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三模]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三模]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试题(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异地扶贫搬迁调研数据显示:秦巴山区某迁出村的搬迁户与耕地之间的距离从搬迁前的2.9km增加到搬迁后的21.1km,导致该村出现耕地低效利用,甚至撂荒的现象。为提高迁出村的耕地利用率,有学者提出了迁出村“人—地—业”发展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导致该村耕地低效利用,甚至闲置撂荒的主要原因是( )
A. 耕地贫瘠,粮食产量低B. 耕地破碎,种植规模小
C. 距离较远,种植成本高D. 资源重组,耕地被占用
2. 为提高迁出村的耕地利用率,当地可以( )
A. 回迁部分村民B. 加快土地流转
C. 退耕还林还草D. 改变作物熟制
3. 迁出村推行“人—地—业”发展模式有利于( )
①降低前期土地整治成本②稳定粮食生产规模
③促进乡村现代化的建设④协调产业均衡发展
A. ①②B. ①④
C. ②③D. ③④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秦巴山区某迁出村的搬迁户与耕地之间的距离从搬迁前的2.9km增加到搬迁后的21.1km,距离较远,成本高,导致该村出现耕地低效利用,甚至撂荒的现象,C正确;无法判断该地耕地土壤是否贫瘠,耕地是否破碎,AB错误;该地耕地没有被占用,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鼓励农户承包土地,形成规模化经营,加快土地流转,减少耕地撂荒,提高耕地利用率,B正确;回迁部分村民与异地扶贫搬迁政策不符,A错误;退耕还林还草不能提高耕地利用率,B错误;作物熟制主要由热量决定,与提高耕地利用率无关,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人—地—业”发展模式前期土地整治成本较高,①错误;减少耕地撂荒,提高耕地利用率,稳定粮食生产规模,②正确;促进农业、旅游业、加工业发展,利用乡村现代化的建设,③正确;能够促进产业发展,但不可能均衡发展,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962年以来,日系多家汽车公司整车厂陆续到泰国布局,并带动大量汽车零部件厂商入驻。目前,众多国际汽车品牌在泰国建有工厂,其销售主要面向东南亚。与其他相对成熟的汽车消费国相比,泰国没有机动车强制或事实报废的政策,导致车辆的置换周期较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除市场外,众多国际汽车品牌在泰国建厂主要是因为泰国( )
A. 完整的汽车生产链B. 丰富的油气资源
C. 本土化品牌数量多D. 先进的制造技术
5. 车辆的置换周期较长对该国汽车产业的影响是( )
A. 缩短产品更新周期B. 减少汽车保有量
C. 削弱市场消费活力D. 降低用户体验感
【答案】4. A 5. C
【解析】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日系多家汽车公司整车厂陆续到泰国布局,并带动大量汽车零部件厂商入驻,除市场外,众多国际汽车品牌在泰国建厂主要是因为泰国完整的汽车生产链,A正确;泰国并没有丰富的油气资源,B错误;本土化品牌数量多不利于众多国际汽车品牌在泰国建厂,C错误;泰国的汽车制造技术在全球并不先进,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车辆的置换周期较长,更新换代速度慢,对汽车市场消费潜力释放较弱,C正确;车辆的置换周期较长会延长消费者手中的产品更新周期,A错误;车辆的置换周期较长,增加了汽车的保有量,B错误;车辆的置换周期较长,不会降低用户的体验感,D错误。故选C。
某镇早期有国道和铁路经过,一直沿用至今。2008年高速公路通车并设有进出口,2017年高速铁路通车,同时该镇在居民区外围修建了新路。直到当前,新路沿线仍未新建房屋。下图示意该镇交通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新路通车后( )
A. 沿线商业蓬勃发展B. 车辆穿镇用时增加
C. 车辆通行数量减少D. 过境车辆速度提高
7. 新路修建多年后,其沿线一直未新建房屋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外迁B. 保护耕地
C. 高铁阻隔D. 噪音干扰
8. 高速铁路通车后,仍保留普通铁路火车站的主要目的是( )
A. 方便农产品向外运输B. 缓解河流运输压力
C. 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D. 降低居民远行成本
【答案】6. D 7. B 8. A
【解析】
【6题详解】
由图和材料可知,新路未设出入口和站点,新路通车后过境车辆速度提高,D正确;对沿线商业的影响较小,A错误;速度较快,车辆穿镇用时减少,B错误;车辆通行数量增加,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新路修建多年后,其沿线一直未新建房屋的主要原因是沿线多为耕地,保护耕地,B正确;人口外迁、高铁阻隔、噪音干扰的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高速铁路通车后,仍保留普通铁路火车站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农产品向外运输,A正确;河流在耕地间穿行,主要目的用于农业灌溉,沿线居民点少水运功能弱,B错误;图例中未显示旅游景点或景区,且新建交通未预留出口,C错误;对居民出行成本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内蒙古高原东部浑善达克沙地的骏马湖流域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核心区,区域水资源汇集形成骏马湖,湖泊水量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下图示意1991年—2021年骏马湖补排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骏马湖面积变化类型为( )
A. 扩张型B. 稳定型
C. 萎缩型D. 干涸型
10. 2006年—2021年期间,影响骏马湖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温B. 风速
C. 降水D. 地下水
11. 为应对湖泊水量变化,该流域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 大力植树造林B. 建引黄入湖工程
C. 扩大放牧规模D. 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9. C 10. D 11. D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可知,骏马湖区域的蒸发量下降,降水量下降,地下水补给量下降,这说明其区域气候变干燥,地下水补给、降水补给均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2006年—2021年期间,骏马湖水量减少,降水无显著变化,蒸发减少,地下水补给减少,而蒸发减少利于保持湖泊水量,而地下水显著减少,则不利于湖泊水量的保持,C错误,D正确;气温和风速影响蒸发量的大小,而图示蒸发减少利于湖泊水量的保持,说明二者对湖泊水量的影响很小,AB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由前边两题分析可知,1991—2021年骏马湖面积缩小。由材料可知,骏马湖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北方农牧交错带核心区,降水较少,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大规模植树造林,A错误;骏马湖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距黄河较远,引水困难,B错误;扩大放牧规模,会加大对骏马湖水资源的使用,不利于其湖泊面积的保持,C错误;合理分配水资源,有利于湖泊水量的持久保持,D正确。故选D。
甲乙一线为高原面上发育的古河流,经地质作用古河流被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内流河,最终通天河上游的丙支流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下图示意长江源水系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长江源水系演变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B. ①③②
C. ②③①D. ②①③
13. 古河流被分割成内流河的地质作用是( )
A. 岩浆活动B. 滑坡堰塞
C. 泥沙淤塞D. 断裂下陷
14. 丙支流溯源侵蚀的主要原因是( )
A. 降水变化B. 冰川刨蚀
C. 干流下切D. 冻土消融
【答案】12. B 13. D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甲乙一线为高原面上发育的古河流,经地质作用古河流被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内流河,最终通天河上游的丙支流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对比①②③三图,①图中甲乙一线为河流,说明①出现的时间最早;③图中甲乙古河道演变成内河流、内流湖,与材料“经地质作用古河流被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内流河”相符;②③对比,②图中丙河延长,说明发生了溯源侵蚀,与“最终通天河上游的丙支流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相符,故②出现的时间最晚。综上所述长江源水系演变的顺序是①③②,故选B。
【13题详解】
读图③可知,古河流被分割成内流河,说明两湖之间出现了新的分水岭,造成两侧河道改向,此处应为断裂抬升,两侧湖泊断裂下陷,河流改向汇入湖泊,形成内流河,D正确;岩浆活动、滑坡堰塞、泥沙沉积,不会保持原有的水系形态完整,排除ABC。故选D。
【14题详解】
由已学可知,丙支流发生溯源侵蚀是因为丙支流的侵蚀力增强,丙支流流量增加或落差增大,侵蚀能力增强,可能发生溯源侵蚀。丙支流位于河流源头,流域面积小,降水量的变化对河流流量及侵蚀力的影响小,A错误;读图结合材料“甲乙一线为高原面上发育的古河流”可知,丙处海拔低于甲乙所在高原面,不会发生冰川刨蚀作用,B错误;干流下切侵蚀,丙支流与干流落差增大,流速加快,侵蚀力增强,发生溯源侵蚀,C正确;冻土消融对河流流量及地表形态的影响小,D错误。故选C。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植被覆盖度越好,NDVI值越大,中亚地区NDVI值普遍偏低,与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中亚地区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导致中亚地区NDVI值普遍偏低的根本原因是( )
A. 距离海洋远B. 地势起伏小
C. 植被盖度小D. 河流数量少
16. 影响中亚北部地区NDVI值的植被类型主要是( )
A. 森林B. 草原
C. 荒漠D. 苔原
【答案】15. A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中亚深处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少,植被稀少,植被盖度小,NDVI值小,A正确;中亚东南地形是山地,高原,北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区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势起伏大,B错误;植被盖度小是导致中亚地区NDVI值普遍偏低的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是距离海洋远,降水少,C错误;河流数量会导致植被少,但根本原因是距离海洋远,降水少,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中亚深处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少,森林对水需求量大,森林植被少,不是中亚主要植被类型,A错误;中亚北部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影响,受丘陵地形抬升,北部降水比中部多,形成草原植被,B正确;荒漠分布在降水稀少地区,C错误;苔原分布在纬度高,气候寒冷的地方,D错误。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战略定位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发挥城市经济带动作用及辐射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成渝资源禀赋相似、目标市场趋同,导致成都、重庆和成渝中间地带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制约了区域协同发展。下图示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及2023年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
(1)简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区位优势。
(2)分析成渝中间地带国内生产总值偏低的主要原因。
(3)从产业协同角度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1)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地理位置优越;川渝两地历史同脉、文化同源,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是国家打造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政策支持。
(2)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产业同质化严重,中心城市产业辐射带动效益不足;中心城市对成渝中间地带的资源吸引过强过大,成渝中间地带经济落后。
(3)加强成都、重庆和成渝中间地带的产业合作,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各地区间分工协作;产业间错位发展,以创新为驱动力,完善产业链;加快成渝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高其产业协同发展水平。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两地交流频繁,川渝两地历史同脉、文化同源,有良好的合作基础;由材料可知,战略定位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国家打造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政策支持。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成渝资源禀赋相似、目标市场趋同,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产业同质化严重,中心城市产业辐射带动效益不足;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中心城市对成渝中间地带的资源吸引过强过大,成渝中间地带经济落后。
【小问3详解】
加强成都、重庆和成渝中间地带的产业合作,统筹规划发挥各地优势,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各地区间分工协作;产业间错位发展,以创新为驱动力,统一生产要素的流动,完善产业链;加快成渝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其产业协同发展水平。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梅雨”是指每年6~7月在中国江淮流域、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中南部出现的以持续多雨为主要特征的天气现象,是东亚夏季风季节性北推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与正常年份相比,某年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势力偏强,脊线向西延伸较远,6月份脊线偏北,7月份脊线偏南,导致我国江淮流域遭遇了持续时间长达62天超强梅雨。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该年份6~7月的累计降水量。
(1)从大气环流的角度说明江淮流域梅雨天气的形成过程。
(2)与正常年份相比,简述该年份江淮流域梅雨季节的降水特征。
(3)从西太平洋副高与雨带移动的关系,分析当年超强梅雨的形成原因。
【答案】(1)西太平洋副高引导暖湿气流北上;中高纬度的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辐合,由于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导致持续时间较长的梅雨天气。
(2)降水日数偏多,持续时间较长;降水强度偏大;降水范围较广;降水总量偏多等。
(3)西太平洋副高势力偏强,为江淮流域梅雨提供充沛的水汽;脊线向西延伸较远,导致梅雨影响范围较广;6月份脊线偏北,导致入梅较早;7月份脊线偏南,导致出梅较晚,梅雨持续时间长。
【解析】
【小问1详解】
江淮流域梅雨天气的形成过程主要从季风环流、江淮准静止锋等角度分析。夏季陆地形成亚洲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气流从副热带高压西侧绕行,西太平洋副高引导暖湿气流北上;中高纬度的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辐合,由于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形成江淮准静止锋,暖空气被抬升形成降水,导致持续时间较长的梅雨天气。
【小问2详解】
该年份江淮流域梅雨季节的降水特征主要从降水持续时间,强度,范围,降水量等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江淮流域遭遇了持续时间长达62天超强梅雨,说明降水日数偏多,持续时间较长,“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势力偏强,脊线向西延伸较远”,使得降水强度偏大,降水范围较广,暖气团携带水汽较多,降水总量偏多等。
【小问3详解】
当年超强梅雨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副高强度、移动位置。西太平洋副高势力偏强,脊线向西延伸较远,暖湿气流从副高西北侧向北运动,为江淮流域梅雨提供充沛的水汽;脊线向西延伸较远,气流多沿着副高边缘运动,导致梅雨影响范围较广;根据材料可知,6月份脊线偏北,导致入梅较早,7月份脊线偏南,导致出梅较晚,梅雨持续时间长,使得超强梅雨形成。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曾经部分地区的农民把玉米散堆在自家庭院、田间地头露天存放,俗称“地趴粮”,导致农户储粮损失严重。近年来,东北各省引导散户通过自主搭建简易围挡或购买金属网等方式,实现简易立体储粮;引导种粮大户利用现有仓储设施开展粮食产后服务。为进一步减少损耗,东北各省支持建设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销售、代加工等服务。玉米存储条件的变化让农民从“看天卖粮”到“看价卖粮”。下图为玉米存储方式变化。
(1)简析“地趴粮”导致农户储粮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2)与大户相比,分析散户多选择简易立体储粮的主要原因。
(3)说明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
【答案】(1)受天气影响,易霉变或发芽;露天存放,易受虫蛀、动物啃食等。
(2)散户粮食产量较小,储存要求较低;简易储粮设施建设与维护成本低;就近储存,利于管理与后期销售等。
(3)提供清理烘干服务,保障粮食品质;利用仓储实施储粮,减少粮食损耗,提升粮食储存安全;利用营销网络开展粮食销售,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通过加工转化,实现粮食产品增值;减少农民投入,促进农民增收,提升种植积极性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地趴粮”是露天堆放,容易遭受虫蛀、老鼠等小动物啃食等;露天堆放受天气影响较大,降水较多时容易发生霉变或者发芽等。
【小问2详解】
散户种植规模较小,产量较低,对于玉米储存的要求较低,简易立体储粮就可以满足其储存需求;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简易立体储粮设施为搭建简易围挡或购买金属网等方式,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较低;简易立体储粮设施对于场地的要求较低,便于散户就近储存,便于后期的管理的销售等。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为进一步减少损耗,东北各省支持建设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销售、代加工等服务。”可知,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能够减少粮食的损耗,提高粮食的存储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能够为农户提供代清理和代烘干服务,有利于保障粮食的品质;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代销售服务,有利于缓解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保障粮农收益,提高粮食种植积极性;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代加工服务,能够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当地农民收益,保障粮食种植面积;能够减少农民的劳动力投入,有利于提高农民收益,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地理][三模]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试题(解析版),共10页。
这是一份[地理][三模]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高三考试试题(解析版),共9页。
这是一份[地理][三模]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高三考试试题(解析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