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期末测试卷(一)(解析卷)
展开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北半球有三大著名的流星雨,其中双子座流星雨流量稳定、极大持续时间长、亮流星多,非常适合我国天文爱好者观测。据此回答1~2题。
1.流星体属于( )
A.绕地球公转的天体 B.绕太阳公转的天体
C.绕月球公转的天体 D.太阳系外的天体
2.冲向地球的流星体绝大部分都在大气层中燃烧掉了,其产生的地理意义是( )
A.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升高
B.减少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伤害
C.减少了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D.使地球表面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图示流星体是太阳系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它们围绕太阳公转。第2题,冲向地球的流星体绝大部分都在大气层中燃烧掉了,减少了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岩层中,该岩层还含有多种动植物化石。读中华龙鸟化石图,完成3~4题。
3.中华龙鸟出现于( )
A.新生代前期 B.新生代后期
C.中生代 D.古生代
4.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 )
A.火山频发的海洋深处,
B.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
C.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
D.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中华龙鸟的骨骼形态与恐龙非常相似,其应该出现在中生代。第4题,根据文字信息,该地有曾有火山,湖泊,动植物众多,由此判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生存在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
2018年1月12日,缅甸中部偏远地区发生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回答5~6题。
5.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6.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答案】 5.D 6.D
【解析】 第5题,大陆部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位于地壳。第6题,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的传播速度,故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摇晃。
对流层大气呈现“上热下冷(图中②,随高度增加气温上升)”时,称之为逆温现象。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厚度在两极处最大
B.气温一般为下热上冷
C.所有天气现象只发生在该层.
D.适合飞机飞行
8.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时,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阻挡了近地面空气水平运动
B.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运动
C.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量增大
D.近地面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
【答案】 7.B 8.B
【解析】 第7题,对流层大气贴近地面,其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故其气温变化特征为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第8题,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当逆温出现时,大气层结稳定,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空气中的污染物得不到及时扩散,导致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
9.同一艘船只,如果轮船整体重量不变,则其在下列大致相同的纬度海区航行,轮船的吃水线最浅的是( )
A.墨西哥湾
B.台湾东部海区
C.阿拉伯海
D.红海
【答案】 9.D
【解析】 第9题,海水密度越大, 产生的浮力也就越大。世界海水密度最大的海区是红海,所以轮船在红海时吃水线最浅。
10.有关海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②洋流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
③风速越大,波浪规模越小,能量越小
④海洋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10.D
【解析】 第10题,海水运动的主 要形式有波浪、潮汐和洋流。风力越大,波浪规模越大,能量越大。潮汐是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引起的海水涨落现象。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11~12题。
1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
12.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
A.基本不变
B.总趋势呈增加趋势
C.总趋势为降低
D.在冰期相对较低
【答案】 11.D 12.B
【解析】 第11题,蒸发是地表水以气态的形式进入大气,与海陆间矿物质迁移无关;水汽输送是指大气中水的移动,降水是大气水变成陆地水或海洋水,也不能实现海陆间矿物质的迁移;而径流则是汇集成河,由陆地流向海洋,径流中会挟带一些矿物质,故能实现海陆间矿物质的迁移。第12题,由于入海径流不断地把矿物质带入海洋,而海水蒸发不可能将矿物质蒸发掉,因此海洋水中的矿物质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
下图为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岛屿中央部分平均海拔800~1500米。猴面包树是马达加斯加岛上常见的树种,该树耐旱力极强,但在湿热气候条件下或降水量1000mm以上却生长较差。树干虽然很粗,木质却非常疏松,像多孔的海绵,利于储水。读图,完成13~14题。
13.猴面包树主要分布在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4.猴面包树的特性是为了适应生长区( )
A.降水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B.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C.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
D.气温年较差大的特点
【答案】 13.C 14.C
【解析】 第13题,猴面包树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西部是热带草原气候。第14题,由材料可知,猴面包树树干虽然很粗,木质却非常疏松,像多孔的海绵,利于储水。是为了在旱季为生长提供水分其特性是为了适应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
读“我国某地地貌发育示意图”,回答15~17题。
15.图中甲地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准噶尔盆地
16.图中地貌的发育主要是受哪种作用力影响( )
A.流水溶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堆积
17.在甲地建设铁路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可能是( )
A.冻土和冰川
B.地质基础不稳固
C.沼泽、软土
D.流沙和水土流失
【答案】 15.B 16.A 17.B
【解析】 第15题,据图可知,该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同时分布有溶洞、地下河,判断属于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等地。第16题,该地气候暖湿,降水多,加之多石灰岩,受流水的长期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第17题,甲地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岩性松软,易被溶蚀,多溶洞,加之降水多,岩石裸露,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在甲地建设铁路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可能是地质基础不稳固。
埃及法拉夫拉沙漠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的、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8~19题。
18.形成“蘑菇沙漠”的主导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堆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19.“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
【答案】 18.A 19.D
【解析】 第18题,沙漠区气候干旱,降水少,风力作用强,故形成“蘑菇沙漠”的主要作用是风力侵蚀作用。第19题,根据上题,“蘑菇沙漠” 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干旱地区。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_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20~21题。
20.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U”形谷
B.水流湍急
C.为“V”形谷
D.水深壁陡
21.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主导作用主要是( )
A.流水溯源侵蚀
B.流水侧蚀
C.流水下切侵蚀
D.冰川侵蚀
【答案】 20.A 21.C
【解析】 第20题,读图可知,该河谷是“V”形谷。“V”形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水流湍急。第21题,流水溯源侵蚀主要在河流的源头和发育初期,会使河流不断加深和延长。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并非河流源头,该河段所受的主导作用以流水下切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形谷。
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河水淹没的河流滩地。下图为“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段的河漫滩河床纵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22~23题。
22.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 )
A.山区河流落差较大的河段
B.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的河段
C.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段
D.流量季节变化大、峡谷崎岖的河段
23.图中所示河段的流向为(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答案】 22.B 23.A
【解析】 第22题,由于河漫滩是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所以流速应该不大,不可能是山区的河流,排除A、D;又由于河漫滩在洪水期才被淹没,所以该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应该比较明显,排除C。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河段有利于泥沙的沉积,容易形成河漫滩,B正确。故【答案】选B项。第23题,判断河流的流向可以根据河床的特点以及地转偏向力来进行分析。结合图示的方向标,河流的南侧河床侵蚀较为严重,又因为该河流为南半球的河流,因此南侧为河流的左侧,说明河流的流向为自东向西。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24~26题。
森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的关系示意图
24.武夷山森林土壤CO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25.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 )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大 C.气温较高 D.枯枝落叶较多
26.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土壤温度较高 B.土壤湿度较大
C.土壤含水量较高 D.枯枝落叶量较多
【答案】 24.C 25.A 26.D
【解析】 第24题,根据图示曲线,森林土壤C0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枯枝落叶季节变化较小。武夷山森林土壤C0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7~8月,此时是夏季,气温高,土壤温度高。降水多,土壤含水量大。其它时段土壤温度较低,含水量较小。第25题,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蒸发量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两坡的气温、枯枝落叶差异不大。第26题,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天然林中的枯枝落叶量较多,人工林有人工管理,落叶量少。天然林与人工林在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方面差异小,不是主要因素。
27.板块活动可以直接诱发( )
A. 泥石流 B. 凌汛
C. 洪水 D. 地震
【答案】 27.D
【解析】 板块活动可以直接诱发地震;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洪水是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凌汛,由于下段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泥石流、凌汛、洪水与板块运动无关。
堰塞湖是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蓄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塌。结合材料和下图,完成28~30题。
28.造成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地震 B.滑坡
C.火山喷发 D.洪涝灾害
29.关于该堰塞湖的形成是否产生了自然灾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堰塞湖的形成已经产生了自然灾害
B.只有堰塞体发生垮塌并淹没下游才属于自然灾害
C.只有堰塞体发生垮塌并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才属于自然灾害
D.堰塞湖本身不属于自然灾害,由其产生的洪涝等才属于自然灾害
30.当地政府应对堰塞湖危害的正确措施是( )
A.紧急撤离图示地区所有居民
B.利用堰塞湖发展旅游、航运、发电等产业
C.加强对堰塞体的监测,制订并执行应急方案
D.使用大量炸药完全摧毁堰塞体
【答案】 28.B 29.A 30.C
【解析】 第28题,堰塞体形成以前西侧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而形成以后,坡度变缓,这表明西侧发生了滑坡,形成了堰塞体。第29题,堰塞湖形成以后,已淹没了村庄,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形成了自然灾害。第30题,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坝,不易利用堰塞湖发展旅游、航运、发电等产业;紧急撤离图示地区所有居民;使用大量炸药完全摧毁堰塞体,会形成洪涝灾害;所以只有加强对堰塞体的监测,制定并执行应急方案,才能减轻损失。
二、综合题(共40分)
3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在大连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这是世界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其钻井深度可达30000英尺(1米=3.2808英尺),建成后可以在任何需要深水钻井船的工况下使用。
材料二 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3分)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划分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较,________地壳较厚。(4分)
(3)写出④界面的名称及其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2分)
(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及其状态。(3分)
【答案】 (1)水圈 、 生物、大气圈
(2)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陆地
(3)莫霍界面 33Km
(4)③ 地幔 固态
【解析】 (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科学家是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研究对地球内部进行划分。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3)据上题题干可知,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则④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界面,即莫霍界面。大陆部分地壳的厚度为33千米。
(4)据材料可知,“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为可达30000英尺,可判断应在地幔中,即③。因横波和纵波都能通过,说明为固态。
32.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________(填字母);全球变暖与________(填字母)过程增强有关。(4分)
(2)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据图甲所示原理分析其原因。(4分)
(3)图乙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据图甲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6分)
【答案】 (1)B C
(2)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3)② 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
【解析】 第(1)题,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全球变暖与大气逆辐射有关。第(2)题,青藏高原太阳能辐射丰富的原因从海拔、地形方面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第(3)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特征。
33.下图是“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14分)
(1)从地形、降雨条件分析泥石流多发区的自然特征。(4分)
(2)图中A地山脉分布并不广泛,为什么是泥石流多发地?(4分)
(3)图中B地并不是多暴雨地区,却是泥石流多发地,其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 (1)泥石流多发区,地势起伏大,坡度陡,且多碎屑物质;泥石流多发生在降雨变率大(多暴雨)的地区。
(2)①A地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地表植被缺乏,地表多碎屑物质;②气候特征大陆性强,降水变率大。
(3)①B地夏季冰雪融化易产生较大水流;②B地冻融风化作用强,易产生松散物质。
【解析】 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陡峭的沟谷;②大量松散的堆积物;③充足的水源。在山区、高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因风化作用,地表多碎屑物质,如果植被覆盖较差,水土保持能力弱,一旦遇有暴雨或大量冰雪融水,就易形成泥石流
【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1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1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一)(2)-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一)(2)-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一2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一2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2)-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2)-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2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创期末测试卷二2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