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优秀当堂检测题
展开1.锄地可防止土壤干旱的原理是( )
A.破坏土壤水分蒸发通道B.夯实土壤,堵塞水分蒸发通道
C.降低地下水水位D.提高土壤比热容,减少蒸发
2.锄地的最佳时机是( )
A.冬至B.夏季C.雨后D.秋收后
3.松土保墒这一农业技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松花江流域B.黄河流域C.长江流域D.珠江流域
【答案】1.A 2.C 3.B
【解析】1.锄地可切断地表的毛细管,防止土壤中的水分沿毛细管上升到地表面而蒸发,A正确;锄地不是夯实土壤,会使土壤疏松,B错误;锄地对地下水水位 影响较小,C错误;锄地可以保墒,提高土壤比热容,减小土壤温差的变化,可以保护作物越冬,不是防止土壤干旱的原理,D错误。故选A。
2.雨后,太阳光照强度大,土地表层非常板结,影响作物根系的通透性,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这个时候锄地可以土壤保持疏松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因此,雨后是锄地的最佳时期,C正确;冬至气温较低,作物和杂草生长非常缓慢,不是锄地的最佳时机,A错误;夏季气温高,这个时候锄地,土壤疏松后,会增大土壤水分的蒸发量,使土壤墒情下降,影响庄稼的生长发育,B错误;秋收后地里没有庄稼,不是锄地的最佳时机,D错误。故选C。
3. 我国最早出现的种植业位于黄河、长江流域,AD错误;长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丰富,农业用水充足,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C错误;黄河流域发展的是旱地耕作业,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在旱季,锄地可以尽量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使尽可能多的水分来满足作物蒸腾,B正确。故选B。
下图为吉林公主岭和湖南祁阳甲、乙两地土壤的基本数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表1
4.与甲地相比,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高,微生物分解速度慢B.成土母质中矿物质含量丰富
C.以常绿林为主,枯枝落叶少D.降水多,土壤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
5.两地进行土壤改良和养护的正确做法是( )
A.甲—土壤中掺入沙子,增加透气性B.乙—补充熟石灰,增施有机肥
C.甲—减少粮食种植面积,退耕还草D.乙—引淡水灌溉,抑制蒸发返盐
【答案】4.D 5.B
【解析】4.据材料可知,乙为湖南,气候湿热,生物循环快,微生物分解速度快,A错;乙地土壤矿物质含量比甲地少,B错;乙地是亚热带气候,植被以常绿林为主,枯枝落叶少,C错;乙地湿热,降水多,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更高,有机质含量少,D对;故选D。
5.甲地位于东北,土壤类型为黑土,掺入沙子,增加透气性主要是针对黏性重通气性差的的红壤,A错;林区减少粮食种植面积,退耕还草,不是土壤改良的方法,C错;乙地位于湖南,补充熟石灰,增施有机肥可以改良黏性重通气性差的的酸性红壤,B对;盐碱地的改良方法是引淡水灌溉,抑制蒸发返盐,D错;故选B。
中国古代先民非常擅常利用道俗直观的语言描述地理事物。曾用青、红、黄、白、需五色来描述我国东南西北中五个发位的土壤。其中以《齐民要术》为代表,根据农民的生产实践,将土壤分为弱土、重土、紧土、线土、肥土、将土、燥土、湿土、生土、熟土、寒土、屹本,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开发的影响,各地土壤也悄然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较符合“白,弱土,寒土”的省级行政区是( )
A.黑龙江B.青海C.内蒙古D.甘肃
7.在我国南方常见的燥红壤满足“红,燥土”的描述、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地貌B.光热条件C.水热条件D.农业耕作
8.针对东北地区常见土壤问题,合理的解决措施是( )
A.引淡淋盐B.少耕深松C.客土置换D.平整土地
【答案】6.B 7.C 8.B
【解析】6.青藏高原地区常年高寒,成土作用速度慢,有机质积累少;且常有冻土发育,符合题干描述的应是青藏地区的青海省。B正确。黑龙江、内蒙古是黑土,甘肃是黑土、黄土、白土均有,ACD错误。故选B。
7.南方地区由于降水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故土壤中的钾、钠、钙、镁积存少,而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红色。该成土过程与气候息息相关,水热条件是决定性因素。C正确。地形、光热、农业不是主导因素,ABD错误。故选C。
8.东北耕作区常见的土壤问题是黑土流失(水土流失)。引淡淋盐常用于盐碱化地区改良土壤。客土置换常见于土壤成分严重失衡或遭受严重污染区域。平整土地常用在因地表起伏大而遭受严重外力侵蚀的地区。少耕深松指翻耕频率少但耕作深,可提高土壤透水性透气性,适用于高强度耕作区,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东北黑土区为我国典型季节性冻土区,冻融循环发生时土壤孔隙水的相变过程会改变土壤结构及稳定性。科研人员采集黑龙江省克山县4种不同的土壤样品,选取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作为团聚体稳定性的评价指标,MWD值越大表明土壤团聚度越高,抗侵蚀能力越强。下图为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四种不同的土壤样品中含水量最少的是( )
A.aB.bC.cD.d
10.土壤趋于新的稳态出现在多少次冻融循环后( )
A.3次B.7次C.15次D.20次
【答案】9.A 10.B
【解析】9.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冻融循环发生时土壤孔隙水的相变过程会改变土壤结构及稳定性。非冻结条件下,土壤组成以矿物成分为主,冻结条件下,则以矿物和固态冰组成。随着土温的变化,土壤中的水分也会发生相变,进而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土壤含水率越大,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越大。图中四种土壤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不断减小,其中变化最小的是a,说明a土壤中含水分最少,多次冻融对它的影响最小,A正确。综上所述,排除BCD,选A。
10.根据图文材料可知,随着土温的变化,土壤中的水分也会发生相变,进而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图中四种土壤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不断减小。开始变化较大,在7次冻融循环后,减小幅度变小,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趋于稳定,土壤趋于新的稳态出现。B正确。综上所述,选B。
土壤有机质(SOM)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表为“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的湿地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黑河中游湿地0-10cm土层位于土壤剖面的( )A.有机层B.淋溶层
C.淀积层D.母质层
12.影响高草植被与低草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B.地形
C.生物量D.成土母质
【答案】11.A 12.C
【解析】11.由材料可知,黑河中游湿地高草植被和低草植被都是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由材料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故黑河中游湿地0-10cm土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有机层,A正确;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B错误;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位于土壤的较深处,C错误;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不含有机质,D错误。故选A。
12.表中信息表明,在同一深度条件下,高草植被条件下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材料信息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质多少有关,也与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质损失有关。与低草植被相比,高草植被植株高,生物量生产量大,补充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质多,因此高草植被条件下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因此生物量是影响两类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C正确;表中两种植被均位于我国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某地,气候、地形、成土母质等条件相似,这些条件既不影响有机质补充,而且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差异不大,因此不是影响两类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A、B、D。故选C。
2014年12月14~26日青海省玉树隆宝地区迎来首场降雪(下图)。16~18日出现降雪,19日降雪停止,隆宝地区气温达到最低值,随后积雪逐渐升华,26日积雪完全消失。下图示意隆宝地区深度10cm、20cm、30cm、40cm的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12月19日隆宝地区气温达到最低值的原因是( )
A.大气保温作用强B.下垫面反射率高
C.地表长波辐射多D.积雪升华吸热少
14.与其他深度相比,深度10cm土壤温度( )
A.降雪过程下降多B.融雪过程上升快
C.受雪深影响较大D.波动变化不明显
【答案】13.B 14.C
【解析】13.积需深度18日达到最大值,地面覆盖深厚积雪,下垫面反射率高,19日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累积量达最低值,地面辐射量达最低,气温最低,B正确;12月19日降雪减少, 云层薄,大气保温作用减弱,A错误; 较厚的积雪大大减少地表长波辐射,C错误;积雪抑制和减少土壤层向大气释放能量,且积雪升华过程中,吸收热量多,D错误。 故选B。
14.与其他深度相比,深度10cm土壤温度受雪深影响最大,雪深大时,抑制和减少土壤层向大气释放能量,土温高,反之土温低, C正确; 据图可知,深度10cm土壤温度在16~ 18日降水过程中温度变化较小,A错误; 19日后积雪升华过程中下降,B错误;由图可知,与其他深度相比,深度10cm土壤波动变化最明显,D错误。故选C。
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地表反射率的差异,获取我国某区域植被生长状况,从而了解数十年来该地植被生长季始期与末期的变化。下图示意该区域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该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是( )
A.落叶阔叶林B.针阔混交林
C.荒漠草原D.高山草甸
16.研究者发现该区域近十年来植被生长季的年际变化较大,若( )
A.春季气温偏低,生长季始期推迟B.夏季降水增多,生长季始期提前
C.秋季气温偏低,生长季末期推迟D.冬季降水增多,生长季末期推迟
17.该区域土壤突出特点是( )
A.含水量大B.碱性较强
C.富含有机质D.淋溶层厚度大
【答案】15.C 16.A 17.B
【解析】15.读图可知,该区域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降水较少,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故该地区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类型以荒漠草原为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荒漠草原的生长季始期在春季,生长季末期在秋季,当春季气温偏低,生长季始期会推迟,A正确;生长季始期在春季,当夏季降水增多,不会影响生长季始期,B错误;当秋季温度偏低时,生长季末期会提前,C错误;生长季末期在秋季,冬季降水增多,不会影响生长季末期,D错误;故选A。
17.由于该地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土壤碱性较强,B正确。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土壤含水量小;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含量少;降水少,土壤淋溶层厚度小。ACD错误。故选B。
耕排盐是我国东北平原治理盐碱地的重要手段。深耕是指用犁铧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表层的土壤覆下去的一种耕作方式。下图为“东北平原机械化深耕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深耕能治理盐碱化,主要是因为( )
A.减少了水分的蒸发B.降低了表土含盐量
C.加速了盐分的溶解D.降低了土壤潜水位
19.为促进有机质积累,东北深耕最宜选择的月份是( )
A.1月B.4月C.7月D.10月
20.深耕之后平整土地,可增强排盐效果。因为平整土地可( )
A.使水分均匀下渗B.加大地表径流量
C.增强土壤透气性D.降低地表反射率
【答案】18.B 19.D 20.A
【解析】18.翻耕既能疏松耕作层,切断土壤毛细管,又能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有效地控制土壤返盐,但没有直接治理盐碱化,A不符合题意;深耕深翻,把表层土壤中的盐分翻扣到耕层下边,把含盐较少的下层土壤翻耕到表面,缓解了表层的盐碱化,并能一定程度中和盐碱化,缓解了土壤盐碱化,B正确;C水分大量增多才会加速盐分溶解,深耕并没有导致盐分溶解,C错;深耕对地下水位没有影响,D错。故答案选择B。
19.深耕土壤的最佳时间是秋天收获果实和冬至之前的一到两个月。土地深翻的最佳季节在秋季。深翻一般在秋末冬初进行为佳。因为此时地上部分生长基本停止或趋于缓慢,这时耕地可以及时将地面的残茬和杂草翻入土中,促其腐烂成肥,增加有机质积累。故答案选择D。
20.平整土地可使水分下渗均匀,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状盐渍化,A正确;地表径流更多取决于降水和下渗关系,平整土地一定程度上增强水分下渗,径流减小,B错误;增强土壤透气性主要是疏松土壤,和平整土壤关系不大,C错;地表反射率和下垫面性质关系更大,平整土地未改变下垫面性质,D错。故答案选择A。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东北黑土耕地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出“秸秆富集深还”模式来应对黑土退化问题。该模式提倡将农作物分带种植,在耕作层底部和作物带间埋藏秸秆,以5年为周期,通过调整农作物.播种位置、填埋秸秆逐步覆盖整块田地。经过试验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农民对其了解较少,有所顾虑,该措施未普及推广。下图示意“秸秆富集深还”模式。
(1)说明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力不断下降的原因。
(2)评价采用“秸秆富集深还”模式对黑土土壤可能产生的影响。
【答案】(1)土地长期耕作,轮作休耕次数少,肥力下降;不合理的耕作,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有机质施用量土壤肥力下降;全球气候变暖,黑土有机质分解加快。
(2)有利:秸秆深还利于提高耕作层厚度;秸秆深还,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透水、蓄水保温能力;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使用量;带间填充,对农作物正常播种耕作影响小。不利:易发生病虫害,秸秆中的虫卵、带菌体等一些病虫害,还田后留在土壤里,病虫害直接发生或者越冬来年发生。
【分析】本题以东北地区的黑土退化为背景材料,涉及到黑土肥力下降、土壤修复与保护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及气候的影响,导致东北地区黑土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肥力不断下降”可知,由于人类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有机质的使用量较少,导致黑土肥力下降;长期连作,以及轮作休耕次数较少,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全球气候变暖会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加剧黑土肥力的下降。
(2)有利:秸秆深还,使耕作层变厚,有利于提高耕作层厚度;秸秆深还,改良土壤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土壤通气、透水、蓄水、保温能力;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的遗体,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在带间填充,对农作物的播种耕作影响较小。不利:随着秸秆还田也将原有的一些虫卵、带菌体等一些病虫害,还于田间,易发生病虫害;秸秆中一些病虫害还田后留在土壤里,病虫害直接发生或者越冬来年发生。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伊犁河谷位于我国天山山脉西部,北、东、南三面环山,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享有“塞外江南”的美誉。由于地形海拔的差异,水热分布不均,区内植被带呈垂直分布。伊犁河谷畜牧业发达,四季游牧,山麓地带的荒漠草原和草原作为冬季牧场,山腰的草甸草原是良好的春秋牧场和割草场,海拔2700m以上的高寒草甸是优良的夏季牧场。下图分别示意6—7月伊犁河谷南坡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变化和植被带的垂直分布。
(1)说出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分析低海拔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
(3)试为低海拔地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出可行性措施。
【答案】(1)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作物的根茎,还田的秸秆;土壤微生物;动物的遗体及分泌物、排泄物等。
(2)降水较少,植被较稀疏,地表植被覆盖较少;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快,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是牧民的冬季牧场,牛羊啃食地上草本植物,导致地表土壤有机质损失严重。
(3)退耕还草;划区轮牧;控制放牧规模;种植人工牧草;发展舍饲畜牧业等。
【分析】本题目以新疆伊犁河谷为背景材料,涉及土壤、有机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土壤有机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动物残体包括动物的遗体及分泌物、排泄物,植物残体包括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作物的根茎、还田的秸秆等。
(2)应该从自然(包括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和人为(指人类活动对地表植物的影响)两方面,同时结合有机质的来源和有机质的输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由于地形海拔的差异,水热分布不均,低海拔地形抬升不明显,降水较少,植被较稀疏,地表植被覆盖较少,是荒漠草原;低海拔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快,导致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低海拔冬季气温较高,山麓地带的荒漠草原和草原作为冬季牧场,牛羊啃食地上草本植物,导致地表土壤有机质损失严重。
(3)应针对导致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人为原因(主要指放牧)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低海拔地区可以退耕还草,增加有机质供应量;划区轮牧,及时恢复草场;因地制宜,控制放牧规模,避免过度放牧;种植人工牧草,人工和天然草场结合;发展舍饲畜牧业,减少对草场的破坏等。
地点
性质
有机质
(g/kg)
氮
(g/kg)
磷
(g/kg)
钾
(g/kg)
pH值
甲(公主岭)
22.8
1.40
1.39
22.1
7.6
乙(祁阳)
13.6
1.07
1.07
22.1
5.7
土层深度(cm)
土壤有机碳(g/kg)
高草植被
低草植被
0-10
14.8
10.35
10-20
11.93
8.23
20-40
8.25
6.44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一课一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随堂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