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01期)(解析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047410/0-172304025809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01期)(解析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047410/0-172304025812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01期)(解析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047410/0-172304025814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01期)(解析版)
展开考点01 物质的变化
考点02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考点03 化学研究方法与价值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
1.(2024安徽,1)下列展示我国古法酿酒的工序中,以发生化学变化为主的是
A.捣碎酒曲 B.谷曲混合 C.发酵成酒 D.泉水勾兑
【答案】C
【解析】捣碎酒曲过程中是将酒曲物理性地破碎成更小的碎片,以便在后续的酿酒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谷曲混合过程中是将谷物(如大米、小麦等)与酒曲混合在一起,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发酵成酒过程中酒曲中的微生物会分解谷物中的糖类,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符合题意;泉水勾兑过程中是将不同批次或不同口感的酒进行混合,以达到特定的风味或标准,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2.(2024湖南,2)下列过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竹片弯曲 B.彩纸裁剪 C.蜡烛燃烧 D.灯笼悬挂
【答案】C
【解析】竹片弯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A属于物理变化。彩纸裁剪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B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水等生成,C属于化学变化。灯笼悬挂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D属于物理变化。
3.(2024河北,9)如图所示为我国唐代名画《捣练图》。画卷呈现的工序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捶打织品 B.梳理丝线 C.缝制衣物 D.烧炭熨烫
【答案】D
【解析】捶打织品是改变织品的形状,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梳理丝线,改变了丝线的缠绕状态,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缝制衣物,改变了丝线的空间位置,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烧炭熨烫,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正确。
4.(2024河南,1)我国的古代发明及应用所包含的下列物质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陶瓷烧制 C.活字印刷 D.火药爆炸
【答案】C
【解析】粮食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A属于化学变化;烧制陶瓷,发生了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B属于化学变化;活字印刷,无新物质生成,C属于物理变化;火药爆炸,有二氧化硫等新物质生成,D属于化学变化。
5.(2024湖北,1)在下列粽子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采粽叶 B.洗粽叶 C.包粽子 D.煮粽子
【答案】D
【解析】采粽叶过程中只是将粽叶采摘下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洗粽叶过程中只是洗掉杂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包粽子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不符合题意;煮粽子过程中,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6.(2024山东滨州,1)成语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所描述的情境主要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刻舟求剑 B.火上浇油 C.立竿见影 D.杯弓蛇影
【答案】B
【解析】刻舟求剑描述的是一个人在船上掉了剑,他立刻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希望回到那个位置找回剑;这个情境主要描述的是物体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的生成,A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火上浇油描述了向燃烧的火中添加油,使火势更加旺盛;在这个过程中,油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新物质,B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立竿见影描述的是把竹竿立在阳光下,立刻就能看到影子,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C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寓言故事,描述的是一个人在酒杯中看到弓的倒影误以为是蛇,从而产生了恐惧。这个情境主要是光的反射现象,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D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7.(2024江苏连云港,1)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下列过程中水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水降温结冰 B.溶解蔗糖
C.电解水制取H2和O2 D.蒸馏自来水获得蒸馏水
【答案】C
【解析】水降温结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溶解蔗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电解水制取H2和O2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选项符合题意;蒸馏自来水获得蒸馏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8.(2024江苏扬州,2)下列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粉碎铁矿石 B.高炉炼铁 C.钢铁的腐蚀 D.用盐酸除铁锈
【答案】A
【解析】粉碎铁矿石,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符合题意;高炉炼铁是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钢铁的腐蚀,有新物质铁锈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用盐酸除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9.(2024重庆A卷,2)五育并举,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在下列劳动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扫地 B.生火 C.摘菜 D.提水
【答案】B
【解析】扫地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生火有燃烧发生,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一定发生化学变化,B符合题意;摘菜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提水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10.(2024甘肃白银,1)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锅生锈 B.玻璃破碎 C.石蜡熔化 D.酒精挥发
【答案】A
【解析】铁锅生锈即铁变为铁锈,有新物质生成,A属于化学变化;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玻璃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B属于物理变化;石蜡熔化过程中,石蜡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生成新物质,C属于物理变化;酒精挥发过程中,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生成新物质,D属于物理变化。
11.(2024江苏扬州,3)反应Na2SO3 + S = Na2S2O3可用于制备Na2S2O3。该反应的类型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A
【解析】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Na2SO3 + S = Na2S2O3是两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则该反应的类型是化合反应,A正确;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Na2SO3 + S = Na2S2O3是两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B错误;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Na2SO3 + S = Na2S2O3是两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C错误;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Na2SO3 + S = Na2S2O3是两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D错误。
12.(2024江西,1)端午时节,粽叶飘香。粽子制作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采粽叶 B.洗糯米 C.系粽绳 D.煮香粽
【答案】D
【解析】采摘粽叶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淘洗糯米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系粽绳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不符合题意;煮香粽过程中存在物质的燃烧,物质燃烧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13.(2024重庆B卷,1)制作豆腐的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挑选黄豆 B.研磨制浆 C.过滤豆渣 D.燃火煮浆
【答案】D
【解析】挑选黄豆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A属于物理变化;研磨制浆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B属于物理变化;过滤豆渣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C属于物理变化;燃火煮浆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D属于化学变化。
14.(2024四川达州,1)达州出产的富硒茶,畅销全国各地。下列有关“茶”的描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茶叶采摘 B.茶叶清洗 C.茶叶运输 D.醋除茶垢
【答案】D
【解析】将茶叶从树上采摘下来,该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清洗茶叶,可以将茶叶和茶叶表面的灰尘分离,该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茶叶运输,是茶叶的位置发生改变,该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茶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碳酸钙、氢氧化镁都可以与醋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盐,从而被除去,该过程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正确。
15.(2024四川广安,1)2024年广安市博物馆开馆运行。现代的3D数字画卷与传统的铁犁、石磨、风车等展品让广大市民大饱眼福。下列选项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铁犁生锈 B.纺纱织布 C.石磨磨豆 D.风车吹谷
【答案】A
【解析】铁犁生锈过程中有铁锈等新物质生成,A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纺纱织布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B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石磨磨豆过程中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C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风车吹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D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16.(2024四川乐山,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研碎胆矾 B.蜡烛燃烧 C.品红扩散 D.金刚石切割玻璃
【答案】B
【解析】研碎胆矾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选项错误;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选项正确;品红扩散分子运动的结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选项错误;金刚石切割玻璃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选项错误。
17.(2024四川泸州,1)泸州酿造白酒的历史悠久,被称作“一座酿造幸福的城市”!下列由高粱酿造白酒的工艺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淀粉水解 B.发酵产酒 C.窖藏增香 D.用水稀释
【答案】D
【解析】淀粉水解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A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发酵产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B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窖藏增香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C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用水稀释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D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18.(2024四川眉山,2)中华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下列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春节放烟花 B.端午赛龙舟 C.中秋赏明月 D.重阳插茱萸
【答案】A
【解析】春节放烟花,燃放烟花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A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端午赛龙舟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B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中秋赏明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C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重阳插茱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D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19.(2024四川南充,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生产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湿法炼铜 C.海水晒盐 D.黏土烧瓷
【答案】C
【解析】粮食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A发生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湿法炼铜将铜盐中的盐置换出来,有新物质铜生成,B发生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海水晒盐是将水蒸发,从而使溶解的氯化钠等析出,C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符合题意;黏土烧瓷有新物质生成,D发生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20.(2024四川遂宁,1)遂宁射洪市享有“子昂故里、诗酒之乡”的美誉,当地的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于研究我国传统生物发酵工业具有极高的价值。下列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研磨 B.发酵 C.蒸馏 D.灌装
【答案】B
【详解】研磨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A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发酵过程中生成酒精,有新物质生成,B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蒸馏主要是利用物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此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C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灌装只是物质的转移和存放,没有新物质生成,D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21.(2024云南省卷,12)某同学自制的简易净水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活性炭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B.该装置可除去泥沙等难溶性杂质
C.该装置净水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D.河水经该装置净化后仍是混合物
【答案】C
【解析】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小卵石、石英砂等能起到过滤作用,可除去泥沙等难溶性杂质,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整个过程主要是过滤和吸附,只是除去了固体杂质、色素和异味,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河水经该装置净化后,只是除去了固体杂质、色素和异味,仍含有其他可溶性物质等,仍是混合物,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22.(2024山西,12)我国是世界上锌冶炼最早的国家。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是:“每炉甘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锌)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反应后生成一氧化碳)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锌)也。”此工艺过程分解模拟如图。(已知:Zn的冶炼温度为904℃,Zn的沸点为906℃。)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装入原料器之前,将炉甘石敲碎的目的是 。
(2)高温炉内,碳酸锌(ZnCO3)在高温条件下与煤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生成Zn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生成物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3)冷凝器中发生的变化属于 。
(4)我国古代冶锌晚于铁和铜,结合已知信息,分析说明其中的原因是 。
【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2 C + ZnCO3 Zn + 3 CO↑ +2
(3)物理变化
(4)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和铜强
【解析】(1)将炉甘石敲碎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碳酸锌(ZnCO3)在高温条件下与煤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生成Zn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C + ZnCO3 Zn + 3 CO↑;该反应生成物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3)锌蒸气在冷凝器中冷凝为固体锌,只是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4)锌金属活动性比铁和铜强,容易与氧气反应生成锌的化合物,故我国古代冶锌晚于铁和铜。
考点02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3.(2024河北,12)下列物质在生活中的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A.盐水用于选种 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
C.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水银用作体温计的测温物质
【答案】C
【解析】盐水用于选种,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现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A不符合题意;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及异味,可用于冰箱除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现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B不符合题意;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氢氧化铝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C符合题意;水银用作体温计的测温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现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D不符合题意。
24.(2024湖南,12)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或用途说法正确的是
A.生石灰不能与水反应 B.浓硫酸有挥发性
C.催化剂不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熟石灰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D
【解析】生石灰是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A错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具有挥发性,B错误;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例如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C错误;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所以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正确。
25.(2024江苏连云港,2)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C、S和KNO3等混合而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S均具有可燃性 B.黑火药可存放于高温处
C.黑火药爆炸时吸热 D.KNO3属于氧化物
【答案】A
【解析】C、S均具有可燃性,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A符合题意;黑火药属于易燃易爆物质,不能存放于高温处,防止发生危险,B不符合题意;黑火药爆炸时放出大量的热,C不符合题意;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硝酸钾由K、N、O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D不符合题意。
26.(2024江苏连云港,5)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石墨很软有滑腻感,可制造石墨电极
B.CO2能与NaOH反应,可用于人工降雨
C.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炼铁
D.NaHCO3呈白色,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答案】C
【解析】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故可用于制造电极,A不符合题意;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B不符合题意;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炼铁,C符合题意;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D不符合题意。
27.(2024江苏苏州,13)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镁有银白色光泽,可用于生产烟花
B.氮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可用作保护气
C.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作铅笔芯
D.熟石灰具有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D
【解析】可生产烟花则利用镁能够燃烧,放出耀眼白光的化学性质,A选项错误;可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利用的是氮气的稳定性,B选项错误;石墨质地柔软,能在纸上留下灰黑色痕迹,可用作铅笔,C选项错误;熟石灰为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选项正确。
28.(2024四川成都,7)2024年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火箭成功发射。下列材料用途的对应性质解释不合理的是
偏二甲肼作火箭燃料——可燃性
B.铝合金作火箭的骨架——密度大
C.碳纤维复合材料作飞船外壳——耐高温
D.特种橡胶制成太空服加压层——弹性好
【答案】B
【解析】由于偏二甲肼具有可燃性,所以偏二甲肼作火箭燃料,A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由于铝合金密度小、强度和硬度大、抗腐蚀性好,所以铝合金作火箭的骨架,B解释不合理,符合题意;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小、强度高、耐热、化学稳定性好,所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作飞船外壳,C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由于特种橡胶具有高弹性、耐高温的性质,所以用特种橡胶制成太空服加压层,D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
29.(2024江苏扬州,10)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铜呈紫红色,可用作导线 B.石墨能导电,可用作润滑剂
C.金刚石无色透明,可用于切割玻璃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答案】D
【解析】铜具有导电性,可用作导线,与铜呈紫红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石墨具有滑腻感,可用作润滑剂,与石墨能导电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割玻璃,与金刚石无色透明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故D符合题意。
30.(2024四川南充,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 B.钛合金密度小,可用来制造人造骨
C.盐酸有挥发性,可用于除铁锈 D.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生产氮肥
【答案】A
【解析】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可用作冰箱除味剂,A,符合题意;钛合金与人体的相容性好,所以可用来制造人造骨,B不符合题意;盐酸可以和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所以可用于除铁锈,C不符合题意;氮气中含有氮元素,可与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可用于生产氮肥,D不符合题意。
31.(2024云南省卷,3)下列叙述中,属于C60化学性质的是
A.常温下为固体 B.密度为1.68 g/cm3
C.熔点高于280 ℃ D.能与钾等金属反应
【答案】D
【解析】常温下为固体,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A选项不符合题意;密度为1.68g/cm3,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B选项不符合题意;熔点高于280℃,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C选项不符合题意;能与钾等金属反应描述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D选项符合题意。
32.(2024江西,11)下列物质在常温常压下呈固态的是
A.大理石 B.汞 C.植物油 D.
【答案】A 氯化钠(或蔗糖、碳酸钠等)
【解析】大理石常温常压下是固体物质,故A符合题意;汞常温常压下呈液态,故B不符合题意;植物油常温常压下呈液态, 故C不符合题意;氯化钠或蔗糖、碳酸钠等常温常压下均呈固态。
33.(2024山西,13)阅读分析,解决问题:
(1)高温超导的“高温”,所指的温度是 。
(2)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具有环保特性的原因是 。
(3)液氮在磁悬浮列车系统中的作用是 ,液氮来源丰富的原因是 。
(4)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上磁铁的“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这种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 。
(5)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利用了氮气的化学稳定性,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NO),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答案】(1)-196℃左右
(2)运行效率高,能够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3)用作冷剂、形成气垫 液氮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
(4)物理性质
(5)N2 + O2 2 NO
【解析】(1)根据“高温超导的‘高温’是-196℃左右的温度”可知,高温超导的“高温”,所指的温度是-196℃左右;
(2)根据“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的运行不需要燃油”以及“列车与轨道隔离,减少摩擦和空气产生的气动阻力,大大提高了运行速度”可知,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具有环保特性的原因是运行效率高,能够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3)根据“由于液氮具有制冷作用,经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向轨道上喷射液氮后,可以降低轨道和车轮的温度,既能保持轨道的超导性。同时也能在列车底部形成气垫,使列车与轨道隔离,减少摩擦和空气产生的气动阻力,大大提高了运行速度”可知,液氮在磁悬浮列车系统中的作用是用作冷剂,用于降低轨道和车轮的温度以保持轨道的超导性;形成气垫,隔离列车与轨道,减少摩擦和气动阻力,提高运行速度;液氮来源丰富的原因是它可以通过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
(4)物理性质概念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上磁铁的“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这种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5)在一定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 + O2 2 NO。
考点03 化学研究方法与价值
34.(2024福建,1)下列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研究领域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研制碳纳米管材料 B.研制新型显示材料
C.研发数字货币加密技术 D.研发高纯稀土金属提取技术
【答案】C
【解析】研制碳纳米管材料,涉及到对物质的制备,属于化学研究范畴,A不符合题意;研制新型显示材料,涉及到对物质的制备,属于化学研究范畴,B不符合题意;研发数字货币加密技术,主要是关于数字信息和加密算法等方面,与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等化学相关内容关系不大,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C符合题意;研发高纯稀土金属提取技术,涉及到物质间的转化,属于化学研究范畴,D不符合题意。
35.(2024河南,3)科学无止境,精神永流传。发明了将制碱、制氨结合的“联合制碱法”的科学家是
A.侯德榜 B.张青莲 C.袁隆平 D.徐光宪
【答案】A
【解析】侯德榜在氨碱法的基础上,改良了制碱工艺,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故A正确;张青莲测定了铟、铱、铕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故B错误;袁隆平改良杂交水稻,为我国杂交水稻高产稳产做出了突出贡献,故C错误;徐光宪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在量子化学和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稀土化学、串级萃取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故D错误。
36.(2024湖北,4)2024年我国环境日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A.分类回收生活垃圾 B.工业废水处理后排放
C.推广使用煤炭燃料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
【答案】C
【解析】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故A做法正确;工业废水中含有有害物质,工业废水净化达标排放可以防止水体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故B做法正确;推广使用煤炭燃料,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故C做法错误;使用可降解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环境,故D做法正确。
37.(2024湖南,8)湖南大力实施千村美丽示范建设工程。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废旧家俱随意丢弃 B.生活垃圾没有分类处理
C.全面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D.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答案】D
【解析】废旧家俱随意丢弃,不利于环境保护,故A选项做法不合理;生活垃圾没有分类处理,不利于环境保护,故B选项做法不合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作用很大,应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但不能禁止使用,故C选项做法不合理;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可以减少因使用化石能源而产生的污染物,有利于环境保护,故D选项做法合理。
38.(2024江苏盐城,1)盐城,一个让你打开心扉的地方!下列做法中不利于建设美丽盐城是
A.生活垃圾分类处理B.倡导使用清洁能源
C.生活污水排入河道D.积极行动植树造林
【答案】C
【解析】分类处理生活垃圾,节约资源,减少水土污染,故A不符合题意;倡导使用清洁能源,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B不符合题意;任意排放生活污水,会造成水体污染,故C符合题意;积极开展植树造林,能保护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
39.(2024江苏盐城,5)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我国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侯德榜 B.张青莲 C.屠呦呦 D.徐光宪
【答案】A
【解析】中国著名的制碱专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侯德榜为纯碱、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A符合题意;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故B不符合题意;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故C不符合题意;徐光宪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故D不符合题意。
40.(2024江苏扬州,1)自然界存在多种元素及物质的循环。下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
A.氮循环B.硫循环C.碳循环D.水循环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动植物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通过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该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选C。
41.(2024山东滨州,6)2024年六五环境日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生活垃圾分类处理B.工厂废水直接排放
C.推广使用清洁能源D.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答案】B
【解析】垃圾分类处理,做到变废为宝能减少污染、节约资源,A选项做法符合主题;工业废气直接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B选项做法不符合主题;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空气污染,节约化石能源,C选项做法符合主题;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既能保护金属资源,还能防止环境污染,D选项做法符合主题。
42.(2024山东烟台,1)我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碳中和”的“碳”是指
A.二氧化碳 B.碳元素 C.碳原子 D.所有含碳物质
【答案】A
【解析】“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这里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选A。
43.(2024四川成都,6)2023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①竹子资源丰富②竹子是可再生资源③竹子韧性好④能减少‘白色污染’⑤能减少碳排放”等表述中属于“以竹代塑”优势的有
A.只有①②⑤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我国是竹资源大国,竹子资源丰富,①说法正确;竹子属于可再生资源,②说法正确;竹子具有韧性好的特点,③说法正确;“以竹代塑”减少了塑料垃圾的产生,能减少‘白色污染’,④说法正确;“以竹代塑”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减少碳排放,⑤说法正确。
44.(2024山东烟台,3)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动车不能在居民楼内充电,以免发生火灾
B.厨房天然气泄漏,要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C.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能朝着自己或他人
D.氢氧化钠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答案】B
【解析】电动车在居民楼内充电可能因过度充电、高温环境或存在可燃物而引发火灾或爆炸,所以电动车不能在居民楼内充电,故A正确;天然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抽油烟机可能将泄露的天然气吸入,并在其内部或排气管道中遇到火星或电火花,从而引发爆炸,应立即关闭燃气阀门,打开门窗通风,并疏散室内人员,到室外通知燃气公司进行故障处理,故B错误;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能朝着自己或他人,以免液体沸腾喷出伤人,故C正确;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氢氧化钠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酸性较弱的硼酸溶液,故D正确。
45.(2024山东烟台,6)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下图是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简易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杯中的水是淡水B.该过程中水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C.该过程中用到蒸馏的方法D.获取淡水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答案】B
【解析】该装置中,水蒸发变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滴到水杯中,得到淡水,水杯中的水是淡水,A不符合题意;该过程中,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分子的大小不变,B符合题意;该过程中,水蒸发变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得到淡水,是利用蒸馏的方法,C不符合题意;获取淡水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蒸发的越快,获得淡水的速率越快,D不符合题意。
某学习小组开展“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践活动,作品如图。完成下面46~48小题。
46.(2024四川成都,1)任务一:学习净水原理。下列净水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静置沉淀 B.砂石过滤 C.活性炭吸附 D.投药消毒
【答案】D
【解析】静置沉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A属于物理变化;过滤难溶物过程中只是没有新物质生成,B属于物理变化;活性炭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C属于物理变化;投药消毒过程中把细菌等微生物杀死,有新物质生成,D属于化学变化。
47.(2024四川成都,2)任务二:设计并制作净水器。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用聚氯乙烯塑料制作外壳,安全环保
B.小卵石和石英砂主要除去可溶性杂质
C.用活性炭净水是因为其结构疏松多孔
D.蓬松棉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净水的速率
【答案】C
【解析】聚氯乙烯塑料有毒,用聚氯乙烯塑料制作外壳,不安全环保,A选项说法错误;小卵石和石英砂等材料能够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因此该净水器能起到过滤的作用,该选项说法错误;活性炭净水,是因为活性炭疏松多孔,有很强的吸附能力,C选项说法正确;蓬松棉的主要作用是过滤除去较大的颗粒,D选项说法错误。
48.(2024四川成都,3)任务三:展示并评价作品。下列评价不合理的是
A.净化水硬度变得更小 B.制作材料廉价易得
C.制作简单,操作简便 D.作品设计简洁美观
【答案】A
【解析】该简易净水器中的小卵石和石英砂可以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但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即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A选项说法错误;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等用品廉价易得,故B选项说法正确;该装置制作简单,操作简便,故C选项说法正确;据图可知,该作品设计简洁美观,故D选项说法正确。
49.(2024山西,6)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会面临来自环境、资源、健康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挑战,以下不会对人们造成威胁的一项是
A.疾病防控 B.资源匮乏 C.火山喷发 D.洪涝灾害
【答案】A
【解析】疾病防控是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责任和意义,不会对人们造成威胁,A符合题意;资源匮乏将可能引发诸如能源短缺、粮食紧缺等事态,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进步,故B不符合题意;火山喷发会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家园、导致地震等其他灾害,故C不符合题意;洪涝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故D不符合题意。
50.(2024山西,9)研究发现,当把取出茶叶的塑料网状茶包浸泡在95℃的水里几分钟后,就会有大约116亿个塑料颗粒和31亿个纳米塑料出现在杯子里。该颗粒可进入人体内各种器官,导致疾病发生,只有极少量可被唾液分解。关于塑料网状茶包的分析正确的是
A.很难分散于热水中 B.容易被人体分解
C.是由合成材料制成 D.对人体没有危害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把取出茶叶的塑料网状茶包浸泡在95℃的水里几分钟后,就会有大约116亿个塑料颗粒和31亿个纳米塑料出现在杯子里,说明该塑料网状茶包能分散于热水中,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由题干信息可知,塑料网状茶包浸泡在95℃的水里会分散出塑料颗粒和纳米塑料,该颗粒可进入人体内各种器官,导致疾病发生,只有极少量可被唾液分解,说明该塑料网状茶包不容易被人体分解,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该塑料网状茶包是由合成材料制成的,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由题干信息可知,塑料网状茶包浸泡在95℃的水里会分散出塑料颗粒和纳米塑料,该颗粒可进入人体内各种器官,导致疾病发生,说明该塑料网状茶包对人体有危害,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51.(2024重庆A卷,1)“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习总书记对重庆的嘱托。下列措施与此不相符的是
A.开发新技术新能源 B.继续推进长江禁渔
C.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D.生活垃圾露天焚烧
【答案】D
【解析】开发新能源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与绿色发展相符,A不符合题意;禁渔可以保护长江生物的多样性,与绿色发展相符,B不符合题意;农药化肥能够帮助植物生长,合理施用,与绿色发展相符,C不符合题意;垃圾焚烧会产生空气污染物,与绿色发展不符,D符合题意。
52.(2024重庆B卷,2)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A.风能B.氢能C.石油D.潮汐能
【答案】C
【解析】风能是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故A选项错误;氢气作为能源,能用水来制取,故氢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故B选项错误;石油属于化石燃料,它的储量是有限的,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C选项正确;潮汐能能循环使用,在使用后会在短时间内重新形成,因此潮汐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故D选项错误。
53.(2024重庆A卷,7)2024年全国安全生产月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畅通生命通道”。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油站、面粉厂应严禁烟火
B.浓硫酸溅上皮肤后立即用食醋冲洗
C.霉变花生洗净和煮熟后仍不宜食用
D.天然气泄漏时先开窗通风后,再开灯检查
【答案】B
【解析】加油站有汽油挥发的可燃性气体,面粉厂有面粉这样的可燃性粉尘,遇明火有爆炸可能,加油站、面粉厂应严禁烟火,A正确;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在涂3%~5%碳酸氢钠溶液,B错误;霉变的花生含有黄曲霉毒素,煮熟后仍有会使人中毒,不能食用,C正确;天然气泄漏先关闭阀门,开窗通风降低天然气的浓度,脱离爆炸极限,再开灯检查,D正确。
54.(2024四川广安,2)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下列做法符合该理念的是
A.经常使用一次性木质餐筷 B.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C.合理开发使用新能源 D.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答案】C
【解析】经常使用一次性木质餐筷,需要耗费大量的森林资源,不利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A错误;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水会导致环境污染,不利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B错误;合理开发使用新能源,有利于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C正确;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水土污染,不利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D错误。
55.(2024重庆A卷,11)海水含有丰富的化学资源,关于海水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海水蒸发说明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海水占全球总储水量的绝大多数
C.蒸馏可以从海水中获得淡水
D.相同条件下海水的导电能力比纯水弱
【答案】D
【解析】海水蒸发说明水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空气中了,故A说法正确;地球表面约有71%被水覆盖着,其中海洋水占全球总水量的96.5%,海水占全球总储水量的绝大多数,故B说法正确;蒸馏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得到的蒸馏水属于纯水,所以说蒸馏可以从海水中获得淡水,故C说法正确;纯水中只含有水,而海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相同条件下海水的导电能力比纯水强,故D说法错误。
56.(2024四川乐山,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中钙元素含量过低会引起贫血
B.可以用食盐腌制鱼和肉等,以延长保存时间
C.食用蔬菜和水果等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
D.用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汽车,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答案】A
【解析】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使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幼儿和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人体中铁元素含量过低会引起贫血,故A说法错误;食盐腌制具有抑菌作用,可以用食盐腌制鱼和肉等,以延长保存时间,故B说法正确;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食用蔬菜和水果等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故C说法正确;用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汽车,可以减少传统燃油的使用,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故D说法正确。
57.(2024四川眉山,1)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在下列哪种物质的制备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A.苛性钠B.纯碱C.硫酸D.硝酸
【答案】B
【解析】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A不符合题意;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在改进纯碱的生产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B符合题意;硫酸属于酸,C不符合题意;硝酸属于酸,D不符合题意。
58.(2024四川南充,2)嘉陵江是南充的母亲河。为保护其流域生态环境,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B.垃圾秸秆就地焚烧
C.倡导使用无磷洗衣粉D.工业废水净化达标后排放
【答案】B
【解析】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可以避免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A不符合题意;垃圾秸秆就地焚烧会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污染环境,B符合题意;倡导使用无磷洗衣粉可避免水体富营养化,C不符合题意;工业废水净化达标后排放可以防止废水污染水体,D不符合题意。
59.(2024四川宜宾,2)宜宾成功入选2024年中国十大“美好宜居”城市。下列做法利于城市宜居的是
A.推广使用电动汽车B.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C.任意排放工业废水D.大量使用塑料口袋
【答案】A
【解析】推广使用电动汽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该做法利于城市宜居,故A符合题意;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会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该做法不利于城市宜居,故B不符合题意;任意排放工业废水,会造成水体污染,该做法不利于城市宜居,故C不符合题意;大量使用塑料口袋,会造成白色污染,该做法不利于城市宜居,故D不符合题意。
60.(2024四川宜宾,4)下列有益于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饮食习惯是
A.常喝碳酸饮料B.常食高盐食物
C.常吃新鲜蔬菜D.常食霉变食物
【答案】C
【解析】碳酸饮料中含有碳酸,经常喝碳酸饮料,会造成人体钙流失,对青少年的发育不好,故A不符合题意;常食高盐食物的危害主要体现在血压升高、加重肾脏负担、损害牙齿以及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故B不符合题意;新鲜的蔬菜中富含维生素,则常吃新鲜蔬菜可以补充维生素,提高免疫力,有益于青少年身体健康,故C符合题意;霉变的食物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素,不能食用,故D不符合题意。
61.(2024云南省卷,9)2024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A.践行“光盘行动”,节约粮食
B.垃圾分类回收,实现变废为宝
C.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D.工业废水灌溉农田,节约水资源
【答案】D
【解析】践行“光盘行动”,可以节约粮食,节约资源,A不符合题意;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B不符合题意;使用可降解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环境,C不符合题意;工业废水灌溉农田,会污染水源和土壤,应处理达标后排放,D符合题意。
62.(2024山西,14)据考古史料记载,我国劳动人民早在约3000年前就已经学会利用铁矿石冶炼铸铁,比欧洲各国领先1600多年。探索小组的同学们将铁矿石和冶炼产物的有关问题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完成了结构化的梳理和整合。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建筑业上,铁是制作 的原料。
(2)医药上,适当补充铁元素可预防的疾病是 。
(3)磁铁矿属于物质类别中的 。它的主要成分用化学式表示为 。
(4)在我国古代湿法炼铜中,铁的突出贡献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答案】
(1)钢筋
(2)贫血
(3)混合物 Fe3O4
(4)Fe + CuSO4 = FeSO4 + Cu
【解析】
(1)建筑业上,铁是制作钢筋的原料;
(2)医药上,适当补充铁元素可预防的疾病是贫血;
(3)磁铁矿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属于物质类别中的混合物;磁铁矿的主要成分用化学式表示为Fe3O4;
(4)在我国古代湿法炼铜中,铁的突出贡献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Fe + CuSO4 = FeSO4 + Cu。
世界之最2021年1月13日,全球第一辆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问世,它运用磁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原理。运行时速可达620公里每小时,这一发明,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速度。
高温超导的“高温”是-196℃左右的温度,是相对于-270℃至-240℃之间的温度而言的,不是我们传统认知里的“高温”。而超导就是超级导电。科学研究发现,当把超导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电阻会神奇消失,从而具有超级导电性。
液氮在磁悬浮列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在-196℃时通过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在运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由于液氮具有制冷作用,经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向轨道上喷射液氮后,可以降低轨道和车轮的温度,既能保持轨道的超导性。同时也能在列车底部形成气垫,使列车与轨道隔离,减少摩擦和空气产生的气动阻力,大大提高了运行速度。
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的运行不需要燃油,液氮的来源也比较丰富,有效地降低了运营成本。
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3期)专题0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3期)专题0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原卷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不属于氧气用途的是,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1期)专题0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1期)专题0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原卷版+解析),共17页。
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2期)专题0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2期)专题0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原卷版+解析),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