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历法和医学,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和“楚辞”,甲骨文和青铜器,1概念,2代表,3内容,1出土文物,2文明交流,1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大阳神鸟金饰,通体圆形,采用镂空方式呈现出内外两层图案。内层图案是一个圆圈,周边均匀分布着12条旋转的齿状光芒,整体好像不停旋转的太阳。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飞鸟组成,围绕在大阳的周围。这件金饰制作精美,表达了古人对大阳的崇拜。先秦时期,人们是如何看待日月星辰的?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1)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2)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1)相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2)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天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3)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想一想,制定历法、测出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什么?
制定历法最大的意义是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它不仅与农事活动、健康养生、文化传承等密切相关,还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
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炙、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共18卷162篇,由《素问》和《灵枢》组成。这本书托名“黄帝”,真实作者不详,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书中基本内容约成于战国后期,到西汉时一直有增补修订。《黄帝内经》利用阴阳五行学说,对生命的形成、疾病的起因、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的关系等,都作了说明,主张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要对症下药。
(1)含义: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2)研究: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上周时期的甲骨,其中商朝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5)意义: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地位: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清朝末年,河南安阳的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刻有符号的龟甲、兽骨,当作龙骨卖给中药店作药材。1899年,北京官员王懿荣得了病,派人买药后发现龙骨上刻着符号,认为这是古文字,就把药店里所有带符号的龙骨都买下来。学者经过研究,认定这些将号就是商朝的文字。
(1)特点: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青铜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2)制作工艺:商周时期,工匠能准确的掌握铜、锡、铅的比例来制作各种器具。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被称为“金文”。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
材料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公羊传·桓公二年》
(3)作用: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主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
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曾侯乙编钟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整套战国时期的编钟,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曾侯乙编钟。全套编钟共65件,分3层8组悬挂在长7.48米,高2.65米的钟架上,其中,上层3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5组共45件甬钟和1件镈钟。编钟上有铭文3700多字,内容为缩号、记事、标音等。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音律最全、音域最广、气势最宏伟的编钟,至今还能演奏乐曲。
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有300多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
《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借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借行。——《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秦风·无衣》中的诗句反映了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中国处于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的状态,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权力而频繁发动战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泽/裳”,表达了秦国军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坚强意志和战斗精神。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矛戟/甲兵,与子同仇/借作/借行”等句子,展现了秦国在战争动员方面的组织和准备,以及士兵们对战争的积极参与和对国家忠诚的情感。 整体上,这首诗歌体现了先秦时期战争文化的一部分,即在困难条件下,人们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阅读上述《诗经》中的诗句,说明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担任重要官职,后来因遭到排挤而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改变。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泰军占领。屈原知道后无比悲愤,带着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决心,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为国为民而死,人们用种种方式追思他。据说,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怀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二十四节气”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 )而创造的。A.冶铁B.盖房子
C.打猎D.农业生产
2.它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它应该是( )A.莲鹤方壶 B.妇好鸮尊C.司母戊鼎 D.四羊方尊
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是(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
4.下图为古蜀文明代表——三星堆出土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明的代表,而尊是中原文明的典型器具。这三种文化因素集合到同一件器物上,据此可推测( )A.三星堆是古蜀文明发展的巅峰B.中原文明与古蜀文明相互隔绝C.古蜀文明比中原文明更加发达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人类的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文配套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天文,二历法,三医学,甲骨文的概念,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内容,甲骨文的地位,传说时代,有文字记载的时代,青铜器的发展历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