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05(解析+原卷+答题卡+答案及评分标准)
展开语 文
(满分100分)
一、基础与运用(本题包括1-10题,共40分)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自亘古而来,越过旷野越过郁郁的森林,róu ① 碎了平静的湖面;花,走过日月光影,开遍熙然的长安开至安静的东篱,凋零了蓬勃的春也凋零了思妇鬓边的乌发;月,是最多情的那一个!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默默不语,穿过沧海桑田,看顾了江河湖海也看顾了离人的眼泪。
当风吹过,当花开或败,当雪轻舞,当月圆缺,当它们入了诗人的眼,当它们温柔地附和(A.hé B.hè)了文人的心,便成了诗词歌赋里最有情的符号!于是,有了《诗经》《离骚》,唐诗、宋词;有了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
看吧,那些个携着诗意的自然,正màn ② 溯而来!
(1)(2分)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róu______碎 ②màn____溯
【答案】①揉 ②漫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①揉碎:róu suì,揉挤,撕碎;②漫溯:màn sù,很随心地向着水中某个目标前进。
(2)(2分)选择正确读音。附和______(A.hé B.h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附和:fù hè,人家怎么说,也跟着怎么说;故选B。
(3)(2分)在朗读“月,是最多情的那一个”时,小吟重读了“最”字,小舟却重读了“多情”。你赞同谁的处理方式,为什么?
【答案】示例一:赞同小吟。重读“最”字,强调了程度,突出月亮的多情是最突出的。示例二:赞同小舟。重读了“多情”,强调了月亮的多情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节奏。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观点,其次要结合语境理解句子含义,把握朗读的轻重。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答案不唯一。结合所给句子,“月,是最多情的那一个”。如果同意小吟的看法,“最”是程度副词,起强调作用,月亮具有多情的特点,重读“最”,能强调月亮的多情是最突出的。如果同意小舟的看法,重读“多情”,则强调了月亮多情的特点。
2.(2分)下列语言不得体的一项是( )
A.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B.计算机尽管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任何工作都可以事半功倍。
C.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攻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锲而不舍地进行了科学探索。
【答案】C
【解析】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自然不能用“不耻下问”。其它几项都得体。故选C。
3.(2分)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和其他几句不同的是( )
A.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B.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动物的痕迹——那么这个头盖骨是从哪儿来的呢?
C.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D.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个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答案】B
【解析】A.解释说明。对前文的说明或注释。B.表示意思的转换,即破折号引入的内容与前文发生了转换。
C.解释说明。对前文的说明或注释。D.解释说明。对前文的说明或注释。故选B。
4.(2分)下列歇后语中没有运用谐音双关手法的一组是( )
A.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B.山顶滚石头——实打实 外甥打灯笼——照旧
C.歪嘴讲故事——邪说 拉着胡子上船——谦虚过度
D.孔夫子搬家——净是输 空棺材出殡——目中无人
【答案】A
【解析】A项没有运用谐音双关手法。“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通过会意法连缀起来的。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其它几项都运用谐音双关手法。
5.(2分)下面是一位同学搜集的对联素材,其中与括号中注明的商铺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饭馆】
B.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 【书店】
C.春晚带云锄芍药,秋高和露采芙蓉。 【药店】
D.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佳。 【酒馆】
【答案】A
【解析】A项与括号中注明的商铺不相符。“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经常被用作理发店的对联。毫,动物身上细长而尖的毛;末,就是尾端。毫末就是指毛发的末端。这里是指“发梢”。
6.(2分)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格是什么?
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
③一个人人格猥琐、低劣,其一生必将渺小、肮脏;
④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
⑤人格是心灵的护佑、人生的座基。
A.①⑤④②③ B.①⑤③②④ C.②④①⑤③ D.③②④①⑤
【答案】B
【解析】此题五个句子之间是总分关系,第①句是起始句,运用设问的形式引起下文,第⑤句承接第①句,第③句从反面立论,通过“只有……才……”的关联句可以判断下面是②④两句。B项符合题意,故选B。
7.(7分)你所在的班级正在进行“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2分)从古人读书看读书
古代匡衡,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亮,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 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这就是“凿壁偷光”“凿壁借光”的成语故事的由来。请写出另外两个与勤奋好学、刻苦读书相关的成语 ① 、 ② 。
【答案】①悬梁刺股 ②囊萤映雪
【解析】考查课外积累。注意题干要求写出两个与勤奋好学、刻苦读书相关的成语。如“韦编三绝”,原指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又如“手不释卷”,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形容勤奋好学。
(2)(2分)如何倡导今人读书,请拟写一条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示例2:书香飘万家,陶冶你我他。
【解析】考查拟写宣传标语。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洁凝练,显明易记,易于传播,带有感染力和鼓动性。句式简短、字数较少、表情达意,准确是标语的基本要求。结合主题,拟写倡导今人读书的宣传标语,如: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
(3)(3分)鲁迅先生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所谓“三味”,是指读古代典籍带给人的感受,“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美味佳肴),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鱼肉酱)”,你读过的书,带给你怎样的味道呢? 请以一类书或一本书为例,写下你的读书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非常喜欢读《唐诗三百首》,有的诗表面如淡茶,初入口清淡,但细细品味,余味无穷。
【解析】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写读书感受,可以一类书或一本书为例写出读书带给你的味道。根据“味道”一词,适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阅读感受。如:读中国古诗文,尤其是春秋著作,似一壶老酒,入口纯,再喝一口就是醉了的感觉。在古人世界观里面,我们感受的是五千年前的文化,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8.(5分)名著阅读。
二人赶到他洞门前,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进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天炽地。
(1)(3分)以上这段文字中的妖精名叫 ① ,他口中喷出的火焰叫“ ② ”,在这场争斗中, 他经过观世音菩萨的教化,收作“ ③ ”。
【答案】①红孩儿 ②三昧真火 ③善财童子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及名著内容。根据“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进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判断这个妖精是红孩儿。该段选自《西游记》中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红孩儿是他的乳名。他使用一杆丈八火尖枪,武功非凡,又在火焰山修行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口里吐火,他的鼻子会喷烟,十分了得,经常与人赤脚打斗。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用狂风卷走唐僧,和孙悟空大战,假扮观音菩萨骗擒猪八戒。孙悟空一时难以降服,幸亏观音菩萨感知他们师徒有难,特意来降服红孩儿,用玉净瓶的甘露息灭了三味真火。给红孩儿戴上金手镯,最终收服了红孩儿,跟在观音菩萨的身边做了善财童子,最终成了正果。
(2)(2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一回,启示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
B.“西天取经”功德圆满后,唐僧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封为斗战胜佛;猪悟能封为净坛使者;沙悟净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C.“那老高欢欢喜喜的,把女儿带将前去。行者却弄神通,摇身一变,变得就如那女子一般,独自个坐在房里等那妖精。”此时孙行者正要等着擒拿的妖精名字叫“黄袍怪”。
D.孙悟空《西游记》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最能反映孙悟空反抗精神的一个情节是“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及名著内容。“那老高欢欢喜喜的,把女儿带将前去。行者却弄神通,摇身一变,变得就如那女子一般,独自个坐在房里等那妖精。”此时孙行者正要等着擒拿的是猪八戒。故C错误。
9.(4分)按要求写句子。
(1)(1分)张思德固志是为了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反问句)
(2)(1分)香山的秋天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修改病句)
(3)(1分)母亲刚做的菜被打翻在地。母亲又给我重新做了一遍。(用关联词把两个句子合并成一句)
(4)(1分)风把荷花刮得摇摆不定。(改拟人句)
【答案】(1)张思德固志是为了人民利益而死的,难道他的死不比泰山还要重吗?(2)秋天的香山是令人向往的地方。(3)因为母亲刚做的菜被打翻在地所以又给我重新做了一遍。(4)在风中荷花翩翩起舞。
【解析】(1)肯定句改反问句。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2)搭配不当。改为“秋天的香山是令人向往的地方”。(3)“母亲刚做的菜被打翻在地”与“母亲又给我重新做了一遍”两个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的因果关系,所以要加“因为……所以……”之类的关联词语。(4)可把原句改为“在风中荷花翩翩起舞”。这样就把“荷花”赋予人的动作,写出了风中荷花的美丽。当然,也可以改成“温柔的风轻轻的抚摸着荷花,荷花左右摇摆着”,这样就把“风”拟人化了。
10.(8分)根据所给故事,写出上句或下句。
(1)路人借问遥招手,__________。 (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2)采得百花成蜜后,__________? (唐·罗隐《蜂》)
(3)__________,可爱深红爱浅红?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4)__________,入竹万竿斜。 (唐·李峤《风》)
(5)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 (宋·王安石《元日》)
(6)_____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7)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____。 (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8)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答案】(1)怕得鱼惊不应人 (2)为谁辛苦为谁甜 (3)桃花一簇开无主 (4)过江千尺浪 (5)春风送暖入屠苏 (6)童孙未解供耕织 (7)望湖楼下水如天 (8)等闲识得东风面
【解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簇”“屠苏”等字的书写。
二、阅读(本题包括11-22题,共30分)
(一)阅读文言文《张溥嗜学》,完成11-14题。(10分)
溥①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节选自《明史·列传》)
【注释】①张溥(pǔ):明代著名文学家。一生著作宏丰,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11.(3分)解释词语。
①溥幼即嗜学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
【答案】①爱好 ②停止 ③热水
【解析】本题考查字词解释。①溥幼即嗜学:张溥自幼好学,嗜:爱好;②如是者六七始已:直到六七遍才停止,已:停止。③日沃汤数次:每天要用热水烫数次,汤:热水。
12.(2分)翻译句子。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答案】右手握笔管的手指和手掌磨起了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管:笔管。”、“处:地方”要准确翻译。
13.(3分)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答案】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本句翻译为: 从不起草,当即挥毫成篇,故当时名气很大。故断句为: 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14.(2分)选文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说说。
【答案】只要勤奋苦学并持之以恒,终会有所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归纳主旨时需要结合文中关键句进行分析。选文中的张溥幼时勤奋刻苦,“嗜学,所读书必手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最终“明高一时”,从他的身上我可以看出:只要勤奋苦学并持之以恒,终会有所成就。
【译文】
张溥自幼好学,所读之书必亲手抄写,抄完朗诵一遍,立即烧掉,然后又抄,直到六七遍才停止,右手握笔的指掌起了茧。冬季手冻裂,每天要用温水烫数次。后来把他的书斋题名为“七录”,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张溥写诗撰文都很敏捷,四方之人来求他的诗文,从不起草,当即挥毫成篇,故当时名气很大。
阅读《蚕儿》,完成15-18题。(10分)
蚕 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吃声。
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15.(3分)请根据下表对文章进行梳理,在空格处补充情节或“我”的心理感受。
【答案】①温暖 ②喜悦 ③老师被调走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及分析人物的心理。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①温暖 ;②喜悦; ③老师被调走。分析人物的心理,需要结合人物的言行来判断。
16.(2分)阅读下面的句子,写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深刻含义。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答案】情丝,一方面是实指“我”和学生网出的第一张丝片;另一方面“丝”与“思”谐音,因此,这里还指“我”对蒋老师的思念之情、“我”与学生结下的深厚情谊以及“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语写出了什么即可。情丝,一方面是实指“我”和学生网出的第一张丝片;另一方面“丝”与“思”谐音,因此,这里还指“我”对蒋老师的思念之情、“我”与学生结下的深厚情谊以及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17.(2分)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
【答案】这句话中用“牵”"翻”“蘸”“涂抹”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致传神地写出了老师为“我”处理伤口的过程,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写出了孩子内心的温暖。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其表达效果;按照“运用了哪些词语,写出了了什么,表达了(刻画了)什么情感(什么形象)”的格式来分析。这句话中用“牵”、“翻”、“蘸”、“涂抹”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致传神地写出了老师为我处理伤口的过程,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写出了孩子内心的温暖。
18.(3分)本文以“蚕儿”为题,试体会其妙处。
【答案】①结构上:“蚕儿”贯穿全文,是写作的线索;②内容上:本文写的是老师,以蚕儿喻老师,意味深长;③情感上:作者借蚕儿表达对像春蚕吐丝一样默默奉献的老师的赞美,同时表达了“我”对“怎样做老师”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文章题目的作用主要有:①文章的线索;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揭示文章中心;④吸引读者,新颖;⑤语意双关;⑥具有象征意义;⑦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做此题要认真阅读文章,从文章内容、中心等方面去解析。即:结构上,“蚕儿”贯穿全文,是写作的线索;内容上,本文写的是老师,以蚕儿喻老师,意味深长;情感上,作者借蚕儿表达对像春蚕吐丝一样默默奉献的老师的赞美,同时表达了“我”对“怎样做老师”的思考。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9-22题。(10分)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蹈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一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舍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蹈坐。皇帝和群巨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没有现在这种低下的特殊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们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奴化了国人的心理。
⑤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选自《大科技(百科搜索)》,有删改)
19.(2分)结合选文内容,为文章取一个合适的题目。
【答案】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解析】考查加标题。根据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第①段提出说明对象——椅子,告诉我们“椅子改变中国文化”;第②~④段具体说明“椅子改变中国文化”的表现;第⑤段说明“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从第⑤自然段中“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可以概括标题为: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20.(3分)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哪些影响?
【答案】①对房屋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②对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产生影响;③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
【解析】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文章在讲述“椅子改变中国文化”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文章的段落重点落在第②——⑤段,即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②——⑤段,结合每段段落的首末句,可知,每段首句即为此段的中心句,是“椅子改变中国文化”的具体表现。第②段写的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第③段写的是“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第⑤段是对第④段中的“皇权意识”的进一步讲述,④⑤段写的是同一个方面,即“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
21.(3分)选文第四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作比较 将椅子出现前后人们“跪”这种行为的内涵进行比较,突出其变化,强调了椅子的出现对国人心理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第④段在说明椅子与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的变更上,将椅子出现前后,皇帝与大臣们的朝会方式的不同作比较,椅子出现前,皇帝与臣子们都跪着,两者的关系近似于合作伙伴关系,椅子出现后,皇帝坐得高,臣子们跪着,体现出强烈的尊卑观念,进一步强化皇权意识,使得“跪”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两者作比,更加突出椅子在皇帝与臣子两者关系变迁中的重要的媒介作用,使得国人心理上发生了变化。
22.(2分)你怎么理解“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的理解。
【答案】网络聊天软件的发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如像QQ聊天这样的交流方式,从形式上直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使人们的联系更为广泛,视野更为开阔,这些都必然影响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思维扩展。解答时,结合题干句子的上下文,联系“椅子改变中国文化”这样命题,理解分析“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得出客观存在着的事物与文化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依据此种理念,联系实际生活事例,分析概括。例:比如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它们深深的影响我们的生活。手机带来了便捷的通讯、办公、娱乐体验。交通工具的发明及不断改进,方便人们出行,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速了信息传递,提高了生产和运输的效率,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加快了生活的节奏,对经济竞争和战争也有着重要影响。
作文(30分)
23.(3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感动,如令人心醉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心存感动,就能真心地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我们一直在寻找感动,感动就在你我身边。
请以“______感动了我”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在横线处填写一个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诗歌除外;(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4)抄袭是一种不良的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5)书写清晰规范,卷面整洁。
【例文】:
老奶奶感动了我
去年暑假的一天,我一大早就去同学家里玩,过了中午才想起回家吃饭,我头顶烈日骑着自行车急匆匆往家里赶。穿过一个弄堂,走到一排老房子前时,我突然眼前一黑,脑袋“嗡”的一声,自行车车把便左右剧烈摇晃起来,最终不小心撞到一个晒着番薯干的大竹筛上,连人带车摔倒在粗糙的水泥地上。我用手撑地起来,手肘、膝盖都蹭破了皮,立刻泛起鲜红的血印,我向四周一看——竹筛上雪白的番薯干撒了一地。完了!闯祸了!
我匆忙起身,想推起自行车一走了之。忍受着膝盖的疼痛,我艰难地站起身,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车。“小姑娘,你就这么走了?”我正要推车离开时,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我回头一看,从屋里走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穿一件朴素的碎花衬衫,一条宽松的黑色裤子,佝偻着身子,缓慢地走近我。我顿时脸上发烫,低下头,做好接受责骂的心理准备。我像一根木头一样站着,一秒、两秒、三秒……我并没有听到老奶奶的责骂声,于是放下心来吞吞吐吐地说:“奶奶,我……我不是故意的,我刚才骑车太快了。”还没等我说完,老奶奶一把拉住我的手说:“摔疼了吧?让奶奶看看。”“没事的,没事的。”我低着头说道。“还说没事,来,到奶奶屋里,奶奶给你擦点药水。”老奶奶不但没有责骂我,还叫我到她屋里擦药水,她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我心里嘀咕着,在屋前停好车子,跟着她进了屋。
老奶奶叫我在椅子上坐下,我一声不响地坐着,四处打量着屋子,屋内干干净净,有一张紫红色的圆桌,旁边放几把椅子,墙壁上挂着很多年画,早已变了色。老奶奶从一个药箱里拿出一瓶红药水和一个棉球,走到我跟前,拧开瓶盖,将棉球蘸了点药水,轻轻地在我的手肘、膝盖上涂抹。抹完药水,她把手中的瓶子放在桌子上说:“这些红药水是我儿子为我准备的,他说万一哪里弄破了皮,自己可以擦一点。”然后老奶奶又倒了一杯水,递给我,温柔地说:“渴了吧,喝点水,休息一下再走。”
我慢慢平静下来,忽然想起刚才我把老奶奶晒的番薯干撞翻在地上,立刻说道:“奶奶,我把你的番薯干撞翻了,很对不起,要不我赔钱给您吧?”老奶奶一听,立刻拉下脸说:“谁叫你赔了,这些番薯干又不会少一点,这点小事别往心里去。”我还想说话,可是被老奶奶阻止了。
我从老奶奶屋里走出来,正要弯腰捡番薯干,老奶奶跟着走了出来,拦住我说:“都过晌午了,赶紧回家吧,奶奶自己会捡的。”
推起自行车向外走去。走到弄堂口,我转过身,看见老奶奶矮小的身影在烈日下被拉得很长很长,她的脸上始终挂着慈祥的笑容……
这是一位多么善良、宽容的老奶奶啊!那一刻,我被老奶奶深深地感动了。
【解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审题:文题中“感动”一词为关键词,体现了文章的感情基调。需要补充的部分是“感动”的原因,既可指人又可代事,既可以是具体的景又可以是抽象的情,文章可以围绕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所获得心灵体验的进步来选择材料,由此表达出内心的感动之情。这样来理解文题,文章内容切题,重点也突出。
思路:可以写亲人的爱感动了我,母亲的叮咛,父亲的背影,姥姥慈祥的微笑,爷爷温柔的抚摸.……这些都是亲人们爱的表达,在这一举一动之间,都可能给予我们内心温柔的感动。可以写朋友的关怀与鼓励感动了我,“酒逢知己千杯少”,人在一生中能得挚友实乃幸事。在我们孤单寂寞时,朋友陪伴着我们;在我们伤心失落时,朋友鼓励着我们;在我们倾泻情绪时,朋友倾听着我们。他们给的温暖,一针一线地缝纫在岁月里,填充装点着我们的友谊,这样的深厚情谊感动了我。还可以写老师的关爱与信任感动了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教授我们知识也塑造着我们的灵魂。一个严厉眼神,告诉我们规矩不可逾越;一个温柔的抚摸,教会我们失败乃成功之母;一句温暖的话语,点亮我们的校园生活。他们的爱润物细无声,呵护着每一朵可爱的花朵,让我感动。情节
老师自报姓名
老师为“我”治伤
老师了解养蚕的事
师生养蚕网丝
③
“我”的心理感受
新奇
①
高兴
②
难过
语文-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04(解析+原卷+答题卡+答案及评分标准): 这是一份语文-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04(解析+原卷+答题卡+答案及评分标准),文件包含入学分班考语文江苏专用01-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解析版docx、入学分班考语文江苏专用01-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考试版docx、入学分班考语文江苏专用01-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入学分班考语文江苏专用01-2023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03(解析+原卷+答题卡+答案及评分标准): 这是一份语文-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03(解析+原卷+答题卡+答案及评分标准),文件包含入学分班考语文-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03原卷版docx、入学分班考语文-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03解析版docx、入学分班考语文-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03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入学分班考语文-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03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01(解析+原卷+答题卡+答案及评分标准): 这是一份语文-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01(解析+原卷+答题卡+答案及评分标准),文件包含入学分班考语文-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01原卷版docx、入学分班考语文-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01解析版docx、入学分班考语文-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01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入学分班考语文-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01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