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1.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1. 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以及人们急盼着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这些构成了隋朝统一的( )
A. 背景B. 进程C. 措施D. 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以及人们急盼着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材料构成了隋朝统一的背景,A项正确;589 年,隋军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这属于隋朝统一的进程,与题干信息“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以及人们急盼着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不符,排除B项;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这些属于隋朝统一的措施,与题干信息“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以及人们急盼着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不符,排除C项;隋的统一的影响,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与题干信息“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以及人们急盼着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 有学者说:“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由此可知,秦和隋两个朝代都( )
A. 对历史贡献大B. 是短命的王朝C. 因暴政而速亡D. 修筑伟大工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因此,秦、隋两朝都创造了为后代沿用的制度,对历史作出巨大的贡献,A项正确;秦朝统治了14年,隋朝统治37年,都是短命的王朝,但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秦朝和隋朝都因暴政而亡,但题干涉及秦、隋朝的制度,没有涉及暴政,排除C项;秦、隋朝都修筑了伟大工程,如秦的长城和隋的大运河,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3. 古代《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日炀。”“炀”是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由于( )
A. 修建大运河B. 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C. 统一度量衡D. 渡江灭陈,完成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在位时,不恤民力,奢侈无度,暴虐无道,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爆发,B项正确;修建大运河利于南北经济交流,促进国家发展,不是隋炀帝得到“炀”这个谥号的原因,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与隋炀帝无关,排除C项;渡江灭陈,完成统一,与隋文帝相关,与隋炀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 “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材料中“一捺”的重要作用是( )
A. 便于调控军事力量B. 解决了北方的缺水问题
C. 便于帝王南巡游玩D. 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和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D项正确;便于调控军事力量并非京杭运河的主要作用,排除A项;解决了北方的缺水问题是不准确的,它主要不是为了解决缺水问题而修建的,排除B项;便于帝王南巡游玩只是京杭运河的一个附带作用,不是其重要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5. 史学界有观点认为李渊存在深谋多算、富有远见的一面,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唐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
A. 李世民消灭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B. 李渊为盛唐气象的出现奠定基础
C. 史评可作为评判人物的唯一依据D. 初唐时期的制度在后期全被推翻
【答案】B
【解析】
【详解】提取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可见,题干材料反映了李渊在初唐颁行的措施确立了唐朝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唐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材料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史学界对李渊的不同评价,并未说明李世民消灭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排除A项;史评是后人依据现有史料记载对相关史事等作出的评论,属于第二手史料,不能作为评判人物的主要依据,排除C项;据材料所述“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政策”可知,初唐一代的制度奠定了后期制度的基础,并未全部革新,排除D项。故选B项。
6.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以下描述唐太宗时期统治的对联是( )
A. 调整政策呈开元,后期昏庸误王国B.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后人评
C. 开明君主吸亡训,贞观之治创唐荣D. 陈桥兵变成君主,重文轻武是国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朝政,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使得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因此开明君主吸亡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是描述唐太宗统治的对联,C项正确;调整政策呈开元,后期昏庸误王国描述是唐玄宗,排除A项;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后人评描述是武则天,排除B项;陈桥兵变成君主,重文轻武是国策描述是赵匡胤,排除D项。故选C项。
7. 如图是唐太宗时为表彰功臣命阎立本所绘的《二十四功臣图》(部分),其中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唐太宗任用他们作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
A. 重视发展生产B. 虚心纳谏C. 增加科举科目D. 任用贤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其中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唐太宗任用他们作宰相”可知,唐太宗命阎立本所绘的《二十四功臣图》以及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为宰相,体现了唐太宗任用贤才,D项正确;重视发展生产主要涉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虚心纳谏主要是指皇上虚心采纳臣子们的意见或者建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主要指的是在选官制度科举制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8. 雷雷同学把唐朝的某一制度的运作机制归纳为“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市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决策的出台”这一公式。这一制度应是( )
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三省六部制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公式“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决策的出台”,结合可课本所学可知,唐朝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皇帝召集三省长官于政事堂讨论政务,议决后由中书省草拟政令并经皇帝签发,转交门下省审核,门下省有权批驳、打回再议。三省六部制将相权进行程序分工,实际上加强了皇权,皇帝批示的地位处于核心,C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排除A项;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分36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排除B项;元朝推行行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推行建立行省,排除D项。故选C项。
9. 人们基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她( )
A.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 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事务
C. 统治期间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D. 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期间,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因此,人们基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D项正确;“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指的是武则天的特殊地位,与其具体的统治无关,排除A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发生在她统治之前,并不是她统治期间的事实,排除B项;“统治期间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是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的手段之一,无法使她的统治得到人们的基本肯定,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延续了100多年的繁荣。这段时期唐朝兴盛的共同原因是( )
A. 重用贤能B. 休养生息C. 开发江南D. 重文轻武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位20多年,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速,从善如流。同时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综上,唐朝兴盛的共同原因是重用贤能,A项正确;休养生息主要是汉代初年为了恢复社会经济采取的措施,并非“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排除B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开发江南,排除C项;北宋建立后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它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城中有商业区与居民区;它既是大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该城市是( )
A. 洛阳B. 开封C. 长安D. 大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既是大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结合所学可知,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长安是当时唐朝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C项正确;洛阳不是当时唐朝的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排除A项;开封是北宋最重要的一座城市,排除B项;大都是元朝最为重要的一座都城,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有的描写地理、战争、农村、城市等,也有的关注历史、政治、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妇女的遭遇。由此可看出,唐朝诗歌的特点是( )
A. 淳朴厚重,揭露现实B. 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C. 蔑视权贵,超凡脱俗D.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唐朝……有的描写地理、战争、农村、城市等,也有的关注历史、政治、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妇女的遭遇”说明唐朝诗歌的特点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D项正确;ABC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 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观点是对史实的认识和评价。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唐太宗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B. 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
C. 武则天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D.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观点是对史实的认识和评价。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对安史之乱影响的认识和评价,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唐太宗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A项;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B项;武则天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下表是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数据变化对社会结构产生主要影响是( )
A. 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官员录取标准不断降低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由于科举制的实施,导致“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提高”,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未涉及官员的素质提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员录取标准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未涉及其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在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瞒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强烈反对,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的措施是( )
A. 方田均税法B. 募役法C. 保甲法D. 农田水利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中,方田均税法要清丈土地,从而使大地主、大官僚无法藏匿土地,逃避赋税,所以是遭到反对最激烈的一项,A项正确;募役法,是对当时实行的差役制度的改革。改变当时最害民的差役法制,实行募役制,让百姓交一些请人服役的钱作为招募差役的资本,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排除B项;保甲法和农田水利法都没有涉及到赋税缴纳,排除CD项。故选A项。
16. 统一契丹各部,定都上京临潢府的契丹首领是( )
A. 完颜阿骨打B. 赵匡胤C. 耶律阿保机D. 元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统一契丹各部”并结合所学可知,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C项正确;完颜阿骨打建立的是金朝,与契丹无关,排除A项;赵匡胤建立了北宋,与契丹无关,排除B项;元昊建立了西夏,与契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于1005年缔结的盟约。该盟约( )
A. 使辽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B. 完全消除了宋辽之间的民族隔阂
C. 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D. 促进了汉族与党项族的友好往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澶渊之盟”和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C项正确;澶渊之盟签订后宋给辽岁币,所以没有“使辽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排除A项;澶渊之盟的签订并没有完全消除了宋辽之间的民族隔阂,排除B项;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签订,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8.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家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 )
A. 瓦子B. 榷场C. 草市D. 市舶司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当时在宋与辽、家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这就是榷场,这有利于促进和平,加强交流,B项正确;瓦子是东京等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地方,排除A项;草市是宋代国内商业交流地之一,排除C项;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19. 元昊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11月10日自立为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他来自下列的什么民族( )
A. 契丹族B. 党项族C. 突厥族D. 女真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宋辽政权并立时期,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势力崛起。1038年11月10日党项首领元昊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定都兴庆府,B项正确;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有时也称辽,排除A项;元昊不属于突厥族,排除C项;女真族建立的是金国,排除D项。故选B项。
20. 他一生廉洁,精忠报国;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的抗金事迹一直被民众传颂。“他”是( )
A. 卫青B. 霍去病C. 岳飞D. 辛弃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他一生廉洁,精忠报国;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的抗金事迹一直被民众传颂”和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在抗金斗争中,岳飞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他的抗金斗争,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南宋人民的利益,C项正确;卫青、霍去病是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排除AB项;南宋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虽然辛弃疾也参加抗金斗争,但与题干“‘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1. 南宋时期一地有300多处瓷窑,所制瓷器质地纯白没有瑕疵,被誉为“饶玉”。后来此地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此地”是指( )
A. 浙江临安B. 江西景德镇C. 广东广州D. 河南开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后来此地发展成著名的瓷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B项正确;浙江临安是南宋时期的都城,与“瓷都”无关,排除A项;广东广州并不是“瓷都”,排除C项;河南开封是北宋都城,与“瓷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2. 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导致生灵涂炭。结束这一局面的历史事件是( )
A. 铁木真统一蒙古B. 蒙古灭西夏C. 忽必烈建立元朝D. 元朝灭南宋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 蒙古族各部的统一是由铁木真完成的,所以结束这一局面的历史事件是铁木真统一蒙古,A项正确;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元朝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政权并立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23. 元朝时,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 )
A. 蒙古族B. 契丹族C. 女真族D. 回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元朝时,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再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D项正确;元朝的统治者就是蒙古族,蒙古族在元朝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项;契丹族在汉代时期已经出现,排除B项;女真族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4. 元朝的中央机构中,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的是( )
A. 枢密院B. 御史台C. 宣政院D. 中书省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所以元朝的中央机构中,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的是枢密院,A项正确;元代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排除B项;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行政事务以及全国佛教事务,排除C项;元代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
25. 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这一“机构”是( )
A. 北庭都元帅府B. 澎湖巡检司C. 安西都护府D.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B项正确;北庭都元帅府和安西都护府是管辖新疆的行政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6分,共50分)
26. 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灭亡后,中国发生了大分裂,形成了“东晋十六国”的局面……隋文帝也因其锐意改革、为君勤俭而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史称“开皇之治”。
——摘编自《三鉴斋——隋朝统一与开皇之治》
材料二 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征发)丁二百万人。导(疏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够),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摘编自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促使隋朝形成“开皇之治”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炀帝的哪些行为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
(3)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其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答案】(1)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等。(答出两点即可)
(2)行为: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等。(答出两点即可)
(3)启示:注重经济的发展;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等。(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一“隋文帝也因其锐意改革、为君勤俭而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所以,隋文帝采取了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等措施促使隋朝形成“开皇之治”的局面。
【小问2详解】
行为:根据材料二“即建洛阳,每月役(征发)丁二百万人”可得出,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根据材料二“导(疏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够),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可得出,开凿大运河。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修筑长城和驰道。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他还多次巡游,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隋炀帝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所以,隋炀帝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等行为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
【小问3详解】
启示: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可知,可以从材料一隋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隋炀帝采取了一系列保证措施而导致隋朝灭亡进行分析,其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为注重经济的发展;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等。(答出一点即可)
27.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制度篇】
材料一 从汉代开始,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种重要的选举制度,即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自隋朝至清朝实行科举制,这是一种以考试取人的制度。中国最早的考试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礼·地官》在“乡大夫”一职中记载,每三年考试一次,考察乡人的德行和技艺,从中选出贤德之人和多才多艺之人,任贤使能。而真正将考试选人制度化的是科举制。科举制有其自身的优点。
——摘编自聂菲磷《中国古代选贤任能的理论与实践》
【技术篇】
材料二 火药来源于方士长期炼丹制药的实践,唐代医学家兼炼丹家孙思邈最早发现硝石、硫黄、木炭组成的火药成分具有爆炸性并作了文字记录。火药的发明,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这是军事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中国火药的西传,成了欧洲市民反对封建贵族的锐利武器。正是由于火药的广泛使用,才使大规模地开采矿产成为可能,才有了近代的矿冶业,从而推动了近代工业的长足发展。
——摘编自马明中《中国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文化篇】
材料三 唐代中国,位于世界文化的中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在这种“兼容并包”思想的支配下,唐代中国的对外交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广泛而深刻得多。繁荣的唐文化吸取了城外文化的精华而愈益丰富多彩,先进的唐文化传播到东西方各国,推动了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主要的不同点,并简要分析科举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最早有文字记载发明火药的朝代,并概括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在文学、艺术上的代表人物。(各一位即可);列举两个史实印证唐朝时期对外交流“广泛而深刻”。
【答案】(1)不同点:前朝选官制度看重门第,科举制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历史意义: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写出一点即可)
(2)朝代:唐朝。影响:改变了中世纪战争的模式;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成为欧洲市民反对封建贵族的锐利武器)推动了矿产的大规模开采;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等等。(写出一点即可)
(3)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吴道子(阎立本、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解析】
小问1详解】
不同点:根据材料“从汉代开始,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种重要的选举制度,即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自隋朝至清朝实行科举制,这是一种以考试取人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最后抖侧重考察门第,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官,侧重考察学识,综上前朝选官制度看重门第,科举制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的确立,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朝代:根据材料“唐代医学家兼炼丹家孙思邈最早发现硝石、硫黄、木炭组成的火药成分具有爆炸性并作了文字记录”可以得出这指的是唐朝。影响:根据材料“火药的发明,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这是军事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可以得出改变了中世纪战争的模式;根据材料“中国火药的西传,成了欧洲市民反对封建贵族的锐利武器”可以得出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成为欧洲市民反对封建贵族的锐利武器);根据材料“正是由于火药的广泛使用,才使大规模地开采矿产成为可能,才有了近代的矿冶业,从而推动了近代工业的长足发展”可以得出推动了矿产的大规模开采;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等等。
【小问3详解】
代表人物:文学:结合所学知识,唐代是诗歌繁盛的时期,诗人由“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艺术:结合所学知识,唐代著名画家有“画圣”吴道子、阎立本等;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唐代奉行对外开放政策,起着鉴真东渡,到达日本弘扬佛法;玄奘西行到达天竺求取真经。
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歌舞是在唐代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唐代的歌舞相比,宋代歌舞有了更强的商业性。城市中出现了瓦舍勾栏这种专业型的演出场所,瓦舍是宋代城市中的商业集中点和固定娱乐中心。在瓦舍中表演的艺人们已非业余表演,民间歌舞的表演已经成为一种专业的谋生手段。宋代宫廷歌舞逐渐衰落,最终沦为礼仪的符号,民间歌舞艺人开始承接宫廷的商演,并获取相应的报酬。宋代歌舞中还出现了独立的流动性演出的艺人,演出场所流动性非常大,或就近拣一热闹处,或在婚宴酒馆进行演出。
——摘编自白盼《宋代歌舞商业化发展原因探析》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活动而不是以政务活动为中心的大城市,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歌舞发展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写出宋朝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机构的名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至北宋期间中国人口分布情况的变化。你认为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变化:商业属性更强;出现了专业型的演出场所(瓦舍勾栏)歌舞表演成为专业的谋生手段;歌舞表演既有固定表演也有流动表演;宫廷歌舞衰落,民间歌舞表演范围扩大。(答出一点即可)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文化生活丰富;等等。(答出一点即可)
(2)表现:城市商业突破了市坊空间界限和时间限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等等。(答出一点即可)名称:市舶司。
(3)变化: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原因:北方战乱不断导致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等等。(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与唐代的歌舞相比,宋代歌舞有了更强的商业性”可以得出商业属性更强;根据材料“城市中出现了瓦舍勾栏这种专业型的演出场所,瓦舍是宋代城市中的商业集中点和固定娱乐中心”可以得出出现了专业型的演出场所(瓦舍勾栏);根据材料“在瓦舍中表演的艺人们已非业余表演,民间歌舞的表演已经成为一种专业的谋生手段”可以得出歌舞表演成为专业的谋生手段;根据材料“宋代歌舞中还出现了独立的流动性演出的艺人,演出场所流动性非常大,或就近拣一热闹处,或在婚宴酒馆进行演出”可以得出歌舞表演既有固定表演也有流动表演;根据材料“宋代宫廷歌舞逐渐衰落,最终沦为礼仪的符号,民间歌舞艺人开始承接宫廷的商演,并获取相应的报酬”可以得出宫廷歌舞衰落,民间歌舞表演范围扩大。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城市商业发展很快,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宋代形成了市民阶级,体现出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文化生活丰富;等等。
【小问2详解】
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商业发展迅速,城市商业突破了市坊空间界限和时间限制;宋代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泉州、明州广州等港口城市繁荣,体现出港口城市繁荣;等等。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
小问3详解】
变化:根据饼状图可以得出,唐代黄河流域人口比长江流域人口多,而宋代长江流域人口超过北方,也就是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安史之乱爆发,使得黄河流域战乱频仍,促进北方战乱不断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同时也使得经济重心南移;等等。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十国是唐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与发展,中原地区经历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的更迭。而南方诸国则是同时并存。五代王朝,武人当政,藩镇跋扈,因此战乱不断。而当时偏安一隅的南方诸国,为了能在乱世中立足,都采取比较积极务实的保境息民政策,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摘编自《唐末五代北方士人南迁及其对南方士风的影响》
材料二 这么一个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宋王朝,两次覆亡,究其原因,实系由大宋王朝开国皇帝所制定的“重文轻武”这一基本国策所致,可谓:一策可以兴邦,一策也能灭国。
——摘编自钱昌明《历史星空探秘》
材料三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政权相继崛起。宋朝实行的政策利弊兼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占据江南的南宋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代十国的政局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是否同意作者对于“重文轻武”国策的评价?请简要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内容体现的时代特征。概括元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影响。
【答案】(1)特点:武人当政;藩镇跋扈;战乱不断;南方经济有一定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2)示例一:同意。理由:重文轻武使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文臣掌兵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同时政治机构重叠,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局面。所以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宋王朝覆亡。
示例二:不同意。理由:重文轻武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文教事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的局面。所以重文轻武政策不是导致宋王朝覆亡的主要原因。
(3)时代特征: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发展。政治制度:行省制。影响: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五代王朝,武人当政,藩镇跋扈,因此战乱不断”可以得出特点是武人当政;藩镇跋扈;战乱不断;根据材料“当时偏安一隅的南方诸国,为了能在乱世中立足,都采取比较积极务实的保境息民政策,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可以得出南方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小问2详解】
示例一:根据材料“究其原因,实系由大宋王朝开国皇帝所制定的‘重文轻武’这一基本国策所致”可以得出材料认为“重文轻武”国策造成宋代灭亡,如果同意。理由:如果同意观点,需要从“重文轻武”政策的消极影响作答,也就是重文轻武使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文臣掌兵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同时政治机构重叠,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局面。所以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宋王朝覆亡。 示例二:根据材料“究其原因,实系由大宋王朝开国皇帝所制定的‘重文轻武’这一基本国策所致”可以得出材料认为“重文轻武”国策造成宋代灭亡,如果不同意。理由:如果不同意材料观点,需要回答“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影响,也就是重文轻武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文教事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的局面。所以重文轻武政策不是导致宋王朝覆亡的主要原因。
【小问3详解】
时代特征:根据材料“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政权相继崛起”、“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可以得出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发展。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建立后,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建立了若干行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历史]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试卷(4月): 这是一份[历史]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试卷(4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古代《谥法》里谈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古代《谥法》里谈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