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上海市浦东新区 2023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0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古诗文(24 分)
(一)默写与运用(10 分)
1. ,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
2.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端居耻圣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安安同学下半夜起身去登山。山里半夜凄清的氛围让他感到寒冷与恐惧,她可以用《小石潭记》中
“
,
”的句子来体现这种心情。
(二)阅读下文,完成 5-10 题(14 分)
[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荐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乙]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 “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 饮食、牛畜、丝纺、麻桌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 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
于人耳。”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 “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 分)
5. [甲]属于“风雅颂”中的《
》篇;[乙]文的作者是
(人名)。 (2 分)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 分)
(1) 不足为外人道也( )
(2)杨谢而从之(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8.从[乙]中的“ ”一句可知“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从[丙]中的“
句可看出杨氏是要定居穴中的。 (2 分)
。(用
9.[乙][丙]所描绘的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相同之处是:
自己的话语回答)(3 分)
10.对上述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诗写了一个男子思念追求女子的过程,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乙]中是渔人偶然发现了桃花源, [丙]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丙]文中的民众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丙]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二、现代文(26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4 题(12 分)
“的”“得”“地”的前世今生
①几年来,在学生作文、荧屏字幕,乃至报纸杂志上,结构助词“的”和“地”混淆不分的现象屡见不
鲜,甚至开始扩展到“得”字了。就连某知名报纸上也出现了“乌鸦远比人们想象得更聪明”的表述。
②人们不禁要问: ? ?
③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得”“地”三个字同属于结构助词, 一般置于一个词或词组的前面或
后面,用来表示句子的结构关系,特别是句子中语汇之间的关系。
④不过,上述“的”“得”“地”的用法,并不是自古以来一直这样清楚而固定的。
⑤ ……
⑥“地”字,据现代学者推测同样源于“之”或“者”,在古代白话中经常会与“底”或“的”字互换。
同时,“地”字也可特别用来表示谓语的修饰语,与今天汉语规范语法中“地”字的用法一样。
⑦“得”字,则经历过一个不太一样的过程。其表示可能性或者结果与程度状态的含义,很可能来源于 它的本来实词含义,即“得到”“获得”以及后来的引申义“能够 ”“完成 ”再经过一个虚词化的过程后,
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结构助词。
⑧在古代用白话文写作的书籍中,这三者往往混用在一起,作者们似乎对此并不在意 9 这种混乱甚至持
续到了近现代。 白话文运动中,还曾讨论过是否应区分“的”“得' “地”“底”的用法,最终结论是可以
依照个人喜好和写作习惯自行选用。胡适主张一律用的”;而鲁迅、胡适、老舍等人的作品,则是“的”“得”
“地”不分。
⑩直到 1956 年,由中国政府主导编订和推广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才最终规定了今天我们看到 的“的”“得”“地”三个字各自的语法含义与用途。从学术界的观点看, “的、地、得”的分工使得汉 语书面语的表达更为科学、精密,这是现代汉语书面语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现代汉 语教材、权威辞书都是主张给予严格区分的。毕竟“的”“得”“地”涉及的是语法,对这三者进行区分
是必要的。
11. “乌鸦远比人们想象得更聪明”中的“得”应改为“的”。
下列加点的“的”与此句中“想象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在古代用白话文写作的书籍中,这三者往往混用在一起,作者们似乎对此并不在意。
B. “的、地、得”的分工使得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更为科学、精密。
C.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权威辞书都是主张给予严格区分的。
D. “的”“得”“地”涉及的是语法,语法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必须遵循的规则
12.下面四个句子是第⑤段的内容,其正确排序是 B 一 一 - (3 分)
A.唐宋时期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献中,“底”字的用法基本与今天的“的”字相同,用来标志修饰名词的
定语或者所属关系,如“文王底说 ” (周文王的说法)。
B. “的”字源于古白话中的“底”字。
C.到元代,“的”字逐渐获得了“底”作为结构助词的意义,并最终大规模取代了“底”字。
D. “底”字在古代曾可用做代词,作为“之 ”或“者”的一种音变,用来表示“什么 ”或者这个”如“干
卿底事 ” (关你(卿)什么事?)。
13.联系全文内容,在第 2 段的横线处填人恰当的内容。 (2 分)
? ?
14.下列文字可以放在本文哪一段?请具体阐明理由。 (5 分)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便要凿牙穿眼的”中“的”字与今天的规范用法相同,而“每打的吃疼不 过时”中“的”字在今天的规范语法中则应为“得”。有意思的是,这一回中还出现了“疼得好些 ”,此处 的“得”与今天规范语法相同。 足见那时的作家们对“的”得”“地”三字的使用较为随意,并无一定之
规。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15 -18 题 (14 分)
苏格兰来的洋大夫① (节选)
朱石生
①科龄和李小川来到京施医院遗址。医院前身是个佛寺,门前当街有两根柱子,近二十米高,是当初挂
旌幡的旗杆。义和团曾试图烧掉这两根柱子,没成功,但房子都被烧毁了,拿得动的东西都被劫走,剩下的家 什全被砸烂。看着满地狼藉,李医生叹了一口气:“京施医院办了四十年,我们治疗过的病人超过一百万,现
在成了这个样子。”
②科龄来北京,带着自己的梦,建立医学院的梦。但眼下他有更迫切的任务,就是把眼前这片瓦砾堆恢
复成一所医院。
③一个横在眼前的难题是,他请不起施工队。伦敦总会每年只提供十多英镑的活动费用,那最多能买一 些办公用品,房子问题怎么解决?他在废墟里四处转,转到后院,发现倒塌的马厩紧挨着院墙,墙外有个粮仓, 里面没东西,似乎闲置着。科龄去找物业主人打听,业主听说科龄在找地方重建医院,很痛快地说,反正房子
也是闲着,你们随便用,不用给钱。
④粮仓很破旧,让科龄想起朝阳的那个猪圈,一样的残败,一样的茅草屋顶,屋顶里一样有许多老鼠。李 医生召回老医院里的几位勤杂工,把房子整理好,用作门诊部。科龄用那点可怜的经费,加上自己的工资,买 了一些药品和一些器材,买不起的东西就试着自己拼。做细菌培养的孵化箱是饼干罐改制的,下面用酒精灯
加热,一个普通温度计塞进罐子里,根据读到的读数手工调整温度。
⑤粮仓改建完成后,那个马厩也要利用起来。烧毁的主要是屋顶和门窗,墙壁主体还在,把墙补补,从其
他废墟里捡一些材料,重新做了个屋顶,把门窗修好,这就是住院部。
⑥各处清理干净之后,工人们居然还倒腾出一间小房,权当医生宿舍。科龄挂出通知.京施医院恢复免 费看病。 很快,门外的病人就排成了长队,有小贩,有乞巧,有吸鸦片破产的流浪汉,他们身上永远有臭味,走 到哪里就把虱子和跳蚤带到哪里。病人进诊室之后, 科龄依照中国风俗,首先要问“吃了吗 ”,而答案永远 是“好几天没吃一口东西”。 于是他从几乎透明的钱包里再抠出几个铜板,每天在诊室里准备一点小米粥
或是窝窝头。
⑦冬天很快到来,北京的夜里,气温降到零下二十度,许多乞巧冻伤,溃裂的伤口继发坏疽感染。到了这 一步,科龄需要给他们截肢,那就得有手术室。勤杂工拿出本事,又整理好一间小屋,地板是用碎砖临时铺的, 没有专用的手术台,勤杂工从残破的家具里拆出木条和木板, 自己做了个架子,上面搁一块厚实的门板就可
以开张。科龄的日记里说:“ 刚到北京不久开始做各种大手术,效果相当好。
⑧能给病人做截肢, 一般的医生会觉得已经仁至义尽,但科龄看着只有残肢的病人,觉导难受,于是又
挤出一点钱, 自己用木头做假肢,给那些病人安装好。
⑨有个吸鸦片耗尽家财的人,头朝下掉进井里,没想到井底没水,只有厚厚的淤泥。冲力撕开了他的头 皮,污泥淹没他半个脑袋,口鼻却还露在外面。朋友们找到,把他拖上来到科龄的诊室。这时已经是深夜,科
龄忙了一天,几乎站着就能睡着,但他打起精神,给病清创止血,缝合头上的豁口。
⑩他边缝边想,在朝阳,刘亦@就可以做这种处理,如果我能办起医学院,培养出一批批的刘亦,那能救
助多少这样的病人?
[注释]①指科龄,英国伦敦会的医疗传教士,北京协和医学堂首位校长。“科龄”是他中国名字。本文节选
自作者的中篇纪实文学作品《苏格兰来的洋大夫》。 ②刘亦:中国科龄在朝阳行医时的助手。
15.概括科龄在重建京施医院过程中所做的事情。 (3 分)
(1) → (2) → (3) →建住院部→建手术室(3)(2)
16.关于本文中次要人物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李小川医生不仅是京施医院的职员,也是京施医院的建设者。
B.房主免费提供粮仓建医院,反映出科龄来华救助行为之感人。
C.作者交代病人的身份,赞扬了科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D.在科龄救治的病人身上,可以看到晚清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
17.比较阅读,分析原句的语言表现力。 (5 分)
原句 :于是他从几乎透明的钱包里再报出几个铜板,每天在诊室里准备一点小米粥或是窝窝头。
改句:于是他从钱包里再拿出几个铜板,每天在诊室里准备小米粥或是窝窝头。
18.联系全文和相关注释,简析结尾的妙处。 (4 分)
三、综合运用(10 分)
阅读材料,完成 19-21 题。
某班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 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班长天乐邀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任
务。
19.请阅读《说文解字》 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 (2 分)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
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
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
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
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都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
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
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
用根据以上信息,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B. “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转注文字。
C. “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
D. “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20.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圆豆同学推荐大家采用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 ,并请你完成下面表格的内容。 (4
分)
阅读任务
任务一:学完教材中《诗经》二首以后,小九同学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感
兴趣,请你向她说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 分)
任务二 :橙子同学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
( )(1 分)
A. 《说文解字》 第一 B.四书第七 C.《周易》第二 D.辞赋第十一
方法提要
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
可以选择关注某一方面
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
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
兴趣的内容。
(1)根据上述“方法提要”,请推测圆豆推荐大家采用的阅读方法是 。
(2)任务一:
(3)任务二:( )
21.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 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 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
看法。 (4 分)
四、写作(40 分)
22.题目:从此,我不再低头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2023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素养分析参考答案
(一)默写与运用(10 分)
1.微君之躬 (2 分) 2.天涯若比邻(2 分) 3.欲济无舟楫 (2 分)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 分) (每个句子,每错一处扣 1 分,扣完为止)
(二)阅读下文,完成 5-10 题(14 分)
5.风(国风)(1 分) 陶渊明(1 分)
6.(1)值得 (1 分) ⑵感谢(1 分)
7.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件一件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人)都感叹惋惜。(“具”、“皆”、“叹惋”
各1分)
8. “停数日,辞去” (1 分) “杨谢而从之”(1 分)
9.社会安定和平,人人平等;民风淳朴;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写出一点得 2 分,写出
两点得 3 分)
10. D (2 分)
二、 现代文(26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4 题(12 分)
11.D(2 分)
12.D-A-C(3 分)
13.评分建议: 第一句应围绕“的”“得”“地”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设问。
示例: “的”“得”“地”的区别是如何产生的?(1 分)
第二句应围绕区别“的”“得”“地”的合理性设问。
示例:对它们不加区别合理吗? (2 分)
14. (5 分)第⑧段(1 分)。 这段文字运用了举例子(1 分), 列举了《红楼梦》 中出现的“的”“得” 混用的现象(1 分);具体说明了第⑧段“在古代用白话文写作的书籍中, 这三者往往混用在一起,作者
们似乎对此并不在意”的中心句(核心、要点)。(2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8 题(14 分)
15.(1)找房子(地方);(1 分)(2)建门诊部;(1 分)(3)买药品和器材 (1 分)
16. B(过度阐释)(2 分)
17. (5 分) 【评分说明】结合改句中删改的三个词语(“几乎透明的”“抠 ”“一点 ”) 分析, 各 1 分;
概括句子表现出的科龄的精神, 1 分;分析作者的情感, 1 分
【答题示例】原句中“几乎透明的”夸张地写出了科龄经费之少,“抠 ”非常生动地写出 他在此情
况下拿钱出来非常艰难的样子, 也呼应了下文“一点”, 说明他能提供的食物也 相当微薄;这句话表达
了作者对科龄竭尽所能关爱病人的“仁义”之举的高度赞扬
18. (4 分)【评分说明】从内容上分析科龄的特点和文章的主旨, 2 分;从结构上分析与前文的呼应,
1 分;从效果上分析读者感受, 1 分
【答题示例】结尾描写科龄的心理活动,表明他对在中国办医学院的信念之执着,表达了 作者对科 龄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的肯定;同时呼应了前文所说,办医学院是“他的 梦”,使结构显严谨;
还激发了读者对这个梦的后续发展的阅读期待。
三、综合运用(10 分)
阅读材料,完成 19-21 题。
19. B (2 分)
20. 选择性 阅读(1 分 ,答案不 固 定 , 意对 即可)
21. 任务一:《诗经》 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 比、兴。(1 分)“赋 ”本是唱诗给人听,相当于现在 排比的修辞手法;“比 ”指的是不直陈而用譬喻;“兴 ”指的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
内容, 一般在诗的发端。(1 分,三点中解释其中一点即可给分)
任务二 :D(1 分)
22. (4 分 ) 同意。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读整本书,特别是读 《经典常谈》 这种内容涉 及面较广的作品时, 可以选择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1 分 ) 《〈诗经〉第四》专门介 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1 分 ) 《辞赋第十一》介绍 屈原的 《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 《楚辞》 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1 分 ) 《诗第 十二》 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
影响等。(1 分 )将这三篇组合阅读, 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语文][期中]上海市浦东新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上海市浦东新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与积累运用,现代文,综合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语文]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现代文,综合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浦东新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上海市浦东新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题,单选题,阅读理解与欣赏,材料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