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摘编自《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无论走到哪个城市,全是清一色的大高楼,霓虹灯,宽马路,并配有所谓的中央商务区。与此同时,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古建筑群却在毁灭性消失。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我国有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其中很多是被各类建设行为毁掉的。“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这些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倒是山寨型的标志性建筑比比皆是,欧陆风情大行其道,导致城市个性丢失、品位低下。”目前城市居民小区已成为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城市特色难以寻觅。“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提高了,却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难觅心灵的归宿。”
(摘编自《“千城一面”与山寨建筑遍地,谁来塑造有灵魂的城市》,“人民网”2013年8月19日)
材料三:
中国建筑要面向未来,但我们更不能忘记它还背靠五千年中华文明。我们应认真梳理和汲取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本原,既研究传统建筑的“形”,更传承传统建筑的“神”,妥善处理城市建筑形与神、点与面,取与舍的关系,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弄清楚西方建筑文化的来龙去脉,把东西方建筑文化融会贯通,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过程中吸收西方优秀建筑理念,在与西方建筑技艺交融对话中不断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努力建造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治理城市建筑乱象,应从扭转非理性的规划设计入手。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牢固树立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对城市核心区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划出红线,注重延续城市文脉。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审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工作,找到符合国情和地域文化的规划方法,在深入挖掘建筑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上下足功夫。
有人说,奇怪建筑产生的责任归属应当三七开,决策者七、建筑师三。事实的确如此。应下决心改变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出现的行业生态堪忧、专业素养不足的窘境,大力加强建筑设计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注重提高建筑设计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信,消除迷茫和误解,立足民族优秀传统,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让建筑设计师学习环保、节能、智能等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深入了解西方过程中反思自己,在与世界文化对话中提升自己,进而将建筑文化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认识,并用通感,体悟等东方思维模式对其进行升华,完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的重构。
(摘编自《中国建筑要有文化自信》)
1.下列不属于建筑“可译性”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用华丽的琉璃建造出的显示皇家尊严的琉璃牌楼圆券门与古罗马时代纪念统一罗马帝国而修建的古罗马凯旋门石拱门。
B.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C.天主教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采用石材,有直插蓝天的尖塔,伊斯兰教著名圣寺麦加清真寺用大理石堆砌,也有高耸入云的尖塔。
D.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国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华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是中国建筑技艺与西方建筑技艺交融对话的前提,既观照自我,又互相学习。
B.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中国城市建筑师既要面对未来,又不能失去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建筑要延续城市文脉。
C.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才能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形与神。
D.一味模仿西方建筑,我国就难以建造出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筑。
3.面对我国城市“千城一面”和某些城市山寨外国建筑的现状,请结合材料分析建筑设计师和规划师应如何保留我们本民族的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
阜平的天气冷,那里不种棉花。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那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有一天早晨,我登上石头,砸开冰口,正要洗脸,听见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
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泅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
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的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吗?”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纺了半年线赚的,还够做一双袜子。”
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和这一家人渐渐熟了。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我去帮忙。一天女孩子说:“半月了,你们赚了多少钱?”一数票子,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回来吧!”
这以后,女孩子就跟着八路军女同志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看着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你给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女孩子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女孩子与“我”因在河中洗脸、刷牙引发的关于卫生问题的争执暴露了城乡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解放后还存在。
B.文章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场面,但从“我”和女孩子在河边的对话中,依然能感受到战争的惨烈,敌人的凶残。
C.“我”大清早就遭到女孩子的训斥非常生气,但听说她要为我做袜子后,我非常感动,军民间的隔阂也随之消除了。
D.女孩子的率真质朴、善良单纯、勤劳好学让人感受到普通老百姓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依旧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描写女孩子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女孩子对“我”进行了不留情面地呵斥,略带着几分蛮横,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B.本文以大叔想做国旗结束,以小见大,不仅体现出乡下百姓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更体现出革命群众对胜利及新中国成立的无比欢欣。
C.本文打破了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不追求情节的连贯缜密,跌宕起伏,而只是将几个场景串联起来,呈现出了典型的散文化特点。
D.与《荷花淀》一样,本文语言具有清新自然,简洁优美的特点,叙事也是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饱含深情。
6.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
7.请分析“布”这个物象在文中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公问管仲曰:“寡人欲霸,以二三子之功,既得霸矣。今吾有欲王,其可乎?”管仲对曰:“公当召鲍叔牙而问焉。”鲍叔至,公又问焉。鲍叔对曰:“公当召宾胥无而问焉。”宾胥无趋而进,公又问焉。宾胥无对曰:“古之王者,其君丰,其臣教。今君之臣丰。”公遵遁①,缪然②远,二三子遂徐行而进。公曰:“昔者大王③贤,王季④贤,文王贤,武王贤。武王伐殷克之,七年而崩,周公旦辅成王而治天下,仅能制于四海之内矣。今寡人之子不若寡人寡人不若二三子以此观之则吾不王必矣。”
桓公与管仲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矣。桓公怒谓管仲曰:“寡人与仲父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桓公曰:“然。夫之役者,有执席食以视上者,必彼是邪?”于是乃令之复役,毋复相代。少焉,东郭邮至。桓公令傧者延而上,与之分级而上。问焉,曰:“子言伐莒者乎?”东郭邮曰:“然,臣也。”桓公曰:“寡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其故何也?”东郭邮对曰:“臣闻之,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桓公曰:“子奚以意之?”东郭邮曰:“夫欣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夫渊然清静者,缞绖⑤之色也;漻然⑥丰满,而手足拇动者,兵甲之色也。日者,臣视二君之在台上也,口开而不阖,是言莒也;举手而指,势当莒也。且臣观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臣故曰伐莒。”桓公曰:“善哉,以微射明,此之谓乎!子其坐,寡人与子同之。”
(节选自《管子·小问》)
【注】①遵道:亦作“逡巡”,却退貌。②缪然:深思的样子。③大王:又称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④王季:本名姬历,是周太王的第三子、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周部族首领。⑤缭绖:丧服。亦指服丧。⑥漻然:清澈貌。
8.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今寡人之子A不若B寡人C寡人不若D二三子E以此F观之G则吾H不王必矣。
9.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趋,文中指小步快走,与《六国论》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趋”意思不同。
B.进,文中指进前,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时时而间进”的“进”意思相同。
C.举,文中指举起,与《阿房宫赋》中“函谷举”的“举”意思不同。
D.微,文中指细微动作,与《屈原列传》中“其文约,其辞微”的“微”意思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在成就霸业之后还想成就王业,他就此询问管仲、鲍叔等人。最终宾胥无将齐桓公和古代的王者对比,委婉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B.齐桓公反对宾胥无的意见,并联想到周的太王、王季等人,认为他们都是贤能之人,但武王称王后七年而亡,周成王也只能控制四海之内。
C.齐桓公怒责管仲,管仲认为,讨伐莒国的消息应该是智慧高超的人散布出去的。齐桓公对此说法表示认同,并亲自召见此人询问。
D.东郭邮根据齐桓公和管仲的口型和动作以及莒国不服从齐国的事实,判断出他们商讨攻打的国家就是莒国,这得到了齐桓公的赞扬。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与仲父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其故何也?
(2)臣闻之,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
12.从选文来看,齐桓公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颔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14.请从写景角度简要赏析本诗颈联。
四、默写题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在说此刻的美景与心境无可言传,又是在叹息自己的人格和抱负无人可知。
(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运用类比手法,指出秦王若是一面享受非秦之物,一面驱逐非秦之客,那么最终的评判将会是“________,________”,这不是用来占据天下、战胜强敌的办法啊。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________,________”,则德行无法保持敦厚,性情也不能克制欲望,国家就必然难以安定。
(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回来。
(5)古人在窗边凝思创作,常用到“轩”这一特殊的物象。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达了诗人关切国事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思。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西红柿不如过去好吃了?不少人认为,小时候吃的西红柿软软沙沙的,酸甜多汁,糖拌可以解暑,炒菜也很有滋味。①___________,虽然有些颜色鲜艳,果形饱满,但是果硬皮厚,缺少汁水,口味不佳,甚至用开水都烫不掉皮,做菜有时还得另加一些番茄酱增味。有人说:就连西红柿都“变了心”。
西红柿没西红柿味,并非错觉。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货架上常见的西红柿品种中,13种风味化合物的含量明显下降。此外,与传统品种相比,现代粉果西红柿、红果西红柿的糖酸比和可溶性糖含量也都有所降低。风味物质的丧失、酸度甜度的变化,②___________。西红柿为什么没那么有味儿了?有人认为是因为反季节种植,有人认为是被催熟,有人则认为农药过多……似是而非的归因背后,很多事实有待澄清。
从种植上看,过去西红柿多为露天种植,施用猪粪、鸡粪等农家肥;现在不少西红柿改为大棚种植,在光照、温差上存在不足,影响了糖分积累;而采用化肥影响了西红柿的有机质成分。从运输来看,过去的西红柿多为本地销售,熟了再采摘售卖;③___________,不少西红柿未成熟就摘下,影响了有机质沉淀;运输途中的低温贮藏也削弱了西红柿的香气。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西红柿的味道发生了改变。
16.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变了心”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些宣传片过于“高大上”,缺乏亲近感。
B.“出门靠右走!”妈妈再三叮嘱去上学的儿子。
C.看那些千篇一律的背景下拍出的照片,“漂亮”得很!
D.经过苦难的“锤炼”,他显得更加稳重与成熟。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蜿曲的溪水钻出霜染的红枫林,在堆满稻草垛的那块场地的西角突然转了个弯,忸怩着向我的小屋走来。这栋小屋位置独特,像一颗有些显眼的纽扣,点缀在这个小镇不够对称的衣襟上。这是一条不大的河,我叫它西溪,河水非常淡定,①___________地流向下一个山峡。
村里人对于这条河被咒骂,源于它当初水桶一般粗的水流渐渐只有水瓶粗了,而且因为上流一旦陷入阻滞的状态,半潭水浑黄就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我看着眼前的河岸,思绪纷飞。我对曾经的绿水深潭②___________,印象深刻。
一条河从自家的门口流过,我③___________,认为这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固执不一定得到共鸣。我虽没有办法再造一个深澈清幽的水潭,但我用文字的石块,堆垒修砌,想围出柳河东“悄怆幽邃”的小石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说,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在不停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弱而死去。
其实,这样盲从的场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也并不罕见。孔子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论语》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立意应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不属于建筑‘可译性’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中,首先理解“可译性”,根据材料一可知,“可译性”指的是不同民族的建筑之间可以相互理解,融合。
B项,“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是宏观而论中西方建筑的风格差异,而且都用画来形容,不是将其他民族的建筑用自己的建筑方式展示出来,所以不属于“可译性”。
故选B。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才能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形与神”逻辑混乱,原文是“既研究传统建筑的‘形’,更传承传统建筑的‘神’,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可见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关系,曲解文意。故选C。
3.答案:①认真梳理和汲取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②在与西方建筑技艺交融对话中不断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努力建造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③让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回归理性,对城市核心区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划出红线,注重延续城市文脉。④大力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学习西方先进理念的同时,完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的重构。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建筑设计师和规划师应如何保留我们本民族的特色。”
4.答案:C
解析:C.“军民间的隔阂也随之消除了”错误,女孩子呵斥“我”,反映出百姓在与八路军战士相处时的自在,没有隔阂,也就不存在消除之说。
故选C。
5.答案:B
解析:B.此处没有体现出乡下百姓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故选B。
6.答案:①使文章真实亲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亲历者,整个故事都是“我”的回忆,让故事真实可信。②便于抒发自己的情感。“我”被呵斥了生气,在交谈中逐渐平静下来,听说要给“我”做袜子感动,对女孩子一家的感激敬佩之情都在“我”的叙述中得以表达。
解析:①结合“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可知,使文章真实亲切,拉进了与读者的距离。“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亲历者,整个故事都是“我”的回忆,让故事真实可信。
②结合“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可知,便于抒发自己的情感。“我”被呵斥了生气,在交谈中逐渐平静下来,听说要给“我”做袜子感动,对女孩子一家的感激敬佩之情都在“我”的叙述中得以表达。
7.答案:①从行文结构上看:“布”贯穿全文,文中的主要情节都围绕“布”展开。从买布,到用布做袜子再到女孩子学会织布,最后女孩子的爹要用布做国旗均围绕“布”展开。(或答成“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文章由买布引发回忆,又由买布收束全文,升华主旨”也可得分)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用纺线半年换的布给“我”做袜子,后来要求买织布机,学会织布,突出了女孩子的率真质朴、善良单纯、勤劳好学的优秀品质。③从主旨上看:无论是解放后送给女孩子一家布,还是抗战时期女孩子用布为“我”做袜子,都反映出军民一家的鱼水深情。
解析:①从行文结构上看:“布”贯穿全文,文中的主要情节都围绕“布”展开。结合“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可知,从买布,结合“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纺了半年线赚的,还够做一双袜子”“这以后,女孩子就跟着八路军女同志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可知,到用布做袜子再到女孩子学会织布,结合“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你给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女孩子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可知,最后女孩子的爹要用布做国旗均围绕“布”展开。(或答成“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文章由买布引发回忆,又由买布收束全文,升华主旨”也可)
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结合“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纺了半年线赚的,还够做一双袜子”“这以后,女孩子就跟着八路军女同志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可知,用纺线半年换的布给“我”做袜子,后来要求买织布机,学会织布,突出了女孩子的率真质朴、善良单纯、勤劳好学的优秀品质。
③从主旨上看:结合“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可知,无论是解放后送给女孩子一家布,还是抗战时期女孩子用布为“我”做袜子,都反映出军民一家的鱼水深情。
8.答案:CEG
解析:“若”的意思是“比得上”,“不若寡
人”中,“寡人”是其宾语,“寡人之子”是句子主语,因此在“不若寡人”后断开;“寡人不若二三子”的句式与“寡人之子不若寡人”相同,在“二三子”后断开;“观”的宾语是“之”,在“之”后断开。综上应在CEG三处断开。句意:现在我的儿子不如我,我又不知诸位。由此看来,我不能成就王业是注定的了。
9.答案:B
解析:B.有误,“时时而间进”的“进”意思是进谏。两者意思不同。句意:三人于是慢慢走上前去;不时地有人偶尔来进谏。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B.“反对宾胥无的意见”理解不当,从原文看,齐桓公是认可宾胥无的意见:“但武王称王后七年而亡”理解不当,文中说的是“武王伐殷克之,七年而崩”,并不是说“称王后七年”。故选:B。
11.答案:(1)我同仲父闭门而密谋伐莒,没有行动,就已经传闻到国中,是什么原因呢?
(2)我听说过,君子善于谋划,而小人善于推测,这是我推测出来的。
解析: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我想成霸业,依靠众大臣之功,已经实现了。现在我又想完成王业,可以吗?”管仲回答说:“您可以召见鲍叔牙来问一问。”鲍叔到,桓公又问了这个问题。鲍叔回答说:“您可以召见宾胥无来问一问。”宾胥无快步而进,桓公又问了这个问题。宾胥无回答说:“古代成就王业的,都是君主的德高,大臣的德比较低,现在是您的大臣德望高。”桓公逡巡后退,肃然离开座位,三人于是慢慢走上前去。桓公说:“从前,周的大王贤明,王季贤明,文王贤明,武王也贤明。武王伐殷取胜,七年而死,周公旦辅佐成王治理天下,这才仅仅能控制四海之内。现在我的儿子不如我,我又不知诸位。由此看来,我不能成就王业是注定的了。”
桓公与管仲闭门而计划伐莒,还没有行动,就已经传闻于外了。桓公生气地对管仲说:“我同仲父闭门而密谋伐莒,没有行动,就已经传闻到国中,是什么原因呢?”管仲
说:“国中必有圣人。”桓公说:“是的。服役人员有一个执席而食并同时往上看的,一定是他了吧?”于是便让他继续服役,不得轮换。不久,东郭邮来了。桓公让礼宾的官吏请他上来,同他分级而立,询问他说:“你是说出伐莒的人?”东郭邮说:“是!是我。”桓公说:“我未曾说出伐莒而你说伐莒,是什么原因?”东郭邮回答说:“我听说过,君子善于谋划,而小人善于推测,这是我推测出来的。”桓公说:“您是怎样推测的?”东郭邮说:“欣然喜乐,是鸣钟击鼓奏乐的样子;深沉清静,是居丧戴孝的样子;形貌清澈丰满而手足拇指都有动作,是发动战争的样子。那天,我看你们两位在台上的情况,口开而不合,是说的‘莒’字;举起手指划,方向对着莒国。而且我观察小国诸侯不肯服从的,只有莒国。所以说是伐莒。”桓公说:“好呵!从细微动作里判断大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您请坐下来,让我来同您共同谋事。”
12.答案:①任用贤才;②虚心纳谏;③礼贤下士。
解析:文中齐桓公说“寡人欲霸,以二三子之功,既得霸矣”,可见其能够任用贤才;面对宾胥无的发言,齐桓公“遵遁”“缪然远”并且承认自己的不足,可见其能虚心纳谏;齐桓公能邀请泄露机密的东郭邮共同谋事,说明其礼贤下士。
13.答案:B
解析:“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错,鼓响鸡鸣描绘的应该是喧腾的景象。
14.答案:①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鹊噪衬静,以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②视听结合。晚禾、蝶飞、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③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写景的角度来赏析。“鹊噪”是听觉描写,“飞”“晚禾”“秋草”是视觉,视听结合;“鹊噪”“蝶飞”是动,衬托出了“晚禾”“秋草”之静。”鹊噪晚禾地”是从远处落笔,“蝶飞秋草畦”则是从近处勾勒。总之精练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鹊噪之动衬托禾地之静,蝶飞的动景衬托晚禾秋草的静景,晚禾秋景的视觉与鹊噪的听觉描写相结合,“鹊噪晚禾地”的远景和“蝶飞秋草畦”的近景相结合。
15.答案:(1)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2)(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3)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强调。
B.表示引用。
C.表示反语讽刺。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 D.
17.答案:①而现在买的西红柿;②影响了西红柿的口感;③而现在为适应长距离运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前文“西红柿不如过去好吃了”“小时候吃的西红柿软软沙沙的,酸甜多汁,糖拌可以解暑”可知,语境是将现在和过去的西红柿进行对比,前后句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小时候吃的西红柿”可以推断出应填写“而现在吃的西红柿”或者“而现在买的西红柿”一类的句子,
第二处,由“西红柿没西红柿味,并非错觉”“西红柿为什么没那么有味儿”可知,本段说明的是西红柿的口味,再结合“风味物质的丧失、酸度甜度的变化”可知,是在这一条件下,西红柿的口感发生了变化,因此填写“影响了西红柿的口感”一类的句子。
第三处,由前文可知,语境是将过去和现在做对比,根据“从运输来看,过去的西红柿多为本地销售,熟了再采摘售卖”可知,过去西红柿在本地销售;根据“不少西红柿未成熟就摘下,影响了有机质沉淀”可以推断出,如今是长距离运输,因此没熟就采摘。据此填写“而现在为适应长距离运输”一类的句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前文“西红柿不如过去好吃了”“小时候吃的西红柿软软沙沙的,酸甜多汁,糖拌可以解暑”可知,语境是将现在和过去的西红柿进行对比,前后句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小时候吃的西红柿”可以推断出应填写“而现在吃的西红柿”或者“而现在买的西红柿”一类的句子。
第二处,由“西红柿没西红柿味,并非错觉”“西红柿为什么没那么有味儿”可知,本段说明的是西红柿的口味,再结合“风味物质的丧失、酸度甜度的变化”可知,是在这一条件下,西红柿的口感发生了变化,因此填写“影响了西红柿的口感”一类的句子。
第三处,由前文可知,语境是将过去和现在做对比,根据“从运输来看,过去的西红柿多为本地销售,熟了再采摘售卖”可知,过去西红柿在本地销售;根据“不少西红柿未成熟就摘下,影响了有机质沉淀”可以推断出,如今是长距离运输,因此没熟就采摘。据此填写“而现在为适应长距离运输”一类的句子。
18.答案:不慌不忙;记忆犹新;固执己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形容河水向山峡流动时的淡定,使用“不慌不忙”。不慌不忙: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第二处,语境形容“我”对曾经的绿水深潭印象深刻,记得很清楚,使用“记忆犹新”。记忆犹新:过去的事,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
第三处,语境形容“我”坚持认为“一条河从自家的门口流过”是一件幸福的事,使用“固执己见”。固执己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19.答案:这条河被村里人咒骂,源于它当初水桶一般粗的水流渐渐只有水瓶粗了,而且上流一旦陷入阻滞的状态,浑黄的半潭水就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错误:①句式杂糅,“对于……”和“被……”杂糅,将“村里人对于这条河被咒骂”改为“村里人对这条河的咒骂”或“这条河被村里人咒骂”;
②关联词搭配不当,“因为”表示因果关系,与后文“就”搭配的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③语序不当,将“半潭水浑黄”改为“浑黄的半潭水”。
20.答案:①“忸怩着向我的小屋走来”,运用了拟人,使表达生动,写出了溪水蜿蜒曲折,流动缓慢;②“这栋小屋……像一颗有些显眼的纽扣,点缀在这个小镇不够对称的衣襟上”,运用比喻,形象地阐述了点缀在这个小镇上的小屋位置独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比喻修辞的能力。
“钻出霜染的红枫林”“忸怩着向我的小屋走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河以人的动作、行为,“忸怩”有羞愧、踌躇、犹豫、退缩不前等意思,用到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河吃力地钻出树林之后,由于河流的蜿蜒曲折导致其流动缓慢的特点。
“这栋小屋位置独特,像一颗有些显眼的纽扣,点缀在这个小镇不够对称的衣襟上”运用比喻修辞,将“位置独特的小屋”比作“有些显眼的纽扣”,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屋因为位置独特,所以对小镇起到了点缀作用。
21.答案:
勿人云亦云破思维藩篱
《乌合之众》中写道:“群体只会干两件事,要么锦上添花,要么落井下石。”回望不居岁月与如流时节,你是否是盲目循环的“跟随者”毛毛虫中的一只?你是否是戏台下摇旗呐喊不辩黑白的一员?
以我之言,我愿这样回答:绝不人云亦云,勇破思维藩篱。在“锦上添花”前,于“落井下石”前,都睁开自己双眼,谨微体察。
析之内因,为可应不盲目“跟随”,而是勇于“破局”?
试想,若人人皆跟随,人人皆看客,百年前,中国将仍是麻木不仁、腐朽落后的殖民地,一列又一列清朝遗民迈着钝滞的步伐走向帝国夕阳;千年前,人们仍坚信着亚里士多德的“质量决定下落速度”悖论,科学研究陷入桎梏,火车、轮船……铁炮铜枪得晚上多少年。好在,历史总有其不凡的注脚,推动时代的车轮吟吟向前。于是,鲁迅成了破局者,为垂死中国注入提神醒脑的强心剂,免于扑火般坠入灭亡;于是伽利略成了破局者,在比萨斜塔上证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以利刃破除思维定势的伽锁。“跟随”只会使社会陷入死循环,而体察他人言,突破思维定势,让社会终得螺旋上升。
诉之行动,新时代弄潮儿的我们该如何做拔剑击石的破局者?
“众恶之,必察焉。”面对众人唏嘘的“落井下石”,我们应多元体察,辩证以待。一代“飞神”刘翔,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接连失牌,众人将他踢下了神坛,而冠以“演员”这般字眼。然而事实真如此吗?因伤失牌,无可厚非,我们应看到的是他日复一日训练的血汗,不畏伤病上场的咬紧牙关。以多元人格评运动员,还以多元视角客观评价,我们便不会沦为乘人之危、尖酸苛求的愤青和键盘侠。
“众好之,必察焉。”面对众人追捧的“锦上添花”,我们应多存一份疑。从到贪污政官落马,到娱乐圈乱象开始被下刀,我们见识了太多神坛坠落。可是当“神”立于金光之下时,是否有人收回一些热忱与盲目,而多施一些冷静与体察?哪怕贪官尚未落马,我们也可通过种种监督体系仔细体察,而非一味跟从,陷入了“官不可违”的思想藩篱。哪怕娱乐圈乱象仍存,我们也可多追正能量明星,如杨倩马龙,少追奶油小生,破除“三观跟着五官跑”的思维桎梏。
“当众人都哭时,应当允许有的人不哭。”我们生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但冀以清晰眼光体察人间,不做无限循环的“跟随者”,但做人云我可不云的破局者、思考者。
切勿人云亦云,勇破思维藩篱。我是烈火,也是枯枝,是割断定势思维之网的亚历山大之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本题属于引语式材料作文。
材料由法布尔的实验引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并由此引向对人类社会中同类现象的思考,再由《论语》中的一句话作结。命题意图应该说非常明显,即希望考生能通过这类现象明白一个道理,将对这个道理的理解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出来。
从材料来看,毛毛虫之所以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是因为它们有“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实验中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把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这样每一个毛毛虫都以为它在跟随前面的毛毛虫在走。而《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也就是在知人论世上必须独立思考,舆论未必完全可信,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切实地加以辨析和核查。
考生可以从毛毛虫的习性和孔子名言中所反映的特征入手,从而可以从“拒绝盲从”“要有独立的思考力与辨识力”等方面立意。
具体来说,从毛毛虫的角度:毛毛虫的“跟随者”习性使其只顾跟从前面的同伴而忽视其他路径,最终作茧自缚,陷入“死循环”中无法逃脱。
得出结论: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的束缚,用全新的眼光找寻新发现。
从孔子的名言的角度:
材料中孔子的名言意为“众人均厌恶的人(事),我们一定要对其加以明察;众人均喜好的人(事),我们也定要加以明察”。
得出结论:对于世间大流,我们不应盲目跟风,心中应有自己的准则;面对选择时拒绝盲从,不能因他人的行为迷失了自己的心性,应学会理性思考。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和盲从作别,与思考相伴”,然后列举正面事例进行论证,接着列举现实生活中盲目跟风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并指出危害,最后发出呼吁。参考立意:1.啜饮理性之茶,不醉盲从之酒。
2.理性跟风,拒绝盲从。
3.挑战权威,不盲目崇拜。
4.别让盲从成为人生的指南针。
5.打破思维的藩篱,向盲从说不。
6.勿凭时风引,思之而后行。
[语文][期末]河北省邢台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河北省邢台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共13页。
天津市2023-2024学年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2023-2024学年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小说阅读,语言表达与整本书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2023-2024学年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2023-2024学年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小说阅读,语言表达与整本书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