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10 散文阅读知识(含答案)-部编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078651/0-172404512480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10 散文阅读知识(含答案)-部编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078651/0-172404512487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10 散文阅读知识(含答案)-部编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078651/0-17240451249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
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10 散文阅读知识(含答案)-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10 散文阅读知识(含答案)-部编版,共9页。
一、散文知识:
(一)明确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形散而神聚)
形散: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主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 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阅读练习
(一)冬天过去了
【本阅读考察知识点:事例概括、理解句子含义、赏析句子】
①坎坷中的记忆最难忘却。那年冬天,弟弟患了急性肾炎。于是,父亲东拼西凑弄了些钱,每日背着弟弟去乡卫生院治疗。数九寒天,风雪交加,空着手走路尚且艰难,更何况父亲要背着十来岁的弟弟翻山越岭走上二十余里路。有几次,一不小心陷进雪坑,父亲是背着弟弟慢慢爬上来的;寒风袭来,怕弟弟冻着,父亲又脱下自己的棉袄,裹在弟弟身上。一连几个月啊。有一天,我跟在父亲后面当帮手。回来时,父亲放下背上的弟弟,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望着积雪逐渐消融而变得花白了的山野,他喃喃地说:“冬天快过去了。”
②已经懂事的我,此时,仿佛忽然走进了父亲的内心。是的,冰雪遍地的冬天对于贫弱的家庭是严酷的,孩子御寒的冬衣、屋内取暖的柴火、全家人充饥的饭食,哪一样都操碎了父母的心。这个季节,他们就把自己像柴火一样点燃,让我们围着取暖。我多渴望冬天快过去啊。望着疲惫地坐在冰凉的山石上的父亲,正值半百的他已经生出了许多白发。此情此景永久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③还是一个冬季。有天早上,我磨蹭着没去上学。饭票前天就用完了,家里无米让我背到学校换饭票;借给我饭票的同学家里同样拮据。因此,今天去学校,不仅自己肚皮打发不了,也无法面对帮助过我的同学。父亲得知,喉头蠕动一下,手抚在头上,说:“你先去上学,我不会让你挨饿的。”
④果然,中午时父亲扛着一袋米赶到学校来了。他脚步沉重地走在冬天的残雪里,老远就听到他的喘息声。我跟在他后面,几次要帮他一把,都被他拒绝了:“不用不用,你人还小,扛不动。”望着父亲被压得弯弯的腰,我鼻子突然一阵发酸。后来知道,这袋米是父亲向好几个亲威家借来的,他天蒙蒙亮就出门了。到食堂称过米,父亲把换得的饭票交给我:“快去买饭吃吧,饿坏了。”我要父亲一起吃,他无论怎样都不同意,说要赶回去,到家三十里的路呢。走几步,他又回过头来,伸出手将我松开的一粒纽扣扣好,对我说:“熬一熬,冬天快过去了。”我看到,父亲帮我扣纽扣的手在微微发抖,我的鼻子一酸,不知该说什么,朝他点点头。目送着父亲朝校门口走去,我忽然看到,他肩上有一块白渍渍的印迹,那是刚才扛米袋子时留下的灰。我张张嘴想喊住他,帮他拍掉,他已走远了……
⑤父亲不是个文化人,说不出什么思想深刻的话语。但那句“冬天快过去了”的喃喃自语,胜过我读过的任何诗句,给我以鼓舞,教我对未来充满期望。
⑥去年春节期间回故乡,又逢大雪。中午,屋檐在阳光下滴答落水。父亲望着屋外,对绕膝的满堂孙辈吆喝着:“出太阳啦,出去玩吧。冬天过去了。”父亲的话使我一下子生出万千感慨。今天的生活已经彻底告别了“冬天”,与年少时相比,即使用四季如春来形容也不过分,但父亲教给我们的“熬过冬天”的体验使我终身难忘。有了这样的体验,其实就是拥有了一种力量啊。感谢你,父亲。
1.全文详细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⑴ 父亲背弟弟去看病 ;
⑵ 父亲为我送米 。
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父亲触景生情而引起的自言自语。(2)父亲对我的安慰、激励(或父亲教导我藐视困难、憧憬未来。
3.读书动笔是我国传统有效的读书法,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选文⑤⑥段中找出一处概括父亲对我影响至深的句子,写在下面。
例:①“但那句……充满期望”②“父亲的话一下子让我生出万千感慨”③“但父亲教给……一种力量啊。”
⑵在第③段中,表现“我”想要向父亲要钱时矛盾心情的词语是 磨蹭 。
请从课文中摘录你感悟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并简要赏析。
摘录: 冬天快过去了。
赏析:这一句话看似指季节变化,实则是一种心理上的激励暗示,所有的困难都终将过去,随着冬天一起过去,因此可见这句话后人物内心的坚定与坦率。
(二)摸 书
【本阅读考察知识点:散文线索、理解词语含义,标题理解、赏析句子】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做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的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找到了知己,又发现了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上抽下几本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智慧的文字,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一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凡读过的书,都有了生命,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它们的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味,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古旧的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番滋味。不仅它的内容,它的一切,都与今天相去甚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的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摸书的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除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每每此时,“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她的神情好似看到了过去一幅迷人的画。
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话:“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但我没说,因她早已懂得。
本文的线索是: 摸书 。
文中多次提到“翻翻、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书的韵味。这三个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这三个词语的顺序体现了读书人对书的感情逐步加深的过程。
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书的感情。作者为什么不以“爱书”为题,而以“摸书”为题?请简要回答。
答:以“摸书”为题能引起悬念,更具形象性,一个“摸”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爱书爱到入迷的程度。
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读书人对书的感情十分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请从⑦--⑨段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抄下来并作适当。
示例:句子:“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
:前三个词语由浅入深地写出了作者读书爱书的程度,后三个词语一方面写出了作者摸书时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书对作者生活实践的影响。
(三)旋 律
【本阅读考察知识点:事例概括、写作顺序、标题含义理解】
月光淡淡,悄悄给窗边送来一丝浪漫。房间荡漾着欢快的乐曲,我沉浸在这醉人的气氛中,聆听那美妙的旋律--如一泓清凉的泉水,缓缓地流进心田,令我心旷神怡;似一缕淡淡的芳香,沁人心脾。蓦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伤感,泪水不禁流了下来……
这旋律,为何如此熟悉?为何如此令我伤感?哦,父亲的脚步声也富有音乐般的旋律。好想念,好想念身在异乡的父亲;好怀念有父亲陪伴的那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好想,好想再聆听父亲那富有旋律的脚步声。
父亲是一首唱不尽的歌,父亲的脚步声是悦耳的旋律。
小时候,我等待父亲旋律般的脚步声。一旦听到他的脚步声,我便会飞一般地跑去开门。我知道,那是我日盼夜思的父亲回来了。开门后,父亲会抱起我,从行李包拿出一个小玩具给我,我高兴得大叫起来……
父亲是一首唱不尽的歌,父亲的脚步声是悦耳的旋律。
上学了,懂事了,我仍是等待父亲旋律般的脚步声。但我听到他的脚步声,并没有飞一般地去开门,而是从房间拿出一张奖状或一张满分的试卷。父亲看见后,高兴地夸奖我,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文具奖励我,我则默默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努力!
父亲是一首唱不尽的歌,父亲的脚步声是悦耳的旋律。
现在,我期盼父亲富有旋律的脚步声。父亲在家养病的那一年,每当我遭遇挫折时,总会听到父亲旋律般的脚步声。父亲安慰我,鼓励我,抚平我心中的伤痕,直到我重新站起来。父亲时常对我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我感谢父亲,衷心感谢父亲旋律般的脚步声。现在即使父亲不在我身边陪伴我,我也会笑着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因为父亲旋律般的脚步声时常在我身边回响。但我仍然期盼聆听父亲的脚步声,父亲那富有旋律的脚步声,是那样坚定,那样悦耳……
历史的车轮依然转动着,世界在变化,小树在成长,但父亲的脚步声不会变,永远是那样富有旋律,永远是我前进的动力,永远让我怀念……
旋律在飞扬,我的思想在穿越,我的热血在沸腾,我的心灵在感动;旋律在飞扬,我的笑脸在张开,我的理智在升华,我的生活充满阳光。这是一股不可抵挡的力量,这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这是一份不可遗弃的爱。
旋律------音乐?旋律------脚步声?旋律------爱?
作者围绕父亲的脚步声写了哪几件事?
答:主要写了三件事:①小时候父亲外出回来送“我”玩具。②上学后父亲对“我”的奖励与鼓励。③现在父亲对“我”的安慰与鼓励。
2.文章三次写到父亲的脚步声是悦耳的旋律,这三次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的,它表示父亲的脚步声伴随“我”成长,影响“我”一生。
3.文章第二段作者为什么说旋律是如此熟悉又是如此令我伤感?
答:熟悉是因为这旋律就像父亲的脚步声,伤感是因为父亲不能经常在身边陪伴“我”、鼓励“我”。
4.父亲的脚步声具有什么特点?
答:父亲的脚步声是富有旋律的、是坚定的、是悦耳的。
5.文中“旋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答:文中“旋律”表面指由音乐而想起的父亲的脚步声,实际指父亲对“我”的关爱。
(四)月光饼
【本阅读考察知识点:散文线索、理解句子含义、理解标题含义】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夹上一点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几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中秋节,她也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
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了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雀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①,你越长大,雀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笑笑说:“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丰疑地摸着月光饼面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下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谢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后,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②,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象还在嘴角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侯回家乡吃月光饼呢!
【注释】①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②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饼
文章第①段用细腻的笔触介绍了“月光饼”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
文章结尾处“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吃月光饼呢?”有什么含义?
答:此段以抒情为主,体现了作者想回大陆回故乡的强烈情感和暂不能回归故乡的无限惆怅,这段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文章的主题。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一个普通的面饼为什么被称作“月光饼”。
答:“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的回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0 人物描写方法-2024小升初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0人物描写方法教师版docx、专题10人物描写方法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训练——专题10 复习标题的含义(通用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标题的含义,你是怎么理解这个标题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六下 小升初语文易错知识点专项集训A卷 课内阅读(试题+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课内阅读, 阅读理解, 阅读,课内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