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0-2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40605/0-172285038137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0-2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40605/0-172285038144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0-2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40605/0-172285038148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展开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了解掌握相应文化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探究陶渊明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语言传达深厚情感,形成独特的审美追求。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陶渊明归隐的原因,理解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自读预习,教师讲解,学生探究,教师引导总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
【导入】有这样一个人,29岁因为生活所迫开始出仕,做了几任小官,却愤然辞官。辞官的时候,他说:“我岂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个人是谁?对,陶渊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归去来兮辞》。
【任务一】阅读资料,了解课文。
作家作品。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诗人、辞赋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归隐田园。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代表作品: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今之欧阳修”。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创作背景。
写作背景。
陶渊明从29岁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于东晋义熙元年(405)11月辞去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属吏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3、文学常识。
(1)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出口
仲秋: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仲尼(孔子的字)、叔齐。后来孟、仲、季引申为每季月份的顺序,分别与每一季中的三个月相配。所以,仲秋即农历八月。
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西汉末,究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4)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仙境。
【任务二】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生字注音。
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sù),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 mí)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 dàn)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 juàn)然有“归欤( yú)”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 rěn),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第1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 xī)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 yáng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第2段乃瞻( zhān)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zūn)。引壶觞( shānɡ)以自酌( zhuó),眄( miǎn)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 qì),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 xiù),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 yì)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第3段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chóu)。或命巾车,或棹( zhà)孤舟。既窈窕以寻壑( hè),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第4段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 hé)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 ɡā)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解释加点词,口头翻译全文。
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 )多劝余为长吏,脱然( )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 )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 )自然,非矫厉( )所得。饥冻虽切( ),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 ),当敛裳( )宵逝。寻( )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答案 ①亲故(亲属朋友) ②脱然(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 ③眷然(思念的样子)④质性(本性) ⑤矫厉(造作勉强) ⑥切(急迫) ⑦交病(身心都感到痛苦) ⑧稔(庄稼成熟) ⑨敛裳(收拾衣装) ⑩寻(不久)
第1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 )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 )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答案①形(形体,指身体) ②役(役使) ③奚(何,为什么) ④征夫(行人) ⑤熹微(光线微弱)
第2段乃瞻( )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 ),稚子候门。三径就( )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 )壶觞以自酌,眄( )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审( )容膝( )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 )扶老( )以流憩( ),时矫( )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 )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答案①瞻(看见) ②欢迎(高兴地迎接) ③就(接近)④引(举,拿) ⑤眄(看) ⑥寄傲(寄托傲世的情怀)⑦审(深知) ⑧容膝(仅能容纳双膝,形容居处狭小) ⑨策(拄着) ⑩扶老(拐杖) ⑪流憩(无目的地漫步和随时随地休息) ⑫矫(举) ⑬景(日光)
第3段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 )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 )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答案 ①亲戚(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等) ②情话(知心话) ③及(到) ④畴(田地) ⑤窈窕(幽深的样子)
第4段已矣乎!寓形( )宇内复几时?曷( )不委心( )任去留?胡为乎遑遑( )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 )乘化( )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答案①寓形(寄托身体) ②曷(相当于“何”,为什么) ③委心(随心) ④遑遑(惊恐匆忙、心神不定) ⑤之(到,往) ⑥期(期求) ⑦聊(姑且) ⑧乘化(顺随自然)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
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sù),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 mí)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 dàn)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 juàn)然有“归欤( yú)”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 rěn),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翻译。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概括本段。
序言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的就职经过和辞官原因。
短暂的官场生活给陶渊明带来了哪些启示?
答:短暂的官场生活,带给陶渊明的只有后悔。在利益与志趣的选择上,他给世人做出了榜样,这正是他备受后世推崇的原因。
4、下列各项中,全都属于归居田园原因的一项是( A )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②彭泽去家百里
③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④尝从人事
⑤犹望一稔
⑥程氏妹丧于武昌
①③⑥
②④⑤
C.①②③
D.④⑤⑥
②是说离家并不很远,是出去做官的有利条件;④是
说自己曾经出仕;⑤是说希望等任职一年后再回家。
第1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 xī)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 yáng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1、翻译。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2、概括本段。
描述作者迷途知返和瓷罐归田的决心,表达了作者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第2段乃瞻( zhān)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zūn)。引壶觞( shānɡ)以自酌( zhuó),眄( miǎn)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 qì),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 xiù),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 yì)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翻译。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概括本段。
初回到家的情景。第二段写了居室之乐、庭院之乐、户外之乐。
“载欣载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体现了作者远远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5、下列对第1~2段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从第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境是自责、自悔、自觉、自醒。
B.用舟轻快、风吹衣的飘逸来表现自己归居田园的轻松愉快,形象而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C.在第二段,陶渊明从归途之乐、庭院之乐、户外之乐三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作者把“云”和“鸟”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出仕的反省、对官场的厌恶和对找到理想归宿的欣慰。
第3段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chóu)。或命巾车,或棹( zhà)孤舟。既窈窕以寻壑( hè),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翻译。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2、概括本段。
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
第4段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 hé)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 ɡā)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翻译。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2、概括本段。
抒发自己归隐的决心。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几句话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前两句话的意思是:万木复苏欣欣向荣,清清泉水开始缓缓流动———自然景色如此优美。后两句话表面的意思是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这么美好的田园,我回来得太晚了啊!这几句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漫步在万物生长、自由自在的世界中,诗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大自然由衷的赞美和对没能及早回归田园的惋惜之情。
4.下列对第3~4段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从第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境是自责、自悔、自觉、自醒。
B.用舟轻快、风吹衣的飘逸来表现自己归居田园的轻松愉快,形象而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C.在第二段,陶渊明从归途之乐、庭院之乐、户外之乐三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作者把“云”和“鸟”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出仕的反省、对官场的厌恶和对找到理想归宿的欣慰。
不是矛盾心情。“请息交以绝游”是断绝与官场往来,“悦亲戚之情话”是写回归田园后生活的惬意。二者话题的角度有别。
第三课时【赏析课文】
正文一共有18个“以”字,请归纳总结其意义和用法,完成下表。
2、作者归隐后的生活到底有哪些乐趣?
答:①室内之乐。作者回家后,“引壶觞以自酌”,这种自斟自饮
的欢愉之情在官场生活中是难以找到的;闲暇时又“倚南窗”来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足见作者的悠然之乐。
②园中之乐。园内“三径就荒”,但“松菊犹存”,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自成一种乐趣;矫首遐观,见园中将暮之景,徘徊不忍离去。
③田中之乐。农人提醒田事,作者有时乘车或乘船来到田间,为万物及时生长而欣喜,同时慨叹自己的人生迟暮。
④身心自由之乐。人生苦短,应该“委心任去留”,归隐田园正顺随了自己的心意,“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坚信自己的选择无须怀疑,其心胸旷达,心情愉快。
3、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
答:联系陶渊明自身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是可以这样理解的。
陶渊明年轻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希望学而优则仕,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东晋士族门阀观念相当严重,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客观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志向不易。
另一方面,东晋末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正直之士做官也难以得到重用,于是他也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欲申志而不能,内心的悲哀自然是难以避免的。
同时,就文章看,陶渊明的归去之乐始终伴随着生存之限,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这从文中的问句就可以看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几句足见作者内心的悲哀。“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两句也透露出相同的信息。
但是,他在作品中把来自自然的快乐表达得如此真率,不能不说他的确有“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一面。
4、《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
答:从该辞的序及辞的第一段可见,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却只言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而不言官场的黑暗。对以往的居官求职,也只言“不谏”“昨非”,决定不与达官贵人来往,反用“息交以绝游”轻轻带过,而在写回到田园生活的场景时,句句从心中流出,写家中景———有松,有菊,有幼,有酒,有樽,差可告慰;写涉园之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处处显示作者“旷而真”的感情。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5、王羲之与陶渊明都是寄情山水,请结合文本分析他们对自然的不同态度。
答:(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极力描绘了会稽山水之美,沉浸
于美景之中,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爱悦之情。于“天朗气清”之时,“游目骋怀”,欣赏着“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享受着“惠风和畅”“流觞曲水”,心中感到无限快意!他虽然爱悦山水,却没有真正走进去,融入自然之中。“足以极视听之娱”,说明他登山临水,只是为了满足感官享受;“足以畅叙幽情”,说明他赏山鉴水,只是为了获得禅玄理趣。甚至,因为只把山水当作驿站,他面对青山秀水感叹“信可乐也”的时候,想到的竟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对生命易逝的大悲哀始终难以释怀,这秀美的山水只不过是他的“心灵驿站”而已。(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细致描述了田园生活之美,抒写了融入大自然的陶然之乐。“眄庭柯以怡颜”,家园的一草一木都让他心旷神怡;“园日涉以成趣”,熟悉的地方照样天天能看到风景;“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山水成了他日常生活的必需;“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诗人摆脱了现实人生的困惑与虚幻,回到了生命本源的大地,回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6、《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美文都不约而同地谈及了敏感的生死问题,表达了各自的生死观。请对他们观点的异同加以分析。
答:(1)相同点:生年有限,人生易逝。如《兰亭集序》:“夫人之相
与,俯仰一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归去来兮辞并序》:“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面对良辰美景,两文作者都感叹人生苦短,不及自然万物那样生命持久。
不同点:两者对生死的态度不同。
①王羲之的态度是回避的、悲观的,不敢正视死亡的必然性。他认为人生无常,寿夭由天,生命终归幻灭消失,因而为之无限伤感。例如他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表现了在生死面前只能听天由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悲伤;他又借“古人”之口感叹“死生亦大矣”,并直接对人生的最终结局发出悲叹,如“岂不痛哉”“悲夫”等。
②陶渊明的态度是比较达观的、开朗的,看得开,敢正视。“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他认为在有限的、所剩无几的生命中,要顺应自然,随缘自足,恬然自安,安度余生,不可有非分之想。陶渊明对生死问题的态度不是回避和悲悯,而是直面生死、乐天知命、视死如归。例句
用法
意义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
让
问征夫以前路
用、拿
农人告余以春及
把
舟遥遥以轻题
策扶老以流憩
云无心以出岫
既窈窕以寻壑
木欣欣以向荣
聊乘化以归尽
景翳翳以将入
怀良辰以孤往
连词相当于“而”
表装饰
相当于“地”“的”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乐琴书以消忧
登东皋以舒啸
表目的
来
园日涉以成趣
表因果
从而
请息交以绝游
表并列
并且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202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及反思</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课前预习任务检测,课中学习任务,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12 祝福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a href="/yw/tb_c400185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2 祝福教学设计</a>,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导读,文本解读,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知识链接,疏通文意,文言知识积累,探讨课文,艺术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