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四单元 课时1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37545/0-172276822524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四单元 课时1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37545/0-172276822526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四单元 课时1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37545/0-172276822529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四单元 课时1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37545/0-1722768225317/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四单元 课时1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05](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37545/0-1722768225336/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四单元 课时1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06](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37545/0-172276822537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四单元 课时1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07](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37545/0-1722768225406/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四单元 课时1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08](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37545/0-172276822543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课文配套ppt课件
展开1.搜集并记录有关家乡风物的材料,增进对家乡文化的情感与认识。2.掌握访谈的相关知识。3.学习撰写“家乡风物志”,传承并弘扬家乡优秀文化。
我们居住的家乡有着各类人物、多样景致和独特习俗,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某个人物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也许某幢建筑有着不朽的价值,也许某个物件有着特殊的来历,这些都值得我们寻访探究。参考下面的活动内容,采访有关人物,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并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
考察采访,撰写“家乡志”
访谈,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查、询问之意,“谈”就是交谈、交流。访谈,就是围绕特定的目的和主题提出问题,以谈话纪实的方式,通过被询问者的答复来收集客观的事实材料。访谈既可以采用问答实录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被访者自述的形式,比较灵活。
围绕家乡的人和物开展访谈活动
1.访谈准备(1)确定主题,熟悉资料就“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这一主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围绕主题进行相关背景调查,快速翻阅资料,做到心中有底。首先要将一个大主题细化,选定家乡中一个有代表性的地方(如古迹、学校、村落、街区等),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快速成为半个“专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我们对所要访察的区域有初步了解,我们才能精准地选定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只有我们对相关区域和人物的背景资料有所掌握,我们才能提出值得深究的重要问题。
(2)设计问题,编写提纲基于对相关区域和人物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亟待理清的有价值的问题。那些背景资料没讲明白的地方,正是我们采访时要提问的地方。比如针对家乡某个老建筑、老街区或某段历史记忆,我们应从新闻(调查)的基本要素出发,追问“五个W和一个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何种样貌(What)、为何(Why)、如何(Hw)。同时,我们还要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避免预设答案式的诱导性发问。设计问题时,应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创意、引人入胜,让受访者有话可说、乐意去说。
编写完提纲后,还应整体看一下各问题间的连贯性、逻辑性,以确保整个访谈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2.访谈过程(1)讲究技巧,灵活发问当我们置身访谈现场,面对访谈对象,自当以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来随机应变,带着新鲜目光、敏锐耳朵来多看多听。同时,针对不同的访谈对象、访谈阶段,我们也应灵活地运用趣问、直问、旁问、追问、延伸问等提问方式,以便使访谈对象迅速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从而深挖到有价值的信息。直问、追问,适合能言善辩、思维能力强的受访者;而趣问、旁问,则适合较拘谨、不善言辞的受访者。
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旁问: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访谈对象的情绪。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访问者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延伸问: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
(2)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针对身份、年龄、学历各不相同的受访者,我们应注意随机应变,恰当得体地与受访者互动,尊重不同受访者的表达习惯和语言方式,善于倾听、用心发掘,营造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访谈时应注意自己的表情、语速、说话的明晰性,以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受访者交流。需要拍照或录音、录像时,应先征得对方的同意。访谈结束后,应向受访者表达谢意。
3.访谈撰写(1)整理资料,精心核对访谈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调研工作的结束,对访谈录音、笔录的精心整理也至关重要。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如生僻词汇、专有名词或方言土语等)要及时提问,即使事后时过境迁,也要多查阅资料或咨询相关人士一一核实,避免主观编造或添加。对不同受访者之间言论相互矛盾的地方,也应进行认真的查对,以确保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有效。
(2)适当剪裁,去芜存菁经查证核对过的访谈资料,并不意味着可以原样发布,在真实记录受访者言论的基础上,访谈者还应从文章学的角度使采访稿更加精练简洁、详略得当,对过度口语化的部分应进行适当的书面化。完成后的采访稿可寄送一份给受访者,请其过目、确认(或适当修正)。
(说明:此表要在访谈完成后填写,因访谈内容不固定,这里未提供答案)
在访谈基础上完成家乡志写作
1.什么是家乡志“志”是记述、记载的意思。风物志,是专门记述一地风土、气候、物产、名胜的文章或著作。“家乡风物志”就是对家乡风光景致、特殊物产、地方习俗等如实介绍的文章。记述家乡风物,要说明其来源、特点及文化价值。人物志,记述人物,要写清楚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突出他对家乡的贡献或影响。
2.家乡志的写作原则(1)以叙述和说明性文字为主。(2)语言力求准确、平实、简明。(3)要突出家乡特色,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思考和情感。(4)考虑到不熟悉本地区的人的阅读需要。
文本示例:(1)风物志南丰的年味儿“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这段有关过年风俗的顺口溜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在南丰,这一套却并不适用。南丰过年的风俗大多与吃有关,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二十三,杀猪天;二十四,磨米面;二十五,包馄饨;二十六,摘野菜;二十七,炸排叉;二十八,做米馃;二十九,做包子;三十一早,宰公鸡。”
并不是南丰人贪吃,而是在南丰过年有一条老规矩:大年初一至初三不能动刀,包括菜刀。这也就意味着过年时不能切菜,只能加热年前做好的食物,因此要在大年初一之前准备好这三天的口粮。在外工作的人们,即便是请假,也要在小年这天赶回家,准备好年前的美味。到家第四天,江南的细雨初停,恰逢小年,是包馄饨的日子。南方的馄饨与北方的馄饨不同,北方人厚道,包的馄饨也厚道,两毫米厚的面皮,卷上大团馅料,两侧再粘在一起,个头不大却分量十足。南方人秀气,包的馄饨自然也秀气,用筷子的一端粘上仅北方馄饨三分之一的馅料,连同筷子在不足毫米厚的面皮上一转,裹上面皮,再从两侧一挤,取出筷子,两秒钟时间,一气呵成。南方的馄饨外表活像塑料纸包的糖果,两端并未封死,却久煮不漏;两侧均空,只有中间有馅,大小与北方的馄饨相似,重量却相差一半多!
在南丰,馄饨有两吃:煮与炸。小年夜吃的是煮馄饨,没吃完的则在热油中炸至金黄,储存在陶罐里,等到过年时吃。抓起一个尝尝,第一口是酥脆焦黄的面皮,在口中嘎嘣作响;第二口咬下去,口中盈满浓郁的肉香;最后一口吃完,酥脆中还伴着未曾散尽的肉香,回味无穷。二十六,阴云散去,阳光蒸干了地上的水洼,蒸干了田里的泥巴,这样的日子最适合摘清明草。二十八早上做馃,需加清明草防裂,但摘草的时机却很难把握——早摘会蔫,晚摘又会被别人抢了先,经过多年的实践,多数人选择在二十六这一天摘草。如果摘草去晚了,易摘的草已被别人先掐过尖,就只能手脚并用地爬到树根下,摘别人的“漏网之鱼”。摘草并没有想象得那般容易,村里有个约定,摘清明草只掐尖端,绝不斩草除根,以便年年有草摘。
腊月二十八,是做馃的日子。北方人过年吃饺子,但在南丰的餐桌上却难见饺子的踪影,因为馃就是南丰的饺子。半柴锅的开水中,倒入一篮清明草,细嫩的草叶在开水中散开,翻滚,仿佛是放大版的泡茶。待到水煮出绿色即可加入米粉,用铲子直接在锅里和面。说是南丰的饺子,馃和饺子是既相似又不相似,包法一致,只是馃的体形是饺子的四倍,且一个是米粉包裹,另一个则是面粉做皮。烹饪方法更是不同,饺子一般先煮,而馃由于米粉黏度大,必须先蒸,然后或煎或烤或拿起即食。每次馃出锅时,总有一股特殊的香味扑面而来。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日历从除夕翻到了大年初一。年后,每顿的餐桌都与上顿一模一样,炸馄饨,炸排叉,馃,包子,冻豆腐炖鸡,鱼丸……这一切,都是南丰的年味儿。
(2)人物志陈俊龙:“00后”返乡做灯笼,助中国年味儿扬四海龙年新春前夕,在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金龙镇鸿发灯笼厂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开足马力赶制灯笼。出生于2000年的负责人陈俊龙的手机响个不停,对接客商、调度货物、通知物流……年岁不大的他将一切安排得井然有序。过去一年,上百万只产自金龙镇的红灯笼在世界各地点亮。它们近则挂在川西民居大门前,远则漂洋过海,到达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地。
过年挂红灯笼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象征着团圆、兴旺、红火。金龙镇是远近闻名的“灯笼之乡”,独特的灯笼制作技术在当地民间代代相传。陈俊龙的父亲陈洪从“一个灯笼”开始创业,直至年产量达百万只。串骨架、绷灯笼、拉金条、晒灯笼、做装饰……陈俊龙从小耳濡目染,对做灯笼的十二道工序了然于心。2021年大学毕业后,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回乡探索传统灯笼产业如何搭上电商发展的“快车”。
“今年灯笼总订单比往年增加了20万只,电商平台销售额约占总销售额的15%。”不同于父辈们走街串巷开拓市场,陈俊龙致力于通过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在观察到线上年轻客群喜爱“国潮风”后,他设计出龙元素图案灯笼。2万只龙元素图案灯笼一经推出,很快被抢光。为满足春节市场供应,去年八九月至今,51岁的工人蒋玉林和工友们便很少休息。“虽然忙碌,但想到我们的灯笼能点亮千家万户,心里很是热乎。”8年前,在家务农的蒋玉林开始到“家门口”的工厂专职做灯笼。由于手脚麻利,她一天最多能给五六百只灯笼拉金条,收入数百元。
不同于厂房里的忙碌,车间旁的灯笼展示厅内人头攒动。绚丽时髦的七彩转灯、经久耐用的植绒灯笼、古色古香的仿古宫灯……十几类灯笼琳琅满目。为迎合消费市场,灯笼产品造型也由单一的椭圆形发展到南瓜形、圆球形等多种形状,还能实现私人定制。产品创新的同时,金龙镇的灯笼也从2017年起走出国门,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最令陈俊龙难忘的是一个泰国旅行团,32名游客专程来到厂里,体验传统灯笼制作。“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给了我做大海外市场的信心。”2023年,鸿发灯笼厂非自营出口额约200万元,产品受到多国民众青睐。
随着“节日经济”活力不断释放,金龙镇已有灯笼产业关联企业10余家,年产值达5 000万元,上千人参与到灯笼制作中。金龙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郭云川介绍说,依托产业优势,金堂县正与中江县共建金中灯笼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成德眉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样板车间”,用红灯笼增添两地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带动民众增收。对于传承发扬灯笼产业,陈俊龙有着自己的思考:产品和营销都要创新。他计划推出装饰性强的异形灯笼和灯笼文创产品,缩短旺季瓶颈,同时借力外贸平台,接更多海外订单。“让‘中国红’点亮世界、中国年味儿香飘四海,就是我的新年愿望。”陈俊龙说。(选自中国新闻网2024年2月1日)
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年作家雪野的散文集《望乡书》对故乡的许多方面,如地理风光、资源物产、生活生产、民风民俗等,都进行了细致呈现。作者对故乡充满深情,在书中耐心细致地回忆着故乡的人和事,其中很多趣味盎然的生活细节令读者①____________,其形态是片段的,方式是跳跃的,但充盈着内在的关联感和总体性,如同花瓣之于花朵。
其中有些“花瓣”是我特别喜欢的,例如童年乐事。童年之“乐”,大抵离不开“游戏”和“吃”。作者对这两类乐事都②____________,如同和老朋友生动交谈。前者如打沙包,后者有捞鱼、摘杏、刨地瓜等。作者还经常在童年视角和欢乐气氛中巧妙加入对生活与人性的窥探速写。例如,“挖河蚪”之后,还有“卖河蚌”的故事。毫无销售经验的爷爷既不知道如何定价,也不知道怎么吆喝,有人问价时只好说“看着给吧”。这些描写使爷爷质朴的形象③____________。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示例)①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②娓娓而谈 ③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2.“如同花瓣之于花朵”一句中,“花瓣”和“花朵”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 “花瓣”指作者在书中所描写的有关故乡的人和事的片段。“花朵”指这些片段串联起来所呈现出的故乡的全貌。(意思相近即可)
3.《望乡书》的作者对家乡充满深情,对家乡的习俗进行了细致描写。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假如你的家乡要举办与之相关的活动,请你写一则宣传语。要求:先写出习俗名称;紧扣习俗特点;语言简明,形象生动,20个字以内。
答案 (示例)我家乡的习俗:舞板灯。宣传语:鼓乐齐鸣声势壮,舞出桥桥新生活。(“桥”是板灯的构成单元,板灯常由二三百桥组成,甚是壮观)
4.湖南某学校名人文化广场拟制作湖湘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几则关于历史人物曾国藩的材料。请你据此为曾国藩写一段简介,要求100字以内。(1)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他字伯涵,号涤生。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务农,生活宽裕。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838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在京十年,连跃十级,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1872年,曾国藩卒于南京,被追赠为太傅,谥号“文正”。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2)1853年,曾国藩创立湘军,筹建水师,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他主张“剿发捻,勤远略”,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洋务。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翻译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谓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3)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学术造诣极深,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他继承“桐城派”主张,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有《曾文正公全集》传世。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楷书劲健刚拔,行书劲健遒俊,与同代书法家包世臣、何绍基齐名。 (4)曾国藩一生奉行人格修炼,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他主张“耕读传家”“和以治家”“勤以持家”,并提出教子十法,言传身教,教子十分成功,著有《曾国藩家书》。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⑤段运用一连串的动作来描写母亲做槐花苦累的过程,有序展开, 创设了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B.第⑥段中写“谁从家门口经过都会驻足招呼一声”的内容,通过侧面 描写主要表现那个年代人们物质匮乏的贫穷现状。C.第⑦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方面来描写槐花苦累,形象地表现了槐 花苦累的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欲大开。D.第⑨段引用有关槐花的诗词,不仅写出了槐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槐 花的喜爱和赞美,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文化底蕴。
答案 (示例)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晚清著名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兴办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创立“湘乡派”,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有《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家书》等著作传世。
二、课外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又闻槐花香高国才①轻轻推开阳台的玻璃窗,一阵浓郁的芳香扑面而来。花香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楼下的槐花开了,一团团一簇簇挂在枝头,真是繁花簇锦呢。映入眼帘的槐花让我的思绪飘远,不由得想起童年的许多趣事儿来。
②记得童年的时候,每到这个时节,我就会和小伙伴相约背着小筐到村子东面的树林里去采槐花。在采之前我和小伙伴们都会根据各自的经验占据有利地形——挑一棵老槐树爬上去采摘。并不是老槐树上的槐花就好,而是它上面的刺针要比小树上少许多。我们爬到树上,骑在枝杈上面,就近扯过一根贴近自己的枝丫,捋下一大把芳香四溢的槐花直接塞到嘴里大快朵颐。香甜的花汁溢出了嘴巴,挂满了嘴角,那叫一个美啊!③吃够了,玩够了,闹够了,便开始大量地采摘,一直到小筐装得满满的。小伙伴们在嬉笑打闹中满载而归。
④那时候刚承包责任田,每家的粮食还有些紧张。我们家弟兄四个都是半大小伙了,粮食总是在母亲的精打细算中告罄。母亲虽是个农家妇女,没有多少文化,却是个过日子的能匠巧手。为了丰富我们的饭碗菜盘子,母亲总是找恰当的时间把家里的孩子们动员起来,去村子旁边的树林子里捋槐花。
⑤那时候,每家灶屋里都有一口大锅,大锅足有一米见方。听父母说这叫七印锅,我至今也不知道这种计量单位是啥意思。等我们把槐花采回来,母亲会把槐花洗干净,沥去大部分水分,再拿到簸箕里滚上玉米面,然后放到平铺了篦子屉布的灶锅里,点燃从打麦场抱回来的麦秸秆,烧开水,开始放到七印锅上蒸了。在老家冀中一带这种食品叫——苦累,也有叫麦饭的。至于为什么叫苦累,我是无从得知的。依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只有受苦受累的穷人家才会食用吧。
⑥这时候,妈妈会招呼我去墙角摘几头蒜剥好,再捣成蒜末,用井水调成糊状的小料,点几滴香油。从田里耕作回来的父亲顺便拔点地头上种的绿油油的春葱择洗干净。蒸好嘞!出锅咯!阵阵香味儿弥漫在农家小院里,谁从家门口经过都会驻足招呼一声:你家又做槐花苦累啦?!眼巴巴看着主人家。每当这时,母亲就会热情地招呼,他们也就坡下驴进屋吃上一大碗。
⑦母亲给我们每个人拿蓝边大碗盛上半碗“苦累”,调上蒜泥拌的小料、撒上一把小葱花儿,经典美食“苦累”就在眼前了!金黄的玉米面、洁白清香的槐花、碧绿的小春葱伴着蒜泥的辛辣刺激着你的味蕾,保准让你食欲大开。坐在自己家的小院子里,听着收音机里传来河北梆子高亢有力的唱腔,那叫一个美!
⑧据说虽然槐花很好却不能多吃,吃多了会引起下肢浮肿。我们这年龄是没有见过的,估计是更艰苦的年代爷父辈们肚里没有粮食,全是吃的这些槐花造成的吧。⑨长大后,习字读书,尤喜诗词。历史文人墨客对槐颇多偏爱,曹丕、曹植、王粲均有《槐赋》。唐代王维、韩愈、杜甫、白居易,宋代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陆游,明代吴宽、李东阳等均有咏槐的诗章。每每读到“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魂销举子不回首,闲照槐花驿路中”那关于槐花的诗句,总是情漾心头。
⑩后各地出差或旅行,去山西得知,洪洞县城北广济寺内有棵大槐树成了当地标志,并流传“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许多漂泊在外的中华儿女,不远千里来洪洞找这棵大槐树,寻根问祖。可惜寺与槐早已不见踪影,为了满足思乡之情,在原处立一碑,刻“古大槐树处”。槐与“怀”谐音,吴澄曾说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也。所谓找槐树寻根问祖,其故皆源于此。
⑪在古代,槐树通常是宫廷官府里吉祥、富贵、尊优的象征。在《周礼》中曾有“面三槐三公焉”,即栽三棵槐树象征司马、司空、司徒的品位。周朝廷还在左右各栽九棵槐树,称九棘,以分别大臣的品位,左九棘则象征孤卿大夫品位,群士在后;右九棘象征公侯伯子男的品位,群臣在后。⑫《太清草木方》中认为,在二十八星宿中,槐为“虚星之精”,若于每年十月上巳日采此服食,能去百病,长生通神。
⑬槐花槐树已嵌进我热爱的心灵。⑭今年再回家乡,村东的那片树林已被人们垦荒种上经济作物,一棵槐树也不见了。院子里的槐树也因为家里翻盖楼房遮挡采光被伐去了。母亲年至耄耋,步履蹒跚,再也不能为我们去做“苦累”那么好的美味了。但槐花儿的那种浓浓香味儿时常飘荡在我记忆里。(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扯过”“捋下”“塞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我们”采 食的急切和槐花的香甜。B.第⑨段列举了大量对槐颇多偏爱的历史文人墨客,表现出作者对槐花、 槐树的深厚情感。C.第⑩段写槐与“怀”谐音,漂泊的游子找槐树寻根问祖,槐树成为人 们思乡怀人的情感载体。D.第⑫段详写槐为“虚星之精”、有去病通神的功用等,突出了槐的功 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7.文章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结构上,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一阵浓郁的芳香扑面而来”“楼下的槐花开了”,又引出下文对童年时有关槐花的许多趣事的回忆。(2)内容上,由眼前的槐花写到童年的趣事,由实写到虚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8.标题“又闻槐花香”含义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童年时,“我”和小伙伴爬槐树、捋槐花等趣事充满了“我”美好的回忆。(2)母亲做的槐花苦累色香味俱全,既让“我”享受了美食,又让“我”感受到了父母的爱。(3)槐树寄托着人们对故乡、故人的热爱与思念,也寄托着“我”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4)文中有关槐花、槐树的诗词和故事等,散发着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芳香。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6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教课ppt课件</a>,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熟悉历史建筑登记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课文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附1访谈流程图,2访谈记录表,两类家乡志的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优秀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湖南省地图,师生互动引入课题,储备知识未雨绸缪,访谈记录表,风物登记表,示例引路规划活动,满载而归展示成果,布局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