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教学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3、4、5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3、4、5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生物圈,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消费者,生产者,温室效应,分解者,化石燃料,单向流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及特点。(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___________与_________
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________。②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反复利用。
2.物质循环过程(以碳循环为例)。
明确有关碳循环的四点内容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和联系。
①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____________。②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______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2)影响:使____________,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3)缓解措施:__________________,增加绿地面积;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开发清洁能源;提高秸秆还田率,增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生态系统中信息类型的辨析方法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到的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
(3)凡涉及“肢体语言”的,则判断为行为信息。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间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
(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
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2.信息种类与生物的关系。
(1)生物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信息类型进行交流。(2)信息传递既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之内,也发生在
__________之间。
3.信息传递的过程。(1)信息源:信息________的部位。(2)________:信息传播的媒介。(3)信息受体:信息接收的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内,也发生在不
同生物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一般是双向的。
4.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往往在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
5.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有多种,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防治等。
6.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
考点三 生态系统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①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②功能平衡: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③________平衡:例如,在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①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____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
它可使系统保持________。
②作用: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
具备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
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的比较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1)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负相关,如北极苔
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很低。
(2)某一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3)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_______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基础测评】1.易错诊断
(1)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2)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沿着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
(4)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金属含量较高,是重金属沿食物链传递
(5)不断施肥、灌溉及控制病虫害不利于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
答案:(1)√ (2)√ (3)× (4)× (5)×
2.秸秆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高温热解处理,处理后得到生物质炭
可作为有机肥。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获得生物质炭的过程可杀死秸秆表面虫卵B.生物质炭可以为种植的农作物提供能量C.生物质炭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群体的繁殖D.生物质炭的使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B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B.信息传递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答案:B
4.某原始针茅草原在禁牧若干年后,变成了不适合放牧的地段,原因是禁止放牧后,在草原干燥气候条件下,针茅的残体分解缓慢,大量残体形成的致密层阻碍了其嫩枝的发芽,从而促使其大量死亡。放牧情况下,草食动物的食草作用对针茅净生产量
的影响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严禁放牧会使物质循环减慢,不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B.严禁放牧后,该草原生态系统可能发生退化C.c 点前,针茅净生产量与载畜量呈负相关
D.适度放牧可以调节种间关系,a 点为该草原的最佳载畜量答案:C
考向 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典例 1](2021 年广东高考)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 2020 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 2030 年前确保碳达峰(CO2 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CO2 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__________。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 CO2 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和增加________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解析:(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的碳平衡,使大气中的 CO2 浓度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的生态后果。(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获取碳元素,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和低营养级的消费者来获取碳元素,
分解者通过分解生产者的遗体残骸和消费者的粪便、遗体残骸来获取碳元素。(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一方面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另一方面增加二氧化碳的去路,主要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扩大森林面积、保护森林等。增加碳存储和减少碳释放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
答案:(1)碳平衡(或碳中和)面上升等
(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通过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获取利用(3)碳释放 碳存储
运用单、双箭头判断生态系统碳循环图中的成分
在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大气中的 CO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是双向箭头。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有箭头指向大气中的 CO2。除大气中的 CO2 外,生产者、消费者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
(1)图 1 中 A 至 D 代表的成分依次是生产者、大气中的 CO2、
(2)图 2 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A,代表消费者的是 B、D,代表分
解者的是 E,代表大气中 CO2 的是 C。
(3)图 3 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E,代表消费者的是 B、D、F,代
表分解者的是 C,代表大气中 CO2 的是 A。
【考向集训】1.(2023 年广东高考)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 1 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 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 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 个月后虾池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 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B.1 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提供营养
解析:1 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水体中 N、P 含量增多,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加重,A 错误。藻类是生产者,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B 正确。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C 错误。由图可知,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D 错误。
考向 2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典例 2](2023年广东江门二模)延胡索是一种药用植物,熊蜂可以帮助其传粉。全球气温升高会使延胡索开花起始时间提前,花期与熊蜂传粉的活跃期的重叠时间减少。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测得延胡索开花起始时间与结实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
A.延胡索开花是一种行为信息
B.开花起始时间在 5 月 10 日后的延胡索其结实率会持续提高C.4 月上旬结实率低,是因为受粉后花无法正常发育结实D.为确定结实率与熊蜂活动有关,可增设人工授粉组作对比
解析:延胡索开花向熊蜂提供可以采集花粉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A 错误。本实验没有 5 月 10 日后延胡索开花与结实率关系的数据,结实率是否提高不可知,B 错误。由曲线可知,开花时间越早,延胡索的结实率越低,4 月上旬结实率低其原因可能是延胡索提前开花,导致开花时间与熊蜂活跃期重叠时间减少,使熊蜂传粉受影响,进而导致结实率低,C 错误。为确定结实率与熊蜂活动有关,可设置同等条件的 A 和 B 两个样地。其中,A 样地中的延胡索保持自然状态生长;B 样地中的延胡索进行人工授粉,分别统计两样地延胡索的结实率。若熊蜂活动会影响延胡索的传粉和结实,则实验结果为 A 样地结实率低于 B 样地,D 正确。
【考向集训】2.(2022 年广东江门模拟)科学家向做了彩色圆点标记的实验箱内喷入特定的气味;同时追踪各组箱内雌性埃及伊蚊的行为。结果显示,在没有任何气味刺激的情况下,蚊子基本忽略各种颜色的圆点;但将CO2(蚊子能够识别CO2的气味)喷入箱内后,蚊子会继续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
圆点。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该研究说明蚊子发现叮咬对象需要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B.该研究有助于人们设计出更好的驱蚊剂、诱捕器等防蚊
C.该研究提示人们在野外避免选择橙色或黑色等颜色的衣服D.这项研究揭示了蚊子的嗅觉如何影响蚊子对视觉线索的
解析:与对照组相比,在二氧化碳条件下,蚊子能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该研究说明蚊子发现叮咬对象需要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A 错误。该研究显示了二氧化碳对蚊子的影响,该实验结果有助于人们设计出更好的驱蚊剂、诱捕器等防蚊工具,B 正确。因为实验结果显示,在二氧化碳刺激下,蚊子会继续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因此,该研究提示人们在野外避免选择橙色或黑色等颜色的衣服,以免被蚊子叮咬,C 正确。这项研究揭示了蚊子的嗅觉对蚊子视觉的影响效果,D 正确。
考向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典例 3](2022 年河北高考)关于生态学中的稳定与平衡,叙述
A.稳定的种群具有稳定型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为 1∶1,个体数就达到 K 值B.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种组成和结构C.相对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D.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解析:K 值是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在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某个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此时性别比例不一定为 1∶1,A 错误。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和结构相对稳定,B 正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因此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相对稳定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C 正确。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D 正确。
【考向集训】3.(2023 年湖南部分学校联考)据报道,在某水域抓住的两条“怪鱼”,经确认系外来物种鳄雀鳝。鳄雀鳝生性凶猛且缺乏天敌,会捕食我国水域中的鱼类等本土物种,从而导致水中被鱼当作食物的藻类大面积泛滥,在水域中形成单一物种的优势,使水体缺氧,造
成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灾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鳄雀鳝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降低B.藻类大面积泛滥会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C.水体缺氧造成鱼类等死亡,进而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灾害加剧D.鳄雀鳝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收支难以维持平衡
解析:鳄雀鳝生性凶猛且缺乏天敌,会捕食我国水域中的鱼类等本土物种,故鳄雀鳝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降低,A 正确。藻类大面积泛滥会降低物种丰富度,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B 正确。水体缺氧造成鱼类等死亡,进而通过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灾害加剧,C 错误。鳄雀鳝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收支难以维持平衡,D 正确。
4.(2022 年海南高考)珊瑚生态系统主要由珊瑚礁及生物群落
组成,生物多样性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存在互利共生关系B.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C.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D.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存在互利共生关系,A 正确。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抵抗力稳定性的表现,B错误。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属于人类过度使用生态系统的资源,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C 正确。协同进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 正确。答案:B
考向 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典例 4](2021 年河北高考)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 20 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 4 ℃(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 15 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
(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形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
(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都有保留,所以该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于池塘空间和资源有限,其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形曲线增长。当该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3)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取决于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差值,输入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等实现的,而输
出则是通过呼吸作用等实现的,升温导致总生物量降低的可能原因是升温降低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使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少,或提高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呼吸作用速率,使二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减少,最终使该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降低。(4)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CO2 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 CO2 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具有全球性。
答案:(1)群落的物种组成 次生
环境容纳量(或 K 值)
(3)升温后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减少;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4)含碳有机物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 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 CO2 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考向集训】5.(2023 年广东湛江开学考试)中国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CO2 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CO2 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
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
B.CO2 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该过程属于生态系统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
D.相比于自驾,步行、骑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绿色低
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无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A 错误。CO2 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还有来自生物呼吸释放),这一过程属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B 正确。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C 正确。步行、骑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生活的理念,D 正确。
6.(2022 年广东惠州调研)有机磷农药能抑制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可催化乙酰胆碱分解),使用后残留严重且难以降解。研究发现白腐真菌能产生多种降解有机磷类农药的酶。以下相关
A.有机磷农药甚至会出现在鲜有人类活动的南极生物体内,
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B.在一受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生态系统内,最高营养级的生物
体内有机磷农药的浓度最高
C.有机磷农药中毒后,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递质过程受阻,
D. 向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壤中投放白腐真菌合适时间
后,会提高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解析: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有机磷农药甚至会出现在鲜有人类活动的南极生物体内,A 正确。有机磷农药使用后残留严重且难以降解,因此会随着食物链(网)逐渐积累,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机磷农药的浓度最高,B 正确。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过程不受影响,C 错误。白腐真菌能产生多种降解有机磷类农药的酶,向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壤中投放白腐真菌合适时间后,会使土壤中有机磷农药含量降低,从而可提高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D 正确。
一、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土壤中存在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_________成分。(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__________分解为无机物,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_______、_____等生态因子相关。
注:在 A1、B1 中加入碘液,在 A2、B2 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3.实验结论:土壤中的微生物具有________作用。
[典例 1](2022 年广东汕头二模)磺胺类(SAs)抗生素长期以来被用于动物疾病的治疗和预防,SAs 不会被动物体完全吸收,有50%~90%的药物以药物原形或代谢物形式随动物粪便、尿液排出,因而依然具有生物活性,当排入环境中后,它们会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下图为磺胺类药物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影响,
注:称取每份土壤样品 600 g,装入 500 mL 塑料烧杯中。将样品分成 3 组,编号为 CK、T1、T2。CK(空白对照组,未添加磺胺类药物),T1(土壤中磺胺类药物含量均为 20 mg·kg-1)、T2(土壤中磺胺类药物含量均为 100 mg·kg-1)。
A.与 CK 相比,在培养试验初始期(0 天),T1 处理的 CO2 释放
B.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可用于评价磺胺类物质对土壤
C.在培养试验期间,处理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呈现“激活
D.磺胺类药物残留会抑制土壤微生物群体的生命活动进而会
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
解析:据图可知,与 CK 相比,在培养试验初始期(0 天),T1处理后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增强,呼吸作用能释放 CO2,因此 T1处理的 CO2 释放量受到激活,A 正确。据题意可知,SAs 不会被动物体完全吸收,有 50%~90%的药物以药物原形或代谢物形式随动物粪便、尿液排出,因而依然具有生物活性,据图可知,土壤中磺胺类药物含量高低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因此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可用于评价磺胺类物质对土壤污染程度的指标,B 正确。据图可知,在培养试验期间,T1 浓度时,
0 d 时被激活,0.5 d时被抑制,1~8 d时被激活,25~49 d时被抑制,因此可以说呈现“激活-抑制”循环的规律,但 T2 浓度时,0~0.5 d 时被抑制,1~8 d时被激活,25~49 d时被抑制,没有呈现“激活-抑制”循环的规律,C错误。据题意可知,磺胺类药物残留会抑制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进而会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D 正确。
【举一反三】1.(2022 年河南许昌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 5 cm 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
分解作用,对土壤的处理情况见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落叶时与土壤湿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1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
D.预期结果是 1、3 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 组的落叶被不同
解析:2 组和 4 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土壤的湿润程度,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 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有 2 个,分别为是否灭菌和湿度,以是否灭菌为自变量的对照试验有 1 和 2、3 和 4;以不同湿度为自变量的对照实验有 1 和 3、2 和 4,4 个实验组相互对照,B 错误。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防止落叶中的微生物影响实验结果,C 正确。1 和 3 组土壤灭菌,没有微生物分解落叶,2 和 4 组没有灭菌,土壤中有微生物分解落叶,只是在湿润和较干燥的环境中分解程度不同,D 正确。
二、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实验原理。(1)依据_____________原理,将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2)设计时,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流程:制作生态缸框架→铺垫→注水→放置动植物→密封生态缸→观察并记录。
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
[典例 2](2022 年广东名校联考)市面上出现很多观赏性的小生态瓶,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下图是一个封闭的小生态瓶示
意图,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A. 生态瓶中各营养级的能量和数量都呈金字塔形B.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实现物质循环利用C.设计时需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D.增加小鱼的数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生态瓶是观赏性的小生态瓶,是较为特殊的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和数量都不一定呈金字塔形,A 错误。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流动,B 错误。生态瓶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保持合适的比例,这样有利于其稳定,故设计生态瓶时需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C 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增加小鱼的数量是增加了消费者数量,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 错误。
【举一反三】2.(2022 年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某同学用苔藓、金鱼藻、铁线蕨、蚯蚓、鼠妇、蜗牛等生物和一些石块、泥土设计制作一个较为稳定
的生态缸,以下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A.虽然加入该生态缸的成分较丰富,但按生态系统成分概括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虽然该生态缸处于密封状态,但维持缸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稳定仍需依赖外界环境C.维持生态缸的稳定性,应当设计保证缸中植物同化的能量与小动物和分解者所同化的能量相当D.随着缸中苔藓、金鱼藻、铁线蕨等植物的生长繁殖,该生态缸的质量先增加后逐渐维持稳定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45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概念及特点,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化能合成作用,1区别,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2联系,循环往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3、4、5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概念及特点,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化能合成作用,1区别,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2联系,循环往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南方新课堂 高考总复习》生物 必修3 第5章 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配套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结实率,食物链和食物网,易错诊断,考点二,生态系统稳定性及调节,对稳定的能力,结构和功能,负反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