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备战2024年高考化学易错题精选类型14常见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9大易错点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全国通用备战2024年高考化学易错题精选类型14常见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9大易错点教师版,共18页。
易错点1 有机化合物常用的表示方法
【分析】
易错点2 不清楚苯的同系物与苯的性质差异性
【分析】
苯的同系物与苯的性质比较
(1)相同点
①都能发生卤代、硝化、磺化反应;
②都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烷烃(反应比烯、炔烃困难);
③都能燃烧,且有浓烟。
(2)不同点
①烷基对苯环的影响使苯的同系物比苯易发生取代反应;②苯环对烷基的影响使苯环上的烷基(与苯环相连的C上含H)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3)以甲苯为例完成下列有关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方程式:
①硝化:
。
②卤代:
;
。
③易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
【点拨】苯的同系物或芳香烃侧链为烃基时,不管烃基碳原子数为多少,只要直接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就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为羧基,且羧基直接与苯环相连。
易错点3 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疑惑
【分析】
1.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比较
【点拨】卤代烃是发生水解反应还是消去反应,主要看反应条件——“无醇得醇,有醇得烯或炔”。
2.消去反应的规律
①两类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②有两种或三种邻位碳原子,且碳原子上均带有氢原子时,发生消去反应可生成不同的产物。例如:
+NaOHeq \(――→,\s\up7(醇),\s\d5(△))CH2==CH—CH2—CH3(或CH3—CH==CH—CH3)+NaCl+H2O
③型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可以生成R—C≡C—R,如BrCH2CH2Br+2NaOHeq \(――→,\s\up7(醇),\s\d5(△))CH≡CH↑+2NaBr+2H2O
易错点4 卤代烃(RX)中卤素原子的检验
【分析】
卤代烃(RX)中卤素原子的检验方法
(1)实验流程
(2)特别提醒
①卤代烃不能电离出X-,必须转化成X-,酸化后方可用AgNO3溶液来检验。
②将卤代烃中的卤素转化为X-,可用卤代烃的水解反应,也可用消去反应(与卤素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
【点拨】加入稀硝酸酸化的目的:一是中和过量的NaOH,防止NaOH与AgNO3反应对实验产生影响;二是检验生成的沉淀是否溶于稀硝酸。如果不加HNO3中和,则AgNO3溶液直接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暗褐色Ag2O沉淀。
易错点5 醇能否发生催化氧化及氧化产物类型的判断
【分析】
1.醇能否发生催化氧化及氧化产物类型取决于醇分子中是否有α-H及其个数:
2.醇能否发生消去反应取决于醇分子中是否有β-H,若β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则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易错点6 对酚的弱酸性的理解
【分析】
苯环对羟基的影响——弱酸性
由于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酚羟基比醇羟基更活泼,可以发生电离。
①苯酚的电离方程式为C6H5OHC6H5O-+H+。苯酚俗称石炭酸,但酸性很弱,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②与碱的反应:苯酚的浑浊液eq \(――→,\s\up7(加入NaOH溶液))现象为液体变澄清eq \(――→,\s\up7(再通入CO2气体))现象为溶液又变浑浊。
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
③与活泼金属反应:
【点拨】(1)醇和酚中都有羟基,都能与Na反应放出H2;(2)醇没有酸性,酚中由于苯环对酚羟基的影响使酚羟基能微弱电离呈弱酸性,但酸性比H2CO3弱,酚的溶液几乎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酚能与NaOH、Na2CO3反应(酚与Na2CO3反应不会放出CO2,生成NaHCO3),酚与NaHCO3不反应。
易错点7 醛类的氧化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
(1)醛类的氧化反应(以乙醛为例)
①银镜反应:CH3CHO+2Ag(NH3)2OHeq \(――→,\s\up7(△))CH3COONH4+2Ag↓+3NH3+H2O。
②与新制的Cu(OH)2反应:CH3CHO+2Cu(OH)2+NaOHeq \(――→,\s\up7(△))CH3COONa+Cu2O↓+3H2O。
4.特殊的醛——甲醛
①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
甲醛的分子式为CH2O,其分子可以看成含两个醛基,如图所示。
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HO+4Ag(NH3)2OHeq \(――→,\s\up7(水浴加热))(NH4)2CO3+4Ag↓+6NH3+2H2O。
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HO+4Cu(OH)2+2NaOHeq \(――→,\s\up7(△))Na2CO3+2Cu2O↓+6H2O。
易错点8 乙酸酸性的表现
【分析】
乙酸表现酸性的主要现象及化学方程式如下:
易错点9 三种重要有机物的制备实验
【分析】
【点拨】“三步法”突破有机物的制备实验题。
(1)明确有机化合物制备反应的原理,结合有机反应规律,推测是否存在副反应及副产物。
(2)考虑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如溶解性、密度、沸点等),确定分离提纯有机物的方法(如分液、蒸馏等)。
(3)考虑有机物制备的操作及注意事项,如碎瓷片、冷凝管、长导管的作用,温度计的使用等,对各个选项作出合理分析、判断,得出答案。
1.(2023·浙江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X射线衍射可测定青蒿素晶体的结构
B.利用盐析的方法可将蛋白质从溶液中分离
C.苯酚与甲醛通过加聚反应得到酚醛树脂
D.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鉴别苯、乙醛和醋酸溶液
【答案】C
【解析】A.X射线衍射实验可确定晶体的结构,则通过X射线衍射可测定青蒿素晶体的结构,故A正确;
B.蛋白质在盐溶液中可发生盐析生成沉淀,因此利用盐析的方法可将蛋白质从溶液中分离,故B正确;
C.苯酚与甲醛通过缩聚反应得到酚醛树脂,故C错误;
D.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与乙醛加热反应条件得到砖红色沉淀,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与醋酸溶液反应得到蓝色溶液,因此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鉴别苯、乙醛和醋酸溶液,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2.(2023·浙江嘉兴·统考二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烯是无色、无味的气态烃,能使酸性褪色
B.蚕丝织成的丝绸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气味
C.新鲜土豆片中含有淀粉,遇碘水出现蓝色
D.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中,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作用实现配对
【答案】A
【解析】A.乙烯是无色的稍有香甜气味的气体,乙烯具有碳碳双键,能被酸性氧化生成二氧化碳而使溶液褪色,A错误;
B.蚕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气味,B正确;
C.土豆片含淀粉,淀粉遇碘变蓝,则将碘水滴在土豆片上,可观察到土豆片变蓝色,C正确;
D.DNA分子的两条多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作用进行配对维系在一起,最终形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D正确;
故选:A。
3.(2023·广东佛山·统考二模)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常伴随消去反应的发生。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共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对应目的的是
A.观察反应后溶液的分层现象,检验溴乙烷是否完全反应
B.取反应后溶液滴加溶液,检验是否有生成
C.取反应后溶液加入一小块金属Na,检验是否有乙醇生成
D.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溶液,检验是否有乙烯生成
【答案】A
【解析】A.观察反应后溶液的分层现象,能检验溴乙烷是否完全反应,溴乙烷难溶于水,生成的乙醇易溶于水,乙烯是气体,会逸出,故A正确;
B.取反应后溶液滴加溶液,不能检验是否有生成,因为反应后溶液为碱性,与硝酸银反应,干扰溴离子检验,故B错误;
C.取反应后溶液加入一小块金属Na,不能检验是否有乙醇生成,因此溶液中有水,水也能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气体,故C错误;
D.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溶液,不能检验是否有乙烯生成,由于也生成了乙醇,乙醇易挥发,乙醇、乙烯均能被高锰酸钾氧化,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冠醚、杯酚、RNA和蛋白质都是超分子
B.甲苯、甘油都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分别生成TNT和硝化甘油
C.只用新制氢氧化铜(可加热)就能区分乙醇、乙醛、己烷、四氯化碳、葡萄糖
D.新冠疫苗一般采用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
【答案】A
【解析】A.超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分子聚集体。冠醚、杯酚是超分子,RNA和蛋白质是高分子,A错误;
B.甲苯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三硝基甲苯,即TNT;甘油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硝化甘油,B正确;
C.乙醇与新制氢氧化铜溶液互溶;己烷密度比水小,与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分层,无色层在上层;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与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分层,无色层在下层;乙醛在加热条件下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均生成砖红色沉淀,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先生成蓝色溶液,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可以区分,C正确;
D.低温可防止蛋白质变性,疫苗一般采用冷藏存放,D正确;
故选A。
5.(2023春·山东青岛·高三统考专题练习)溴苯可用于生产镇痛解热药和止咳药,其制备、纯化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过滤”可除去未反应的铁粉
B.“除杂”使用饱和NaHSO3溶液可除去剩余的溴单质
C.“干燥”时可使用浓硫酸作为干燥剂
D.“蒸馏”的目的是分离苯和溴苯
【答案】C
【解析】A.苯与液溴反应后剩余铁粉,不溶于苯,“过滤”可除去未反应的铁粉,A正确;
B.NaHSO3可与Br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使用饱和NaHSO3溶液可除去剩余的溴单质,B正确;
C.水洗后须加入固体干燥剂P2O5后蒸馏,不可用浓硫酸干燥剂,以防蒸馏过程发生副反应,C错误;
D.经过过滤、水洗、干燥后得到的是苯和溴苯的混合物,故蒸馏的主要目的是分离苯和溴苯,D正确;
故选C。
6.(2023·湖南衡阳·校联考二模)从樟科植物枝叶提取的精油中含有甲、乙两种成分: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均属于芳香烃
B.甲、乙分子均具有极性
C.甲、乙均能使酸性及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甲可以通过氧化反应制备乙
【答案】A
【解析】A.甲、乙两分子中均含有氧原子,不属于烃类,都是芳香族化合物,A错误;
B.甲、乙两分子均不对称,具有极性,B正确;
C.甲、乙两分子中均含碳碳双键,故二者均可以使酸性及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正确;
D.甲中醇羟基可以在Cu作催化剂条件下被氧气氧化为醛基,D正确;
故答案为A。
7.(2023·湖南卷)葡萄糖酸钙是一种重要的补钙剂,工业上以葡萄糖、碳酸钙为原料,在溴化钠溶液中采用间接电氧化反应制备葡萄糖酸钙,其阳极区反应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溴化钠起催化和导电作用
B.每生成葡萄糖酸钙,理论上电路中转移了电子
C.葡萄糖酸能通过分子内反应生成含有六元环状结构的产物
D.葡萄糖能发生氧化、还原、取代、加成和消去反应
【答案】B
【解析】A.由图中信息可知,溴化钠是电解装置中的电解质,其电离产生的离子可以起导电作用,且在阳极上被氧化为,然后与反应生成和,再和葡萄糖反应生成葡萄糖酸和,溴离子在该过程中的质量和性质保持不变,因此,溴化钠在反应中起催化和导电作用,A说法正确;
B.由A中分析可知,2ml在阳极上失去2ml电子后生成1ml,1ml与反应生成1ml,1ml与1ml葡萄糖反应生成1ml葡萄糖酸,1ml葡萄糖酸与足量的碳酸钙反应可生成0.5 ml葡萄糖酸钙,因此,每生成1 ml葡萄糖酸钙,理论上电路中转移了4 ml电子,B说法不正确;
C.葡萄糖酸分子内既有羧基又有羟基,因此,其能通过分子内反应生中六元环状结构的酯,C说法正确;
D.葡萄糖分子中的1号C原子形成了醛基,其余5个C原子上均有羟基和H;醛基上既能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羧基,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醇,该加成反应也是还原反应;葡萄糖能与酸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也是取代反应;羟基能与其相连的C原子的邻位C上的H()发生消去反应;综上所述,葡萄糖能发生氧化、还原、取代、加成和消去反应,D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B。
8.(2023·广东·统考二模)邻苯二酚是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生成邻苯二醌,反应方程式如下:
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邻苯二酚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
B.邻苯二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邻苯二醌转移电子数目为
C.邻苯二醌最多能与发生加成反应
D.邻苯二醌完全燃烧需要消耗
【答案】D
【解析】A.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共面、单键可以旋转,故邻苯二酚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A错误;
B.反应中氧元素化合价由0变为-2,根据电子守恒可知,邻苯二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邻苯二醌转移电子数目为,B错误;
C.碳碳双键能和氢气加成、羰基也能和氢气加成,则邻苯二醌最多能与发生加成反应,C错误;
D.邻苯二醌化学式为C6H4O2,邻苯二醌完全燃烧需要消耗,D正确;
故选D。
9.(2022·广东卷)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碳循环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淀粉是多糖,在一定条件下能水解成葡萄糖
B.葡萄糖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都属于烃类
C.中含有个电子
D.被还原生成
【答案】A
【解析】A.淀粉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多糖,在一定条件下水解可得到葡萄糖,故A正确;
B.葡萄糖与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但含有O元素,不是烃类,属于烃的衍生物,故B错误;
C.一个CO分子含有14个电子,则1mlCO中含有14×6.02×1023=8.428×1024个电子,故C错误;
D.未指明气体处于标况下,不能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物质的量,故D错误;
答案选A。
10.(2023·广东深圳·高三统考专题练习)谷氨酸单钠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利用发酵法制备该物质的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用碘水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
B.可用红外光谱仪测定谷氨酸中所含官能团的种类
C.1ml谷氨酸中含有手性碳原子的数目约为
D.“中和”时,需要严格控制的用量
【答案】C
【解析】A.淀粉遇碘变蓝色,所以可以用碘水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故A正确;
B.红外光谱仪主要检测物质所含的官能团的种类以及其所处的化学环境,可用红外光谱仪测定谷氨酸中所含官能团的种类,故B正确;
C.手性碳原子是指与四个各不相同原子或基团相连的碳原子,谷氨酸中手性碳原子有,1ml谷氨酸中含有手性碳原子的数目约为,故C错误;
D.谷氨酸中含有2个羧基,若过多,可能生成,故D正确;
故选C。
11.(2022·山东卷)下列高分子材料制备方法正确的是
A.聚乳酸()由乳酸经加聚反应制备
B.聚四氟乙烯()由四氟乙烯经加聚反应制备
C.尼龙()由己胺和己酸经缩聚反应制备
D.聚乙烯醇()由聚乙酸乙烯酯()经消去反应制备
【答案】B
【解析】A.聚乳酸()是由乳酸[HOCH(CH3)COOH]分子间脱水缩聚而得,即发生缩聚反应,A错误;
B.聚四氟乙烯()是由四氟乙烯(CF2=CF2)经加聚反应制备,B正确;
C.尼龙-66()是由己二胺和己二酸经过缩聚反应制得,C错误;
D.聚乙烯醇()由聚乙酸乙烯醇酯()发生水解反应制得,D错误;
故答案为:B。
12.(2023秋·贵州贵阳·高三统考期末)贵州刺梨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维生素C的含量非常高。维生素C可用于防治坏血病,分子式为,球棍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错误的是
A.黑球为O原子B.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D.在碱性溶液中能稳定存在
【答案】D
【分析】由维生素C的球棍模型可写出维生素C的结构简式为 ,据此作答。
【解析】A.黑球对应的原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黑球为O原子,A项正确;
B.维生素C中含羟基和碳碳双键,能发生氧化反应,具有较强的还原性,B项正确;
C.1个维生素C分子中含4个羟基,羟基属于亲水基,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C项正确;
D.维生素C中含酯基,在碱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在碱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D项错误;
答案选D。
13.(2023秋·北京通州·高三统考期末)聚甲醛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塑料,其在光热作用下易解聚,原理如下:
而三聚甲醛()与二氧五环()共同聚合的产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醛和三聚甲醛不是同系物
B.聚甲醛属于线型高分子化合物
C.聚甲醛的链节是
D.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共同聚合生成
【答案】C
【解析】A. 甲醛含羰基、三聚甲醛含醚键,二者结构不相似,不是同系物,A正确;
B.由结构简式可知, 聚甲醛属于线型高分子化合物,B正确;
C. 聚甲醛的链节是-OCH2-,C不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共同聚合生成,D正确;
答案选C。
14.(2023秋·广东揭阳·高三统考期末)实验室用浓硫酸、NaBr固体、1-丙醇混合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制备纯净的1-溴丙烷。蒸馏得到粗产品,粗产品中加入适量10% 溶液后分液,再次蒸馏得纯净的产品。此过程中没有用到的化学仪器是
A.B.C.D.
【答案】A
【解析】用浓硫酸、NaBr固体、1-丙醇混合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制备纯净的1-溴丙烷,粗产品中加入适量10% 溶液后分液,再次蒸馏得纯净的产品;分液过程中需要用到分液漏斗,蒸馏需要用到蒸馏烧瓶和冷凝管,不会使用滴定管,故答案选A。
15.(2023·重庆沙坪坝·高三重庆南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A
【解析】A.向5mL0.2ml/LMgCl2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氢氧化钠全部转化成氢氧化镁,振荡充分后,再滴加几滴0.2ml/LCuCl2溶液,如果白色沉淀转化成蓝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镁的溶度积大于氢氧化铜的溶度积,故A正确;
B.过氧化氢与亚硫酸钠反应,利用过氧化氢的氧化性,将HSO氧化成SO,本身被还原成水,因为该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因此无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故B错误;
C.乙烯虽然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烷,但氢气为气体,且无色,如果通入氢气过量,引入新的杂质,一般通过溴水中,除去乙烷中的乙烯,故C错误;
D.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NaOH需要过量,题中所给氢氧化钠不足,故D错误;
答案为A。
16.(2023·湖南永州·统考三模)下列实验操作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的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答案】D
【解析】A.先用洁净的冷水处理进行降温,然后涂上烫伤药膏,故A正确;
B.先加稀硝酸可以排除等离子干扰,然后滴入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Cl-存在,故B正确;
C.乙醇和浓硫酸发生消去反应时因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可能产生以及挥发出的乙醇蒸汽对乙烯的检验有干扰,应该先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杂质,再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故C正确;
D.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均加入2mL0.1ml/LNa2S2O3溶液,应该先分别放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中,再同时向上述两支试管中加入2mL0.1ml/LH2SO4溶液,再观察实验现象,故D错误;
故选D。
17.(2023秋·上海浦东新·高三统考期末)用如下装置制备并收集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防止暴沸,烧瓶中应放入几片碎瓷片
B.为控制反应温度,温度计的量程为0~150℃
C.为除去杂质,试剂X可选择酸性溶液
D.可用排气法或排水法收集乙烯
【答案】A
【解析】A.为防止暴沸,烧瓶中应放入几片碎瓷片,故A正确;
B.该反应为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温度为170℃,故B错误;
C.产生说明浓硫酸表现了氧化性,故还应有生成,同时乙醇易挥发,故乙烯中混有乙醇蒸气、、,酸性溶液不能除去,因此应选择NaOH溶液,故C错误;
D.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9,乙烯与空气的密度接近,故不可用排空气法收集乙烯,故D错误;
故选A。
18.(2023·湖北十堰·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沸点为337℃)可用作聚醋酸乙烯、醇酸树脂、硝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及氯丁橡胶、丁腈橡胶的增塑剂。利用1-丁醇、邻苯二甲酸和浓硫酸共热反应,经过回流反应、蒸馏、萃取分液可制得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粗产品,装置如图所示:
已知:①1-丁醇的沸点为118℃,受热易挥发,邻苯二甲酸的沸点为230℃;
②+2CH3CH2CH2CH2OH+2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Ⅱ中a为进水口,b为出水口
B.装置Ⅰ中回流反应的目的是减少物质的挥发,提高产率
C.回流反应后的混合溶液可先用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混合溶液中剩余的酸,而后进行萃取分液
D.用装置Ⅲ萃取分液时,将分层的液体依次从下口放出
【答案】B
【解析】A.蒸馏操作中,蒸馏烧瓶中的冷凝水应该是下进上出,故装置Ⅱ中b为进水口,a为出水口,A错误;
B.由题干信息可知,1-丁醇易挥发,故装置Ⅰ中回流反应的目的是减少物质的挥发,提高产率,B正确;
C.由于NaOH溶液碱性太强,能使生成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完全水解,故回流反应后的混合溶液可先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洗涤除去混合溶液中剩余的酸,且能溶解1-丁醇和减少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而后进行萃取分液,C错误;
D.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而上层液体需从上口倒出,D错误;
故答案为:B。
19.(2023春·湖南长沙·高三长沙一中校考阶段练习)苯甲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实验室中以苯甲酸和甲醇为原料,利用如图所示反应制备。
反应原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已知质量分数98%的浓硫酸,密度为,计算得其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l/L
B.实验时:先将甲醇和苯甲酸混合均匀后,再缓慢加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
C.回流装置和蒸馏装置中的冷凝管不能互换
D.可在分液漏斗内先后用蒸馏水、NaOH溶液、蒸馏水洗涤粗产品
【答案】D
【解析】A.,故A正确;
B.浓硫酸密度大,应先将甲醇和苯甲酸混合均匀后,再缓慢加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故B正确;
C.球形冷凝管不能用于蒸馏,故C正确;
D.不能用溶液洗涤,酯在NaOH溶液中会水解,应该用碳酸钠溶液,故D错误;
故选D。
20.(2023·北京东城·统考二模)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A
【解析】A.碘化钾和溴反应生成溴化钾和碘单质,碘溶于水和溴水的颜色不同,故能通过与溴水对比颜色证明该反应发生,进而证明溴的氧化性大于碘,A正确;
B.检验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时,加入氢氧化钠水解后需要假如硝酸酸化,防止氢氧化钠干扰,B错误;
C.蔗糖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合,C错误;
D.配制溶液需要使用一定容积的容量瓶,D错误;
故选A。
21.(2023·重庆沙坪坝·高三重庆南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A
【解析】A.向5mL0.2ml/LMgCl2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氢氧化钠全部转化成氢氧化镁,振荡充分后,再滴加几滴0.2ml/LCuCl2溶液,如果白色沉淀转化成蓝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镁的溶度积大于氢氧化铜的溶度积,故A正确;
B.过氧化氢与亚硫酸钠反应,利用过氧化氢的氧化性,将HSO氧化成SO,本身被还原成水,因为该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因此无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故B错误;
C.乙烯虽然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烷,但氢气为气体,且无色,如果通入氢气过量,引入新的杂质,一般通过溴水中,除去乙烷中的乙烯,故C错误;
D.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NaOH需要过量,题中所给氢氧化钠不足,故D错误;
答案为A。有机化合物名称
结构式
结构简式
键线式
2-甲基-1-丁烯
2-丙醇
或CH3CH(OH)CH3
反应类型
水解反应
消去反应
结构特点
一般是一个碳原子上只有一个-X
与-X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必须有氢原子
反应实质
一个-X被-OH取代
R—CH2—X+NaOHeq \(――→,\s\up7(H2O),\s\d5(△))R—CH2OH+NaX
从碳链上脱去HX分子
+NaOHeq \(――→,\s\up7(醇),\s\d5(△))+NaX+H2O
反应条件
强碱的水溶液,常温或加热
强碱的醇溶液,加热
反应特点
有机的碳架结构不变,-X变为-OH,无其它副反应
有机物碳架结构不变,产物中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生成,可能有其它副反应发生
产物特征
引入—OH,生成含—OH的化合物
消去HX,生成含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不饱和键的化合物
结论
溴乙烷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不同类型的反应
结构特点
实例
与卤素原子相连的碳没有邻位碳原子
CH3Cl
与卤素原子相连的碳有邻位碳原子,但邻位碳原子上无氢原子
、
制取物质
仪器
除杂及收集
注意事项
溴苯
含有溴、FeBr3等,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后分液,然后蒸馏
①催化剂为FeBr3
②长导管的作用:冷凝回流、导气
③右侧导管不能伸入溶液中(防倒吸)
④右侧锥形瓶中有白雾
制取物质
仪器
除杂及收集
注意事项
硝基苯
可能含有未反应完的苯、硝酸、硫酸,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酸,分液,然后用蒸馏的方法除去苯
①导管1的作用:冷凝回流
②仪器2为温度计
③用水浴控制温度为50~60 ℃
④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和吸水剂
制取物质
仪器
除杂及收集
注意事项
乙酸乙酯
含有乙酸、乙醇,用饱和Na2CO3溶液处理后,分液
①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和吸水剂
②饱和碳酸钠溶液溶解乙醇、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③右边导管不能接触试管中的液体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比较室温下、溶度积的大小
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溶液,振荡充分后,再滴加几滴
B
证明具有氧化性
将一定浓度的双氧水与溶液混合
C
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
一定条件下混合气体中通入一定量的
D
证明乙醛具有还原性
在试管中加入5%溶液,再加5滴稀溶液,混匀后加入乙醛,加热
选项
操作或突发事件名称
应对措施
A
轻微烫伤或烧伤
先用洁净的冷水处理,然后涂上烫伤药膏
B
检验Cl-
一般先在被检测的溶液中滴入适量稀硝酸,然后滴入AgNO3溶液
C
检验乙醇和浓硫酸消去反应的产物
先通入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杂质,再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D
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均加入2mL0.1ml/LNa2S2O3溶液,先同时向上述两支试管中加入2mL0.1ml/LH2SO4溶液,再分别放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氧化性:
向溶液中加入溴水,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并与溴水的颜色进行比较
B
检验中的溴元素
将与溶液混合加热,静置,向上层清液加入溶液,观察是否生成浅黄色沉淀
C
证明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是否生成白色沉淀
D
用固体配制溶液
将固体放在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搅拌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比较室温下、溶度积的大小
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溶液,振荡充分后,再滴加几滴
B
证明具有氧化性
将一定浓度的双氧水与溶液混合
C
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
一定条件下混合气体中通入一定量的
D
证明乙醛具有还原性
在试管中加入5%溶液,再加5滴稀溶液,混匀后加入乙醛,加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全国通用备战2024年高考化学易错题精选类型14常见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9大易错点学生版,共12页。
这是一份全国通用备战2024年高考化学易错题精选类型09物质结构与性质7大易错点教师版,共20页。
这是一份全国通用备战2024年高考化学易错题精选类型06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及转化关系6大易错点教师版,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