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同步课件+单元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优秀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优秀教学设计,共8页。
大单元学习评价量规表
单元教学课题
八年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
版本
人教版2024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声现象
教师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本章共4节,大致可以划分为六个小节
第一小节为《声音的产生、乐音和噪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只要它们振动,就能产生声音。乐音是指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是发声体做有规律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指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声音。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噪声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噪声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都会造成伤害,如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损害听力等。因此,控制和减少噪声污染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第二小节为《声音的传播及利用》:声音的传播依赖于介质,如气体、液体和固体。在介质中,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即介质中的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从而传递能量。声音的传播速度受介质种类和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固体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因为真空中没有介质来传递声波。声音的利用广泛且重要。一方面,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医生利用听诊器诊断病情,蝙蝠通过回声定位捕捉猎物,声呐技术用于探测水下目标等。另一方面,声音还能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碎石等医疗应用。此外,声音还在通信、音乐、建筑声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声音的利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价值和潜力。
第三小节《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性主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方面。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决定。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例如,低音提琴发出的声音音调较低,而小提琴则能发出音调较高的声音。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此外,响度还与人耳到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响度越大;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响度通常以分贝(dB)为单位进行测量。音色: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反映了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特点。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例如,钢琴和小提琴即使演奏同一音高的音符,由于它们的发声机制和材料不同,音色也会有所区别。人们正是通过音色来区分不同的乐器和人声。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
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学校实验室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活动、网络共享资源。
本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掌握声音的三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及其决定因素,同时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以及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方法。这些知识点是理解声现象的基础,对学生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本单元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通过实验感受振动与声音的关系,了解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例和实验,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及距离的关系,以及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特性决定的特点。
2024新课标要求
2.3.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3.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 - 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2.3.3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3.4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3.5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探究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3.6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单元学情
八年级学生对声现象的探索展现出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情感。他们基于日常生活的丰富经验,对声音有直观的感知和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声音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于交流、感知环境等。然而,当深入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及其特性(如音调、响度、音色)时,学生往往会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物理原理,从而感到既好奇又困惑。
学生们对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揭示声音奥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尝试解释声音现象背后的原因。这种实践探索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然而,声现象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物理原理对学生来说仍是一大挑战。例如,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的传播方式、声音特性的量化分析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部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时可能会感到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进行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在分析声现象时,还需要具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他们需要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锻炼和提升。
单元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明白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3.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理解这些特性与发声体振动的关系。
4.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5.学生能够通过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
6.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科学结论。
7.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8.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9.通过学习声现象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10.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勇于质疑和创新。
1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12.在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观点和成果。
核心素养
1.物理观念:
十三个概念——声源、介质、声速、回声、音调、响度、音色、频率、振幅、超声波、次声波、乐音、噪声。
两个辨析——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析,乐音与噪声的辨析
2.物理思维:四种方法——转换法、类比法、科学推理法、控制变量法。
3.科学探究:三个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4.科学态度与责任:进行实验和记录实验现象时要尊重事实,经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分析噪声的来源与防治途径,建立保护声音世界的意识,不断探究、不断学习,养成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达成评价表
水平等级
水平标准描述
自评
互评
等级一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了解噪声的来源。
4.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途径。
5.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控制噪声的思路。
6.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等级二
1.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了解声的有关知识和应用。
3.通过学习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等级三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2.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问题的方法。
4.通过研究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
单元分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
本章共分六个小节,建议5课时:
第一小节 声音的产生、乐音和噪声 1课时
第二小节 声音的传播和利用 1课时
第三小节 声音的特性 1课时
复习和总结 2课时
第1小节 声音的产生、乐音和噪声
学习内容
第1小节 声音的产生、乐音和噪声
课型课时
理论研究型 1课时
课时目标
1.物理观念:
(1)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2)区分乐音和噪声的概念。
(3)从环保角度认识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噪声的途径。
2.科学思维:
尝试建构声音产生的物理模型,运用物理模型解释和预测声音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探究:
学习设计简单的声音实验,掌握控制变量法等实验设计方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保持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2)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3)了解噪声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积极参与噪声防治工作,为创造安静、和谐的生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达成评价
声音产生源自振动,乐音和谐悦耳,噪声杂乱无章。掌握声音原理,区分乐音与噪声,培养环保意识。
驱动性问题
我们处在声的世界,如清晨的鸟鸣声、课间同学们的谈笑声、上下课铃声等,那么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习活动
1.让学生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观看视频,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不能凭空产生,发声体一定在振动。
3.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发出的声音还会继续传播。
4.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声。
5.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声,因此都可以作为声源。
6.交流讨论声音的记录方式
蝈蝈 鸟
蚊子 蝉
7.讨论几种常见动物的发声部位:
古琴 二胡 鼓
箫 笛 口琴
8.讨论常见乐器的发声部位。
9.噪声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讨论建立噪声的概念。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10.辨别乐音和噪声
乐音和噪声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些声音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属于乐音,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却属于噪声。
11.阅读教材,了解噪声的等级及危害。
12.如何控制噪声呢?
13、利用噪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能利用噪声造福人类,如噪声除草、噪声除尘、噪声发电、噪声制冷、噪声克敌等。
及时性评价
肯定学生对声音振动原理的准确理解,以及对乐音和谐、噪声杂乱特征的清晰辨析。
作业设计
P38练习与应用第1题;P55练习与应用第1-5题。
板书小结
第2小节 声音的传播和利用
学习内容
第2小节 声音的传播和利用
课型课时
实践操作型 1课时
课时目标
1.物理观念:
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且声速受介质种类和温度的影响。认识到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2.科学思维:
通过物理原理和实验数据,分析声音在不同条件下的传播特性。将具体的声音现象抽象为物理模型,如声波的传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对声音传播和利用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持批判态度,能够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并提出改进意见。
3.科学探究:
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声音的传播特性,在实验过程中,准确记录数据,并运用科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或推翻假设。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探究提供参考。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科学探究中,积极与他人合作,分享实验数据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同时,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探究方案。了解声音传播和利用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通讯、医疗等领域,并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
达成评价
学生深入理解声音传播原理,掌握其利用方式,能解释声音现象并设计实验验证。同时,关注声音技术应用,培养环保意识,体现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驱动性问题
在生活中,“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远处传来的歌声?”、“为什么打雷时,虽然我们有时没有直接看到闪电,却能听到雷声?”
学习活动
1.让学生讨论声音传播的条件。
听打雷的声音 听到桌面传来的声音 液体能传声
2.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介质。
(1)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2)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气体传声效果最差。
(3)通常情况下,人耳听到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归纳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
4.通过实验,归纳总结真空不能传声。
5.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
介质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空气(0℃)
331
海水(25℃)
1531
空气(15℃)
340
冰
3230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6.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7.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家中房间里却很难听到回声呢?请同学们阅读P37的第一段回答.
要想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从声音发出到再返回耳朵的时间要大于0.1秒.当障碍物离声源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觉得声音更响亮.
8.播放一段包含多种声音应用的视频,如超声波清洗、声呐探测等。
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声音的应用?声音在这些应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9.讲解声音传递信息的原理,举例说明(如电话、广播等)。
10.讲解声音传递能量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如音叉振动引起共鸣、超声波清洗等)。
介绍声音在医疗、军事等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检查、声呐定位等。
及时性评价
在声音的传播与利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展现出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有了深刻理解。
作业设计
完成课堂活动。完成小组分层练习。完成作业反思归纳。
板书小结
第3小节 声的特性
学习内容
第3小节 声的特性
课型课时
实践操作型 1课时
课时目标
1.物理观念:
(1)掌握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2)理解响度与振幅及人耳与声源距离的关系。理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知道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以及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20kHz)。
(3)明白音色与发声体材料、结构、发声方式的关系。
2.科学思维:
(1)能够将声音的抽象特性(如音色)与具体的物理现象(如波形)联系起来。
(2)理解并应用频率、振幅等物理量来描述声音的特性。
(3)对声音特性相关的实验和理论进行批判性分析,评估其准确性和适用性。
(4)能够识别并解释声音现象中的异常或矛盾之处。
3.科学探究:
(1)设计实验来探究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如振幅、频率、发声体材料等。
(2)实施实验并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并解释声音特性的变化规律。
(4)能够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形成对声音特性的深入理解。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对待声音特性的学习持有持续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达成评价
完成小组探究和讨论、能自主解决测量问题,合作处理情景综合问题。自评、和小组互评。
驱动性问题
弹奏一段吉他音乐,提出为什么一把吉他能发出不同美妙的声音呢?弹奏吉他琴弦不同的位置有什么区别吗?
学习活动
1.那乐器上产生不同的音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什么是音调呢?讲解音调与频率的的定义。
2.探究影响声音特征的因素:
3.实验探究,长度、力度相同时,琴弦粗细音调的不同,观察软件振动频率与波形图。
4.实验探究,粗细、力度相同时,琴弦长短音调的不同,观察软件振动频率与波形图。
学生总结:相同条件下,细的、短的琴弦音调高,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5.响度:
讲解响度定义,提出响度与什么有关?
6.实验探究,粗细、长短相同时,琴弦弹奏力度不同时响度的不同,观察软件振动频率与波形图。
7.音色:
讲解音色定义
及时性评价
对不同小组的活动效果进行统计,提出小组活动的理性、科学性等。
作业设计
完成课堂活动。完成小组分层练习。完成作业反思归纳。
板书小结
《机械运动》大单元学习评价指标(总分100分)
权重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良(10-8)
一般
(8-6分)
需要改进(6-0分)
生评
师评
小计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0.5
对本课题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题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题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1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1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1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收集资料(30%)
资料查找收集整理
1.5
能熟练运用多种搜集方法搜集资料,并有系统有条理整理资料
比较熟练运用多种搜集方法搜集资料,基本能整理好资料
运用的搜集方法单一,不太会整理资料
资源运用
1.5
根据资料内容的需要恰当合理地使用了各种媒体
能使用多种媒体,使用基本合理没有太大的不合理之处
能使用多种媒体但使用不恰当
小组成果展示(35%)
汇报交流
2
物理概念规律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物理概念规律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物理概念规律机械运动,过于口语化
自作小实验物件展示
1.5
实验物件内容丰富资料符合课题
实验物件内容较丰富、资料较符合课题
实验物件内容不充分、资料比较单一
总计:
总体评价: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精品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归纳机械运动的特点,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播放视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古诗词中有关运动和静止的描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知预习,探究演练,拓展提升,知识整理与反思,成果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