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地理仁爱版七上1.1地球与地球仪 教案(2课时) 教案 0 次下载
- 初中地理仁爱版七上1.3 地图教案(2课时) 教案 0 次下载
- 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七上2.1海陆分布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初中仁爱科普版七上地理 2.2海陆变迁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七上3.1天气 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一等奖教学设计
展开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中心。
2、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昼夜更替和四季,教师提问:为什么会有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
新课讲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展示从地心说(典型人物: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到日心说(哥白尼)的探索过程,引出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
图片、动画展示,让学生找出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周期、方向。
提问:根据图片思考,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昼夜现象。
提问: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回答:昼夜更替现象。
提问:地球透明,还会产生昼夜更替吗?地球不自转,还会产生昼夜更替吗?
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一:昼夜更替。不透明、不发光的地球在不停地进行自转运动,所以产生了昼夜更替。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通过图片及文字材料的分析,学生得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二:时间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时差有五个小时。为统一时间,我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
北京是东八区,新疆是东六区,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北京的地方时比新疆早两个小时。所以新疆的作息时间是这样的:
冬季作息时间:
上午10:00--14:00,
下午15:30--19:30。
夏季作息时间:
上午10:00--14:00,
下午16:00--20:00。
课堂练习:
1.寒假,家住上海的小明给去法国巴黎游玩的小刚打电话,仔细观察图中两地的钟表时刻,说一说差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案:由于地球的自转,不同经度的地点,时间也不相同,从而产生了时差。
2.试做一个比你手中地球仪略大的半球状黑色外壳,罩在地球仪上,代表夜半球,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当北京是白天(或夜晚)时,美国华盛顿是白天还是夜晚。
答案: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当地球自转时,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课堂小结:
绕转中心:地轴
周期:一天
方向:自西向东
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地球的公转
图片展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发现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并得出绕转中心是太阳,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
冬季和夏季的白昼一样长吗?白天越长,获太阳光热越多。
同在白天,早晨和正午哪个时候温度高?太阳光线和地面的夹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地面获得的光热越多。正午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最大,因此正午获得的光热最多。
冬季和夏季正午的太阳照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角)一样吗?冬季和夏季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一样吗?影子的长短一样吗?通过生活经验,让学生总结正午太阳高度和影子长短的知识。
动画展示: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得出二分二至日的节气、日期和太阳直射的纬线。
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得出回归线的定义,及在回归线附近,太阳一年直射一次,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直射两次。
动画展示:(1)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6.22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此时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影子最短,是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
(2)以北半球为例,冬至日(12.22前后)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此时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影子最长,是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
(3)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3.21前后)、秋分日(9.23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此时,全球昼夜等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在赤道附近,常年昼夜等长。
教师总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相同这样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强调:北半球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南半球季节相反。
根据地面受热状况差别,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教师讲解五带的界限及特点,并通过各温度带的景观图片加深学生的直观认识。
课堂练习:
读“地球上的五带”图(如图1.2-7),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的名称:A. ,B. ,E. 。
(2)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 。(用字母表示)
(3)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D和 。
(4)在气候上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 和 。
(5)夏至日时,有极昼现象的是 ,有极夜现象的是 。
(6)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 ,D和B的分界线是 。
课堂小结:
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白昼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地面得到太阳光热不同→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球的运动
自转 自西向东 24小时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白昼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
【课后反思】
本节课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现象和运动周期,引入了“天”和“年”两个常用的计时单位。
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直观的演示和观察、广泛的交流与思考,使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画图,实现图文转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海陆分布获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七年级上册<a href="/dl/tb_c402785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一节 海陆分布获奖教学设计</a>,文件包含仁爱科普版地理七上21海陆分布第一课时教案docx、仁爱科普版地理七上21海陆分布第二课时教案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仁爱科普版第三节 地图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仁爱科普版<a href="/dl/tb_c402785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地图精品教学设计</a>,文件包含13地图第1课时教案doc、13地图第2课时教案doc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八年级上册<a href="/dl/tb_c402790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一等奖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人口基数大 增长快,人口分布东密西疏,人口政策,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