上溯
C. 冬季向海下移、夏季向岸上溯D. 夏季与冬季均向海下移
9. 导致近年该河口沙滩泥化分界点向岸移动的原因可能是( )
A. 河流沿岸植被破坏B. 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C. 农业灌溉面积减少D. 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
咸潮入侵是一种河口水文现象。2022年8月下旬,长江河口遭遇咸潮入侵,随后入侵增强并持续影响长江口。观察发现,位于长江口南支沿岸的钱泾口和新建的盐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相同,而下游的杨林与石洞口的盐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却依次滞后。下图示意研究区域内长江口地形图及观测站点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推测2022年夏季长江三角洲地区天气较正常年份( )
A. 多阴雨,气温偏高B. 多阴雨,气温偏低
C. 多晴天,气温偏高D. 多晴天,气温偏低
11. 本次咸潮入侵( )
A. 由北支入侵,灵甸港流速大于头兴港
B. 由北支入侵,灵甸港流速小于头兴港
C. 由南支入侵,钱泾口流速大于石洞口
D. 由南支入侵,钱泾口流速小于石洞口
12. 图中连兴港、灵甸港和钱泾口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A. 钱泾口、灵甸港、连兴港B. 连兴港、钱泾口、灵甸港
C. 钱泾口、连兴港、灵甸港D. 连兴港、灵甸港、钱泾口
下图为我国某学校学生野外土壤考察时绘制的甲、乙两地区土壤剖面示意图,其中甲地土壤质地黏重,呈砖红色。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甲地土壤因富含赤铁矿而呈砖红色,赤铁矿主要来自( )
A. 大气降水B. 枯枝落叶C. 成土母质D. 生物活动
14. 甲土壤淋溶层厚,乙土壤无淋溶层,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甲地植株高大,根系较发达B. 乙地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
C. 甲地气候干旱,淋溶作用强D. 乙地降水量少,地下水缺乏
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空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黄河三角洲从海洋向陆地植被有序更替,反映了( )
A. 垂直分异规律B. 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C. 地方性分异规律D. 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16. 决定黄河三角洲植被连续带状分布格局的是( )
A. 海陆间水体盐度变化B. 土壤含水率变化
C. 海洋潮汐和河水动力D. 地貌形态的变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山石林位于天山山脉西段的山间盆地一一尤尔都斯盆地之内,西部与伊犁谷地一山之隔,是我国高海拔石林之一。研究表明,天山石林岩层由砾岩、黄土、亚粘土沉积而成,且富含海生生物化石。石林节理发育,其所在的开都河流域季节性冻土广泛分布,河床底层存在永久性冻土。石林景区常年多云雾,因此天山石林又被称为云雾石林。
(1)阐述天山石林的形成过程。
(2)简析天山石林多云雾的原因。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东河谷(图甲)地处喜马拉雅南坡中部,大致呈南北走向,距离孟加拉湾大约300km,该区域雨量充沛,植被茂密。亚东河谷的降水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图乙示意亚东河谷西南季风季风爆发前期和季风期月平均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1)与季风爆发前期相比,说出亚东河谷季风期月平均降水量随海拔变化不同特征,并分析原因。
(2)亚东河谷季风期降水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有午后和夜间两个降水峰值,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渤海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菜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五部分组成,平均水深18米。下图示意2010年2月13日渤海海冰分布图。
(1)辽东湾冬季几乎全部结冰,试从海湾位置、轮廓和海水性质角度说明原因。
(2)简述冬季期间海冰的存在对海洋热量收支的影响及原因。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白山西坡为半阳坡,苔原带分布在海拔2050~2550m之间,以多年生的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花期集中,叶面窄小,灌木多呈矮曲状匍匐生长,根系发达。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2050~2250m西坡苔原带出现了以小叶章为代表的草本植物入侵现象,植被种类逐渐增多。
(1)依据材料说明苔原带植被特点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关系。
(2)据图说明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土壤有机质与海拔的关系,并推测原因。南阳市2024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终质量评估
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含量变化及部分地质年代距今时长。完成下面小题。
1. 古生代中、后期( )
A. 出现最原始的生物
B. 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C. 氧气含量迅速上升
D. 二氧化碳含量波动下降
2. 地球上生物出现以后( )
A. 氧气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B. 二氧化碳的含量呈波动性上升
C. 植物的进化与氧气含量成正相关
D. 寒武纪时氧气含量达到顶峰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出现最原始的生物在前寒武纪,A错误;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于古生代的早期,B错误;古生代时间为5.4亿年前到2.5亿年前,在前寒武纪时氧气含量迅速上升,在古生代的中后期,二氧化碳含量波动下降,D正确,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之后,氧气含量持续上升,二氧化碳含量出现波动变化下降趋势,AB错误;图片能够体现出植物的进化与氧气含量成正相关,C正确;氧气含量在大约距今5亿年的寒武纪基本稳定,而不是达到顶峰,D错误。故选C。
【点睛】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其中时间表述单位包括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带。不同地质时代,自然地理特征出现明显不同,影响不同生物演化。
伴随着中生代——新生代活跃的构造作用,青藏高原东南部至珠江口一线地貌格局经历重大转变,呈现“跷跷板”式的演变特征。图示意青藏高原东南部至珠江口一线的地貌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青藏高原东南部至珠江口一线经历“跷跷板”式演变的原因是( )
A. 西部地壳抬升、东部剥蚀下降B. 西部张裂上升、东部剥蚀下降
C. 西部岩浆喷发、东部断裂下降D. 西部堆积升高、东部断裂下降
4. 古近纪以来,百色盆地至玉林盆地一线( )
A. 河流流向不变B. 气候趋于湿润C. 海拔高度增加D. 内流区面积增大
5. 推测百色、南宁盆地形成演变过程中沉积作用的变化是( )
A. 持续增强B. 先增强后减弱C. 持续减弱D. 先减弱后增强
【答案】3. A 4. B 5. B
【解析】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青藏高原东南部至珠江口一线地貌格局经历重大转变,呈现“跷跷板”式的演变特征,读图可知,青藏高原东南部隆起,因其位于板块交界处,西部地壳抬升,珠江口一线因地势起伏变大,流速加快,受流水侵蚀的影响,东部剥蚀下降,A正确;地质变化的过程中无张裂、无岩浆喷发、无断裂。故排除BCD。故选A。
【4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宁盆地不断变小,结合图中河流流向和盆地的类型为沉积盆地可以判断,南宁盆地不断变小的原因是盆地内的沉积物增多,沉积物增多的原因是流水增多,降水增多,气候趋向湿润,B正确;读图可知,河流流向发生改变,海拔高度降低,外流区面积增大,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从玉林盆地和十万大山盆地从白垩纪到新近纪一直存在可以看出,玉林盆地和十万大山盆地来自云开大山的流水堆积作用很弱。从古近纪到新近纪,南宁盆地变小的幅度很大,说明了沉积作用比较强烈;从新近纪到现在,玉林盆地和十万大山盆地一直存在说明来自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流水沉积作用比较弱,说明此时的沉积作用较弱。故选B。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如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
A. 降水较多B. 云雾较少C. 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D. 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7. 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
A. 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B. 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 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D. 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答案】6. B 7. D
【解析】
【6题详解】
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植被带对应热带季风气候,7-9月降水量远大于2-4月,2-4月由于降水较少,云雾日数少,天气以晴朗为主,故此林冠之上的大气逆辐射较弱,B正确,A错误;热带季雨林的植被覆盖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排除C;2-4月相比于7-9月西双版纳更远离太阳直射点,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影响,当地热带季雨林林冠层表面温度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夏季高于冬季,A错误;林冠向上的长波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总是高于大气逆辐射,因此林冠层有效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是正值,这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始终是大气的一个热源,是林冠层向大气提供热源,BC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林冠层的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差值在夏季较冬季小,说明林冠层有效辐射夏季小于冬季,林冠层对大气的加热效果夏季小于冬季,D正确。故选D。
【点睛】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北有哀牢山、无量山为屏障,阻挡了南下的寒流;离海洋不远,夏季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气流的影响,造成了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而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因而西双版纳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无四季之分,只有干湿季之别,形成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浙江沿海某河口沙滩外侧海域为淤泥质海床,海床与沙滩之间泥沙掺混的过渡带存在泥化分界点,其位置季节变化明显。近年来,该泥化分界点有向岸移动趋势。下图为浙江沿海某河口沙滩剖面示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 关于泥化分界点位置的季节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夏季向海下移、冬季向岸上溯B. 夏季与冬季均向岸上溯
C. 冬季向海下移、夏季向岸上溯D. 夏季与冬季均向海下移
9. 导致近年该河口沙滩泥化分界点向岸移动的原因可能是( )
A. 河流沿岸植被破坏B. 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C. 农业灌溉面积减少D. 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
【答案】8. A 9. D
【解析】
【8题详解】
沙滩组成的颗粒大于淤泥质海床的颗粒粒径,随着河流入海,流速减慢,搬运能力下降,沙粒沉积到沙滩和海床的过渡地带,泥化分界点是河流能把沙粒搬运到的最远的位置。该河流位于我国浙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河流流量大,冬季流量小,流量大的时候,河流流速加快,沙粒能被河流搬运到更远的位置,泥化分界点向海洋移动,即向海下移;冬季情况相反,泥化分界点向岸上溯,A对,BCD错。故选A。
【9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河口沙滩泥化分界点向岸移动表示河流的流量减少,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农业灌溉面积减少都会使河流的流量增加,与该情况描述相反,BC错;河流沿岸植被破坏,河水含沙量增大,可能使入海口泥沙沉积增加,泥化分界点向海下移,A错;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调节河流水资源季节分配,也会使河流携带泥沙在库区沉积,丰水期水量减少,泥沙减少,使该河口沙滩泥化分界点向岸移动,D对。故选D。
【点睛】河流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河流的流速。一般来说,河流上游和中游由于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较大;而下游坡降和流速均较小,因此沉积物颗粒较小。此外,河流中心的流速大于岸边(特别是凸岸),导致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在时间上,洪水期间由于流速大,沉积的物质颗粒粗大;而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的物质颗粒细小。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沉积物在垂直剖面中成层分布,表现为由下到上,颗粒越来越小
咸潮入侵是一种河口水文现象。2022年8月下旬,长江河口遭遇咸潮入侵,随后入侵增强并持续影响长江口。观察发现,位于长江口南支沿岸的钱泾口和新建的盐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相同,而下游的杨林与石洞口的盐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却依次滞后。下图示意研究区域内长江口地形图及观测站点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推测2022年夏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天气较正常年份( )
A. 多阴雨,气温偏高B. 多阴雨,气温偏低
C. 多晴天,气温偏高D. 多晴天,气温偏低
11. 本次咸潮入侵( )
A. 由北支入侵,灵甸港流速大于头兴港
B. 由北支入侵,灵甸港流速小于头兴港
C. 由南支入侵,钱泾口流速大于石洞口
D. 由南支入侵,钱泾口流速小于石洞口
12. 图中连兴港、灵甸港和钱泾口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A. 钱泾口、灵甸港、连兴港B. 连兴港、钱泾口、灵甸港
C. 钱泾口、连兴港、灵甸港D. 连兴港、灵甸港、钱泾口
【答案】10. C 11. A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江入海口的咸潮通常发生在冬季枯水期,而2022年的咸潮却出现在8月下旬,说明此时段长江径流量较正常年份减少,出现“洪季反枯”现象。长江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可以推测此时段内大气降水减少,多晴朗天气,气温较正常年份高,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位于长江口南支沿岸钱泾口和新建的盐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相同,而下游的杨林与石洞口的盐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却依次滞后。可以推测咸潮从北支水道侵入,再流入南支水道,形成北支倒灌现象。头兴港水面宽度大于灵甸港,咸潮流到灵甸港时,水面缩窄,水位升高,流速加快,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咸潮从北支水道入侵,因此在北支水道,从外海向河口盐度递减,向南向河道盐度逐渐降低,故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连兴港、头兴港、灵甸港、钱泾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1)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2)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3)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此外,高纬度海区结冰量、融冰量的大小、海区的封闭度、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下图为我国某学校学生野外土壤考察时绘制的甲、乙两地区土壤剖面示意图,其中甲地土壤质地黏重,呈砖红色。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甲地土壤因富含赤铁矿而呈砖红色,赤铁矿主要来自( )
A. 大气降水B. 枯枝落叶C. 成土母质D. 生物活动
14. 甲土壤淋溶层厚,乙土壤无淋溶层,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甲地植株高大,根系较发达B. 乙地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
C. 甲地气候干旱,淋溶作用强D. 乙地降水量少,地下水缺乏
【答案】13. C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土壤中赤铁矿含量高,其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当形成土壤的岩石中赤铁矿含量高的时候,其风化形成的土壤赤铁矿含量往往也较高,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4题详解】
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因此淋溶层与植株大小和根系是否发达无关,A错误;气候干旱,降水少,淋溶作用较弱,C错误;乙地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水的下渗向下运移较弱,因此,乙土壤无淋溶层,B正确;乙地降水少,地下水缺乏,可能无淋溶层,但是腐殖质层也会因此较薄,而乙图腐殖质层较厚,不符题意,D错误。故选B。
【点睛】森林土壤剖面中,自地表向下依次为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空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黄河三角洲从海洋向陆地植被有序更替,反映了( )
A. 垂直分异规律B. 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C. 地方性分异规律D. 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16. 决定黄河三角洲植被连续带状分布格局的是( )
A. 海陆间水体盐度变化B. 土壤含水率变化
C. 海洋潮汐和河水动力D. 地貌形态的变化
【答案】15. C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黄河三角洲从潮间带到河漫滩的植被有序更替受局地微尺度的地形、水分、盐度等影响,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C正确;垂直分异规律出现在高大山体,黄河三角洲尺度小,没有体现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空间分布由距海近的咸水湿地到咸淡水交互区湿地,再到淡水湿地,植被发生相应的变化,决定黄河三角洲植被连续带状分布格局的是海陆间水体盐度变化,A正确;土壤含水率变化、海洋潮汐和河水动力、地貌形态的变化都不是影响其成带状的因素,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方性分异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级的地域分异。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山石林位于天山山脉西段的山间盆地一一尤尔都斯盆地之内,西部与伊犁谷地一山之隔,是我国高海拔石林之一。研究表明,天山石林岩层由砾岩、黄土、亚粘土沉积而成,且富含海生生物化石。石林节理发育,其所在的开都河流域季节性冻土广泛分布,河床底层存在永久性冻土。石林景区常年多云雾,因此天山石林又被称为云雾石林。
(1)阐述天山石林的形成过程。
(2)简析天山石林多云雾的原因。
【答案】(1)(远古海洋因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板块碰撞,天山山脉隆起;(石林所在)局部地区断裂下陷,形成山间盆地;大量碎屑物质沉积,固结成岩;岩层受挤压抬升,节理发育;裂隙受冻融风化、风力侵蚀(及流水侵蚀、冰川侵蚀、重力崩塌)等多种外力作用,最终形成天山石林。
(2)高海拔山间盆地,终年气温较低;地形封闭,冰雪融水汇集(或盆地内部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地下冻土发育,阻止水分下渗/受西风影响,降水量相对大);因而盆地内水汽充足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天山石林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外力作用形式,云雾形成条件分析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天山石林岩层由砾岩、黄土、亚粘土沉积而成,且富含海洋生物化石。天山山脉是由于受到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隆起而成,石林位于天山山脉西段的山间盆地,该地区由于断裂下陷形成山间盆地;导致大量历史黄土等沉积物质在此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岩层受到挤压抬升,垂直节理发育明显;该地区海拔较高,受冻融风化、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重力崩塌等多种外力作用,最终形成天山石林。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石林景区常年多云雾,其形成主要在于该地区位于天山山脉西段的山间盆地,海拔较高,终年气温较低;属于盆地地形,地形较为封闭,导致大量冰雪融水在此汇集;同时,该盆地内部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地下冻土发育,阻止水分下渗;地处西风迎风坡,受西风影响,降水量较多,因而盆地内水汽较为充足,为云雾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汽。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东河谷(图甲)地处喜马拉雅南坡中部,大致呈南北走向,距离孟加拉湾大约300km,该区域雨量充沛,植被茂密。亚东河谷的降水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图乙示意亚东河谷西南季风季风爆发前期和季风期月平均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1)与季风爆发前期相比,说出亚东河谷季风期月平均降水量随海拔变化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原因。
(2)亚东河谷季风期降水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有午后和夜间两个降水峰值,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特征:相同海拔区域,季风期月平均降水量都大;季风期月平均降水量的峰值海拔更高。
原因:西南季风水汽更加充足;南北走向的河谷利于西南季风深入;西南季风势力强,将水汽输送至海拔更高的区域。
(2)山谷风的影响。午后强烈的谷风沿山坡爬升形成地形降水;夜晚强烈的山风在谷底汇聚,谷底暖气团被迫抬升产生降水。
【解析】
【分析】本题以亚东河谷自然地理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降水影响因素,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相同海拔区域在季风气月平均降水量远远高于爆发前期;同时,随着海拔的升高,月平均降水量先增加后降低,季风期平均降水量的峰值海拔比爆发前期海拔要高。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南坡中部,该地降水主要受到西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较多,降水量更加充足;该地区河谷呈现南北走向,有利于西南季风的深入,降水深入范围更广;西南季风势力较强,可以将水汽输送到较高海拔地区,使得高海拔地区降水量较多。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亚东河谷季风区降水日变化特征表现为午后和夜间两个降水峰值,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位于山谷地区,午后强烈谷风沿山坡爬升,随海拔升高水汽凝结形成地形雨;夜晚时,在强烈的山风影响下,使得谷底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大量降水。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渤海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菜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五部分组成,平均水深18米。下图示意2010年2月13日渤海海冰分布图。
(1)辽东湾冬季几乎全部结冰,试从海湾位置、轮廓和海水性质角度说明原因。
(2)简述冬季期间海冰的存在对海洋热量收支的影响及原因。
【答案】(1)纬度较高,(冷空气强劲)冬季降温快降温幅度大;海湾狭窄封闭,海水流动性差;北部河流淡水注入,海水盐度低;海水浅,易结冰。
(2)影响: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显著减少原因:海冰的反射率高,(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被反射的多)。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减小,海冰的存在,海洋的蒸发量减小,潜热输送减少(或海洋通过对流、湍流、传导及辐射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减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渤海湾海滨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水性质,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辽东湾冬季时几乎全部结冰,主要原因在于其所处纬度位置较高,因此冬季降温较快且降温幅度较大,导致海水容易结冰;加上该海湾较为狭窄封闭,海水对外流动性较差,极易结冰;辽东湾北部有河流注入,因此沿海地区海水盐度较低,加上靠近陆地海水较浅,容易结冰。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冬季时海冰的存在使得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显著减少。主要原因在于海冰对比海水反射率较高,因此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被反射,吸收率较低;因此,海水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减少,海水温度相应降低,海洋蒸发量减少,因此输送的热量减少。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白山西坡为半阳坡,苔原带分布在海拔2050~2550m之间,以多年生的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花期集中,叶面窄小,灌木多呈矮曲状匍匐生长,根系发达。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2050~2250m西坡苔原带出现了以小叶章为代表的草本植物入侵现象,植被种类逐渐增多。
(1)依据材料说明苔原带植被特点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据图说明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土壤有机质与海拔的关系,并推测原因。
【答案】(1)多年生,花期集中,适应当地(中纬度较高海拔山地)气温低、暖季时间短的气候特征;植被矮小匍匐生长,根系发达,适应当地多大风的特征;叶面窄小,利于减少水分蒸腾。
(2)关系:2050~2250m,随海拔升高有机质含量升高;2250m以上,随海拔升高有机质含量降低(有机质在2250m处最为丰富)。
原因:2250m以下由于草本植物的入侵,植被盖度、种类增加,凋落物(数量及种类)增多,土壤有机质增多(在海拔2250m处达到最高);2250m以上(随着海拔升高和土壤年均温下降),植被盖度、种类减少,凋落物(数量及种类)减少,土壤有机质逐渐下降。
【解析】
【分析】本题以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图文资料为背景材料,涉及长白山西坡苔原带植被特点与自然环境关系、土壤温度与海拔关系、有机质与海拔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长白山西坡苔原带植被以多年生为主,花期集中,叶面窄小,茎叶上有绒毛,呈匍匐状,根系发达。这与当地的环境密切相关,长白山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多大风天气,光照强。多年生花期集中,是为了适应当地气温低、暖季短(生长期短)的特点;矮小匍匐根系发达,可以适应当地多大风天气的气候;叶面窄、多有绒毛可以减少蒸发,适应当地海拔高、光照强的特点。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长白山西坡苔原带有机质在海拔2050m~2250m范围内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海拔在2250m以上,有机质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有机质含量在2250m处达到最大。根据文字材料可知,随着气候变暖,2050~2250m海拔处出现了草本植物入侵的现象,植物种类增多,土壤凋落物数量增加,且种类多样,土壤有机质增加;2250m以上土壤年均温度下降,植物种类减少,覆盖度下降,凋落物种类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的肥力也随之下降。
2024毕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毕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回流人群的主体, 澄张靖城市组团合作停滞的原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南平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南平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据图可知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引江济淮”工程建成后,能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宁德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宁德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回答第Ⅱ卷时,使用0, 1964年前,巴萨卡湖为, 区域内种植园主要种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