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6072298/0-172379787899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上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6072298/0-172379787906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上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6072298/0-17237978791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7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展开教材分析
《百家争鸣》是第二单元第7课,是历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引发了广泛的思想和文化变革,形成了后世所称的“百家争鸣”局面。诸子百家中,以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最为著名,他们的思想观点对中国古代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教育成就。(史料实证)
2.知道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培养社会责任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认识社会变革与思想发展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学难点: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班级优化大师;视频、导学案
(二)教学方法
利用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小组讨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问题式教学: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教师出示相关材料,小组合作探究,组长带领学生梳理本课的学习思路,。
情境式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利用课本导言的《老子见孔子画像石拓片》导入
利用课本导言,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入本节课课题。
新
课
讲
述
一、老子和《道德经》
任务一:阅读课本,填写下列表格。
任务二:研读《老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老子的哪些主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①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朴素辩证法
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③哲学思想:道为核心,顺应自然
④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任务一:阅读课本,填写下列表格。
2.孔子的思想主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1)核心思想:仁
①具有爱心和同情心;
②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材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其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2)政治主张: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2.教育主张
孔子学生
出身
子贡、冉有
商人
孟懿子、司马耕、南宫敬叔
贵族
子路、伯牛、颜回
平民
颜涿聚
大盗
孔子创办私学
(3)教育理念:
①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②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教师过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材料: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985年美国出版了《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便被列为十大思想家之首。
1988年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联合宣言呼吁:“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意义: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拓展: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进一步活跃发展,形成不同的学派……
诸子百家:“诸子”的“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到春秋末“子”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到战国时期,“子”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原因有哪些?
①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②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发展;
③思想: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学术思想活跃。
2.主要学派及思想主张:
阅读课本,填写下列表格。
任务:3.研读材料,阅读教材,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材料: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世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制作老子人物小卡片,学会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研读老子名言,感悟理解其中蕴含的主张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落实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研读史料,阅读教材,总结孔子的教育主张,理解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通过选择一家观点批驳其他观点,学会运用知识进行驳论和论证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
随堂练习
1.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是因为统治者“有为”。这体现的是( C )
A.法家的“法治”思想 B.儒家的“仁政”思想
C.道家的“无为”思想 D.墨家的“非攻”思想
2.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某校要求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特征,这一举措与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主张相似的是( C )
A.“仁者爱人” B.创办私学
C.“有教无类”,提出要因材施教 D.以德治国
3.网上有这样一则“段子”: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又不听圣人“温故而知新”的教诲,他怎么会保佑你及格呢?材料中的“圣人”是指( B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4.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B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课堂限时练,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材料题分析与知识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通过思维导图,再次熟悉基础知识,加强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期时期:奴隶制度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404966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单元 夏商周期时期:奴隶制度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案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404966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学设计</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朝的统治,西周的兴衰,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404965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