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古诗文阅读,语言运用与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积累(共8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竹篾(miè) 契约(qì) 忧心忡忡(zhǒng)
    B. 炽热(chì) 忏悔(chàn) 盘虬卧龙(qiú)
    C. 羸弱(yíng) 矜持(jīn) 悲天悯人(mǐn)
    D. 烧灼(zhuó) 告罄(qìng) 怏怏不乐(yāng)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忧心忡忡(zhǒng)——chōng;
    C.羸弱(yíng) ——léi;
    D.怏怏不乐(yāng)——yàng;
    故选B。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着 修茸 天涯海角B. 伶仃 轮廓 以身作责
    C. 凛冽 遨游 耐人寻味D. 迸溅 闲遐 鲜露琼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修茸——修葺;
    B.以身作责——以身作则;
    D.闲遐——闲暇,鲜露琼浆——仙露琼浆;
    故选C。
    3.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行走,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它既能治愈疲惫和寂寞,也能唤醒内心深处的激情和渴望。在经典中______,感受文学魅力,纵观世间万象;在生活中追寻,感悟人生真谛,谱写生命华章……路在脚下,行者无疆。行走,让心灵伴随脚步,让生命遇见______的美好,走向梦的远方!
    A. 徜徉 不约而同B. 徘徊 不期而至
    C. 徘徊 不约而同D. 徜徉 不期而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彷徨,心神不宁,陶醉于某事物当中。在这里,与“经典”搭配,结合“感受文学魅力”可知,突出是在经典文学中快乐、陶醉的漫游,所以选“徜徉”;
    不期而至: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没有预料地到来;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不期而至”和“不约而同”都有出乎意料意思,但“不期而至”更偏向于形容事物的到来,而“不约而同”则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或意见的一致。在这里,与“美好”搭配,“不期而至”更能体现出美好的事物出乎意料地出现,所以选“不期而至”更为合适;
    故选D。
    4. 对语段中四个句子的判断或修改意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电信诈骗近几年来十分猖獗。①通过电信诈骗的泛滥和滋生,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②电信诈骗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还损害了公民权益。③开展防电信诈骗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④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A. 第①句删除“通过”就没有语病了。
    B. 第②句没有语病。
    C. 第③句语病属于成分残缺,应该在“校园”后加“活动”。
    D. 第④句应该把“只有……才……”改为“只要……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A.成分残缺,应删去“通过”;语序不当,应将“泛滥”与“滋生”互换位置;
    B.语序不当,先“损害了公民权益”,后“扰乱了社会秩序”,这个逻辑顺序不可颠倒。应将“损害了公民权益”和“扰乱了社会秩序”交换位置;
    D.“只有……才……”使用正确,强调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活动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这个条件,不能改为“只要……就……”;
    故选C。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曾叔卿,巩①族兄也。尝买西江陶器欲贸易于北方既而不果行②。有从之转售者,与之。已纳价③,问将何之,其人曰:“欲效君前策耳。”叔卿曰:“不可。吾闻北方新有突性,此物必不时泄④,故不以行。余岂宜不告以误子。”其人即取钱去。叔卿家苦贫,妻子困于饥寒不恤,而拊庇孤茕⑤,唯恐失其意。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巩: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②不果行:没有成行。③纳价:付了钱。④泄:畅销。⑤拊庇孤茕:安抚孤独者。
    5.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仙则名 名:名气B. 谈笑有鸿儒 鸿:大
    C. 欲效君前策耳 效:效仿、学习D. 其人即取钱去 去:离开
    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之有 花之君子者也
    B. 有仙则名 学而不思则罔
    C. 余岂宜不告以误子 以我酌油知之
    D. 而拊庇孤茕 相委而去
    7.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B. 乙文曾叔卿之所以告诉对方北方新有灾馑,是因为他不想让对方亏本。
    C. 同样表现人物精神,甲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乙文则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表现曾叔卿的品德高尚。
    D. 刘禹锡与曾叔卿都有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品质。刘禹锡追求高洁人格;曾叔卿诚信,重义轻利。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尝买西江陶器欲贸易于北方既而不果行
    【答案】5. A 6. B 7. A
    8.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繁重的公文劳累身心。
    9. 尝买西江陶器/欲贸易于北方/既而不果行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句意:有仙人(居住)就有名。名 :出名,有名;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
    B.都是连词,就;
    C.连词,来/介词,凭、靠;
    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A.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应该是,只要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陋室简陋了;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点字词: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曾经买西江的陶器,想要到北方去做买卖,后来没有去成。
    “尝买西江陶器”是动宾短语,说明故事的起因,“欲贸易于北方”是动宾短语,是曾叔卿购买陶器后的目的,二者之间应断开;“既而不果行”交代故事的结局,应和前文断开,故断句为:尝买西江陶器/欲贸易于北方/既而不果行。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人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曾叔卿,是曾巩的同族兄长。他曾经购买西江的陶器,想要到北方去交易,后来没有去成。有跟随他(购买陶器)转而出售的人,(曾叔卿)就把陶器给了他。已经收下了钱,问(那个人)将要到哪里去,那个人说:“想要效仿您之前的策略罢了。”曾叔卿说:“不行。我听说北方刚有灾荒,这些货物必定不能按时售出,所以没有去。我怎么能不告诉你而耽误你呢。”那个人立即拿钱离开了。曾叔卿家里贫苦,妻子儿女被饥寒所困他也不顾惜,却抚慰庇护那些孤儿孤老,唯恐让他们不满意。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微雨登城(其一)
    【宋】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微雨登城》首句一个“寒”字,写出了秋雨的清凉之感。“半有无”写出了秋雨如丝,若有若无的景象。
    B. 第二句“重楼闲上”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偶然登临,同时也看出他不是匆匆经过此地的过客。
    C. 第三句“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末句“水墨图”以“江南”修饰,突出了“山色”的清秀。
    D. 后两句由虚写到实写,虚实相生,突出了景物的绰约多姿,引发悠远联想。
    (2)小文同学不理解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这首诗的诗眼及景物特点,帮她解答困惑。
    【答案】(1)D (2)示例:这首诗的诗眼是“闲”字,全诗围绕“闲”字展开。诗人通过描写雨后登城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心灵获得陶冶的快慰和闲适之情。诗中雨中的山色、树影,别有一番韵味,诗人情不自禁地赞叹,这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清新自然,让人感受到诗人愉悦闲适的心情。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D.后两句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是由实写到虚写。前一句是对眼前实景 “山色”“树” 的描写,后一句把眼前之景比作 “江南水墨图”,是虚写。突出了景物的绰约多姿,引发悠远联想;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结合题干“结合这首诗的诗眼及景物特点”可知,应当首先找到这首诗歌的诗眼,并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情感。
    “重楼闲上倚城隅”的意思是:闲暇时,我悠然地登上城楼,倚靠着城隅。这个“闲”字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由此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因此诗眼为这一“闲”字;
    “雨映寒空半有无”意思是秋天微微的雨丝与寒冷的天空相映显得若有若无。从“映”和“半有无”中可知,写出了雨的若有若无和细小;“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的意思是:只见山色葱茏,树色苍翠,或青或黛,有浅有深,真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浅深山色高低树”中“浅深”与“高低”相对,写出秋山的淡远之境。“一片江南水墨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高云淡、满山树色装点下的江南美景比作一幅“水墨画”,因此诗人眼中的山色也呈现出平面的疏淡之美,饱含了诗人极度愉悦之情。
    11. 下面是小宁同学制作的古诗文学习卡片,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答案】 ①. 不问苍生问鬼神 ②. 商女不知亡国恨 ③.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④. 山重水复疑无路 ⑤. 出淤泥而不染 ⑥. 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鬼、商、作、复、疑、淤、染、濯”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语言运用与名著阅读(共8分)
    12. 班级开展以“孝亲敬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1)活动前,班级对全体学生孝心现状开展调查,请根据表中数据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下图是本次活动方案的框架图,请用简明的语言解说此方案的活动过程,要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楚。
    【答案】(1)示例:表格中的数据表明学生们在感情上知道要尊重父母,体谅父母,但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不那么自觉了(能落实到行动上的比例很小)。
    (2)示例:本次活动分为准备、采编和报道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捕捉镜头,第二个阶段编选稿件,最后通过公众号、校刊和广播站报道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结合“全体学生孝心现状的调查”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不顶撞家长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35%,尊重父母,体谅父母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95%,主动帮忙做家务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38%。大部分的学生们懂得尊重父母,体谅父母,但是只有不到40%的学生可以做到不顶撞父母,主动帮忙做家务。所以可以得出:学生们在感情上知道要尊重父母,体谅父母,但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不那么自觉了(能落实到行动上的比例很小)。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从图表可以看出,活动主题是“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下面分三部分,分别是准备部分,具体工作是捕捉镜头;采编部分,要编选稿件;报道部分,要展示成果,通过三个途径:公众号、校刊和广播报道。据此组织语言进行介绍即可。
    示例: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活动分准备、采编和报道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捕捉镜头,第二个阶段编选稿件,最后通过公众号、校刊和广播报道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
    13. 阅读经典名著,可以从中汲取文化的养分,获得前行的力量。班级开展“读文化经典,助梦想启航”主题活动,同学们决定以《海底两万里》中的元素绘制文化衫图案,来表现“逐梦”的主题。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结合名著内容阐述选择理由。
    A.航海路线 B.鹦鹉螺号 C.搬运黄金 D.海底珍珠
    【答案】示例一:选A。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进行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等看到了海中许多罕见的动植物和奇异景象,也遇到了很多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等三人离开了潜艇。用此做文化衫图案,告诉人“们追梦路上有风景也有困难,要勇于拼搏,持之以恒,才能实现梦想。
    示例二:选B。理由:尼摩船长带领阿龙纳斯教授参观“诺第留斯号”上拥有一万两千册藏书的图书室,观赏他收集的各种珍藏标本,让人大开眼界。“诺第留斯号”潜水艇既神秘又充满宝藏,以此元素绘制文化衫,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激励我们不断探索求知。
    示例三:选C。理由:“诺第留斯号”潜水艇行驶至维哥湾海底时,尼摩船长等人发现了海底沉船上的财宝,尼摩船长派船员把价值数百万的金银珠宝装进潜水艇,原来尼摩船长送给反殖民战士们的黄金来源于此。以此元素绘制文化衫,激励我们逐梦时要不断储备知识,要有一颗博爱善良的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其仆人孔塞伊和捕鲸手内德·兰德在“鹦鹉螺号”(又译“诺第留斯号”)潜水艇上与尼摩船长周游海底的故事。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描写和科学的预见性而广受赞誉。
    示例一:选A。在《海底两万里》中,航海路线不仅仅是一条穿越各大洋的轨迹,它更象征着主人公们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和对梦想的坚定追求。每一次航程都是一次全新的冒险,每一次跨越都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航海路线上的每一个标记,都记录着他们与海洋的斗争、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他们对梦想的执着和不懈努力。选择航海路线作为文化衫图案,可以直观地展现主人公们逐梦的过程,以及他们在追求梦想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和坚持。
    示例二:选B。“鹦鹉螺号”作为故事的核心元素,不仅是一艘集高科技与想象力于一身的潜水艇,更是主人公们追求梦想、探索未知的载体。鹦鹉螺号的设计精妙绝伦,能够深入海底最深处,让人类得以窥见那个神秘而壮丽的世界。它象征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和勇敢探索的精神。选择鹦鹉螺号作为文化衫图案,可以直观地展现出“逐梦”的主题。图案中,鹦鹉螺号破浪前行,穿梭于幽暗而深邃的海底,既体现了人类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也寓意着在追梦过程中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同时,鹦鹉螺号的高科技设计和先进性能,也象征着人类智慧和科技的进步,是梦想成真的重要支撑。
    示例三:选C。潜艇停在维多湾海底时,发现海底铺满了黄金,尼摩派船员把千百万金银装进潜艇,后来尼摩船长从橱内取出数百万黄金写上地址,派人用小艇送走。用此做文化衫激励我们逐梦时要不断储备知识,有一颗博爱善良的心。“黄金”不仅仅代表物质财富,更可以引申为梦想实现后所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示例四:选D。船长带我们观看一颗大如椰子的珍珠。一个采珠人遭鲨鱼进攻,艇长舍身相救,与鲨鱼殊死搏斗,危在旦夕时内德,兰德一叉此种鲨鱼要害。船长把采珠人救到小船上,并赠送一袋小珍珠。用此做文化衫,告诫人们追梦时遇到危险要沉着冷静,全力以赴,有为人类牺牲的精神。据此作答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棵树的智慧
    秦若水
    ①学校操场绿地里有一片黑槐林,它们一棵连着一棵,排着有序的队列,像出操的莘莘学子。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荚子,名曰槐角,字连墩。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②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从第一片叶子,到叶满枝头,再到浓荫铺地,我天天都去观望。有布谷路过、鹊鸟登枝,却没有看到黑槐开花。走过春,走过夏,黑槐林一直沉默着,没有开花。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③去年7月,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蓬蓬,喜气洋洋。那真是个夏天的样子啊!再过些时日,就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开,然后那些叫槐连墩的娃娃们便会跑出来,吹着淡淡的药香,浸润整个林子。
    ④学校放假,静寂的林子是鸟鹊的天堂。清晨或者傍晚,我常踱过去享受清闲宁静。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遮天望月。
    ⑤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应该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就像曾经我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⑥三年前,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阳红”的牡丹给我。欣喜之余,我忙买了一个超大号的白瓷花盆种。那“洛阳红”在田里已长多年,年年花开如酒,香醇香艳无比。学生送我时,它已有花蕾待放。我精心呵护,时时察看,期待它硕大的花束开放。有个朋友对这棵“洛阳红”也垂涎得很,天天过来探望,并请求我分些给她。手起刀落,我在花盆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她。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那半株牡丹花没开便好端端地死去了。我的何尝不是?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秋来时,它早早褪下叶子,关了家门。
    ⑦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⑧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⑨又是暑假,学生离校,林子寂静。清晨,我去散步,猛抬头,看到有树头顶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⑩痛,谁也不会忘记。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
    ⑪我惊叹一棵树的智慧。
    14. “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
    15. 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看到有树头顶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16. 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答案】14. 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养了三年的牡丹受到伤害后,用不开花的方式抗议被移了魂、切了骨。
    15. 示例:首先,“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的描写,运用了叠词和具象化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花蕾的形态与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仿佛能亲眼见到那些娇嫩而充满生命力的花蕾在枝头簇拥的景象。整句话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抒发,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传递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命力量的敬畏。
    16. 示例: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黑槐树和牡丹花的不同表现,突出了作者对黑槐树在不幸中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职责,活好当下的智慧与勇气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牡丹花在遭遇不幸后选择冷漠和拒绝的态度的不认同。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根据第②段“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第④段“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遮天望月”,第⑤段“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应该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第⑧段“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可以提炼出:因为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黑槐们用这种不开花的方式表示抗议;
    根据第⑥段“三年前,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阳红’的牡丹给我……年年花开如酒,香醇香艳无比……手起刀落,我在花盆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她……那半株牡丹花没开便好端端地死去了……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第⑦段“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可知,我从养了三年的牡丹受到伤害后,用不开花的方式抗议被移了魂、切了骨的事情推测黑槐们也在用这种不开花的方式表示抗议。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小小黄黄、锥锥、蓬蓬”等词语可知,此句使用叠词,叠词的运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起强调作用,“小小黄黄”写出了花蕾的纤小和颜色;“一锥锥,一蓬蓬”写出了槐花开放的数量多且繁盛,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结合“槐米”可知,此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黑槐树的花蕾比作“米粒”,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黑槐树花蕾的形态和大小,极富画面感;结合“捧”“静默”等词可知,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黑槐树人的动作和情态,“捧”写出黑槐树不遗余力地展现出自己的小花,既写出花之多,之繁盛,体现出黑槐树旺盛的生命力,又体现出它不记前仇,活在当下,尽职尽责的品格。作者通过准确生动的词语和修辞,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命力量的敬畏。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对比衬托:结合第⑥段“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第⑦段“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可知文牡丹在被“移魂切骨”后,不再开花,以静默和冷漠抗议;结合第⑨段“看到有树头顶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第⑩段“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可知,黑槐树在遭受“枝折花去”的磨难后,依然选择继续开花,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抗议不公。同样受到了伤害,牡丹选择不开花,而黑槐树选择用开得更多更美的花朵来对抗不公,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运用了对比(或衬托)手法,表现出黑槐树在不幸遭遇过后,仍然能够重振旗鼓,坚韧不屈地开出花朵的顽强品格,以及淡泊宁静,坚强隐忍的高尚品质。
    托物言志:结合第⑩段“痛,谁也不会忘记。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可知,作者借黑槐树和牡丹的相同遭遇和不同反应,看似写花,实际是借花来表达自己对生命态度的思考和感悟,借物来传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情思:结合第⑩段“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可知,作者通过对黑槐树开花的观察和描写,表达了对黑槐树坚韧、智慧、淡泊宁静的赞美之情。由黑槐树和牡丹面对伤害时的不同反应,引发了作者对于生命如何应对挫折和不公的思考,传达出作者倡导积极面对困难、活在当下、尽职尽责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对自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的深深领悟。
    (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滴水之恩
    唐敏
    ①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②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③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④想起明早课堂上那十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⑤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已在天边耀眼地勾勒……
    ⑥我边走边期盼着能搭上顺路的车。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然而司机丝毫不理会我极力挥舞的手臂、绝尘而去。
    ⑦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⑧终于,一辆小拖车被我拦在了路中央。烟尘未散,我已冲到了驾驶室的窗下。看到司机的一瞬间,我便认出了他……
    ⑨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人们在他身边窃议着,却不愿多事,怕帮助这样一个来路不明的人会给自己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⑩我焦灼地问:“去马山吗?”他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我连声道谢,赶紧爬进了驾驶室。
    ⑪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灭。“你是马山人?”他问。我摇摇头:“不是,我在那儿见习。”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
    ⑫四周静静的,只有雨点叩窗的脆响。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没脸回家,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吃的,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谢她。”我试探道:“就因为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⑬他不屑地看了我一眼:“你不懂,我那时候心灰意冷。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唉,我真的不知怎样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⑩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因为我不仅想维护他的尊严,还想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⑮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该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我用力地点点头。
    ⑯“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⑰“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⑱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再见!”
    17.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18. 第⑨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9. 文中“头裹苗帕的老妇人”似乎是个多余人物,可以删除相关段落吗?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20.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答案】17. 天空黑暗时;“我”听小拖车司机讲述马山人帮助他的故事;“我”得知小拖车司机送“我”回马山的。
    18. 这段运用了插叙,记叙了小拖车司机在马山潦倒时“我”帮助并规劝他的事情,为下文他特意送“我”回马山做铺垫。
    19. ①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②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
    20. 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
    ①结合文章内容,“我”不得不步行返校,发生在文章第②—④段,从第①自然段“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可以筛选出时间是: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成暗黑;
    ②结合第⑫段“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真得好好谢谢她’”,第⑬段“他不屑地看了我一眼:‘你不懂,我那时候心灰意冷……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详细讲述了他曾经在马山的潦倒以及受到帮助从而改变的经历。可概括得出:“我”听小拖车司机讲述马山人帮助他的故事;
    ③结合第⑰段“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第⑱段“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再见!’”可知,写司机拒绝“我”的邀请,匆忙告别,我才知道小拖车司机并不是到马山的,而是特意送我回马山。可概括出:“我”得知小拖车司机送“我”回马山的。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
    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作用一般有:补充交代情节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
    第⑨段“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当时……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本段主要记叙了小拖车司机在马山潦倒时“我”帮助并规劝他事情,是在“我”搭他车之前发生的,所以应属插叙,补充交代文章内容。再结合第⑫段“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真得好好谢谢她’”,第⑬段“他不屑地看了我一眼:‘你不懂,我那时候心灰意冷……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第⑱段“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再见!’”可知,“他”受“我”的帮助后变得坚强、善良和乐于助人了,这次他是为了专门送我,才到马山的。据此分析可知,第⑨段的插叙内容为下文他特意送“我”回马山做铺垫。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情节上:根据第③段“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第④段“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分析,她告知“我”公交车和货车的情况,让“我”了解到已经没有正常的交通工具可乘,只能选择住一晚或者走路回去。同时,她还指点“我”回去的路线,并砍下一截桑木枝给“我”以防蛇,这些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使“我”在无奈之下选择步行,从而有了后续拦车的情节这一内容。据此分析,情节上交代“我”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这为下文叙写在路上遇到曾经帮过的“他”做铺垫,推动故事发展;
    主题上:结合第⑨段“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分析,老妇人指点“我”回去的路线,并砍下一截桑木枝给“我”以防蛇,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与后文“我”对司机的帮助以及司机对“我”的搭载形成呼应,共同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温暖主题,从而使主题更加突出和鲜明。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结尾在文中的作用,结尾的作用通常有: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
    根据第⑱段“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再见”可知,他是为了专门送我,才到马山的,突出了“他”受“我”的帮助后变得坚强、善良和乐于助人了。同时,“再见!”的简短告别也体现了司机质朴、直率的性格,使“他”的形象更饱满,更具有感染力;
    通读全文可知,整个故事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责任与温情等主题展开,而结尾部分通过司机的言行,进一步升华了这些主题。它告诉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帮助是不可或缺的,正是这些微小而温暖的瞬间,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安排这一情节,与题目“滴水之恩”相照应,当初自己对“他”的滴水之恩,如今使他涌泉相报,突出了本文回报社会的主题;
    另外,小说的结尾,出乎人的意料,并用“他”话故作结,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同时,又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更能让人产生“爱心传递”永无止境的艺术感受。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即可。
    五、写作(40分)
    21.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宗璞散文《紫藤萝瀑布》的开头。作者被一树繁茂旺盛的紫藤萝瀑布所吸引,不由得驻足观赏。在观赏中,有作者的所见、所忆、所悟……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的经历?是什么让你停住了脚步?是一树繁花一棵小草,还是一种社会现象,抑或是你熟视无睹的生活中未曾发现的秘密?
    请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作为作文的开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抒写你的所见、所思与所悟。
    要求:(1)作文内容积极向上。(2)题目自拟。(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例文:
    夕阳下的身影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
    夕阳的余晖如同一张金色的大网,轻柔地洒在公园的角落。我原本只是在这寻常的傍晚出来散步,想舒缓一下一天的疲惫。然而,就在那一瞬间,我看到了他们。
    那是一对老年夫妇,正相互搀扶着缓缓前行。老爷爷的步伐略显蹒跚,老奶奶紧紧地挽着他的胳膊,仿佛那是她生命中最珍贵的依靠。他们的头发已被岁月染白,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但他们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宁静与安详。
    老爷爷的手中拿着一朵刚刚摘下的野花,轻轻地递给老奶奶,老奶奶接过花,脸上绽放出如少女般羞涩的笑容。那笑容,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他们没有说什么甜言蜜语,只是默默地对视着,眼中饱含着对彼此的深情。
    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他们的身影在夕阳中渐行渐远。那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眼眶也不由自主地湿润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爱情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和浮躁,而这对老年夫妇却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相濡以沫、相伴一生。
    他们让我明白,爱情并非是花前月下浪漫誓言,而是在漫长岁月中的相互陪伴、相互扶持。无论生活中有多少风雨,只要有那个人在身边,就有了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夕阳渐渐西沉,但那对夫妇的身影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成为了我心中最美的风景。他们让我相信,真爱永恒,不惧岁月的侵蚀。
    我转身继续前行,步伐变得更加坚定。我知道,在未来的日子里,每当我感到迷茫和困惑时,都会想起那个夕阳下的身影,从中汲取温暖和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写作此文可以写自己停住脚步的经历、原因,还有感受和思考。“脚步”指行走或奔跑时脚的动作,既指行走在路上的脚步;也可续写,指成长或人生中的脚步。“停下”是指行走或前进的速度有所降低。“不由得”是不由自主的意思。引起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的原因是关键,或是景物的神奇或优美,如紫藤花萝瀑布;或是事件的离奇与新颖,如上学路上神奇的事件;或是榜样的力量,如同桌的优异成绩;或鼓励的话语,如老师的一句我相信你;或危险的境地或胆怯的心理。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选材构思。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应根据对题意的理解,对“脚步”的内涵和引起“不由得”“停下脚步”的原因,进行定位,如仰望泰山十八盘,我不由得停下脚步;然后写出与之有关的故事。根据故事或确定的主题,拟定题目。如老师总是在你情绪低落时鼓励你、鞭策你,让自己不由得停下脚步表示敬意,可拟题为“有你,真好”或“我的指路明灯”等。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那个让你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的事物,对你的影响或作用。注意开头一定用上“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角度
    古诗文名句
    借古讽今
    (1)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李商隐《贾生》)
    (2)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借景抒情
    《己亥杂诗(其五)》)中,龚自珍以“落红不是无情物,(3)________”表明自己的心志。
    寓理于景
    陆游在《游山西村》里,用“(4)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
    托物言志
    《爱莲说》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5)________,________。
    调查项目
    所占比例
    不顶撞家长
    35%
    尊重父母,体谅父母
    95%
    主动帮忙做家务
    38%
    时间

    大雨即将来临
    “我”上车后
    告别时
    情节
    “我”不得不步行回学校
    “我”拦住了一辆小拖车


    相关试卷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古诗文阅读,语言运用与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古诗文阅读,语言运用与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