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doc
    • 练习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学生版.doc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第1页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第2页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第3页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学生版第1页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学生版第2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doc、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学生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1.1851年,英国农业投资增长200万英镑,农场经济得到发展。同时约有6000个小型农场被合并成为大规模农场,农场几乎占据了30%的土地。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
    B.土地分配不合理
    C.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
    D.工业化进程加速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工业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场经济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英国农场经济的发展表明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故选C项;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当时农场经济适应了工业革命下的机器生产,“不合理”说法错误,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 C
    2.下面是1950—1973年美国农业人口、农业就业人口变化表。这反映出该时期的美国( )
    A.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
    B.农业经济效益的下降
    C.政府干预手段的优化
    D.土地集约经营的形成
    解析 材料显示自1950到1973年,美国农业人口和农业就业人口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美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有关,反映出该时期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故选A项;“农业经济效益的下降”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美国政府对经济干预手段的优化,排除C项;“土地集约经营的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答案 A
    3.(2024·江苏如皋调研)1950年我国普通水稻平均亩产282斤,大抵相当于宋朝太湖流域的水稻亩产量。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水稻单位亩产量迅速上升,1998年达到900斤,2021年试验田的水稻平均亩产高达1853斤。水稻亩产量的变化得益于( )
    A.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
    B.杂交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
    C.世界饥饿问题的妥善解决
    D.粮食储存技术的历史跨越
    解析 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水稻……高达1853斤”可知,从1973年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开始,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之后我国的水稻亩产量大幅度提高,所以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杂交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水稻亩产量大幅提高的原因,与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无关,排除A项;世界饥饿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妥善解决,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我国水稻产量增长的原因,与粮食储存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
    4.如图所示为2015—2020年我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
    B.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
    C.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
    D.农业生产方式领先世界
    解析 据材料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情况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从2015年的63.82%开始一直高位增长,到2020年达到71.00%,体现了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科技的创新,排除A项;“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的说法夸大化,排除B项;当今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尚未领先世界,排除D项。
    答案 C
    5.如图为湖南常宁智慧育苗大棚建设施工现场。近年来,湖南省常宁市通过智慧大棚建设,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这反映了当地( )
    A.重视现代设施农业的建设
    B.把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C.提升了杂交水稻育种技术
    D.提高了食物储备保鲜功能
    解析 据材料“湖南省常宁市通过智慧大棚建设,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可知,通过智慧大棚建设,推动农业的发展,体现出重视现代设施农业的建设,故选A项;我国已经解决饥饿问题,现在是利用现代技术,追求幸福生活,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对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不是食物储备保鲜功能,排除D项。
    答案 A
    6.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A.食品技术创新便利了人类生活
    B.中西饮食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C.科技进步推动了食品种类创新
    D.工业革命推动了食物结构改变
    解析 从表格中有关食品加工、储存方法的进步可得出,食品技术创新便利了人类生活,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食品加工技术、储存方法的进步对生活的影响,与食品种类创新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工业革命对食物结构的影响,排除D项。
    答案 A
    7.近年来,美国每年有将近40%的粮食转化为储备粮。政府储备量不到8%,生产者储备和企业储备约占国家总储备的50%和42%。其中企业储备包括食品加工企业储备和粮食仓储公司储备。这说明美国粮食储备( )
    A.以生产者和企业为主体
    B.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
    C.完全依靠市场自行调节
    D.政府作用高于市场调节
    解析 根据材料“政府储备量不到8%,生产者储备和企业储备约占国家总储备的50%和42%”可知,美国粮食储备以生产者和企业为主体,故选A项;美国政府粮食储备占比很少,主要以生产者和企业为主体,排除B、D两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答案 A
    8.1993—1994年,鉴于国内粮价上涨幅度比较大,我国先后拿出1500万吨储备粮,按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全国35个大中城市居民用于口粮。这一做法( )
    A.平衡了城乡间的粮食不均问题
    B.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C.说明我国粮食储备技术的提升
    D.利于缓解粮食市场的供求矛盾
    解析 由材料中“国内粮价上涨幅度比较大”“按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全国35个大中城市居民用于口粮”可知,我国低价抛售储备粮对粮食价格起了调节作用,抑制了粮价的上涨,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有助于缓解粮食市场的供求矛盾,维护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粮食的信息,所以没有办法对城乡间的粮食均衡问题作出比较,排除A项;“我国先后拿出1500万吨储备粮”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与市场经济体制关联不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我国缓解粮食市场的供求矛盾,体现不出我国的粮食储备技术如何,排除C项。
    答案 D
    9.除粮食外,我国食用油、盐、糖、肉类等都有相应的国家储备。这些储备虽然远没有达到储备粮的规模,但关键时刻能缓解关乎国计民生的物资短缺问题。这体现出国家储备的( )
    A.强制性
    B.领域广
    C.战略性
    D.规模大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除粮食储备外,国家还有食用油、盐、糖、肉类等储备,这些储备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物资,故选C项;“强制性”的说法没有材料依据,排除A项;材料中的物资储备还达不到“领域广”的程度,排除B项;“这些储备虽然远没有达到储备粮的规模”说明储备规模不大,“规模大”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答案 C
    10.随着冷链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新鲜肉奶制品、蔬菜、水果的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反映出( )
    A.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B.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C.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解析 根据材料“随着冷链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新鲜肉奶制品、蔬菜、水果的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可知,随着冷链物流技术的提高,人们对于消费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说明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答案 A
    11.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最大课题,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由此可见,联合国粮农组织消除饥饿的重要手段是( )
    A.改进粮食储备技术
    B.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C.积极引进国外良种
    D.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
    解析 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是一个国际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最大课题,并多次召开会议、制定计划,可见其重要的手段是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粮食储备技术的改进,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际间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良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是本国对消除饥饿问题的措施,排除D项。
    答案 B
    12.二战后,美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和输出其意识形态的载体,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这促使各国要( )
    A.抑制城市化的发展
    B.推动粮食结构变革
    C.促进农业的机械化
    D.注重农业耕地安全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这促使各国要注重农业耕地安全,故选D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未涉及城市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粮食安全,未涉及粮食结构变革,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耕地安全,未涉及农业的机械化,排除C项。
    答案 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农业生产的重要革命性变化是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和甘薯两种粮食作物产量高,不与小麦、水稻和桑麻争地,比较容易种植,对缓解粮食供应压力起到积极作用,对人们的饮食结构起到革命性影响。除粮食作物外,明中后期还引进了花生、烟草等经济作物和南瓜、番茄、辣椒等蔬菜品种,百姓副食更加丰富,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进入新时代,中国将继续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中国与世界命运休戚与共。中国将继续努力构建粮食对外开放新格局,与世界各国一道,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不懈努力。
    ——摘编自《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生产的新特点,说明它对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代中国取得粮食安全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原因。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明代农业生产的重要革命性变化是外来农作物的引进”“除粮食作物外,明中后期还引进了花生、烟草等经济作物和南瓜、番茄、辣椒等蔬菜品种,百姓副食更加丰富,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紧扣设问“对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从食物种类、饮食习惯、饮食结构、粮食供应等方面分析。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国将继续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将继续努力构建粮食对外开放新格局,与世界各国一道,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不懈努力”归纳即可。
    答案 (1)新特点:引进种植外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种类增多;商品化程度提高。
    积极影响:丰富了人们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饮食习惯;改善了人们饮食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压力。
    (2)原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产量的提高;制定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农业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推动粮食生产现代化;加强现代粮食储备能力建设;增强粮食流通能力;打造粮食对外开放格局。(答继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粮食的文明观念和行动亦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物种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摘编自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等
    如表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 根据“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可知,题目要求总结材料中的一种趋势,根据材料表格中的备注信息可知,变化趋势为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其次,依据所选趋势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说明其原因,例如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最后,表述成文并总结升华,如综上可知,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答案 示例一
    趋势: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
    原因: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综上可知,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示例二
    趋势: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
    原因: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综上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如:人类食品由偏重产量和美味到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由一国重视到多国联动协调;人类饮食逐渐向追求卫生、营养和便捷发展;粮食危机逐渐引起全球重视等)
    时间
    农业人口/万人
    农业就业人口/万人
    1950年
    2304.8
    992.6
    1970年
    971.2
    452.3
    1973年
    947.2
    433.7
    1864年
    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了罐头生产工艺。罐头生产工艺传至世界各地
    1918年
    美国卡尔维特公司制造出第一台家用自动电冰箱,人们保鲜食物更加轻松便利
    1958年
    安藤百福结合传统面条和拉面,经过脱水处理,发明了方便面。其后,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还发明了杯装方便面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4世纪
    欧洲
    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世纪
    欧洲、
    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
    欧美
    地区
    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
    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欧美
    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
    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二战后
    世界
    范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
    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时作业,文件包含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docx、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三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docx、三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