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优秀作业ppt课件
展开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改革?什么样的原因促使各国纷纷变法?
前770年 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变革 221年
政治大动荡 大变革
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加深
前476年 前475年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了解春秋战国基本发展脉络,学会研读图文材料,把握这一时期政治权力的重大变化以及时代特征。
2、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感悟华夏民族认同以及这一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奠基作用。
3、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认识到生产力发展的决定作用以及制度变革的原因。
4、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了解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认识社会发展背景下变法的必然,理解商鞅的变法思想。
5、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知道孔子、老子的基本思想;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政治变动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促进作用,感悟百家争鸣的重要影响
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指出从春秋到战国政权名称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桓公(前685——前643)
晋文公(前636——前628)
楚庄王(前613——前591)
吴王阖闾(前514——前496)
越王勾践(前496——前465)
秦穆公(前659——前621)
宋襄公(前650——前637)
1、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权力下移,礼崩乐坏。
2、郑、卫、宋消失 兼并战争,政治动荡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权力下移、兼并战争、政治动荡
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
对比地图,找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和各民族的变化?
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各族同源共祖的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局部统一形成,国家日益趋向统一
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扰
中原民族先进的社会发展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思考1:春秋战国之际在生产动力和生产工具的材质上发生的新变化?
思考2:这些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如何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得到发展
出现个体劳动、个体经营,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新兴地主壮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
社会转型(奴隶-封建)
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制度
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人力 畜力 牛耕得到推广
材料2: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 ——《荀子·王制》
1、货币流通广泛,商业贸易发达
思考:春秋战国之际工商业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材料1: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战国策》
造车行业《周礼·考工记》
1、经济发展——工商业繁荣
3、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联祍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
4、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从战国形势图看,在这些诸侯国中,秦国偏处西方一隅,远离中原核心地带,然而,恰恰是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秦国在群雄角逐中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跟随时代潮流,商鞅在秦国开展变法运动,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奠定基础。
材料: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必然性: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富国)各国兼并战争需要建立君主集权制度。(强兵)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需要调整旧的生产关系
思考:据材料分析列国变法的必然性?
原因类:①看时间②想史实:把抽象语言转化为具体史实
2、变法运动内容、作用
普遍推行县制,县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发展,国力增强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打击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
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1、阅读教材,自主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画出表格。
2、分析各项变法措施的作用?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社会转型)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钦定四库全书》
(1)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1)经济上,废井田,奖励耕织,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政治上,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促使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
材料二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贾谊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及原因,并揭示评价差异的本质。
(2)态度:韩非褒,贾谊贬。原因:韩非基于法家立场,认为变法维护了法制秩序;贾谊基于儒家立场,认为商鞅变法破坏了儒家伦理。
本质:治国理念的差异(法治与礼治)。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等
提到春秋战国时期,你能想到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吗?春秋战国是众所周知的乱世,然而仅仅用乱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是远远不够的,这一时期除了政治动荡带来的乱世之外,还有经济上的发展,民族间的交融以及思想文化的繁荣.
1、孔子和老子——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针对礼崩乐坏,就伦理和政治重建提出主张
简要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异同?
同:都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都对社会现实不满;都反对苛政,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
调节和谐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贵族利益
仁与礼的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到各诸侯国游学,宣扬仁的思想,但常常受到冷遇。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东门旁发呆,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何处。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狗在发呆。
问题设计:孔子思想为何备受冷遇?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剧烈变革,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孔子坚持恢复周礼,其政治思想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未受到统治者重视。
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争霸的需要,竞相招贤纳士,招揽人才
河北保定定兴黄金台 燕昭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
铁制农具、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
旧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
思维拓展 :从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出什么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规律: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实质: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政治变动十分剧烈,经济有了大幅度发展,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促使西周以来的社会秩序逐渐解体,迫使统治者对传统治国方式进行调整。兼并战争的日益激化,更加推动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变法运动逐渐成为战国的一股潮流。——摘编自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
(1)时代特征 ①政治方面: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社会动荡,各国纷纷变法。②经济方面: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③文化方面:礼乐制崩溃,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科学技术世界领先。④阶级方面:“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兴起。⑤民族关系: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⑥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变社会动乱为“社会和谐”,贯穿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始末。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2)主张:儒家主张为政以德; 墨子主张“兼爱”;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主张法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各学派围绕“社会和谐”提出的主张。
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变法是时代潮流,秦国最富强
1、从商鞅到吕不韦,秦国任用许多才智之士为相。这些相虽然权倾一时,对秦国的发展有莫大的功劳,但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材料反映了当时秦国 ( ) A.贵族势力展开反击B.官僚集团相互倾轧C.统治机制发生变化 D.严刑酷法的治国理念
根据所学知识,先秦各国普遍实行世官制,官位世代相传,而秦国的相“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说明当时秦国逐渐实行官僚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未体现贵族势力反击,排除A
官僚政治刚刚确立,未体现官僚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法家的治国思想,材料未体现
2、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材料反映了从西周初年道西周中期道春秋时期贵族的采邑越来越多,这说明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材料体现分封制下贵族采邑变化的情况无法说明土地国有制度被废除,排除A
B不符合春秋时期的情况,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材料强调的不是诸侯国国君的权力,权力是世卿,采邑是世禄
3、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
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
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
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授课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晋文公,齐桓公,吴王阖闾,楚庄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获奖作业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获奖作业课件ppt,文件包含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pptx、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分层作业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配套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百家争鸣,孔子和老子,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