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一模]江苏省海门区2024年九年级考试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060251/0-172345927611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一模]江苏省海门区2024年九年级考试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060251/0-172345927617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一模]江苏省海门区2024年九年级考试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060251/0-172345927620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一模]江苏省海门区2024年九年级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化学][一模]江苏省海门区2024年九年级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6页。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
3.答案必须按要求填涂、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一律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
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下许多精美文物。下列文物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
A. 商周青铜器B. 唐代丝绸C. 宋代陶瓷 D. 清代玉器
【答案】A
【解析】
【详解】A、商周青铜器由青铜合金制造,属于金属材料,符合题意;
B、唐代丝绸是由蚕丝制成,蚕丝是天然材料,不符合题意;
C、宋代陶瓷是由陶瓷制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D、清代玉器由玉制成,玉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分类学习是化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下列物质分类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氧化物:干冰B. 氮肥;尿素
C. 酸:高锰酸钾D. 混合物:大理石
【答案】C
【解析】
【详解】A、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是由C、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尿素含N、P、K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是由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符合题意;
D、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及氧气的相关性质实验”涉及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B. 收集氧气
C. 氧气的检验D. 熄灭酒精灯
【答案】B
【解析】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正确;
B、氧气密度小于水,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水应从下方导管排出,则氧气应从短管进入万能瓶,故错误;
C、检验氧气应使用带火星的木条,将木条伸入集气瓶,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内的气体是氧气,故正确;
D、熄灭酒精灯时,应该使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故正确。
故选B。
4.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N2是无色气体,可用作保护气体
B. 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铅笔芯
C. 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工业炼铁
D. 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可作干燥剂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与氮气是无色气体无关,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
B、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极,石墨质软且具有深灰色金属光泽,可用作铅笔芯,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
C、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工业炼铁,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符合题意;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下列小题.
2022年《人民日报》报道了曾杰教授团队“利用CO2和H2O制葡萄糖”使中国在转化CO2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其核心步骤为:1.CO2通电还原成CO;2.CO和H2O催化合成乙酸(CH3COOH);3.酵母细菌将乙酸发酵产生葡萄糖(C12H22O6)。
5.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H3COOH、C12H22O6为有机物
B. CH3COOH、C12H22O6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C. 乙酸(CH3COOH)中的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是6:1
D. 该研究为实现“零碳排放”指明了方向
6. 步骤2中CO和H2O催化合成乙酸(CH3COOH),其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中CO和O2的质量比为7:4
B. 该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的数目均保持不变
C. 反应后催化剂质量增加
D.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H2OO2+CH3COOH
【答案】5. B 6. A
【解析】
【5题详解】A、CH3COOH、C12H22O6均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A说法正确;
B、CH3COOH、C12H22O6的组成元素相同(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化学性质不相同,故B说法错误;
C、乙酸(CH3COOH)中的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是(12×2):(4×1)=6:1,故C说法正确;
D、该研究将二氧化碳转化成葡萄糖,为“零碳排放”指明了方向,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6题详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是由一氧化碳和水在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A、该反应中CO和O2的质量比为(28×2 ):32=7:4,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改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保持不变,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则反应后催化剂质量不变,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和水在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7. 学习小组通过下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
实验1:将蜡烛(足量)置于巒闭容器中燃烧至熄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定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如题17图1所示。
实验2:如图2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纳米铁粉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实验1可知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蜡烛不一定能燃烧
B. 实验1结束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84%
C. 实验2中激光笔起到了加热作用
D. 实验2中可能的反应为3Fe+2O2Fe3O4
【答案】B
【解析】
【详解】A、蜡烛熄灭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不是0,可知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蜡烛不一定能燃烧,故正确;
B、密闭容器中一开始是空气,空气中氮气含有78%,蜡烛熄灭后含有氧气大约16%,二氧化碳不可能是84%,故错误;
C、激光笔照射提供温度达到纳米铁粉的着火点使其燃烧,激光笔起到了加热的作用,故正确;
D、反应产生了黑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正确。
故选B。
8. 硫酸钠、氯化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a2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一直变大
B. 相同温度时Na2SO4的溶解度大于KCl的溶解度
C. t1℃时将33gKCl固体投入67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33%的KCl饱和溶液
D. 将等质量的Na2SO4饱和溶液、KCl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析出的固体质量相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Na2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变小,说法错误;
B、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说法错误;
C、t1℃时,KCl的溶解度是33g,即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3gKCl,则t1℃时将33gKCl固体投入67g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全部溶解,溶液是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说法错误;
D、在t2℃和t1℃时Na2SO4和KCl的溶解度都相等,所以将等质量的Na2SO4饱和溶液、KCl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析出的固体质量相等,说法正确;
故选:D。
9.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除去ZnSO4溶液中的CuSO4;在溶液中加入足量的Fe,过滤
B. 干燥CO2气体;将气体通入装有烧碱固体的干燥管
C. 探究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高低;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D. 探究水是否促进铁生锈;按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与铜,铁与硫酸锌不反应,除去硫酸铜的同时引入新杂质硫酸亚铁,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烧碱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水,不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水下的白磷不燃烧,没有控制变量,无法对比,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左侧具支试管内铁钉生锈,右侧铁钉不生锈,变量为是否含水,U形管左侧液面上升,右侧液面下降,说明水是铁生锈的条件之一,可用于探究水是否促进铁生锈,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10. 为检测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的NaOH固体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实验如下:取9.3g样品溶于足量的水,配成溶液,再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至反应完全。产生的气体随加入的稀盐酸变化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点M的值为4.4
B. 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73g时,溶液pH>7
C. 该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9.46%
D. 稀盐酸质量大于Ng时,发生反应为HCl+NaOH=NaCl+H2O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发生的反应由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在和氢氧化钠变质后的碳酸钠反应,由图可知,消耗HCl的质量为73g×10%=7.3g。
设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设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x+y=9.3g
+ =7.3g 得出x=4g y=5.3g
设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z。
z=2.2g
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故A错误;
B、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73g时,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 pH = 7,故B错误;
C、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 +HCl= NaCl+ H2O、Na2CO3 + 2HCl=2NaCl + H2O + CO2↑可知,HCI中的氯离子全部转化成NaCl,对应质量关系如下:
HCl ~ NaCl~ Na
36.5 23
7.3g 4.6g
则该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C正确;
D、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稀盐酸再和碳酸钠反应,所以稀盐酸质量大于 Ng时,发生反应为Na2CO3 + 2HCl=2NaCl + H2O + CO2↑,故D错误。
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11. 利用饱和氨盐水吸收CO2制NaHCO3是侯氏制碱法的重要步骤。研究其中相关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1)构成二氧化碳分子微粒是碳原子和______,干冰易升华吸热,常作制冷剂。升华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______。(填“分子种类”或“分子间隔”)
(2)Na+的结构示意图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钠是第______周期元素。
②x的数值为______。
(3)NaH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______。NaHCO3属于______。(填“酸”或“盐”)
(4)饱和氨盐水吸收CO2反应为:NH3+NaCl+H2O+CO2=X+NaHCO3↓。X的化学式为______;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匙NaHCO3的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答案】(1)①. 氧原子 ②. 分子间隔
(2)①. 3 ②. 4
(3)①. +4 ②. 盐
(4)①. NH4Cl ②. 饱和
【解析】(1)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的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干冰升华是由固体变成气体,改变的是分子间隔;
(2)①钠是在第3周期;
②图为碳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6,则x=4;
(3)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在NaHCO3中,设碳元素化合价为x,则(+1)+(+1)+x+[(-2)×3]=0,则x=+4;
碳酸氢钠是由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反应前N、H、Na、Cl、O、C原子个数分别为1、5、1、1、3、1,反应后N、H、Na、Cl、O、C原子个数分别为0、1、1、0、3、1,则X的化学式为NH4Cl;
碳酸氢钠有晶体析出,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匙NaHCO3的饱和溶液。
12. MgSO4·7H2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以镁矿石(主要成分为MgCO3,还含有少量的SiO2和FeCO3)为原料制备MgSO4·7H2O的相关流程如下图:
已知:①SiO2难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②三种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时的pH如下表
(1)“酸浸”时为提升浸出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写出任意一个),酸浸时镁矿石中的MgCO3与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滤渣X的化学式_______。
(3)“氧化”过程中H2O2、KMnO4均可将Fe2+氧化成Fe3+,实际工业选择用H2O2的优点是_______。
(4)“除铁”时,应选用_______(填“NaOH”或“MgO”)调节pH,调节pH合理的范围是_______。
【答案】(1)①. 将矿石粉碎(合理即可) ②. MgCO3+H2SO4=MgSO4+H2O+CO2
(2)①. 过滤 ②. SiO2
(3)不会引入其它杂质
(4)①. 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会生成新的杂质硫酸钠 ②. 3.7≤p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化学][一模]2024年江苏南通海门区初三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共6页。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海门区九年级一模考试化学试题,共5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门四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对下列课本图示的认识错误的是,在氮化锂中,氮的化合价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