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 课时1 研读“社会性质——乡土性”(1~3章)
展开
这是一份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 课时1 研读“社会性质——乡土性”(1~3章),共4页。
课时1 研读“社会性质——乡土性”(1~3章)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乡土性特点。2.理清严谨清晰的论述思路。1.第1~3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1)第1章(《乡土本色》)是全书的总论《乡土本色》一章阐述了“乡土性”,乡土性是乡土社会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是全书所有话题的基础。第1章主旨:中国传统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即乡土本色。人与人在空间上的关系:不流动、聚村而居,造成孤立和隔膜的地方性。人与人在时间上的关系:熟悉社会、有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2)第2、3章(《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重点内容这两章阐述了“文字难下乡”的原因。因为乡土性,才有了乡土社会不流动性和文字相对不重要性的特点,从而产生了乡土社会一系列的特性,包括社会格局、道德教化、家族构成、礼俗秩序、理讼方式、权力结构等等。2.《乡土中国》前三章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三章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1)联系:乡土社会的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第2、3章分别从空间、时间角度论述了文字对乡土社会的作用极其有限,是对第1章内容的有力补充和论证。(2)地位和作用:第1章是全书的开篇,提出了全书最重要的概念——“乡土社会”,指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第2、3章对其原因的论述进一步阐释了“乡土社会”的内涵与特征,为后面的重点内容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活动一 结合文本内容,填写思维导图1.研读《乡土中国》第1~3章内容,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第1章:第2章:第3章:活动二 理解“土气”“愚”的内涵,解析“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2.研读《乡土中国》第1~3章内容,回答问题。(1)“土气”是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的笔下却有了特殊的含义,甚至有了令人尊敬的味道。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土气”的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乡下人被称作“愚”,“愚”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礼俗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法理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 探讨“乡土”特点及其联系3.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具体包括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中国老人为何如此喜欢种菜?请用《乡土本色》一章中的相关原理来分析原因。现代社会在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随着城市小区商品房的增多,大家会发现一个现象,老人们总喜欢在小区和路边种菜,甚至把阳台、天台上的空余地方也充分利用起来;但凡发现有一点儿闲置的土地,不久就会展现给你一个“菜园”。种菜甚至被当作中国老人的天赋,这一点都被国际友人认可。曾经有一位老妈妈去美国陪读,就在附近开垦出一块菜地,种起了蔬菜,这对从不种菜且习惯于去超市、便利店购买的老外来说,太神奇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活动1.第1章:①聚村而居 ②安土重迁 ③讲究信用第2章:①没机会学习 ②文字的局限 ③“面对面社群”直接会意第3章:①无个人的今昔之隔 ②无社会的世代之隔2.(1)①“土气”是形容乡下人本色的,他们就像土里长出的植物一样,从土里吸收生命所需要的养分;“土气”,也就是接地气。②土给了他们熟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③“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2)①说乡下人“愚”,不是指他们智力有问题,知识有局限,而是指他们不识字,是文盲。②而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不同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并不相同。③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费孝通认为,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3)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有机的团结”的社会。礼俗社会是人治的社会,人治注重于情,所以在礼俗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处靠的是信任。(4)一种为了要完成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机械的团结”的社会。在法理社会的环境下,人们按照规章制度行事,遇到困难时,找政府,找法院,不必求人办事,也无需低三下四。3.(1)①以农耕为主,“土”具有崇高地位。②不流动。定居,村村之间有孤立和隔膜。③熟人社会、礼俗社会。④淳朴、信用。(2)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土地是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神圣的,人们在思想上安土重迁。因此人口不具有流动性,世代定居,这又导致了村落间对外交流有限,相对封闭孤立。由于环境封闭、人口有限,因此人们彼此熟悉,构成了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由熟悉而得到彼此信任,构成了乡土社会品格的淳朴、信用。微任务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不管是到了最适宜放牧的草原,还是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无论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的。(2)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他们对泥土充满无限的虔敬和深厚的情感,“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时1 研读“社会性质——乡土性”(1~3章)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乡土性特点。2.理清严谨清晰的论述思路。1.第1~3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1)第1章(《乡土本色》)是全书的总论《乡土本色》一章阐述了“乡土性”,乡土性是乡土社会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是全书所有话题的基础。第1章主旨:中国传统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即乡土本色。人与人在空间上的关系:不流动、聚村而居,造成孤立和隔膜的地方性。人与人在时间上的关系:熟悉社会、有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2)第2、3章(《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重点内容这两章阐述了“文字难下乡”的原因。因为乡土性,才有了乡土社会不流动性和文字相对不重要性的特点,从而产生了乡土社会一系列的特性,包括社会格局、道德教化、家族构成、礼俗秩序、理讼方式、权力结构等等。2.《乡土中国》前三章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三章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1)联系:乡土社会的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第2、3章分别从空间、时间角度论述了文字对乡土社会的作用极其有限,是对第1章内容的有力补充和论证。(2)地位和作用:第1章是全书的开篇,提出了全书最重要的概念——“乡土社会”,指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第2、3章对其原因的论述进一步阐释了“乡土社会”的内涵与特征,为后面的重点内容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活动一 结合文本内容,填写思维导图1.研读《乡土中国》第1~3章内容,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第1章:第2章:第3章:活动二 理解“土气”“愚”的内涵,解析“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2.研读《乡土中国》第1~3章内容,回答问题。(1)“土气”是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的笔下却有了特殊的含义,甚至有了令人尊敬的味道。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土气”的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乡下人被称作“愚”,“愚”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礼俗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法理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 探讨“乡土”特点及其联系3.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具体包括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中国老人为何如此喜欢种菜?请用《乡土本色》一章中的相关原理来分析原因。现代社会在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随着城市小区商品房的增多,大家会发现一个现象,老人们总喜欢在小区和路边种菜,甚至把阳台、天台上的空余地方也充分利用起来;但凡发现有一点儿闲置的土地,不久就会展现给你一个“菜园”。种菜甚至被当作中国老人的天赋,这一点都被国际友人认可。曾经有一位老妈妈去美国陪读,就在附近开垦出一块菜地,种起了蔬菜,这对从不种菜且习惯于去超市、便利店购买的老外来说,太神奇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活动1.第1章:①聚村而居 ②安土重迁 ③讲究信用第2章:①没机会学习 ②文字的局限 ③“面对面社群”直接会意第3章:①无个人的今昔之隔 ②无社会的世代之隔2.(1)①“土气”是形容乡下人本色的,他们就像土里长出的植物一样,从土里吸收生命所需要的养分;“土气”,也就是接地气。②土给了他们熟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③“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2)①说乡下人“愚”,不是指他们智力有问题,知识有局限,而是指他们不识字,是文盲。②而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不同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并不相同。③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费孝通认为,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3)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有机的团结”的社会。礼俗社会是人治的社会,人治注重于情,所以在礼俗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处靠的是信任。(4)一种为了要完成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机械的团结”的社会。在法理社会的环境下,人们按照规章制度行事,遇到困难时,找政府,找法院,不必求人办事,也无需低三下四。3.(1)①以农耕为主,“土”具有崇高地位。②不流动。定居,村村之间有孤立和隔膜。③熟人社会、礼俗社会。④淳朴、信用。(2)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土地是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神圣的,人们在思想上安土重迁。因此人口不具有流动性,世代定居,这又导致了村落间对外交流有限,相对封闭孤立。由于环境封闭、人口有限,因此人们彼此熟悉,构成了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由熟悉而得到彼此信任,构成了乡土社会品格的淳朴、信用。微任务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不管是到了最适宜放牧的草原,还是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无论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的。(2)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他们对泥土充满无限的虔敬和深厚的情感,“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