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中学、高邑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中学、高邑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型的重要时期。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应该说,从先秦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学习古诗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诗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现代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说:“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相反,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时代的文言文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
B.功利思想造成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但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须继承和发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C.现存的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这是唐诗受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D.阅读古人面对困境之作,不是为了体会其遭遇的困难和挫折,而是要学习其展现出来的自信和乐观的心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古诗文(词)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阅读古诗词,我们往往能从中学习到诗人的自信、乐观,能够感受到希望、未来以及阳光。
C.材料一引用顾随先生的观点,意在分析人们对学习古诗文产生误解的原因。
D.中国古典诗词依然热度不减,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依然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4.著名学者商伟认为,学习古诗文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好的现代人。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你校将举行“走进唐诗”推介活动,让你写一篇推介词。请依据材料二列出推介词的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白兰花
戴涛
我每次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
那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旧名“霞飞路”)上。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
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位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她的跟前放着一个竹子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面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几朵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
阿婆,这是什么花?
白兰花。
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
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
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
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子问男子:老公,这是什么花?这么香呀。
男子说:我也不知道。
于是他们蹲下来问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里面都有在街头叫卖,“白兰花”“白兰花”。这叫声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的脑子里转。
老妇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嗯,白兰花在这个城市被人喜欢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
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
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啦。
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可照她这样的卖法,一天又能挣几个钱?
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想打造一家能够体现上海这座城市文化风貌的酒店,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间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朋友听后说,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这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了,说这点小生意你也做。
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那么平静,说:这样好吗?
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
老妇人终于同意了。
明天您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
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
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
老妇人见我这样坚决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
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
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我先生走了以后,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
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
她沉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候,我看见妈妈穿的旗袍上总是别着一朵白兰花,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兰花。从我上小学到开始教书,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这个城市消失了,人们脚步匆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
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
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白兰花。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儿童,要比拿其他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要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这说明“我”对二十多年前邂逅老妇人卖白兰花一事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B.精心挑选、小心翼翼地把铁丝弯成钩子、为女青年轻轻地挂上白兰花……细致的描写勾勒出温馨的场景,这一场景令“我”深受感动。
C.老妇人对体型纤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兰花情有独钟,是因为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
D.老妇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和英勇的壮举,但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温暖、爱心,看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致力于细节描写,如“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的描写体现了老妇人对白兰花的细心呵护。
B.小说所写男女青年买花的情节既刻画了老妇人的形象,又为后文“我”找老妇人买白兰花作铺垫。
C.与《哦,香雪》的写作视角不同,本小说以“我”为视角,讲述了“我”的所见所感,增添了真实性。
D.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首写现在,然后叙述往事,这样安排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老妇人并非因生活拮据而卖花,小说结尾在揭开这一谜底之前,前文已作了铺垫,请简要分析。
9.茹志鹃的《百合花》被人们称为“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这篇小说也具有“散文化”“诗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芰①,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②,宗老将荐芰,屈建③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醯④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
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
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⑤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
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
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
【注】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签豆、脯醯:篷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两种器具,竹制为笠,木制为豆。脯醢,佐酒的菜肴。⑤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10.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父没而A不能读父B之书C母没而不能执D母之器E皆人子之情自F然也G岂待父母之H命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等到⋯⋯时候,与《种树郭橐驼传》“若不过焉则不及”中的“及”意思不同。
B.比,比照,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意思不同。
C.庶,众多,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中的“庶”意思不同。
D.趣,同“取”,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中的“趣”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建最终没有使用菱角祭祀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祭祀的典礼。
B.苏轼认为,曾子、孟僖子、管仲等人,临死时都是重视大义而不偏爱自己。
C.《礼记》中提到斋戒时要想着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苏轼认为这是在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
D.曾子卧病,他的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因此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2)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
14.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任选一人的观点加以解说。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家静①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②。
梦好夜归全蜀道,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蓝绶③还乡亦可夸。
况有雄图看悟主,莫伤孤宦向天涯。
注:①家静,蜀人。②犯斗槎,指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此处指远行所乘之舟。③蓝绶,系印纽的蓝色丝带,古代常用于等级较低的官吏身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春”交代送别时间;“犯斗槎”运用借代手法,点明家静及第后的出行方式,照应题目。
B.颔联运用想象手法,虚写家静能够在梦中连夜回到蜀道,间接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
C.颈联中的“白头”与“蓝绶”,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展现了家静年事已高、官职低微的形象。
D.全诗不见离别之伤,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劝勉,寓深沉的情感于朴实自然的语言之中。
16.本诗首联中的“客京华”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中的“客京华”在情感表达的作用上有何不同?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姜夔《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密在《陈情表》中通过列举乌鸦反哺的事例来恳请皇上答应自己将祖母奉养至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客至》中写诗人以简单的菜肴和陈年旧酿招待客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夜春雨过后,一支支竹笋,探头探脑地从地里冒出来,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世界。
我的家乡大竹县,以竹多竹大而闻名,被誉为“川东绿竹之乡”。白夹竹、楠竹、斑竹、水竹、慈竹、罗汉竹遍地可见,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全为竹环绕。
每当欣赏家乡的竹林美景时,我都仿佛嗅到了笋香,也总想起苏东坡①________的诗句:“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想不俗又不瘦,天天笋烧肉。”
那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二三月后,全家就开始吃了上顿愁下顿。为了熬过那段②________的日子,母亲经常带我去竹林中挖竹笋。每次走进竹林,望着鲜嫩的竹笋,我就像猎人见到猎物一般,拼命地刨啊、挖啊,要不了半天,我们就能满载而归。
有了这源源不断的竹笋,母亲每天都变着花样给我们做菜,什么竹笋煮面粉糊、竹笋煮土豆糊、竹笋煮野葛粉糊、竹笋煮野菜糊……再难吃的东西,有了鲜嫩的竹笋,就多了一种清香,还特别扛饿。就是靠着这些见雨就生的野竹笋,乡亲们挨过了那些饥荒年月。母亲将余下的竹笋晾晒成笋干,在没有新笋的季节,笋干也能为餐桌添一道美食。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框的部分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可改为“有了竹笋,母亲每天都变着花样给我们做菜”,二者语意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宇宙深处,存在着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天体,它的引力极其强大,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这就是黑洞。黑洞的形成源于恒星的演化。当一颗恒星燃尽了核燃料时,它会发生剧烈的引力坍缩。这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发生超新星爆炸,①________。
黑洞有一个特定的边界,穿过这个边界的物体将无法逃脱黑洞的引力。黑洞内部的一个密度无限大且物理规律暂时得不到合理解释的被称为奇点的点使得人们对黑洞充满了猜测和疑惑。
信息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即物质的信息不会被创造或销毁。然而当物质进入黑洞后,我们似乎失去了关于它的所有信息,这引发了科学家们之间的争议——黑洞是否②________。
1974年,霍金提出了一个有关黑洞辐射的理论,即霍金辐射。这个理论指出,黑洞并非完全黑暗,而是会发射一些微弱的辐射,这意味着黑洞会逐渐失去质量,并最终蒸发殆尽。霍金辐射为信息守恒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但科学家们仍在③________。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将文中画框的长句改写成五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有人提出要“以不变应万变”。然而,如何找到可以应对“万变”的“不变”,甚至这样的“不变”是否一定存在,都值得人们深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不是……,而是……”逻辑错误。材料二第4段中说的是“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原文是“不仅要……,更要……”。
故选D。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意在分析人们对学习古诗文产生误解的原因”错误。材料一第2段中引用顾随的观点,是为了论证作者提出的关于学习古诗文有很大好处的观点。
故选C。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论证的是“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A.强调的是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态度,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
B.强调了读诗的作用,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C.表达的是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
D.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
故选B。
4.答案:①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饱读诗书能开阔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品格修养。②饱读诗书能够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学习古诗文,能够让我们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成为一个有气质、有内涵、精神世界充实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结合“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可知,经典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饱读诗书能开阔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品格修养。
饱读诗书能够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结合“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可知,学习古诗文,能够让我们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成为一个有气质、有内涵、精神世界充实的人。
5.答案:①唐诗以其特点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有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②唐诗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唐诗兴盛的时代也极具魅力。③唐诗中的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我们能从中读出诗人的乐观心态,并学习这种自信乐观的心态。④虽然时代在发展,但唐诗中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关键句“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 178 亿,同比增长 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可知,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报告与数据,引出“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的观点。
结合第二段关键句“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第三段关键句“之所以大家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第四段关键句“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和第五段关键句“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可知,然后,以唐诗为例,从唐诗诗歌特点和其情感与精神价值给人以正面引导这两方面,来分析“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的原因。
结合第六段关键句“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
6.答案:C
解析:“对丈夫的思念和缅怀”错误,老妇人在述说她对白兰花的记忆和印象时,并未提及自己的丈夫。
7.答案:D
解析: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8.答案:①老妇人的声音、笑容特别优雅,这不像是街头摆摊者或一般市民所能有的:两个年轻人喜欢并且想要买白兰花,老妇人就送给他们。//或:“我”给老妇人带来了大生意,老妇人并不格外惊喜。②老妇人的家是市中心区域的老式洋房,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这暗示了老妇人的生活并不拮据。
解析:“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老妇人的声音、笑容特别优雅,这不像是街头摆摊者或一般市民所能有的。“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啦。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两个年轻人喜欢并且想要买白兰花,老妇人就送给他们,这说明老妇人卖花并不刻意赚钱。“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那么平静,说:这样好吗?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老妇人终于同意了”,“我”给老妇人带来了大生意,老妇人并不格外惊喜,经“我”劝说才同意,这说明老妇人卖花并不在意赚钱多少。“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老妇人的家是市中心区域的老式洋房,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这暗示了老妇人的生活并不拮据。
9.答案:①这篇小说不以曲折、复杂的情节取胜,只是叙述了一位老妇人卖花的平凡简单的故事。②这篇小说以“白兰花”为意象,“白兰花”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③这篇小说的语言虽然较为平淡,但抒情意味较为浓厚,表达含蓄。
解析:从情节看,小说三要素之一是情节,这篇小说只是叙述了一位老妇人卖花的平凡简单的故事,因为爱花,所以卖花,结尾表明老妇人卖花的原因,也是水到渠成,没有波澜,小说不以曲折、复杂的情节取胜从意象看,这篇小说以“白兰花”为意象,“白兰花”是“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这种花与众不同,淡雅,幽香,本身就充满诗意,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一如老妇人的形象。从语言看,这篇小说的语言较为平淡,但“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在每个房间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白兰花。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儿童,要比拿其他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等语言抒情意味较为浓厚,表达含蓄。
10.答案:CEG
解析:句意:父亲去世后不忍读他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使用她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与“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两句句式结构相同,句内不断开,其后CE处断开;“……也”表判断,且“岂”作疑问副词一般放在句首,因此在G处断开。
故选CEG。
11.答案:D
解析:D.“意思相同”错误。趣,同“取”。句意: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中的“趣”,乐趣。句意: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二者意思不同。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D.“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错,这是苏轼为反驳柳宗元而提出假设;如果柳宗元的话正确,曾元就是孝顺的,而非柳宗元认为。故选D。
13.答案:(1)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时,叫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2)天下人和后代就不会知道屈到的才德,而只听闻他的浅陋,子木难道忍心做这样的事吗?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一周年祭祀时,家臣将要供奉萎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家臣说:“这是您父亲托付的。”屈建说:“不能这样。我父亲执掌楚国的政事,他的法令记在百姓心中,收藏在王府里,对上可以比照先王,对下可以教导后人,即使没有楚国,诸侯各国也没有不称赞的。祭祀的法典上说:祭国君要用牛,祭大夫要用羊,祭士用小猪和狗,祭普通人要用烤鱼,竹笾木器里装的果干肉酱,则从国君到百姓都可以用。不进献珍贵奇特的东西,不陈列品类繁多的祭品。我父亲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于是不用菱角祭祀。
材料二:
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时,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到了一周年祭祀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君子说:“这样做虽然违背父命却符合正道。”唐朝柳宗元反对说:“屈建依照礼法的末节,忍心抛弃他父亲将死时的托付。而且《礼记》说‘在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子木撤掉菱角,哪里能够符合正道呢?”
柳宗元的认识太浅陋了。子木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难道不知道做子女的孝道,侍奉去世的长辈好像他们活着时一样吗?何况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的话,抛弃不用,这是人之常情能忍心做的事吗?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
曾子得病时,对孟敬子说君子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孟僖子临死时,让他的儿子向孔子学习礼。管仲病危时,劝齐桓公赶走三个宠臣。这几位君子的话,有的涉及掌管国家大事,有的劝诫他人在道德上勤苦追求,有的教诲自己的子孙,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但是都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现在楚国显赫盛大,若敖氏的德才在诸侯中闻名,身为上卿,临死时不存问百姓,却忧虑饮食,他太浅陋了呀。假如子木遵照父命,全国人都谈论这件事,史官记载这件事,天下人和后代就不会知道屈到的德才,而只听闻他的浅陋,子木难道忍心做这样的事吗?所以说: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
可是《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呀。曾晳喜欢吃羊枣,他死后曾子不忍心吃羊枣。父亲去世后不忍读他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使用她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现在用菱角作祭品这件事,如果由子女提出就合适,如果由他的父亲命令,就是浅陋了。难道可以因为饮食的原因,而造成父亲极大的浅陋吗!
曾子卧病,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曾子说:“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如果认为柳宗元的话是正确的,这样看来曾元是孝顺父母的儿子,曾子考虑礼法的末节而要求在病情危急时更换竹席,这就是很愚钝呀。
14.答案:示例一:柳宗元不认同屈建的做法,认为“屈建去芰”有违孝道,没有做到《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示例二:苏轼肯定了“屈建去芰”的做法,认为屈建是不想父亲担上临死时只考虑自己饮食的浅薄名声,这才不遵从父亲的遗愿。
解析:示例一:由原文“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可知,柳宗元不认同屈建的做法,认为“屈建去芰”有违孝道,没有做到《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
示例二:由原文“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可知,苏轼肯定了“屈建去芰”的做法,认为屈建是不想父亲担上临死时只考虑自己饮食的浅薄名声才不遵从父亲的遗愿。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说法错误,“梦回故乡”是因为离家太久。
故选B。
16.答案:①本诗的“客京华”突出了家静远离故乡多年、参加科举的艰难,与后文中举的风光形成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家静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②陆诗的“客京华”寄寓着诗人认为自己不应在京都作客沾染繁华的感叹,饱含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切体会,对宦海沉浮、壮志未酬的感伤,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几年来客居京华,生活艰难;终于春风及第,要乘舟远行。本诗的“客京华”突出了家静远离故乡多年、参加科举的艰难,与后文中举的风光形成对比,家静终于苦尽甘来,体现了诗人对家静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得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呢?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客京华”寄寓着诗人认为自己不应在京都作客沾染繁华的感叹,饱含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切体会,对宦海沉浮、壮志未酬的感伤,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17.答案:(1)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3)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18.答案:①脍炙人口;②青黄不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形容苏东坡的诗句流传广,可用: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②语境“每年二三月后“熬过”强调那段日子生活煎熬,可用:青黄不接。青黄不接:指庄稼还未成熟,陈粮已经吃完。也比喻新旧不能衔接或后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中断,接续不上。
19.答案:拟人。①“探头探脑”“好奇”“打量”等词语赋予竹笋以人的形态,显得生动形象,鲜活可爱。②这样写不仅展现了雨后竹笋纷纷破土而出的场景,也表现了作者对竹笋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探头探脑“好奇”“打量”等词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竹笋以人的形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竹笋的鲜活可爱的特点。
结合“一夜春雨过后,一支支竹笋探头探脑地从地里冒出来”,展现了雨后竹笋纷纷破土而出的场景,“探头探脑”“好奇“打量”等词语一般描写灵动的孩童,也表现了作者对竹笋的喜爱之情。
20.答案:①原句中“源源不断”修饰“竹笋”,表现了竹笋之多,上承前文“要不了半天,我们就能满载而归”,下接后文“母亲将余下的竹笋晾晒成笋干”,使文章内容更为连贯完整。②原句中列举了一系列用竹笋做的菜,使“母亲变着花样做菜”富有画面感,而且“土豆糊”“野菜糊”等也表明那个年代确实物资匮乏,更体现出竹笋的可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结合上文“要不了半天,我们就能满载而归”以及后文“母亲将余下的竹笋晾晒成笋干”,可知原句中用“源源不断”修饰“竹笋”,表现了竹笋之多,使前后呼应,文脉贯通,改句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原句“什么竹笋煮面粉糊、竹笋煮土豆糊、竹笋煮野葛粉糊、竹笋煮野菜糊...”列举了一系列用竹笋做的菜,使“母亲变着花样做菜”富有画面感,更具体生动,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而且列举的“土豆糊“野菜糊”等也表明那个年代确实物资匮乏,更体现出竹笋的可贵,使文章内涵更丰富。改句太平淡,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21.答案:①另一种是形成黑洞②违反了信息守恒定律(或“遵循了信息守恒定律”)③进一步探讨其真实性。
22.答案:黑洞内部存在一个点,它被称为奇点,其密度无限大,其物理规律暂时得不到合理解释,这使得人们对黑洞充满了猜测和疑惑。
23.答案:
以不变应万变,拥有“不变”的智慧
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拥有“不变”的智慧。
坚守使命,不变的是初心。
《荀子》中说:“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意在表明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但事物的本质或目的是不变的,这要求我们办事的时候处变不惊,在没有变化时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充分考虑事物的变化,应对千变万化的事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重要的是不离其宗,不忘初心,勇敢承担起时代的使命。
砥砺前行,不变的是责任。
“以不变应万变”,是说不要被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所迷惑,而应该拨开迷雾把握其本质与规律,这样才能真正应对外界的变化。当下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技术、资源、人才的争夺异常激烈,不可否认,这是个极速“变”的世界。时代青年要以不变的初心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去面对世界的发展变化,担负起时代责任,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业,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赓续坚守,不变的是精神。
“不变”并非故步自封、自我抛弃,而是我们应对巨变社会的一份强大力量,尽管时代快速变迁,但是“不变”才是制胜的法宝。万变不离其宗,宗是根本,唯有坚守“不变”,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我们要继承传统,传续菁华,于变化世界中坚守不变之物。踏上乡间的土地,感受到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抚摸长城的砖石,体会到祖先的智慧与坚韧;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认识到先贤志士的执着与智慧……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总有不变的事物,经住了时间的打磨,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就像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产生令人瞩目的历史性变化,而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不断传承赓续。
处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在这个注定不平凡的时代,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时代之“变”,否则会失去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我们新时代青年要坚守“不变”的智慧,同祖国一起面对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先人的智慧,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基因,都是祖先们给予的馈赠,它为我们打开新世纪变换迷局的金钥匙——让我们用这把“不变的钥匙”去打开世界的大门,去适应世界的变化,去助力华夏民族的腾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有人提出要“以不变应万变”。接着提出问题,如何找到可以应对“万变”的“不变”,甚至这样的“不变”是否一定存在。材料的关键词是“不变”,强调了“不变”的重要性。考生可以思考正因为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总会在“万变”中遇见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考生需要透过“变”的表象去抓住“不变”的内核,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由此看来,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深刻的变化,我们固然应该积极应变,但同时,也要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底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不能变;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不能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勤劳勇敢的品质不能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变;命运与共,和平友好的美德不能变;终身学习、勇于探索的求知态度不能变……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这变化的时代中,唯有初心不变,灵活应变,方得玉成。首先分析“不变”的初心:如列举李大钊、陈独秀、方志敏等例子论证时代在变,和平变为战争,初心不变,爱国的铁血丹心未曾变;接着论证时代在变,各国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初心不变,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事业发展的努力不变;我辈青年积极的态度不变,学习新知识,接触社会生活等,让自己的素养在变化中优化;结合时代变局与自身成长,意识到自身身份与责任不变等等。要注意,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写出“变”与“不变”的关系,同时与新时代结合,写出时代感。在行文过程中应从“国家未来主人”的视角,用长远的眼光与辩证的思维写出自己的思考。
立意:1.紧跟时代步伐,以不变应万变。
2.人间正道是“不变应万变”。
3.适时而行,初心不变。
4.与时俱进,莫忘坚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赵县中学、高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学情反馈考试(一)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