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16课 篇目一赤壁赋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41806/0-17229114799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学案: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16课 篇目一赤壁赋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41806/0-172291147997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学案: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16课 篇目一赤壁赋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41806/0-172291148000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导学案
展开望 (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推导] “望”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希望,盼望”不就是“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吗?(由空间的“远”转变为时间的“远”);“名誉、名望”当然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反义引申而为“埋怨,责怪”;阴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以此时又叫“望日”。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向远处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下去看看那些车辙,又登上车,扶着扶手远远地瞭望齐军。
②盼望,期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日夜盼望着您的到来,怎敢反叛呢?
③临近 并、汾乔木,望秋先陨。(《采草药》)
并州汾州一带的乔木,临近秋天就先落叶了。
(2)名词
①希望,打算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十天(您)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念头。
②名望,声望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
老前辈德高望重,学生多得挤满了他的书房。
③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
[成语助记]
1.望其项背: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项:颈的后部。
2.得陇望蜀: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3.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望:希望,意料。
4.望穿秋水: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秋水:比喻人的眼睛。
5.其他如:望子成龙 德高望重 望尘莫及 望梅止渴 望文生义 望闻问切 望洋兴叹 众望所归 喜出望外 不孚众望 引领而望
[故事巧记] 三月之望( ),司马迁因李陵之事受刑,有望( )辞。日夜望( )友至,心恨,后友到,友曰:“此等君王,望( )之不似仁君。汝宜珍重。”迁发愤,遂著《史记》,名望( )震于后世。
答案 三月之望(农历的每月十五日),司马迁因李陵之事受刑,有望(埋怨,怨恨)辞。日夜望(盼望)友至,心恨,后友到,友曰:“此等君王,望(远远地看)之不似仁君。汝宜珍重。”迁发愤,遂著《史记》,名望(名望,声望)震于后世。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适用角度] 拓宽心灵的视野 视野决定境界
[运用示例] 我喜欢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喜欢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爽朗;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一座庐山吗?生活中不也包含着同样的道理吗?正如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看问题时,要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不要被局部现象迷惑。
2.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适用角度] 超然物外 青春时光,不负韶华
[运用示例] 人生有那么多不得已,那么多不如意,纵有三千青丝,也能一夜白头,你愁的过来吗?所以,苏轼最喜欢的生活方式是: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一生,将平凡琐碎的生活过得温暖而丰盈。
(一)文本延伸
坦然人生
你站在中国文坛的黄金马车上翘首远瞻,你立在宦海沉浮的风口浪尖上踯躅向前。你年少成名,初露锋芒,文惊四座;中年坎坷,远谪异地。可正是在你官途暗淡之际,你人生璀璨的群星被唤醒了。面对灰暗肃杀的寒冬,你从容地轻挥兰手,抽出了早春第一枝新绿。谪仙的挥毫洒脱与诗圣的铿锵有力,在天地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熔铸成你不屈的豁达魂灵。那夜空中熠熠闪光的银河是对你最佳的褒扬之词,这大地上奔腾豪迈的长江是对你无上的礼赞之章,这一切的繁华与辛酸,都汇聚成为五千年一个词坛巨人的名字——苏轼。
[素材运用]
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失意和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了生命的真谛。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之上,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二)美文赏读
东坡的选择
我曾在这秋水之畔永日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瘦削的身影。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上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是的,我拥有了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不灭才情。但我年轻的心灵里仿佛总在下着蒙蒙的细雨。当夕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这赭黄色的浑流。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它一丝一缕的痕迹。而我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而空灵。
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微风吹过,两岸的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天外之手拨动,微微地震颤出一连串的轻音。三十多年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映现:五岁时开始苦读,老父苏洵严厉的教导,与弟弟子由快乐地嬉戏。十九岁上京赶考,文章震动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不吝美的赞誉……但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灾难忽然降临,乌台诗案牵连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黄州……远离亲人,独居僻野,为何命运要如此作弄人?
凉风阵阵,我从无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江水,明月,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耳边交错出现。冥冥间,远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于是,刹那间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顶,我终于超脱了。
——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在功名与自然之间,我选择自然。在官场与赤壁之间,我选择赤壁。
于是,我的选择成就了我。我将拥抱东方之既白……
[阅读导引] 本文借苏东坡《赤壁赋》与《赤壁怀古》的意境,进入到他的心灵深处探幽历险,既摄取了原作的神韵,又出之以新的情调。只有走进东坡心灵世界的人,才能把他的一生的遭际都聚焦于一个感伤而又旷达的赤壁之夜。
我的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72 预习案·掌握必备知识
见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的政治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摘出他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引发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心里十分苦闷。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泛舟夜游。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安慰。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①《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1.赋
赋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是介于②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
赋的特点: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③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骈偶和藻饰是这一时期的特点;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作“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④文赋”,这一时期的赋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风格清新流畅,《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2.既望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农历每月的十六称“既望”,“既”表示已经达到后的状态,“望”即“望日”,指⑤农历每月十五。而每月第一日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3.蜉蝣
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常用来比喻⑥人生短促或生命渺小。
正文内容
[基础夯实]
阅读课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通假、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第3段)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5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2)兴:起 (3)属:劝请
(4)白露:白茫茫的水汽 (5)横:笼罩、覆盖
(6)纵:放任 (7)如:往
(8)凌:越过 (9)茫然:旷远的样子
(10)冯:同“凭”,乘 (11)虚:太空
(12)御:驾 (13)羽化:飞升成仙
(14)空明:月光下的清波 (15)溯:逆流而上
(16)渺渺:悠远的样子 (17)美人:所思慕的人
(18)倚:循、依 (19)和:伴随
(20)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1)缕:细丝
(22)幽壑:深谷 (23)嫠妇:寡妇
(24)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25)危坐:端坐
(26)缪:同“缭”,盘绕、围绕 (27)方:当
(28)东:向东进发 (29)酾酒:斟酒
(30)赋:吟诵 (31)渔樵:捕鱼砍柴
(32)侣:以……为伙伴 (33)友:以……为朋友
(34)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35)遗响:余音,指箫声
(36)逝:往 (37)斯:此,这里指水
(38)盈:满 (39)虚:缺
(40)彼:那,这里指月亮 (41)卒:终究
(42)消长:消减和增长 (43)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
(44)以:同“已”,停止 (45)是:这
(46)造物者:自然 (47)适:享有
(48)狼籍:即“狼藉”,凌乱 (49)枕藉:枕着垫着
(50)既:已经 (51)白:明亮
2.易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驾风而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啊,好像脱离尘世,升入仙境。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译文:箫声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8)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译文: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这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
(9)(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怎样获取它们也无人禁止,怎样使用它们也不会用完,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联想迁移
一、文言实词
1.兴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动词,起]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动词,发生,产生]
(3)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动词,兴起,兴盛]
2.属
(1)举酒属客[动词,劝请,读zhǔ]
(2)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动词,同“嘱”,嘱咐,请托,读zhǔ]
(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动词,掌管,读shǔ]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名词,类,等辈,读shǔ]
3.歌
(1)歌窈窕之章[动词,吟诵]
(2)歌曰[名词,歌词]
(3)扣舷而歌之[动词,唱歌]
(4)倚歌而和之[名词,歌的曲调]
4.如
(1)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动词,像]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动词,如同,好像]
5.固
(1)固一世之雄也[副词,本来]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动词,使……稳固]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顽固]
二、文言虚词
1.“之”的用法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吾与子之所共适[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7)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8)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2.“于”的用法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3.“乎”的用法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4)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微点拨]
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常常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句子就叫宾语前置句。其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如“而今安在哉?”。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忌不自信”。
(3)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无标志。
1.[文题解读] 赤壁:地名,位于黄州附近,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
2.[结构导图] (请在预习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人生短促 ②悲 ③自不变者而观 ④议论
1.古今异义
答案 ①白茫茫的水汽 ②旷远的样子 ③所思慕的人
2.特殊句式
答案 ①为何其然也? ②而今在安哉? ③凌茫然之万顷 ④有吹洞箫客者 ⑤“……也”表判断 ⑥“……也”表判断 ⑦介词“于”表被动 ⑧于赤壁之下游
学案73 研学案·突破关键能力
学习目标 1.体会文本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2.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任务情境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乌台诗案”后,他像一只凄惶的孤鸿落到黄州,在这里,他为历史奉献了著名的“一词二赋”。赤壁之下,他看穿人生、看透生命,化茧成蝶。“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在赤壁之上,发出了人生的感叹。让我们走进《赤壁赋》,解读苏轼的心灵世界。
活动一 分析文章表达技巧
《赤壁赋》一文,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世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第1段写作者开始游赤壁时的情景,景色如何?是怎样描写的?有何作用?
答案 ①景色: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②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的变与不变的议论做了铺垫。③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其中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过的。
2.在文章的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答案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和曹操的人生结局;认为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这一切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活动二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政治失意,箫声哀怨。人生无常,生命短暂。从苏轼的《赤壁赋》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苏轼当时的心境极其复杂:消极隐退与积极进取,愤懑不平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却流露出对世道不平的满腔愤怒,不甘妥协的积极进取精神,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3.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 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4.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轼是如何说服客的?这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①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从“物各有主”的角度,提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即人要顺其自然。②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5.苏轼在文中流露出的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有时让人有消极感,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观点一)苏轼的一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他的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因此不免有些消极。
(观点二)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当时他被流放到偏远的黄州,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没有意志消沉,也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地去适应现实,这是很好的适应方式。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品,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期间,作者曾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并写下两篇游记,本文是前一篇。
B.文章由夜游赤壁的情景写起,泛舟游览赤壁之乐溢于言表;后苏轼饮酒乐极,扣舷而歌;客人听洞箫和之,悲咽低回,这是他由乐转悲的根本原因。
C.第三段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思想: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何况我辈?客的回答尽显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观情怀。
D.第四段以江水、明月为喻,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从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虽然身处逆境,却不甘消沉,依旧乐观、豁达与超脱的苏轼。
解析 苏轼由乐转悲的根本原因,联系他自身经历和处境来看,应该是仕途失意,抱负无法施展的内心苦闷。
答案 B
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写到洒满月光的江面,徐徐拂面的微风,以美景来衬托出作者惬意、闲适的心情。
B.文中描写了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得意场面,作者写古人以明志,借曹操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C.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连用四个比喻和两个夸张,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D.全文的内容可分为景——情——理三个部分,围绕这一结构,作者又按照乐——悲——喜的情感变化来展开行文。
解析 “连用四个比喻”错,应该是用五个比喻,原文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绝如缕”是五个比喻。
答案 C
【学考链接】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
《赤壁赋》采用了汉赋普遍采用的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通过主客问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复杂矛盾的心情,既流露了一定的消极情绪,又表达了作者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文中的“苏子”与“客”看似是两个人,实为一体,是苏轼借客人之口表露自己思想的一种方法。
在“主客问答”模式中,“主”是立论的出发点和归宿,虚设主客是为了方便“主”申述某种观点或思想倾向。
【对点练习】 请借鉴本课中一问一答的方式,写一段对话,阐释某一哲理或表达某一见解。对话的人不必局限于“主客”之间,200字左右。(6分)
答案 (示例)一位在一家农场做客的生物学家见鸡群里有只老鹰,于是就问主人:“为什么鸟中之王会落魄到与鸡为伍的地步?”主人说:“因为它是在鸡舍里长大,我也一直喂它鸡饲料,所以它一直不想飞,而且它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一只老鹰了。”客人又说:“不过,它到底是一只老鹰啊,应该一教就会飞了。”经过一番讨论,两人准备将鹰放飞。第一天失败了,第二天又失败了。第三天,客人把老鹰带到山上再次鼓励它说:“你是一只老鹰,属于蓝天和大地。张开翅膀飞翔吧!”奇迹终于出现了,老鹰慢慢张开了翅膀,最后发出了一声胜利的长鸣,冲向天际。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白露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②茫然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③美人
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
句式
例句
调为正常语序或指出标志词语
宾语前置句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定语后置句
③凌万顷之茫然
④客有吹洞箫者
判断句
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⑥固一世之雄也
被动句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状语后置句
⑧游于赤壁之下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89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6.1 赤壁赋导学案</a>,共4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85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4.2 *荷塘月色导学案</a>,共12页。
人教统编版14.1 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784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4.1 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答案</a>,共13页。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