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优秀教案
展开本节内容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说明地球的历史纪录。地球的演化过程纪录在地层和化石中,由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分析建立地质代表。2.简述形成于演化简史。根据地球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简述地球的演化过程。3.说明地球的演化过程。从生物演化、海陆变迁、构造运动和矿产形成四个方面来说明地球的演化过程。
综合思维: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地球整体演化的过程特征。
地理实践力:学会阅读和观察地层。
人地协调观: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当前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
1. 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以及对其研究的意义;
2. 理解地质年代表的建立条件,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
3. 了解地球演化过程。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导入新课】
地球诞生已有46亿年之久,一直以来,人类对地球形成和演化的研究乐此不疲。
同学们知道科学家是通过哪些地理事物来推测地球的形成和演化的吗?
一、地球的历史纪录
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地壳的组成、结构、构造及外部形态不免经常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事件可以清晰地反应地球演化的历史。
(一)地层与化石
1.地层: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
未受影响的地层,先形成的居下,后形成的居上。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比如: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页岩形成于静水环境;玄武岩岩浆喷发冷凝而成。
【知识拓展】
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层受流水长期溶蚀而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有:峰林、溶洞、钟乳石、钙华……
2. 化石:存留在古代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化石研究的意义: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
【知识拓展】
科学家在贵州省关岭县发现了大量鱼龙、海龙、楯齿龙等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以及海百合、菊石、鹦鹉螺等海洋生物化石。推测中国西南地区亿万年前曾是一片古海洋,并与世界其他地区海洋相通。
【导入】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朝代更迭,为了便于研究和学习,我们按照不同的朝代将中国历史划分为多个时期,形成中国历史纪年表。
而有着46亿年历史的地球有没有这样的纪年表呢?地球的纪年表该如何建立和断代呢?
(二)地质年代表
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叫地质年代。根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的时间顺序表叫地质年代表。建立依据是地层和化石。地质年代表是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地质年代分为四个阶段五个层次,单位有宙、代、纪、世、期。
如:显生宙——中生代——侏罗纪——中侏罗世——巴柔期
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的关系:
年代地层单位:具有物质意义,指示的是地层,是地质年代单位的客观存在,具有地方性和特殊性;
地质年代单位:具有时间意义,只表示时间。具有全球性和普遍性。
年代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阶,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严格对应。
【知识拓展】
1.金钉子(GSSP):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
“金钉子”实际上作为划分地层年龄的标尺,主要用于地质年代划分。“金钉子”一旦钉下,这个地点就成为国际地质学某一地质时代分界点的唯一标准。
目前中国共获得11颗“金钉子”,居全球首位。
2. 地质年代表记忆口诀
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知识小结】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宇宙中一个独特的星球,具有丰富的演化历史。是什么力量如此巨大一直推动着地球从诞生开始就无休止地不断演化?地球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至今未解的地质之谜。
二、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简史
温度逐步降低,内部物质分异,形成地核、地幔和地壳
46亿年前地球形成
地球形成初期温度很高,表面覆盖岩浆
38.5亿年前,生命形成
温度进一步下降,水汽凝结,形成水圈
火山喷发,释放气体,形成大气圈
180万年前,人类诞生,地球开始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恐龙灭绝
5.4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地球进入显生宙
三、地球演化过程
如果我们把整个地球四十五亿年的历史压缩到一天24小时之中,就会发生下面非常有趣的现象:
4:00,单细胞生物出现;
6:00,微生物出现;
11:18,真核生物出现;
15:45,多细胞生物出现;
21:08,三叶虫出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21:23,植物出现;
22:25,石炭纪大森林出现;
22:43,恐龙出现,地球进入爬行动物时代;
22:39,恐龙灭绝,哺乳动物出现;
23:59,人类出现。
(一)生物演化
1、从过程看:生物演化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2、从分布空间看:生物由海洋向陆地扩展
裸蕨植物的出现,标志着生物由海洋向陆扩展;两栖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由海洋向陆地扩展。
3、生物演化过程中经常出现此消彼长
6500万年前大型爬行动物灭绝,迎来了哺乳动物大发展的时代。
【知识拓展】
在约6亿年前,北半球的造山运动十分剧烈,陆地逐渐升起,很多浅海区变成了陆地,绝大多数的藻类由于无法适应陆地的环境而灭绝,裸蕨植物却在潮湿的地方幸运地存活下来,成为陆地植物的统治者。这一时期也被生物学家称为“裸蕨植物时代”。
自从裸蕨植物成功“游上岸”之后,植物的生活领域也从海洋扩展到了陆地,这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不仅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地理时期,也为之后的动物登陆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海陆变迁
落基山脉三叶虫化石、台湾海峡海底古森林遗迹、日本与那国岛海底遗迹和迪拜棕榈岛这些地理事物反映了地球演化过程出现了海陆变迁。
根据动图归纳海陆格局的形成过程。
海陆格局的形成过程:
经过6500万年的分裂、漂移
七大洲四大洋轮廓
冈瓦纳古陆
盘古古陆
现代海陆格局
劳亚古陆
【知识拓展】
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留意到非洲大陆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海岸线很相似,因此推测大陆原本是相连的。为此,魏格纳从古生物学、地质学、古气候学三方面收集了大量的证据。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划时代的。他在当时传统的“固定论”根深蒂固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个面目全新的地壳运动假说,不能不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和震惊。
(三)海陆变迁
【案例导入】
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边,伫立着三根特别的大理石柱。这三根石柱建于古罗马时代,每根石柱都有被海水侵蚀成“千疮百孔”的一段。
海岸是海陆交界处,由海水运动、地壳升降、河流冲刷腐蚀等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这三根石柱的奇特模样正是海岸不断变动的历史证据。
概念:由内动力引起岩石圈的岩石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又称地壳运动
按运动方向分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如:印度板块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在这过程中地壳既发生水平运动,同时也有垂直运动。
(四)矿产形成
矿产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矿产资源是如何形成的呢?
案例:煤炭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泥炭化阶段。在地表常温常压下,植物遗体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经生物化学降解变成泥炭或腐泥
第二阶段:煤化阶段。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经构造作用沉降至地下深部,再经岩化作用转变成褐煤以至无烟煤。
矿产的形成条件:构造运动、生物演化、海陆变迁和气候变化
我国主要成矿期:1.前寒武纪成矿期,2.加里东成矿期,3.海西成矿期,4.印支成矿期,5.燕山成矿期,6.喜山成矿期。
【知识小结】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38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自主学习,学生活动,拓展延伸,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教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38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教案</a>,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38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教法与教具,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