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第1页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第2页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2024高三·全国·新高考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5.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二、(2024高三·全国·新高考I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
    B.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
    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D.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10.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
    三、(2024高三·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B.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臧霸曾为吕布效力,曹操擒捉吕布以后,臧霸为避祸藏匿起来;后来他又被曹操捕获,曹操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琅邪相。
    B.曹操初起时为图霸业,能笼络人才,甚至能任用曾与己有怨者;势位已定时则猜忌异己,滥杀无辜。这正是其用人“以权术相驭”的表现。
    C.刘备以性情结交忠义之士,以诚待人,故能深得人心;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但诸葛亮及关、张、赵云等人患难相随,忠贞不渝。
    D.陆逊镇守西陵时,深得孙权信任,孙权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常给陆逊看,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到了晚年,陆逊遭到谗害,郁郁而终。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2)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
    四、(2024·河北沧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公问管仲曰:“寡人欲霸,以二三子之功,既得霸矣。今吾有欲王,其可乎?”管仲对曰:“公当召鲍叔牙而问焉。”鲍叔至,公又问焉。鲍叔对曰:“公当召宾胥无而问焉。”宾胥无趋而进,公又问焉。宾胥无对曰:“古之王者,其君丰,其臣教。今君之臣丰。”公遵遁①,缪然②远,二三子遂徐行而进。公曰:“昔者大王③贤,王季④贤,文王贤,武王贤。武王伐殷克之,七年而崩,周公旦辅成王而治天下,仅能制于四海之内矣。今寡人之子不若寡人寡人不若二三子以此观之则吾不王必矣。”
    桓公与管仲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矣。桓公怒谓管仲曰:“寡人与仲父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桓公曰:“然。夫之役者,有执席食以视上者,必彼是邪?”于是乃令之复役,毋复相代。少焉,东郭邮至。桓公令傧者延而上,与之分级而上。问焉,曰:“子言伐莒者乎?”东郭邮曰:“然,臣也。”桓公曰:“寡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其故何也?”东郭邮对曰:“臣闻之,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桓公曰:“子奚以意之?”东郭邮曰:“夫欣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夫渊然清静者,缞绖⑤之色也;漻然⑥丰满,而手足拇动者,兵甲之色也。日者,臣视二君之在台上也,口开而不阖,是言莒也;举手而指,势当莒也。且臣观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臣故曰伐莒。”桓公曰:“善哉,以微射明,此之谓乎!子其坐,寡人与子同之。”
    (节选自《管子·小问》)
    【注】①遵道:亦作“逡巡”,却退貌。②缪然:深思的样子。③大王:又称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④王季:本名姬历,是周太王的第三子、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周部族首领。⑤缭绖:丧服。亦指服丧。⑥漻然:清澈貌。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寡人之子A不若B寡人C寡人不若D二三子E以此F观之G则吾H不王必矣。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趋,文中指小步快走,与《六国论》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趋”意思不同。
    B.进,文中指进前,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时时而间进”的“进”意思相同。
    C.举,文中指举起,与《阿房宫赋》中“函谷举”的“举”意思不同。
    D.微,文中指细微动作,与《屈原列传》中“其文约,其辞微”的“微”意思不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在成就霸业之后还想成就王业,他就此询问管仲、鲍叔等人。最终宾胥无将齐桓公和古代的王者对比,委婉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B.齐桓公反对宾胥无的意见,并联想到周的太王、王季等人,认为他们都是贤能之人,但武王称王后七年而亡,周成王也只能控制四海之内。
    C.齐桓公怒责管仲,管仲认为,讨伐莒国的消息应该是智慧高超的人散布出去的。齐桓公对此说法表示认同,并亲自召见此人询问。
    D.东郭邮根据齐桓公和管仲的口型和动作以及莒国不服从齐国的事实,判断出他们商讨攻打的国家就是莒国,这得到了齐桓公的赞扬。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与仲父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其故何也?
    (2)臣闻之,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
    19.从选文来看,齐桓公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
    五、(2024·江苏镇江·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襄子之时①,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③、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而见之,而强不能决,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以宋殇公不知孔父之贤乎?安知孔父④死己必死,趋而救之?趋而救之者,是知其贤也。以鲁庄公不知季子⑤之贤乎?安知疾将死,召季子而授之国政?授之国政者,是知其贤也。此二君知能见贤,而皆不能用,故宋殇公以杀死,鲁庄公以贼嗣。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②计,全年的账簿。③小臣,商、西周初期朝廷官员,亦称“少臣”,此处指商相伊尹。④孔父,春秋时宋国大臣,孔子六世祖孔父嘉。⑤季子,春秋时鲁国政治家,鲁庄公之弟。
    2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于襄子A曰B中牟有士C曰D胆胥己E请F见之G襄子见H而以为中大夫
    2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绝,指横渡、穿越,与《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绝”意思不同。
    B.俗主,文中与“舜、禹”等明君相对,指没有什么德行和才能的平庸君主。
    C.之,与《师说》一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用法相同。
    D.殇,“殇”是谥号,谥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殇”属于“恶谥”。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君主的弊病常常在于委任了臣下官职却不放手让他做事,又与不了解的人议论他,因此臣下难以发挥他的才能。
    B.材料二认为,君主有发现贤臣的智慧,如果犹豫不决,不能及时任用,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情。
    C.两则材料都在讨论用人的问题,但材料一强调用人不疑,对人才要信任;材料二则强调识得人才之后,任用人才一定要及时。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尊重和任用贤才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
    (2)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24.赵襄子对胆胥己没有进行实际考察就直接任用,有哪些合理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六、(2024·浙江金华·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媭①砧课诵图序
    【清】王拯
    《媭砧课诵图》者,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阻于远行。拯自始官日蓄志南归,以迄于今,颠顿荒忽,琐屑自牵,以不得遂其志。
    念自七岁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荫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
    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 日惴惴于悲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后出门,行身居业,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陈君名铄,为余丁酉同岁生也。
    【注】媭(xū):指姐姐。
    25.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拯之官A京B师C姊刘在家D奉其E老F姑G不能来H就弟养
    2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姑,文中指婆婆,古诗文中“舅姑”一般指公公婆婆,唐代朱庆馀诗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就表示此意。
    B.适,古代女子出嫁。《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的“适”、《项脊轩志》中“后五年,吾妻来归”中的“归”都表此意。
    C.篝,本义指竹笼,这里指用竹笼罩着火,与《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的“篝”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D.稍,文中指稍微,稍稍,与现代汉语中“稍”的常用含义相近,与姚鼐《登泰山记》中“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的“稍”意思不同。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姐姐命运悲苦,先后经历了丧夫之痛,丧子之悲,后来又不得不寄居在已经出嫁的姐姐家里。
    B.作者善用白描手法,不事渲染,廖廖几笔,就勾勒出姐姐悲苦、辛劳的一生及其善良、坚韧的品德。
    C.作者幼时在私塾比同龄人优秀,成年后又能考取功名在京城做官,从侧面表现了姐姐的教育之功。
    D.对于作者而言,姐姐对自己有抚养、教育之恩,可是长期无以为报,所以亲自为她画像来表达想念。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2)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
    29.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回忆自己的祖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请结合本文的有关内容比较两位女性教育子弟方法的异同。
    七、(2024·安徽芜湖·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可伐耶?”申包胥曰:“臣鄙于策谋,未足以卜。”越王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吾欲与之徽天之中,惟是舆马、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王固问,包胥乃曰:“夫吴,良国也,传贤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战者何?”越王曰:“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越王曰:“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邦国南则距楚,西则薄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绝。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哉!无以加斯矣,犹未可战。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材料二:
    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湿易雨,饥易助。”曰:“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
    (节选自《越绝书·卷一》)
    3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东游F入G越H而止。
    3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鄙,见识浅陋,与《曹判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思相同。
    B.夷,铲平,与词语“东夷”“匪夷所思”“化险为夷”中的“夷”意思均不同。
    C.掩,遮蔽、掩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掩”意思相同。
    D.薄,轻视,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薄”意思不同。
    3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想为祖宗求取上天的福佑,只是车马兵革军队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办法使用它们。
    B.面对越王追问,申包胥为达到阐释观点进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再逐步引导。
    C.材料二肯定了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于天命,这与《伶官传序》中作者的观点一致。
    D.孔子否定了子贡关于太宰已死的看法,认为他会导致亡国,吴未亡可知其未遇不测。
    33.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
    (2)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
    34.材料二说“夫差失道,越亦贤矣”,“越之贤”在材料一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八、(2024·福建泉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①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材料二:
    臣光曰:礼之为物大矣!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夫以高祖之明达。闻陆贾之言而称善,睹叔孙通之仪而叹息;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当是之时,得大儒而佐之,与之以礼为天下,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秕,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
    【注】①绵蕞:制订整顿朝仪典章。
    35.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答案标号。
    夫高祖A起B微细C定海内D谋计E用兵F可谓G尽之矣
    3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厌”,厌烦,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厌”意义相同。
    B.“若”,你、你们,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意义不同。
    C.“信”,确实,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一句中的“信”意义和用法不同。
    D.“恶”,怎么,与“恶施不慈?”(《兼爱》)一句中的“恶”意义与用法相同。
    3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刘邦称帝后,将秦朝烦琐礼仪变得简易,结果群臣行止失度,高帝以之为患。
    B.叔孙通召集儒生制定礼仪,有两位儒生认为这样做违背儒家传统,因而拒绝参与。
    C.叔孙通主张顺应时世人情,参照古时礼仪和秦朝礼仪来制定礼法,汉王表示同意。
    D.因为叔孙通制定的礼法简省易学,群臣月余习之而成,高祖见之而深感礼仪之用。
    3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2)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
    39.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司马迁和司马光对叔孙通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九、(2024·江西·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选自《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
    (《资治通鉴·周纪》)
    4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拔B一国C而天下D不以为暴E利F尽G西海H诸侯不以为贪。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诛”,文中指“责问、谴责”,与成语“口诛笔伐”“杀人诛心”的意思相同。
    B.“缮”,“整治、修补、修理”,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的“善”意思相同。
    C.“九鼎”,象征国家政权。传说禹收天下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商、周时奉为传国之宝。
    D.“因”,“凭借、依靠”,与《谏太宗十思疏》“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两句中的“因”字意思不同。
    4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张仪分别论证了伐韩之利与伐蜀之弊。他认为,伐韩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霸业,伐蜀则会落得兴师劳众,无名无利。
    B.司马错认为,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被西北少数民族掌管,朝政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轻而易举。
    C.文中司马错论述伐蜀理由,见解精辟,逻辑严谨,透过这些言论,勾勒出一个老成持重、审时度势、追求实效的谋臣形象。
    D.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收服了蜀国,使秦国国力增强,后来又派司马错进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北和上庸。
    4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2)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44.秦灭蜀是秦统一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司马错从决策方案利益最大化来论述伐蜀的优势,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十、(2024·山东淄博·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问者曰:“申不害、商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
    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商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干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问者曰:“ , , ?”
    时曰:“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故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商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而张仪以秦殉韩、魏。惠王死,武王即位,甘茂以秦殉周。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韩、魏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
    (节选自《韩非子•定法》)
    45.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托万乘A之劲B韩C十七年D而不至于霸E王者F虽用术于上G法不勤H饰于官之患也。
    4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是衡量、考核之意,与成语“计日程功”中的“程”意思相同。
    B.慎,是遵循、依顺之意,与《孔雀东南飞》“戒之慎勿忘”中的“慎”意思不同。
    C.弊,是蒙骗、蒙蔽之意,与《出师表》“益州疲弊”中的“弊”意思不同。
    D.道,是取道之意,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道”意思相同。
    4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不害与商鞅一个提倡运用术,一个主张实行法。韩非认为术和法都是治国的工具,就如同穿衣、吃饭都是维持生计的方式,缺一不可。
    B.旧的法令还未废除,新的法令又颁布施行,导致很多人利用新旧法律的矛盾、前后政令的冲突牟利,也难免让奸臣钻空子。
    C.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制度,该厚赏的就一定厚赏,这使秦国国富民强,却也直接导致一些臣子借强大的秦国谋私利。
    D.稿侯魏冉越过魏国和韩国攻打齐国,并取得了胜利。他借此机会在自己的封地定陶筑起了城池,让自己的实力得以增强
    4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2)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
    49.主客问答是古代的一种写作模式,本文即采用这种模式。请根据你对“对曰”一段的理解,写出“问者”提出的问题。
    十一、(2024·内蒙古包头·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生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①,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墨子·所染》)
    【注】①堪通湛,浸染之意。
    5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能为A君者B伤形C费神D愁心E劳意F然国逾危G身逾辱
    5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在;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韩愈)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B.绝,断绝;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中的“绝”字用法不同。
    C.佚,通“逸”,安逸;与《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逸”含义相同。
    D.矜,夸耀;与《陈情表》中的“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中的“矜”字含义相同。
    5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染丝不当,颜色就会出现问题。天子、诸侯、大夫、士子在选择亲信和朋友上,就像染丝一样,必须小心谨慎。
    B.残暴之君国灭身死,宗宙破灭,君臣离散,最终被天下人所羞辱,是因为他们亲侫远贤,不义可耻,贪暴苛刻。
    C.身为国君,要看重自己的国家,把治国重点放在评论人才上,同时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D.君主治国,士人修身,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要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个人品行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5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
    (2)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十二、(2024·四川乐山·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修守备,戒强敌,有蓄积,筑城池以守固。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则权轻于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韩叛,则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①,如此,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则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供,则合群苦弱以敌二万乘,非所以亡韩之心也。均②如贵臣之计,则秦必为天下兵质③矣。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
    今贱臣之愚计:使人使荆④,重币用事之臣,明赵之所以欺秦者;与魏质以安其心从韩而伐赵赵虽与齐为一不足患也。二国事毕,则韩可以移书定也。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荆、魏又必自服矣。故曰:“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审用也。以秦与赵敌,衡加以齐,今又背韩,而未有以坚荆、魏之心。夫一战而不胜,则祸构矣。计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赵、秦强弱,在今年耳。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夫一动而弱于诸侯,危事也;为计而使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见二疏,非所以强于诸侯也。臣窃愿陛下之幸熟图之。夫攻伐而使从者间焉,不可悔也。
    (节选自《韩非子·存韩》)
    材料二:
    (韩)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
    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州郡。韩遂亡。
    (节选自《史记·韩世家》)
    【注】①原,为“援”字之误。②均:信,果真,的确。③质:箭靶。④荆:楚国的别称。
    5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与魏质A以B安C其心D从韩E而伐赵F赵虽与齐G为一H不足患也。
    55.下列对文中加点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即“纵”,合纵,指战国时东方六国联合起来与秦国抗衡的联盟政策。
    B.万乘,指万辆兵车,文中指“万乘之国”的简称,战国时用来指大的诸侯国。
    C.币,指礼物,与《荆轲刺秦王》中“持千金之资币物”中的“币”意义相同。
    D.间,空隙,这里意为利用空隙,与《鸿门宴》中“间至军中”的“间”意义不同。
    5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王安五年,秦国急攻韩国,生死存亡之际,韩非出使秦国,向秦王上书,劝说秦王先攻打赵国而暂时保存韩国,《存韩》一文为此时所作。
    B.韩非认为秦国攻打他国时韩国追随出兵而与诸侯结怨,利益都归于秦国,且韩国向秦国缴纳赋税,和秦国的郡县没有区别,因此秦国不应攻打韩国。
    C.韩非指出,韩国虽是小国,但处于四战之地,为应付来自各方的攻击,韩国常年整军备战,秦国如果攻打韩国,难以速战速决,这会对秦国不利。
    D.韩非认为战争是凶险之事,因此必须慎重,如果不能处理好秦国与韩、楚、魏三国的关系,那么在战争中一旦失利,对秦国来说就构成祸患了。
    5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2)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荆、魏又必自服矣。
    十三、(2024·西藏拉萨·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戊申,中书奏以“国用未充,请量留三省、寺、监官,余并停,俟见任者满二十五月,以次代之;其西班上将军以下,令枢密院准此”,从之。人颇咨怨。
    丁巳,以光胤为中书侍郎,与说并同平章事。光胤,赵光逢之弟;说,韦岫之子;廷珪,薛逢之子也。光胤性轻率,喜自矜;说谨重守常而已。赵光逢自梁朝罢相,杜门不交宾客,光胤时往见之,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
    高季兴在洛阳,帝左右伶宦求货无厌,季兴忿之。帝欲留季兴,郭崇韬谏曰:“陛下新得天下诸侯不过遣子弟将佐入贡惟高季兴身自入朝当褒赏以劝来者。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乃遣之。季兴倍道而去。丁酉,至江陵,谓将佐曰:“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久长!”
    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以是不行。逾年,伶人屡以为言,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五月,壬寅,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材料二: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注】,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节选自《尚书•大禹谟》)
    【注】神宗:古代指尧庙。
    58.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A新得天下B诸侯不过遣C子弟将佐入贡D惟高季兴身自入E朝F当褒赏G以劝来者
    5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海,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与《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中的“四海”意思相同。
    B.河南,与河内、河东并称三河地区,与《鸿门宴》“臣战河南”中的“河南”均指黄河以南地区。
    C.许,答应、允许的意思。与《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中的“许”意思不同。
    D.徂,去、往的意思。与《诗经•卫风•氓》“自我徂尔”中的“徂”意思相同。
    6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节省开支、充盈国库,中书省谏言裁撤官府机构,官员们大多叹息埋怨。
    B.后唐帝以两个州来封赏救命恩人周匝,同时封赏随帝征战、累有战功的将士。
    C.正月初一早晨,禹在尧庙里受任,率百官行礼,像舜当年受命于帝尧一样。
    D.禹受命征伐不久便偃旗息鼓,舜帝广施恩德,向三苗表达诚意,最终三苗请归。
    6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光逢自梁朝罢相,杜门不交宾客,光胤时往见之,语及政事。
    (2)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
    62.为了使蠢蠢欲动的三苗臣服归附,禹是如何做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十四、(2024·陕西铜川·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挽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再并而为七国,益务战争,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然楚汉之际,六国各立后,尚有楚怀王心、赵王歇、魏王咎、魏王豹、韩王成、韩王信、齐王田儋等。即汉所封功臣,亦先裂地以王彭、韩等,继分国以侯绛、灌等。盖人情习见前世封建故事,不得而遽易之也。乃不数年而六国诸王皆败灭,汉所封异姓王八人,其七人亦皆败灭。则知人情犹狃于故见,而天意已另换新局,故除之易易耳。而是时尚有分封子弟诸国,迨至七国反后,又严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诸侯王惟得食租衣税,又多以事失侯。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而成后世征辟、选举、科目、杂流之天下矣。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6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时人A才皆出其中B致身C将相D前此所E未有也F盖秦汉间G为天地H一大变局
    6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与现在所说的“博士”意思不同。
    B.封建,本义是指殷商分封制度,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子弟,让他们在该土地上建国。文中即用此义。
    C.角,指比试、竞争,与《阿房宫赋》中“钩心斗角”的“角”意思不同。
    D.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6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本人出身平民,他的功臣也大多出身低微,除了张良家世高贵外,其余很多为平民百姓。
    B.战国时,七雄并起,战乱频繁,出身低微的人可以通过游说、征战等封相称将,如苏秦、张仪、孙膑、白起等。
    C.刘邦称帝后封韩信、彭越等为异姓王,这大概是沿袭过去分封诸侯的习惯,可见当时世侯世卿制仍有影响力。
    D.西汉时七个异姓王被灭后,朝廷便对诸侯王严格限制,其官吏全由中央任命,诸侯王们只有收租税的权限。
    6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
    (2)则知人情犹狃于故见,而天意已另换新局,故除之易易耳。
    十五、(2024·青海海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所以不死,欲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到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注]。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材料二: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选自白居易《李陵论》,有删改)
    [注]廊庙,古代指殿下屋和太庙,后用来指代朝廷,“廊庙宰”即指朝廷掌权的官员。
    67.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陵B不死C罪也D子卿E视陵F岂G偷生之士H而惜死之人哉?
    6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在文中指“当权者”,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用法不相同。
    B.加,在文中指“嘉奖”,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中的“加”词义不相同。
    C.宗,在文中指“宗族”,与成语“光宗耀祖”中的“宗”词义相同。
    D.延,在文中指“延续”,与《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中的“延”词义不相同。
    6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举高祖皇帝当年被匈奴所困,最终勉强脱身的事例,意在说明自己最终打了败仗和不以死殉国是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导致的。
    B.李陵认为汉朝廷对有功之人是没有做到厚待的,他用已故祖父李广和苏武的不公遭遇这两个例子,来反驳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观点。
    C.白居易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有引用名言的引用论证,也有古之君子与李陵之间的对比论证,采用的论证方法多样,论证比较有力。
    D.白居易面对有人评判武帝听信流言而诛杀李陵家族,认为武帝负德的观点,他用假设论证来回应这种质疑武帝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7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2)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

    相关试卷

    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5+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5+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5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5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文件包含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docx、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05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原卷版),共13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