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版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信息类文本阅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5版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信息类文本阅读01
    2025版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信息类文本阅读02
    2025版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信息类文本阅读03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版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信息类文本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信息类文本阅读,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材料一 在2023年10月的一场科学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向观众展示了利用特殊材料实现的“隐身术”。只见工作人员手持一块面板,将其旋转90度后,褚院士的下半身“消失不见了”!褚院士表示:“未来,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将成为衣柜里的日常用品。”
    想知道隐身斗篷是如何隐身的,就要先了解人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光会在物体的表面发生反射,人眼看到了反射光,从而意识到这里有一个物体。如果物体的反射光与环境的反射光有很大差别,人们就能通过反射光进一步判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假如能够减小物体反射光与环境反射光之间的差别,或者使得观察者不能接收到反射光,那么这个物体就可以实现隐身。过去,研究者用摄像机加上显示屏来创造隐身效果,但它只能做到对某个方向隐身,而且需要耗费许多能量,实用性低。今天,超构材料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
    科学家把介质里微小的人工结构进行有序排列,从而改变了介质的宏观性质。这些经过人工排序的微结构组成的介质,就叫作超构材料。那么,超构材料是如何实现隐身的呢?办法是在材料表面制备纳米尺度的金属天线。当光照射到覆盖在物体上的超构材料时,会发生一种特殊的“折射”,使得所有方向入射的光完全在上述超构材料中无损耗地沿原方向继续传播,从而达到隐身效果。
    除隐身外,超构材料还可以将发散的光线会聚起来,无需介质承载就能在空气中成像。结合空间定位等交互控制技术,可实现人与空气中的影像直接交互。这样的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医院无接触式自助挂号机以及地铁自助售票终端上。患者或乘客看到悬浮在空气中的屏幕显示画面,直接在空气中点击,就能完成挂号或购票,而不需要触摸仪器。
    (取材于张兴华等的文章)
    材料二 从《西游记》中的隐身术到《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实现隐身一直是人类的梦想。狭义的隐身即无法被肉眼看见,而广义的隐身还包括无法被雷达、声呐等手段探测到。
    雷达探测主要依靠的是电磁波。2006年,科学家们利用超构材料,首次制造出在微波频率的电磁波隐身衣。虽然这件隐身衣在可见光波长下没有做到“隐身”,但是在特定的微波波长(3.5厘米)下却可以完美地把物体隐藏起来。2009年,针对可见光的隐身衣也被科学家开发出来,设计原理是通过特殊材料让本该照射到物体上的光线绕过物体并按原路传播。设计隐身衣有一个重要的实用原则,那就是越薄越好。科学家们于是又开发出了超薄光学隐身衣:通过把一层80纳米厚度的纳米天线覆盖在物体表面,将置于地面的物体掩饰为空无一物的平滑地面。不过,这层超薄纳米天线只能对特定波长的光(730纳米)起作用。
    声波和超声波也可以用来探测物体。相应的,声学隐身衣的研发也备受关注。为了使物体对声波的传播不产生影响,科学家设计了一种由16个同心环组成的声学装置,这些同心环可以引导声波绕过中心的物体实现声学隐身。声学隐身衣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前景,如潜艇的防声呐探测、隔音设施的设计等。
    最近的研究热点则是在流场中实现隐身。流场隐身衣追求把物体对流场的扰动降到最低,进而使外界无法从流场的变化中探测到物体。这种流场隐身衣2019年首次在多孔介质流场中实现,在水下航行器的隐身和水下减阻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取材于徐磊等的文章)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超构材料首先在电磁学和光学领域蓬勃发展。后来,有学者把超构材料的概念拓展到了声学、力学等领域。上述领域对超构材料的研究都基于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传播方式均由波动方程主导。研究和利用波动方程,即可设计出具有隐身功能的光学和声学超构材料。
    那么,能否将超构材料扩展到热学领域呢?热传导需要满足的是扩散方程,这与波动方程的物理机制迥异,也给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2008年,复旦大学黄吉平教授课题组首次利用变换热学理论设计出一类热超构材料,从理论上预言了实现热隐身的可能。此后,专家学者们不断制备出各种具有新奇热学性质的热超构材料,探索着实现热隐身的途径。2012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制备出真正意义上的“热隐身斗篷”,它能够实时引导背景热流避开物体,无论隐身区域温度如何变化,都不会对外界的温度分布产生丝毫影响。一旦“穿上”这件热隐身衣,在红外探测视角中就是完全隐身的,在雪地上是一片幽蓝,在火场中则是一团火焰,完美复现环境的红外特征。
    虽然超构材料在热学领域起步较晚,但扩散方程所描述的独特物理性质,让其具备了独特的发展优势。以光学超构材料为例,基于波动方程的光学变换理论在实现上需要考虑频率,而热超构材料则不存在频率问题,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在足够宽泛的边界条件中都可以表现良好,一旦实践投产,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将更加凸显。
    (取材于费志方、张鹏、侯融等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体反射光与环境反射光差别的大小,会影响人对物体的视觉判断。
    B.研究者用摄像机加上显示屏的方法,无法让物体做到全方位的隐身。
    C.超构材料能实现隐身,是因为它可以使入射光在传播时不发生损耗。
    D.凭借特殊的光学效果,超构材料可以应用于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
    2.下列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各种各样的隐身衣
    B.旷日持久的隐身衣研究
    C.隐身衣的发展前景
    D.隐身:从历史走向未来
    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超构材料在热学领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相对较晚。
    B.热隐身衣可使隐身区域温度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从而实现隐身。
    C.热超构材料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在生产生活中可取代光学超构材料。
    D.目前,超构材料在电磁学、光学、声学、热学等领域内均有所发展。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06年制造出的电磁波隐身衣,只能使物体在特定微波波长下实现隐身。
    B.2008年复旦大学黄吉平教授课题组首次证实了热超构材料的热隐身功能。
    C.2012年以前专家们制备的热超构材料还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热隐身。
    D.2019年实现的流场隐身衣可以使外界无法在特定流场变化中探测到物体。
    5.在阅读上面三则材料的过程中,有同学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⑤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语言简明。
    答: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京有一条古老的城市轴线,如脊梁一样,贯穿南北,两翼对称。梁思成先生把这种在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
    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代琼华岛离宫的基础上开始建造元朝的都城。先在积水潭东北岸设置中心台,再由中心台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作为全城的中轴线。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扩建外罗城,修建永定门。至此,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千米全部竣工。
    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思想在城市建筑上的反映,是古都北京的文化脊梁。“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中国自古有北极崇拜的居中观,明代北京城扩展南城之后,紫禁城处于全城居中靠北的位置,符合“坐北朝南”“南面而王”的理念。“象天法地”,将都城位置与天象中的北辰相对,中轴线及两侧建筑群的排布以星辰排布为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信仰。“左祖右社”,宫殿的左边(东)是皇家太庙,右边(西)是社稷坛,这体现了古代礼制中重祖先、敬土地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中轴线的重心由紫禁城南移至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成为核心。在皇家祭祖的太庙以南200米建造了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现合并组建为国家博物馆),蕴含着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的深意;在社稷坛以南200米建造了人民大会堂,这里是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的地方,如此规划寓意深刻。
    进入本世纪,中轴线逐渐延伸,在北延长线上集中建造了一批规模宏大的体育设施,“鸟巢”和“水立方”分列于中轴线北端的两侧,也形成了对称的格局。随着中轴线北延南伸的逐步实现,以及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脚步渐近,历经风雨的北京中轴线,正像承载着它的这座城,焕发新的生机。
    (取材于谭烈飞、张馨予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3年1月28日,《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实施。该文件以“突出遗产价值、突出整体保护、坚持有效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对北京中轴线及周边环境实施全要素、全过程保护,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在妥善保护前提下,通过创新手段合理利用,充分展示、发挥遗产价值,使历史文化在与现代生活融合中葆有勃勃生机。
    先农坛神厨建筑群内的宰牲亭院落是明清两代祭祀时加工牺牲的场所,其独特的重檐悬山顶结构被古建专家称为“明代官式建筑的孤例”。2023年7月,宰牲亭院落首次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来这里拍照“打卡”。附近的老街坊刘先生为络绎不绝的观众当起了“讲解员”,谈起这里的建筑特色和古代祭祀的流程,他如数家珍。
    数字科技也为中轴线焕发生机提供了无限可能。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辉煌中轴”。展览借助数字多媒体技术,将壮美的北京中轴线“搬进”了博物馆,营造出古今相通、虚实交织的沉浸式中轴线文化体验空间。观众时而化身古人置身宇宙星空,天上北极星渐渐幻化为地上元大都中心台;时而聆听悠扬的古乐,欣赏古画晕染出的历史上的北京中轴线;随着北京钟楼的一声钟响,观众又进入当下,在老北京胡同的鸽哨、吆喝声中,感受北京中轴线的市井烟火气。
    2023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延续“传承中轴文脉,传播古都文化”主题,设置创意中轴、数字中轴等五大赛道,在2022年大赛基础上,增加了以北京中轴线为题材的音乐创作、文学创作、服装服饰设计等板块,旨在多角度、立体化挖掘中轴线的文化魅力。大赛激发了全民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热情,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个性化创意的结合。
    (取材于刘海红、张璐、李祺瑶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思成称贯穿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群的线为中轴线。
    B.元朝都城中轴线上有琼华岛、积水潭、永定门等。
    C.将都城位置与北辰相对,符合“南面而王”理念。
    D.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的位置关于中轴线对称。
    2.根据材料二,下列做法不符合《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原则的一项是( )
    A.启动钟鼓楼的文物修缮和展示提升工程。
    B.实施正阳门箭楼景观周边环境整治项目。
    C.加大老城区的住户腾退和街区改造力度。
    D.策划北京中轴线周末亲子公益徒步活动。
    3.材料二提到的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设置了主题为“我在中轴线上”的展项。根据材料一,下列展品不适合在该展项展出的一项是( )
    A.绘有北京鼓楼雨燕的明信片
    B.卢沟桥“为狮驾到”冰箱贴
    C.1979年人民大会堂春节联欢会入场券
    D.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焰火的照片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安门西边的中山公园原是社稷坛,曾是皇家祭祀祖先的地方。
    B.坚持有效利用的原则有利于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C.先农坛扩大开放区域,能够更好地展示、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
    D.以中轴线为题材的创作比赛,能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
    5.学校举办主题为“传承·创新”的文化论坛,准备演讲的同学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⑤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
    “辉煌中轴”特展用数字科技将中轴线“搬进”了博物馆答: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0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启发掘。创新的考古发掘研究模式,给三星堆研究带来了巨大收获。
    在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四个巨大的考古方舱最引人注目。它们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罩住,来自不同科研单位的专业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发掘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文物在地下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出土后周围环境发生巨变,如果保护不及时,会造成毁灭性伤害,如彩绘变色、有机物碳化等。如今,这种由多学科专家设计建造的密闭的考古发掘舱,可以严格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避免外界尘土、细菌等污染因素的干扰,为出土文物提供及时有效的现场保护。
    野外工作结束后,出土文物的室内整理、保护和修复成为重点工作。三星堆的文物出土时脆度较高,采用传统的实物拼对的方式修复容易造成伤害。文保团队采用了三维模型数字拼接的方式:对文物进行全方位扫描,建立三维模型;利用AI技术提取碎片的几何特征信息,计算彼此的匹配度;分析受力数据,验证不同拼接组合的可能性……无需触碰实物,研究人员可以在数字空间进行模拟拼对和复原,充分验证各种可行性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修复过程中对文物的伤害。
    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的形成年代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研究团队经过研究,初步判断三星堆的几个祭祀坑形成于商代晚期,形成时间大致相当。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团队首次深入揭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丝织品的组织结构和织造工艺之谜。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团队研发出了适用饱水糟朽象牙文物的保护材料及相关保护工艺,实现了考古出土饱水糟朽象牙整根完整保护“零的突破”……众多考古学难题,正在各方研究团队的努力下,一一被攻克。
    (取材于李凯旋、童芳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为了让观众们更好地了解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根据文物和考古工作特色,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在展陈上落实了很多有创意的设计。如“世纪逐梦”展区的“方舱考古”展项,就采用最新的裸眼3D技术将考古方舱“还原”到展厅里,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场景,切实感受考古工作联结古今的巨大魅力。
    三星堆文物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三星堆文明的神秘色彩,为媒体讲述三星堆故事和宣传三星堆文化提供了诸多创意灵感。由四川日报全媒体发起的,数十家媒体和博物馆官方微博参与的“全国文物大battle”活动,邀请全国各博物馆进行一场文物考古大比拼,让三星堆与全国的考古遗址展开联动,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图片,展示了三星堆代表文物的全貌和细节,并配以贴近时代的阐释话语:“三星堆考古挖出‘愤怒的小鸟’同款猪?”“‘青铜大立人’手中举着‘自拍杆’?”……诸多媒体从现代流行文化的视角,将文物形象转化为生动鲜活的符号,让馆藏文物成为激活观众想象的载体,让古老的文物和文化在当代人心中生根发芽。
    (取材于操慧、郑秋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2023年12月15日,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开幕。四川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项目“琳琅满目的祭祀遗存——古蜀荣光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入选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
    三星堆出土的以金杖、金面具、金面罩为代表的金器,在东方农耕文明史中极为独特。三星堆出土的数量惊人的象牙、集中埋藏的海贝,在世界青铜文明史上十分罕见。三星堆出土的为数众多的青铜器,如造型奇特的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青铜神坛、青铜大立人和各种神灵动物等,也独具风格,展现了古蜀国文明的独特风味。这些具有强烈祭祀背景的青铜器物,组合成了祭祀礼仪背景,仿佛能带领人们走进古蜀国神秘的祭祀仪式。三星堆考古以实物遗存勾勒出了意涵深厚的古蜀文明风貌。
    三星堆还有一类青铜器,则可视为中原商文化青铜器向长江上游的扩展。如尊、罍、盘等青铜容器,器型和中原殷商时期的同类器型基本相似,其肩部出现的牛、虎、龙形装饰,与湖南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的造型非常相似。学者曾经提出一个文化传播路线设想:“以中原为中心的商文化先向南推进,经淮至江,越过洞庭湖,同时溯江穿入蜀地。这很可能是商文化通往成都平原的一条主要途径。”考古研究还发现,三星堆文化广泛吸收了来自黄河流域夏商文明的青铜铸造技术、礼器制度、纹样审美和用玉传统。同时,三星堆文化中来自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玉锥形器,来自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的灰白陶器、筑墙技术和稻作技术等,都反映出古蜀文明与这些地区古代文明的深刻联系。三星堆考古以实物遗存解释了中华文明探源的诸多重要问题。
    (取材于霍巍、雷雨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土文物的拼对复原在考古学中属于野外工作范畴。
    B.AI技术的运用,解决了文物出土时脆度较高的问题。
    C.三星堆出土的丝织品的某些织造工艺已被研究解密。
    D.2020年之前,科研团队无法完成象牙文物保护工作。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星堆遗址重启发掘之前,其祭祀坑的形成年代是没有明确结论的。
    B.数字技术被应用到三星堆出土文物的整理、保护、修复与展陈设计中。
    C.三星堆文明的神秘色彩,是讲好三星堆故事的创意灵感的来源之一。
    D.媒体将现代文化事物转化为鲜活的符号,创造了三星堆宣传新方式。
    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星堆出土的多种金器、数量惊人的象牙在相关考古史中都极具独特性。
    B.学者提出的文化传播路线,证明了中原商文化青铜器曾向长江上游扩展。
    C.夏商文明对古蜀文明的影响,在三星堆出土器物的某些纹样上有所体现。
    D.从三星堆考古发掘的玉器、墙体遗址中能看到长江流域相关文化的印记。
    4.下面是一段科普短视频中的解说词。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嗨,大家好!我是三星堆的青铜器“铜铜”。①原本,我埋在深深的土里,一直害怕外面的环境可能会让我“毁容”。②但我被挖掘出来后竟然没事,原来是一个叫“考古方舱”的大家伙保护了我。快来三星堆找我吧!③你可以来到位于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考古方舱,走进考古现场,亲自把我从土里带出来。现在天天能看见大家,我很开心。我还看到很多媒体关于我的有趣报道。④比如,我本来与三星堆神秘的祭祀仪式有关,媒体却说我举着“自拍杆”。我的故事可多了,以后我会慢慢讲给你听。
    A.①B.②
    C.③D.④
    5.你作为学校考古研学小组成员,计划撰写“从三星堆考古看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特色”研究报告。阅读了以上三则材料,你能够提取出哪些观点以开展研究?请简要概括。
    答: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极其微小的基本粒子。中微子在宇宙中的数量极多,约占所有物质粒子的一半,在微观粒子物理和宏观宇宙起源及演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微子仅参与弱相互作用,可以说是来无影去无踪,只有通过超大体积和超级灵敏的粒子探测器,才可能被捕捉到,堪称“幽灵粒子”。中微子是人类迄今了解最少的一种基本粒子,还有诸多未解的谜题亟待研究。对这些未知问题的研究,将完善我们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认识,引领我们突破现有的理论体系,踏入新物理世界的大门。
    进入21世纪,中微子研究蓬勃发展,不仅成为粒子物理的重要分支,还扩展到天文学、地球物理等多个学科,形成了新兴的“中微子科学”。同时,中微子实验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包括发现三种中微子、发现中微子振荡等。
    中微子振荡是指中微子会在电子中微子、缪中微子和陶中微子这三种形态之间转换,具体表现为中微子能够在飞行中从一种形态转变成另外一种。中微子振荡原则上应该有三种模式,其中两种在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相继被发现或证实,而第三种振荡模式一直未被发现,甚至有理论预言其根本不存在,这引发了全球科学家的进一步探索。
    2003年,我国科学家提出设想,利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产生的大量中微子来寻找第三种振荡模式。2007年10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动工建设,4年后实验站点全部投入运行。2012年3月,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并测得其振荡几率为9.2%,误差为1.7%,无振荡的可能性仅为千万分之一。这一实验结果远远超出了科研团队的期待值,为后续研究中微子质量奠定了基础,对研究物质本原、宇宙起源和理解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高能物理界引起强烈反响。该实验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还获得了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20年12月,设定的实验目标已经实现,运行了9年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式退役。退役时,该实验已将中微子振荡振幅的测量精度从20%提高到3.4%。大亚湾实验装置的退役并不意味着我国中微子研究的停止,一个更为先进、规模更大的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正在建设中。
    (取材于曹俊、董有逸、项天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位于广东江门市开平附近,于2015年开始建设。通过测量来自广东阳江和台山两处核电站的中微子,此项实验可以测定中微子质量顺序,同时开展对各类中微子、暗物质间接探测等前沿领域的研究。
    开平距广东阳江和台山两处核电站的距离均为53公里左右,与最佳实验站址的理论区域吻合。核反应堆是地球上产生中微子最集中的区域,阳江和台山两大反应堆全面建成后总功率居世界第一,可提供双倍的实验样本。实验装置距离其正上方的山顶有700米距离,如此厚度的山体和岩层相当于过滤器,可使宇宙射线的强度大幅降低,让实验团队能够得到纯净的中微子信号。可以说,开平是目前全球最适合做中微子实验的地方。
    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的主体是一个有效质量为2万吨、直径35.4米的球形有机玻璃容器,是世界上能量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液体闪烁体中微子探测器。探测器的厚度仅120毫米,虽然“薄如蛋壳”,却有着极强的坚固性。科研人员采用了本体粘接工艺,让263块玻璃板浑然一体,完全看不出拼接痕迹。有机玻璃球内部将灌装2万吨液体闪烁体,用于捕捉中微子发出的光。玻璃容器外设有直径为41.1米的低放射性不锈钢网架,这是国内最大的单体不锈钢结构。整个网架在安装过程中不允许使用焊接技术,12万套高强度螺栓铆接全靠人工完成,建造难度极大。网架上安装了约4.5万只光电倍增管,这些椭圆形的“黄金瞳”可以将中微子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放大1000万倍后形成电子脉冲,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数据。光电倍增管此前只有日本企业能生产,为了完成此项实验,国内多家企业和研究所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探测效率最高的光电倍增管,为实验项目建设助力。有机玻璃容器和不锈钢网架结构整体称为中心探测器,浸泡在直径43.5米、装有3.5万吨高纯水的圆柱形水池中。
    江门中微子实验预计于2024年4月启动,将对当前多个领域的问题做出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对地球物理、天体物理乃至宇宙学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在有关宇宙演化的系列未解之谜里,中微子研究可能成为突破口,给基础研究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此项实验还有一个极富想象力的用途。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航天员在距离地球百亿公里之遥的太阳系外,还能清楚地接收到从家里传来的信号。相信那时的人们一定会想起,今天我们在地下700米深处所付出的努力。
    (取材于王贻芳、王婧、吴月辉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微子不带电、质量微小,不参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B.中微子被称为“幽灵粒子”,是因为它很难被察觉到。
    C.发现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的难度极大。
    D.发现三种中微子先于发现中微子振荡。
    2.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江门中微子实验选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平市的地理位置处于实验站址距核电站的最佳理论范围之内。
    B.开平与阳江、台山两处核电站在位置上形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C.广东阳江和台山的两处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数量均居世界首位。
    D.厚达700米的山体和岩层的过滤作用可保证中微子信号的纯净。
    3.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容玻璃容器“薄如蛋壳”是相对而言,其厚度的绝对值并不低。
    B.从“黄金瞳”的比喻中可以大略推测出光电倍增管的颜色和形状。
    C.国产光电倍增管的产品质量已全面超越日本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
    D.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的整体形态就像一只圆桶中浸泡着一个西瓜。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处实验都依靠核电站产生的大量中微子来开展基础研究。
    B.大亚湾实验的研究成果可为江门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C.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的规模更大,其研究前景也更为广阔。
    D.两处实验都具有多元研究目标,均已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5.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无疑是一项“超级工程”。请联系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建设这一“超级工程”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答:


    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不少传播学者认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在这方面,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例如,林雄二郎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另一位学者中野收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的束缚,追求信息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取材于郭庆光的著作)
    材料二 今天,人们在几乎各种公众场合——火车上、饭店里、街道上——那种常见的、不自觉使用手机的现象,表明了人们对传媒亲密感所具有的文化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革。
    手机能够使人们无视城市环境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有别的特定秩序,它打破了场所的不可更改性,在保持个人私密空间完整性的同时,极力地向外扩张自己的领域,实现对公共空间的“殖民”。比如在音乐会现场、歌舞剧院等公共场所接打电话就是明显的通过手机把私人空间强行带入要求保持静谧的公共空间的例子。另外,乘坐拥挤、嘈杂的火车、地铁和公共汽车上下班的人群经常使用手机为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一些个人空间。常常可以看到身处闹市的男男女女(以青年人居多),或戴着音乐手机的耳机,摇头晃脑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或飞快地操纵着手机按键,在手机的游戏世界里恣意纵横,现实世界里的人和物,他们的喜怒哀乐、各种嘈杂的真实的声音一概被手机屏蔽在身外。这样,手机使我们可以从喧闹和争吵的现实世界躲入一种“第二世界”,既与每个人为邻又与每个人分开的世界。手机把人装在一个自我包围、自我设置的气泡中穿过城市。
    (取材于王萍的文章)
    材料三 网络媒介由人创造产生,网络作为人的劳动成果脱离人之后,转而成为指导、限制甚至“奴役”人的异己力量。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异化现象。
    如今,异化问题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用来描述人的本质的丧失,人的主体的消亡,人的性灵的沉沦。在网络时代,网络作为人的劳动成果,反过来成为指导、限制甚至“奴役”人本身的力量,这是异化问题在网络时代的新表征。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马克思说的好,“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所谓异化,实质就是非人化。
    此外,网络汇集了海量庞杂繁复的信息,在这一大熔炉中,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并存。网络又是一个新媒介,相关管制建设滞后欠缺,“把关人”严重缺位。这就使得大量低级趣味、不健康的信息有机可乘。而网民中青少年占很大比例,他们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往往被各种色情、暴力、虚假等低俗信息侵蚀,致使其信仰缺失,并对其世界观与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长时间接触网络也会对受众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运动过少引起的免疫力下降或肥胖,视觉疲劳引起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或生物钟紊乱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诱发种种疾患。
    (取材于梁培培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关于媒介改变人的途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介的内容B.媒介的使用
    C.媒介工具环境D.社会互动环境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人”“容器人”诞生于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
    B.印刷媒介环境比电视媒介环境培养的人更缺乏感性。
    C.“容器人”反对一切来自权威的和外部强加的认知。
    D.“容器人”的行为像电视画面一样,追求空间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媒介依存症”的特点,对材料二中用手机躲入“第二世界”的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沉湎于手机媒介B.回避与现实社会互动
    C.带有自闭症倾向D.保持人际关系的距离
    4.根据材料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异化现象的一项是( )
    A.通过微信视频与异地的亲人沟通近况。
    B.遇到作业难题就使用搜题APP查答案。
    C.如果手机没有wifi或没电就焦躁不安。
    D.浏览、分享、转载不健康的网页或信息。
    5.手机集多种媒介技术为一体,既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又可以用来看电视、上网等。依据以上三则材料,概述如何理性使用手机。
    答:


    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将“意”和“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在艺术欣赏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作品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取材于雷江红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首先在于它含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人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要经过情感的过滤,是情中景。艺术家抓住了自然形象中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来创造意境,所以意境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意境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还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时,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一种创造。“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技巧的创造,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如果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正是这种创造使得意境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意境中的含蓄,给人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境中那能够唤起人的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感人的力量。
    (取材于杨辛、甘霖的《美学原理》)
    材料三 意象是关于美的本体形态的指称。审美主体对自然物象、社会事象和艺术品等的鉴赏,以意象的创构为旨归。陆时雍说:“诗之可观者,意象之间而已。”把意象看成诗歌可观的风采。罗庸则将其推及一切艺术,认为:“意象是一切艺术的根源,没有意象就没有艺术。”在文艺创作中,艺术家的感发在意象创构中起着主导作用。意象中的象,既包括艺术家感官所感受到的物象和事象,也包括艺术家的拟象。意与象交融为一,正是艺术家的情意与艺术家所体悟的物象、事象和拟象的浑然一体。
    审美主体通过意象建构的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就是意境。境在审美对象中通过“象”得以呈现,经由审美主体基于感性又不滞于感性的超感性体悟在心中成就意境。境既有疆域、界限的意思,也有层次的意思。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并在意象所依托的时空中得以体现。意境中的形象包含着真情实感,创作者情真意切,方能创构真境界。
    总而言之,意境是意象的境界,是审美主体在欣赏中由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所创构的整体效果。艺术家通过情景交融创构了意象,而意境则是意象或意象群作为具体感性形态在特定时空氛围中所呈现的整体效果。意境以意象的具体感性形态为基础,乃是艺术家即心即境、即象即境的产物。意境侧重于意象内在的度,是对其抽象特质的指称,从而有力地拓展了意象范畴。(取材于朱志荣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意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的作用与地位体现在文艺创作中,也体现在文学鉴赏中。
    B.早在晋代,挚虞就提出了“意象”这一概念,可见它出现得很早。
    C.“意象”先是哲学、文化概念,后演变到了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
    D.“意象”不是那种一般意义的具体形象,而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
    2.根据材料二,下列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经过情感的过滤的景物不能成为意境中的景物。
    B.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所以自然是它的根本特性。
    C.意境创造中,只要有思想感情,自然会有笔墨技巧。
    D.意境的高低,关键在字数的多少,字数少则意境高。
    3.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或词句中不能体现“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三中,罗庸认为意象是“一切艺术”的根源,可见材料一从文学评论角度来谈意象有些狭窄。
    B.材料三中谈到的“拟象”可以理解为材料一中所说的艺术家们营构审美意象过程中的“胸中竹”。
    C.材料三中所说的意境中的形象所包含的“真情实感”与材料二里形象中寄托的艺术家的感情暗合。
    D.材料三中谈到的意境是“即心即境、即象即境”的产物,印证了材料二中运用技巧创造意境之说。
    5.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地说明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这句诗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的原因。
    答:


    课时作业11 信息类文本阅读
    一、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①传播方式由波动方程主导 ②引导光线绕过物体并按原路传播 ③引导背景热流避开物体 ④无法被声呐探测到 ⑤在红外探测视角中完全隐身
    二、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示例:①时代新韵 ②文化的脊梁 ③新手段 ④中轴线贯穿北京城南北,两翼对称 ⑤在社稷坛南建造人民大会堂,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也可以举国旗杆、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等例子,并阐释其内涵。)
    三、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①创新了考古发掘研究模式,多个研究团队、多学科合作,攻克考古难题,推进考古学发展。②展馆和媒体运用先进技术,以现代文化视角讲好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让考古更贴近群众,更好地宣传中华文化。③考古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实物遗存反映出古蜀文明与多地区古代文明有深刻联系,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见证。
    四、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有利于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开创物理理论新体系,推动多领域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达成和应用。有利于促进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推动关键部件的研发生产。提升在复杂工程中解决挑战性问题的设计和建设能力。
    五、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示例:①减少手机依赖(避免过度沉湎于手机而不能自拔),加强与现实社会互动(不借手机屏蔽现实世界/不从现实世界躲入手机“第二世界”)。(材料一、二)
    ②客观分析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选择的依据而不是依赖手机网络。(材料一)
    ③不在要求保持静谧的公共空间使用手机接打电话。(材料二)
    ④能够识别/判断手机中的不良信息,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不浏览、分享、转载不健康网页或信息)。(材料三)
    ⑤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长。(材料三)
    六、
    1.解析:挚虞并没有提出“意象”这一概念,他是只将“意”和“象”这两者分着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人,而南朝梁代的刘勰才是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的人。
    答案:B
    2.解析:B项,意境中的形象虽然来自自然,但又能超脱自然,它从属于表现情感,所以说“自然是它的根本特性”错。C项,思想感情与笔墨技巧之间不存在这种条件关系。D项,虽有“意则期多,字惟求少”之说,但字数的多少不是评判意境高低的标准,至少不能说“关键在”,字数少而意境低甚至无意境的文字也是有的。
    答案:A
    3.解析:A项主要是客观地叙述了主、客的行踪及状态,虽隐含着一定的“意”,但缺少“象”,不能体现“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答案:A
    4.解析:A项,材料一中不只是从文学评论角度谈意象,也包括从文学创作角度谈意象,而该选项却说“材料一从文学评论角度来谈意象”,这是该选项的第一个错误点;再有,材料一主要是从文学创作及鉴赏角度切入来谈意象的,这是作者对谈该问题的角度的选择,与材料三中谈到的罗庸将意象推及到一切艺术不在同一个出发点上,不顾出发点的不同而随意地将二者放在一起谈论是该选项的第二个错误点。B项,据材料三中将“物象”“事象”“拟象”并列地提出,及前面的“主体所体悟的”这一修饰语来看,这里的“拟象”应指材料一中的“眼中竹”,而不是“胸中竹”。D项,材料三中谈“即心即境、即象即境”是在表明心、象、境之间的关系,而材料二中谈到的运用技巧创造意境是在说创造意境需要语言技巧,二者并无关联。
    答案:C
    5.答案:这句诗中,诗人营构了急疾的风、高远的天、哀切的猿啸声等能唤起读者审美感受的意象,读者在欣赏这句诗时通过这些密集的意象建构了一个满含真情的意境,这意境中包含着风、天、猿啸等生动形象的情中景,寄托着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是诗人用三个紧凑的主谓短语组合起来的艺术创造,含蓄而意蕴丰富,所以这句诗能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相关试卷

    2025届高中语文统编版全程复习构想检测课时作业11信息类文本阅读(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语文统编版全程复习构想检测课时作业11信息类文本阅读(Word版附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11):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11),共18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11非连续性信息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11非连续性信息类文本阅读,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5版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信息类文本阅读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