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滕州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原卷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6070223/1-172373769020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山东省滕州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原卷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6070223/1-172373769024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山东省滕州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原卷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6070223/1-172373769030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山东省滕州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6070223/0-172373768568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山东省滕州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6070223/0-172373768571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山东省滕州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6070223/0-17237376857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山东省滕州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滕州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山东省滕州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山东省滕州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第Ⅰ卷共16个小题,每题2分。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共15小题,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作图时,可用2B铅笔,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务必在答题纸上题号所指示的区域内答题,在试卷和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答题纸中相应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 共32分)
1. 在地球上,生灵之声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天地之声吐露着无穷无尽的秘密,根据所学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色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
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
C. 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前会先发出次声波
D. 中考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B
【解析】
【详解】A.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色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次声波是振动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发生前会先发出次声波,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减弱噪声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中考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大小跟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A. 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
B.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无关
C. 空气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小
D. 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接近350m/s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像体现的是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体现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故A错误;
B.由图像知道,声速大小跟空气温度成一次函数,即说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
C.由图像知道,声速大小跟空气温度成一次函数,即空气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故C错误;
D.由图像知道,当空气温度为30℃时,对应的纵坐标,即声音的传播速度接近350m/s,故D正确。
故选D。
3. 如图所示是实验室中的毛玻璃片,一面磨砂,一面平滑。为了分辨这两个面,下列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A. 用手去触摸,粗糙的一面是磨砂面
B. 用激光笔照射表面,反射后可在光屏上成一个亮点的一面是平滑面
C. 压力相同时,与同一水平桌面之间滑动摩擦力较大的一面是磨砂面
D. 透过毛玻璃片看不清远处物体,朝向眼睛的一面是平滑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A.毛玻璃的磨砂面凹凸不平,因此用手去触摸会感觉粗糙;毛玻璃的平滑面平整,因此用手去触摸不会感觉粗糙,所以可以用该方法分辨这两个面,故A可行,不符合题意;
B.用激光笔照射表面,在平滑面会发生镜面反射,因此会在光屏看到一个亮点;在粗糙的一面会发生漫反射,因此在光屏上不会看到一个亮点,所以可以用该方法分辨这两个面,故B可行,不符合题意;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毛玻璃的磨砂面与水平桌面的接触面比毛玻璃的平滑面与水平桌面的接触面粗糙,因此磨砂面与水平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较大,故C可行,不符合题意;
D.光射入玻璃和射出玻璃都要发生反射和折射,毛玻璃一面磨砂,一面平滑,会使一部分光在磨砂面发生漫反射不能透过毛玻璃射出,并且透过毛玻璃的光经过磨砂面发生折射也会射向四面八方,光线散乱,导致进入人眼的光很少,所以隔着毛玻璃就看不清物体,无论光先从哪个面进入都会在磨砂面发生杂乱的反射和折射,使人看不清物体,故D不可行,符合题意。
故选D。
4. 如图,将印有花的透明胶片,贴在发光手电筒前端玻璃上,正对着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调整位置,墙上出现一朵清晰放大的“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胶片上花是倒立的
B. 此透镜可作为近视眼镜镜片
C. 胶片与透镜的距离小于10cm
D. 白墙相当于光屏,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答案】A
【解析】
【详解】AC.墙上出现一朵清晰放大的“花”,该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此时的物距应该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胶片与透镜的距离小于20cm,大于10cm,故A正确,C错误;
B.远视眼的成因是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需要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矫正;近视眼的成因是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需要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故B错误;
D.白墙的表面凹凸不平,光线照射到白墙后会发生的是漫反射,故D错误。
故选A。
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原理相同
B. 透镜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C. 透镜不动,蜡烛和光屏同时向右移动,光屏能成实像且像逐渐变小
D. 将近视眼镜靠近凸透镜左侧放置,适当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实像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则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与照相机原理不同,故A错误;
B.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即物距和像距交换,而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光屏上也可以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故B错误;
C.透镜不动,蜡烛和光屏同时向右移动,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故C错误;
D.若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一近视镜片,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折射光线延迟会聚,光屏要适当右移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故D正确。
故选D。
6. 如图表示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物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为气态B. 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C. BC段对应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D. 乙→丙的过程与露珠形成过程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甲状态微粒间间距最小,所以是固态,丙间距最大,为气态,乙为液态,故A错误;
B.甲→乙的过程属于熔化,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故B错误;
C.晶体在熔化时虽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图中BC段温度不变,说明晶体正在熔化,所以BC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故C正确;
D.乙→丙的过程属于汽化,露珠的形成过程属于液化,故D错误。
故选C。
7.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有的优美词句还与我们物理知识有着联系。下列词句与对应的物理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 “清寒小雪前”,雪的温度很低,它的内能为零
B. “沙暖睡鸳鸯”,同水相比沙的比热容大些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实际是固态,由水蒸气凝华形成
D. “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做功方式实现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不管温度多低,故雪的温度虽然低,但它的内能不为零,故A错误;
B.水比沙子的比热容大,故B错误;
C.霜是固态的小冰晶,由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故C正确;
D.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热辐射传给地球的,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大地的内能,故D错误。
故选C。
8. 如图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和“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的甲、乙两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两组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每组实验中,燃料的质量均应相等
B. 每组实验中,杯中物质的质量均应相等
C. 甲组实验中,可以根据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来比较吸热的多少
D. 乙组实验中,可以根据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的多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A.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只需控制加热时间相同,不用控制燃料质量相等,故A错误;
B.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和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两个实验,为了控制变量,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两组实验的杯中物质的质量应相等,故B正确;
C.甲组实验中,吸热多少用加热时间来表示,若加热时间相同,则吸热相同,沙子比热容小,沙子中放的温度计示数变化大,故C错误;
D.乙组实验中,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看水温变化,燃料燃烧速度不同,不能用加热时间长短来吸热多少,故D错误。
故选B。
9. 下列关于电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则毛皮与玻璃棒相互吸引
B. 验电器的原理是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C. 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子在物体之间发生了转移
D. 在有些地毯的编织过程中,往往夹杂一些不锈钢丝,这是为了使地毯更耐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带正电,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与玻璃棒相互排斥,故A错误;
B.验电器的制作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故B错误;
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创造电荷,故C正确;
D.当人在地毯上走过时,脚与地毯之间相互摩擦会使地毯带上电荷,带电体会吸收灰尘等轻小物体,如果加一些不锈钢丝可以将由于摩擦而使地毯所带的静电导入大地,使地毯不易沾上灰尘,故D错误。
故选C。
10. 我国优秀青年科学家曹原研究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时,石墨烯的电阻会突然变为0,此时的石墨烯材料属于( )
A. 超导体B. 绝缘体C. 半导体D. 导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超导材料是一种电阻为零的材料,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魔角”时,石墨烯的电阻突然变为0,故知此现象中的石墨烯是超导体,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一颗番茄从手中由静止开始下落,撞击水面时溅起许多水珠如图,同时番茄仍有较大速度并继续下沉。若不计一切机械能损耗,番茄从开始下落至刚好浸没时减少的势能( )
A. 等于所有溅起的水珠在撞击过程中增加的机械能总和
B. 大于所有溅起的水珠在撞击过程中增加的机械能总和
C. 等于所有溅起的水珠在空中上升过程中增加的机械能总和
D. 小于所有溅起的水珠在空中上升过程中增加的机械能总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若不计一切机械能损耗,番茄从开始下落至刚好浸没时,番茄具有一定的速度,具有一定的动能,所有减少的势能一部分转化为动能,另一部分转化为所有溅起的水珠在撞击过程中增加的机械能,所以番茄从开始下落至刚好浸没时减少的势能大于所有溅起的水珠在撞击过程中增加的机械能总和。
故选B。
12. 人工心脏泵可短时间代替心脏工作,其结构如图所示,线圈AB固定在活塞的柄上,泵室通过单向阀门与血管相通。阀门只能向泵室外侧开启;阀门只能向泵室内侧开启。人工心脏泵工作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线圈AB中应通入方向周期性改变的电流
B. 电流从线圈B端流入时,活塞向右移动
C. 电流从线圈A端流入过程,血液流入泵室
D. 人工心脏泵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由线圈中电流的大小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A.线圈AB中若通入直流电,根据图结合题意可知,活塞只能向一个方向移动,完不成泵血任务,因此要使该装置能维人体血液循环,线圈间所接电源应为交流电,即:活塞可以左右移动,血液既能流回心脏也能从心脏输出去,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电流从线圈A端流入过程中,根据安培定则,螺线管左端为S极,此时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磁铁吸引活塞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电流从线圈B端流入过程中,根据安培定则,螺线管左端为N极,此时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活塞右移,S1打开,S2闭合,血液从S1流出泵室,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图中的线圈移动快慢与交流电的频率有关,与电流大小无关,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 如图所示,已知电源电压恒定不变,闭合开关S,将滑片P由图示位置向下滑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表A1的示数变小B. 电流表A2的示数变大
C. 电压表的示数变大D. 灯泡L的亮度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和灯泡并联,电流表A1测干路电流,电流表A2测灯泡电流,电压表测电源电压,滑片向下滑动的过程,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阻值变小;
A.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阻值变小,干路电流增大,,故A错误;
B.电流表A2测灯泡电流,调节滑片P位置不影响灯泡电流,故B错误;
C.电压表测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故C错误;
D.滑动变阻器和灯泡并联,互不影响,故D正确。
故选D。
14. 如图甲所示,小灯泡L的额定电压为5V,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为60,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量程为“0~15V”,电源电压恒定。闭合开关S,在保证电路安全的前提下,最大范围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绘制了电流表示数与电压表示数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电流表示数与滑动变阻器R连入电路阻值的变化关系图像如图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源电压为5V
B. 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阻为2.5
C. 当电压表示数为1V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为2.5W
D. 当电压表示数为2V时,小灯泡和变阻器消耗的功率之比为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滑动变阻器与小灯泡串联,乙、丙图相结合
A.电路中电流为0.5A时,滑动变阻器的阻止为10Ω,电源电压为
故A错误;
B.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阻为
故B错误;
C.当电压表示数为1V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2A,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为
故C错误;
D.当电压表示数为2V时,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8V,小灯泡和变阻器串联,消耗的功率之比为
故D正确。
故选D。
15. 某同学指出:在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中,连接电路时,必须注意下列几点,你认为其中不必要的一条是( )
A. 向电路中连接滑动变阻器时,应该使滑片位于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
B. 向电路中连接开关时,应该将开关断开
C. 电压表应与待测电阻并联,电流表应与待测电阻串联
D. 开关应该接在靠近电源电流流出的一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起保护电路的作用,在开关闭合前,应把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处可以防止电流过大烧毁元件,故A是必要的;B. 实验开始前,开关应处于断开的状态,防止在连接线路时,某些地方不合适引起电路中的电流过大烧坏元件;故B是必要的;C. 电压表与被测电阻并联,电流表与被测电阻串联,属于正确的接法.故C是必要的;D. 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是控制电路的通断,与开关是否靠近电源正极一端无关;故D是不必要的.故选D.
【点睛】“伏安法测量电阻”实验中,连接电路时,需要将电压表与电阻并联测量电阻的电压,需要电流表与电阻串联测量电阻的电流,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该连接在靠近电源正极的一端,开关始终应该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在开关闭合的一瞬间,把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处可以防止电流过大烧毁元件.
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手机用“WiFi”上网和手机电话通信都是利用了电磁波传递信息
B. 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核心设备反应堆中的裂变也称为热核反应
C. 太阳能和核能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D. 持续恒定的电流能够产生电磁波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且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所以手机用“WiFi”上网和手机电话通信都是利用了电磁波传递信息,故A正确;
B.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利用的是核裂变释放的核能,热核反应指的是核聚变,故B错误;
C.太阳能可以不断地从自然界中得到补充,所以属于可再生能源,核能的原料不能不断地从自然界中得到补充,所以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C错误;
D.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即电流会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则会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的场,这就是电磁场,而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形成了电磁波,故D错误。
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8分)
一、填空题:本题包括8个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17. 小明用A、B两把尺测物体的长度,如图甲应该选择________尺的读数作为测量结果,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cm。小明用秒表测量时间,如图乙所示时间为________s。
【答案】 ①. B ②. 3.30 ③. 200
【解析】
【详解】[1]由图甲可知,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5mm,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使用B刻度尺测量更准确,则应该选择B刻度尺的读数作为测量结果。
[2]物体左侧与B刻度尺的0刻度对齐,右侧与3.3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3.30cm。
[3]图乙中,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min和4min之间,没有偏过中线,读作3min;大盘的分度值是1s,而大盘指针在20s,因此秒表读数为3min20s,即200s。
18. 晾衣服时将衣服充分展开干得快,这是利用增大液体___________ 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从冰箱里拿出的易拉罐放置一会儿表面变得湿漉漉的,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_ 成小水珠;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这是因为樟脑丸发生了___________ (后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 ①. 表面积 ②. 液化 ③. 升华
【解析】
【详解】[1]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有关,晾衣服时将衣服充分展开干得快,这是利用增大液体表面积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从冰箱里拿出的易拉罐放置一会儿表面变得湿漉漉的,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这是因为樟脑丸发生了升华。
19. “曲水流觞”是古代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 酒盏装有质量为50g的酒,在溪水上随溪流动时会降低酒的温度,则酒的内能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是通过___________方式在改变酒的内能;漂流过程中,酒的温度从30℃降低至26℃,会放出___________J的热量。[c酒=3.4×103J/(kg·℃)]
【答案】 ①. 变小 ②. 热传递 ③. 680
【解析】
【详解】[1][2]酒盏随溪流动时会降低酒的温度,内能会从酒传递到水,使酒的温度降低,内能变小,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在改变酒的内能。
[3]酒放出的热量
Q放=c酒mΔt=3.4×103J/(kg•℃)×50×10-3kg×(30℃-26℃)=680J
20. 涪江水面平静,两岸河堤高出水面1m,河堤上一棵树高4m,这棵树在涪江水中的像高_______m;小明同学站在树的对岸河堤上,他的眼睛与树尖的距离为d树,与树尖在涪江水中像的距离为d像,则d树________d像(选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金乡县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山东省金乡县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山东省金乡县中考一模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共26页。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第Ⅱ卷必须用0, 下列关于压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甲和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