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教学设计
展开教材分析
《两茎灯草》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和“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一训练重点不仅在单元导读中特别指出,而且渗透在本组教材的每一个板块中,特别是本篇课文,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很独到,老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示范作用。《两茎灯草》这篇文章在人物的描写上极具特色:
1.通过选取“两茎灯草”这一典型事例,让严监生吝啬的人物特点深入人心。
2.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作者巧设悬念,通过富有层次的叙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尤其是对“摇头、两个指头”等经典动作的细致描写,把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对多烧一茎灯草的耿耿于怀,难以断气,爱财胜过生命的吝啬鬼形象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学过许多写人的文章,也有一定的写人物的基础,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比较熟悉。但是,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对人物的设定,情节的设计关注不多。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要素统领,实践贯穿作为主题,引导学生从情节设计,人物设定和经典动作的描写三方面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理解“郎中、诸亲六眷、一声不倒一声、哥子、故作记念”等词语的意思。
2.能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感受严监生吝啬的人物形象。
3.读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内容,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尝试练习运用三个写人物的锦囊写出人物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2.感悟、学习作者写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由读人到写人。
教学评价
1.了解课文刻画的人物特点。(★★★★★)
2.聚焦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
3.能锁定一位家人进行2-3个典型事例的选择;能观察一位同学,用上2-3种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片段描写,突出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引学——初识严监生
一、回顾所学,明确重点
同学们,上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了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学习。作家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习作单元的课文,不仅要关注作者写了什么,更要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回想一下,你都学到了哪些写人物的好方法?
答案预设: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写人物,也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来写人物。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吴敬梓的小说片段《两茎灯草》,继续探寻他写人物的锦囊妙计。
教师板书课题。
二、游戏析词,疏通文意
本文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距今已有200多年之久,所以文中一些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与现在有所不同。下面老师用“游戏抢答”的形式考考大家词语的掌握情况。我出示词语现在的意思,同学们举手抢答对应的文中词语。
学生抢答文中的“郎中、诸亲六眷、一声不倒一声、哥子、登时、监生”等词语或短语。
【设计意图】本课是古白话文,里面的用词和现在不尽相同,如“哥子”“一声不倒一声”等等。这些都给孩子们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需要教师加以重视。通过游戏析词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掌握词汇的热情,比生硬机械地记忆效果好。
板块二:导学——走近严监生
三、比较辨析,体会典型
1.“严监生”是何许人也?教师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这严监生家中有十万多两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仆人无数,牛羊成群,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说也有几百两银子。
学生读文字资料,师生交流,感受严监生的“富足”。教师引文:本文又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呢?快速读课文,尝试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学生交流所得:
学生1:严监生很小气;
学生2:我觉得他非常地抠门儿;
学生3:严监生十分地吝啬……
作家在塑造人物之前,往往会列举很多事例,然后根据人物特点,从中选取出最有说服力的事例来写。吴敬梓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吴敬梓,还原他的创作过程。
课件出示:为了表现严监生的吝啬,在他病重之后到临死之前的这段时间里,都可以列举出哪些能够表现他吝啬特点的事例?
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答案预设:
学生1:严监生可能为了省钱交待家人在自己死后不要办葬礼;
学生2:严监生病得很重了,但是他不舍得让郎中开贵重的药材;
学生3:他告诉家人在自己死后把自己的遗物都卖掉,换成银子……
教师设疑,引发深度思考。
有这么多可以体现严监生吝啬的事例,吴敬梓唯独选择了“两茎灯草”,和其它事例相比,这一事例好在哪儿?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发现。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批注。
师生交流,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严监生临死之际,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交待自己的后事,表达对家人的不舍,对生命的留恋,他只关心着那多点的一茎灯草。
人生在世,可以在乎、挂念的人和事有那么多,但严监生在意的只有浪费的一点儿灯油,还是在濒死的时候,真是太能体现他的吝啬了。
严监生此刻已经病得说不出话来,伸出两根手指都需要花掉他所有的力气,即使是这样,他依然举着两根手指不肯放下,这个事例选得太好了。
……
教师总结:在众多可以列举的事例中,唯有“两茎灯草”最微不足道,最不足挂齿,最无足轻重,却最具代表性、最有说服力、最能体现人物“吝啬”的特点。像这样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例就叫“典型事例”。这就是吴敬梓写人物的第一个锦囊妙计——选取典型事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我将单元语文要素和文本特点结合起来设计教学,突出重点。通过资料的补充使学生初识名著,同时感受到严监生的富有,与下文严监生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小说片段的前半部分,作者不惜笔墨写病重,则是为表现特别人物的特别抠门作铺垫。吴敬梓塑造的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非常经典,设计之精巧让人折服。
板块三:共学——走进严监生
四、对比文字,感受写法
1.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围绕着众人的“猜”和严监生的“反应”展开的。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吗?
2.师生合作读课文:同学们,作者对严监生反应的描写非常精彩,可谓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谁想和老师合作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师生分角色读)
3.男女生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
4.教师过渡:人物的内心往往能够通过外在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出来,透过严监生的反应,你能够感受到他的心情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思考,汇报分享。
在学生们逐步深入的交流中感受到严监生内心“着急——生气——绝望——满意”的变化。
学生举手发言,谈自己的观点。
学生1:有了这些描写,才让读者感受到了严监生心情的变化;
学生2:这样写让故事变得更有趣,读者很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更想读了。
学生3:我发现在写文章时写到关键的地方可以像这句话里说的那样,加点“折腾”,加点曲折。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这样,几个人都猜不对,最后赵氏猜对了,给了故事一个完满的结局。
教师设疑:能否不写众人的“猜”和严监生的“反应”,直接写故事的结果呢?
课件出示:
“越要紧时,偏慢慢细写,拖延折腾,此乃行文一定不移之法。”
——《齐省堂增订儒林外史》
引导学生结合这句话探寻吴敬梓写人物的第二个锦囊妙计。
教师点评总结:
在严监生临死之际,紧要关头,作者却多次“折腾”,让严监生一次比一次着急,通过一次比一次更激烈的人物反应,富有层次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好就好在情绪上的层层递进,妙就妙在病情的层层加重。同学们能体会得如此深入可以称得上文学鉴赏家了。这就是吴敬梓写人物的第二个锦囊妙计——叙述富有层次。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已有阅读经验和熟知的表达方法,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补充人物心理活动,走进人物内心。学生一步步聚焦、放大作者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特点的基本方法,领悟典型事例及动作、神态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本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了有效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和交流过程中习得写作方法,从读到写,读写结合。
再次聚焦严监生的几次反应,思考: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教师追问:哪个动作?
学生: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
学生:摇头的动作。
教师设疑:一个“摇头”的动作,有必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吗?能这样改写吗?课件出示原文与改写的对比,学生发现不足。
教师总结:是啊,一个摇头的动作,两根竖起的手指,通过吴敬梓如此细致的描写,仿佛一面镜子,让我们穿越百年的时空,看到了严监生临死之前那气恼的样子,也让他吝啬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谁来总结吴敬梓写人物的第三个锦囊妙计是什么?
学生:加入动作描写。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这个片段的后半部分主要通过对摇头这个动作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极度吝啬。通过这一板块的教学,让学生明白描写在精而不在多,不在全而在细,在写人的文章时并不是非要把动作、神态、语言等一一写全,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抓住其中一两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刻画就能突出人物的特点,像大作家一样塑造出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来。
板块四:延学——走出严监生
五、当堂练笔,课外延伸
1.课件出示写作单,根据所学的三个写作锦囊,围绕“爸爸是个手机控”的特点,进行创作。
2.学生进行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写作单,是以任务为驱动来设计的,能够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情。通过观察学生在写作单上完成的写作片段,准确定位哪些同学对课堂内容已经掌握了,哪些同学还存在着误区和不足。针对共性问题,教师则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指导。
六、走进原著,了解人物多面性
1.预测。今天我们读的这个片段只是《儒林外史》这本书中的一个部分。在这本书里,写严监生的片段还有许多。猜一猜:如此吝啬的严监生,在他老婆病重的时候会怎么做?
2.验证。事实上他是怎么做的呢?出示:
王氏的病渐渐重起来。每日四五个医生都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并不见效。
严监生就叫人极早去请了两位舅爷来,看了药方,商议再请名医……严监生说起王氏病重,掉下泪来道:“前日还向我说,岳父岳母的坟也要修理。”说着开了一张橱,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与二位:“老舅休嫌轻意。”二位双手来接。严监生又道:“明日还拿轿子接两位舅奶奶来,令妹还有些首饰,留为遗念。”
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从哪里读出来的?
3.荐读。同一个人,在这个片段中,我们却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严监生(舍得花钱、大方、关心亲人等)。人是有多面性的,这也是《儒林外史》描写人物的一个特色,鲁迅先生这样评价这本书,出示:
《儒林外史》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贵在打破了好人完全好,坏人完全坏的写法。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创举。
要了解更多的人物,要了解更多人物的多面性,推荐大家读这本书。
【设计意图】“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人是有多面性的,这是《儒林外史》描写人物的一大特色。鲁迅先生评价“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创举。”整本书阅读,对人物形象多面性的理解,要避免脸谱化,不要认为非黑即白。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阅读兴趣被激发的同时,他们的语文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的引领下,结合语文要素,整合学习任务,紧抓语文实践是本节课的初衷。1.抓住动作、神态感悟人物形象。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讨论、朗读,感悟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感悟他的吝啬。尤其是通过关注“三次摇头”,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摇了两三摇”“两眼睁的滴溜圆”“手指着不动”等动作、神态去体悟。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通过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感悟严监生的内心变化,从而感悟鲜明的人物形象。
2.教学内容不贪多求全,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取舍。就一篇文章来说,它承载的内容很多,但哪些是教学重点,哪些是这一课时要解决、训练的,需根据学段目标、单元重点、课后练习、编者意图和学生学情来定。《两茎灯草》所在单元的主题是“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属于习作单元,安排这组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我有意在处理三处摇头时通过朗读感悟、对比体会等方法来重点讲解,并在最后的小练笔当中加以实践。
3.课后拓展阅读,引领学生走向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语文教学应以教科书为主,紧扣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同时又不能视教科书为主宰,应适当地拓展和引领。新课标中明确了六大学习任务群,其中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儒林外史》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严监生的完整形象只有走进书中才能感知。
两个指头
猜的人
猜的内容
严监生的反应
大侄子
两个亲人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
两笔银子
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
两位舅爷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
两茎灯草
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100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两茎灯草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确立目标,借助文本,聚焦“典型”,情境迁移,尝试运用,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板书课题,检测预习,初步感知,细读课文,感悟形象,合作探究,领悟写法,习得表达,拓展运用,教师总结,延伸课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交流资料】,【初读课文,感知全文】,【细读课文,感受吝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