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曲靖市麒麟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曲靖市麒麟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曲靖市麒麟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曲靖市麒麟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曲靖市麒麟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曲靖市麒麟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小行星撞地球是小概率事件,但它给地球生物带来的影响却可能是毁灭性的——据猜测,恐龙的灭绝很可能就是由小行星撞地球而引发。此前,人们已经能够测算出小行星的轨道,可以通过望远镜努力找出那些可能给地球带来威胁的“危险分子”;现在,人类保卫地球的能力再进一步:北京时间2022年9月27日,美国“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在距离地球约1100万千米处,以约6.3千米/秒的速度成功击中“狄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中的子星“狄莫弗斯”,这标志着人类第一次行星防御任务完成了最关键、难度最高的撞击动作。
    近地小行星是指轨道近日点距离在1.3Au(天文单位,等效日地平均距离,约1.496亿千米)之内的小行星。近地小行星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受到木星等大行星引力牵引,存在撞击地球的风险。近地小行星撞击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威胁和长期挑战,一旦千米级尺寸的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不仅会带来巨大的撞击灾难,甚至还会引发气候环境灾变和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
    根据科学家考证,地球历史上发生的22次不同规模的物种灭绝中,至少10次与小行星撞击地球相关。有科学家认为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千米的近地小行星撞击北美墨西哥湾地区。巨大的撞击能量,在海底形成一个直径约180千米的陨石坑,大量海底物质被抛射到空中。炽热的撞击溅射物引发了全球森林大火,燃烧的灰烬和溅射尘埃云进入了平流层,遮挡了大部分太阳光,全球温度骤降,植物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引发了地球气候环境灾变,最终导致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全球70%的物种灭绝。
    这次撞击导致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的恐龙退出地球“舞台”,是地球历史上白垩纪结束和新生代开始的分水岭。也正是这次撞击事件后,体型更小、消耗资源更少的哺乳动物逐渐适应了恶劣的环境,逐步走向地球“舞台中央”,从而发展出今天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即使小尺寸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也可能引发显著危害。2013年,一颗小行星“袭击”了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肇事”小行星的直径仅约18米,但仍然导致了接近1500人受伤、3000栋房屋受损。像这样的近地小行星,在太阳系中有数百万颗,我们尚未发现的超过了99%。
    如何化解小行星撞地球的危险?这是全球天文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无疑是近年来最具挑战性,也最成功的尝试。这一任务由美国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PDOC)立项支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APL)实验室负责研制,总投资约3.9亿美元,其撞击器发射重量约为610千克,于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4日搭乘猎鹰9号运载火箭发射。
    它的目标是通过在深空环境中实施动能撞击小行星试验,测试动能撞击防御小行星的技术,并通过评估撞击后小行星轨道偏转效果掌握小行星的轨道偏转规律,从而为未来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任务设计提供依据。这是人类第一个行星防御验证任务,标志着人类开启行星防御时代,象征意义重大。
    难点有很多。“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设计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准确评估撞击后小行星的轨道偏转效果。要知道,小行星主要由岩石和金属等材料构成,一般直径百米级的近地小行星的重量可达百万吨甚至千万吨,而人造撞击器的重量仅有数百千克至数千千克,两者重量相差6~7个数量级,尽管撞击速度接近10千米/秒,但撞击后对小行星的轨道速度改变量可能甚至不足1毫米/秒。以人类现有天文观测能力,还难以在千万千米之外的超远距离,分辨出毫米/秒量级的轨道速度改变量。因此,如何准确评估撞击后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偏转效果,进而认识小行星的轨道偏转规律,是动能撞击试验的关键难题。
    “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通过选择试验对象为“狄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巧妙地解决了撞击偏转效果评估难题。双小行星系统是太阳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小行星构型,在直径超过300米的小行星中,大约15%是双小行星构型或者多小行星构型。在双小行星系统中,子星在主星引力作用下,运行在环绕主星的轨道上。毫米/秒量级的撞击速度改变量虽然不能显著改变小行星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但足以改变子星相对主星的绕转轨道,并导致子星相对主星的绕转周期改变。而子星相对主星的周期性运动会改变其反射的太阳光通量,利用望远镜对双小行星系统开展持续观测,就可以测量双小行星系统亮度的周期性变化,进而精确评估出撞击后双小行星系统的周期变化量。
    “狄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中包括两颗小行星,主星“狄迪莫斯”直径约780米,子星“狄莫弗斯”直径约160米,两者距离约1.2千米,共同运行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子星“狄莫弗斯”像一台钟表一样,约每11.9小时环绕直径约780米的主星运行一圈。“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通过“迎头撞击”改变子星相对主星的绕转轨道,预期使其绕转周期缩短约10分钟。
    望远镜获取的大量宝贵的视频和图像资料表明,“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撞击器成功击中了目标,撞击试验产生了大量高速溅射物,双小行星系统的亮度瞬间增加10倍以上,在撞击后小行星形成了一条类似彗星“彗尾”的长达上万千米的溅射物“尾巴”,表明撞击试验取得了高度成功,产生了较好的试验效果。持续跟踪监测表明,撞击试验后,双小行星系统的绕转轨道周期从11小时55分缩短至11小时23分,显著超出了预期目标。除了开展行星防御试验,“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还有其他收获——突破了超远程高速撞击制导控制、非合作目标高精度自主导航、暗弱小天体探测识别等关键技术,开展了先进离子推进、卷轴式太阳能帆板等大量新技术试验,具有极强的技术牵引性和带动性,将推动深空探测、空间操作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成功实施动能撞击小行星试验,开启了人类行星防御征程的第一步,但距离人类能够成功防御小行星撞击尚有很大差距。
    (摘编自李明涛《主动防御,给地球加点“保险”》,《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险分子”指的是太阳系中体积比较小的可能碰撞地球的近地小行星。
    B.走向“舞台中央”是指哺乳动物战胜恐龙,占据了地球上的统治地位。
    C.“袭击”“肇事”说明了2013年这颗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突然性与破坏性。
    D.“迎头撞击”告诉我们“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撞击器的撞击方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木星等大行星的引力作用,无数近地小行星在环绕着太阳运行的过程中常常会撞击地球,使得地球无时无刻不处于危险之中。
    B.科学考证结果显示,地球历史上发生的22次不同规模的物种灭绝中,至少10次与小行星撞击地球相关,这些撞击最终导致全球70%的物种灭绝。
    C.由美国立项并由高校负责研制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是全球天文学家们为化解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危险设计的,如今危机已解除。
    D.“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是人类对动能撞击技术的首次测试,利用航天器偏转小行星进行行星防御,绕转轨道周期结果显著超出了预期目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次测试任务选择“狄迪莫斯”系统为撞击对象,是因为这种小行星系统在太阳系中广泛存在,具有典型性,且有助于撞击偏转效果的评估。
    B.撞击器击中目标后,双小行星系统在瞬间增亮10倍以上,小行星形成一条类似彗星“彗尾”的“尾巴”,可以推断彗星也是由天体撞击而形成的。
    C.这次撞击试验取得成功,产生了较好的试验效果,标志着人类对地球所受到的威胁不再是束手无策,而是可以靠科技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D.撞击试验成功是动能撞击偏转小行星轨道技术的全面演示,但太阳系中还有绝大多数近地小行星未被发现,行星防御的攻坚之路还很漫长。
    4.这次“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撞击试验取得成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5.本文是关于最新科技成果的新闻综合报道,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这一次举世瞩目的撞击试验,作者主要是从哪些角度行文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大中华民国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而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
    (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D.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
    7.小说中“树”多次出现,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B.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
    C.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和家败人亡的悲剧。
    D.焚树表现了耿大先生因儿子牺牲而精神错乱。
    8.请根据文本二中关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评论,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分析。
    9.“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题风格的形象写照。萧红小说是如何透出这层“悲凉之雾”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①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注]①浮图慧褒,即唐代著名僧人慧褒禅师。
    (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0.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尽吾A志B也C而D不能E至F者G可以H无悔I矣J其K孰能L讥之M乎N此O余P之Q所得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和“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的“以”意义不同。
    B.“阳”指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
    C.“是月丁未”中的“丁未”和《归去来兮辞》小序中“乙已岁十一月”中的“乙已”同属于干支纪年法。
    D.所以,表原因,与《兰亭集序》中“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泰山记》第二段中写由山麓到山顶的登山过程,以精简的文字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
    B.《游褒禅山记》中华山洞的前洞地势平坦,且路程近,因而游览的人多:后洞地势险峻,且路程较远,因而游览的人少。
    C.《游褒禅山记》中作者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到达的,只有有力、有物的人才能到达。
    D.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苏轼的《石钟山记》风格相似,同属于山水游记,都是从记游中引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4.两篇材料同为游记,请简要分析它们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观雨①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②。
    【注】①本诗作于1130年夏。金兵于当年春进逼长沙,长沙守帅向子理积极组织抵抗,形势略有好转。此时诗人流寓湖南邵阳,住在贞牟山上。②洗甲兵: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虽不解农桑,却打开窗户在高高的阁楼上探身查看外面风雨的变化。
    B.颔联写景,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写出了夏季云雨的特征。
    C.颈联中“海”指的是雨,雨来如翻江倒海;“低复举”,写竹林在大雨中偃仰之状。
    D.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在此反其意而用之。
    16.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阴晴”二字是全诗的中心所在,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诗人是如何借助“阴晴”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化的。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晋武帝对自己过分受到提拔,加恩特赐的任命优厚。
    (2)在阐释生与死这一人生的终极问题时,王羲之不拘成见,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3)《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异曲同工。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过这样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与“适俗”形成鲜明的对比,世俗之人讲究的是所谓处世之道,智巧钻营、人情练达。但中国自古以来还有另一种处世方式,即“守拙”,看起来似乎是傻傻笨笨的,但(1)_________,“守拙”其实是人生大智慧。
    荣利会滋生贪婪、荒诞,权势能隐藏愚弄、残忍,机巧会伴随虚伪、狡诈,陶渊明的“拙”,针对的恰是这些。这不是消极,而是智慧。当时世人眼中看来不明智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在陶渊明自己看来则是“欣然”“取拙”。因为不想(2)_________,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做事,舍去的是如云烟的世人竞相追逐的(3)_________,成就的却是完满人格和千载身后名。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真诚。
    这种“守拙”的智慧渗透到中国文化的骨髓之中了。苏州有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光从园名就可知,园林的主人是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的。远离纷扰世界,退避尘氛,在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悠然自得地种花植草、赏画听琴、曲廊信步,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两处画框的部分都使用了顿号,顿号的使用增强了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刚结束不久,复兴中学记者团在校刊上推出了一篇以“快时代的读书文化”为主题的访谈录。以下是学生记者对某出版社主编的采访实录。
    记者:①_________
    主编:我借用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的观点来回答这个提问吧。他曾在著作《阅读的力量:从苏格拉底到推特》中说,在这个深度阅读日渐消亡的时代,即便部分书籍沦为消遣娱乐的媒介或技能培训的工具,书籍在心智塑造、思想情感交流以及知识传播方面仍然具有永恒的价值,进而有助于在社会层面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实现文明的代际传递。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今读者在阅读偏好上的变化?
    主编:快时代的人们更倾向于轻阅读和碎片式阅读,功能性文盲(缺少探究习惯和自我批判能力的读者)越来越多。但人性中自有对知性完善(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和智性完满(追求对人生的整全性理解)的渴求,与娱乐性书籍相比,非娱乐性书籍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这种向上向善的渴求。所以我一直相信,无论世界如何浮躁喧嚣,②_________,这些读者的阅读偏好代表了这个时代饱满深沉的思想内涵。
    记者:近几年图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像有声书、视频荐书等。③_________
    主编:制作优质的有声书和视频荐书都是功德无量之举,都有助于营造健康的阅读氛围。前者让快时代的人们能见缝插针地听“书”,获得另一种读书体验;后者算得上是书评的推陈出新,如果真是用心甄别而不是出于商业目的的“王婆卖瓜”,那就能让优秀的图书传久传远、脱颖而出,也能帮助读者缩小选书的试错成本。
    20.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复兴中学不少同学观看某电商平台的荐书短视频后,购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活着》等非娱乐性书籍。请根据以上访谈实录的内容,用三个动宾式短语概括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要求:每个短语不超过7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
    以上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哺乳动物战胜恐龙”错误。根据原文第4段可知,恐龙退出地球“舞台”,哺乳动物逐渐适应了恶劣的环境,逐步走向地球“舞台中央”,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没有“战胜”之说。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常常会撞击地球,使得地球无时无刻不处于危险之中”错误。原文第2段是说“存在撞击地球的风险”。B项,“这些撞击最终导致全球70%的物种灭绝”错误,范围扩大。原文第3段中表明“有科学家认为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千米的近地小行星撞击北美墨西哥湾地区”,是这次撞击“最终导致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全球70%的物种灭绝”。C项,“如今危机已解除”错误,未然变已然。原文最后一段中“任务成功实施动能撞击小行星试验,开启了人类行星防御征程的第一步,但距离人类能够成功防御小行星撞击尚有很大差距”,说明了危机并未解除。故选D。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可以推断彗星也是由天体撞击而形成的”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倒数第二段中“在撞击后小行星形成了一条类似彗星‘彗尾’的长达上万千米的溅射物‘尾巴’”只说形成的溅射物“尾巴”的形状类似彗星的“彗尾”,无法由此推断彗星也是由天体撞击而形成的。
    4.答案:①“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撞击试验标志着人类开启行星防御时代。②通过评估撞击后小行星轨道偏转效果,可以掌握小行星的轨道偏转规律。③通过撞击试验获得相关数据,可以对未来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做好有效防范。④这次撞击试验将推动深空探测、空间操作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文中第6段最后一句话“象征意义重大”的相关信息可知,“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撞击试验标志着人类开启行星防御时代。结合文中第7段“挑战之一”“关键难题”等信息可知,通过评估撞击后小行星轨道偏转效果,可以掌握小行星的轨道偏转规律。结合文中第9,10段“迎头撞击”“超出了预期目标”等信息可知,通过撞击试验获得相关数据,可以对未来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做好有效防范。结合文中第10段“突破了超远程高速撞击制导控制……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可知,这次撞击试验将推动深空探测、空间操作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5.答案:①新闻角度,距离“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太空撞击试验成功不久,作者就对这一真实的科技热点事件进行了及时、客观的综合性报道。②传播角度,确保科技热点的传播范围以及效果,例如引用恐龙灭绝的话题,引人关注;通过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让读者对近地小行星的危害性和测试任务的艰巨性有了具体感受,通俗易懂。③现实角度,关注科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例如本文谈到近地小行星给地球带来的灾难和潜在危险,从而让人关注“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的原理、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后续影响。④科技角度,确保科学性和严谨性。例如本文运用了较多的科学术语介绍这次测试任务;通过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使关于近地小行星的危害性的论述更有说服力,关于科学判断的陈述用语严谨、客观公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新闻角度,结合原文第1段“2022年9月27日”和最后文本发表时间“《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7日”可知,距离“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太空撞击试验成功不久,作者就对这一真实的科技热点事件进行了及时、客观的综合性报道。传播角度,确保科技热点的传播范围以及效果。例如原文第3,4段引用恐龙灭绝的话题,引人关注;原文第7段“两者重量相差6~7个数量级”和原文第9段“像一台钟表一样”通过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让读者对近地小行星的危害性和测试任务的艰巨性有了具体感受,通俗易懂。现实角度,关注科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例如原文第1~4段多次谈到近地小行星给地球带来的灾难和潜在危险,从而让人关注“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的原理、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后续影响。科技角度,确保科学性和严谨性。例如原文中运用了“行星防御时代”“毫米/秒量级”“子星”“主星”“先进离子推进”“卷轴式太阳能帆板”等较多的科学术语介绍这次测试任务;此外,根据“10千米/秒”“300米”“大约15%”“2013年,一颗小行星‘袭击’了……接近1500人受伤、3000栋房屋受损”等信息可知,文章通过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使关于近地小行星的危害性的论述更有说服力,在科学判断的陈述中体现了用语严谨、客观公正的特点。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
    D.“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错误,结合“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分析,把耿大先生幽禁园中,是为了保护耿大先生和大家的安全,并非冷漠疏离。
    故选D。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物象的把握能力。
    D:“因儿子牺牲而精神错乱”错误。文章中写到树木被砍伐时这样写道:“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由此可以看出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而不是因儿子牺牲而精神错乱。
    故选D.
    8.答案:①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说弟弟们“尽念日本书”“我就要去打日本了”,这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②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满口日本话”“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体现了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的时代特征。③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心路历程。“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耻辱”“打日本”展现了爱国少年的心路历程,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要求学生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首先要找出对话中的显性信息,再探讨其不表现于外的深层次内容。
    对话内容很短,先是儿子跟妈妈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表层情节是“弟弟们尽念日本书”,其实质是隐含了贝中国已经被日本占领,根本没有“中国书”可念,已经沦陷的现实,其中一句”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可以看出耿振华的内心想法,他是心有不甘的,所以他才会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这也很好的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文中对话简单平实,情节上在母子之间展开,只有寥寥的“妈妈说”“儿子说”,没有过多的描写,内容上也简短明了,比如“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在普通的语言对话后面,隐含着当时残酷的社会背景,母子之间的对话是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发生的,儿子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但是为了抗战离开家里,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同时也可以看出,土地可以沦陷,但是人心不能沦陷,在耿振华身上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这次对话只是耿振华母子之间的对话,也只是普通人之间的对话,却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对话”,作者截取了这样的一场看似普通的对话,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想法和追求,这样处理反映了作者擅长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时代主题。
    9.答案:①以场景描写来营造悲凉的情境感。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②将人物情绪的悲凉感贯穿事件的叙述中。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其因儿子投身抗战牺牲而生病死亡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开叙述。③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寄寓悲凉深意。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透露出浓重的时代悲凉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由原文“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可知,小说开头运用场景描写,描写了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小说写到老管事手里拿着大先生写的一封信,并且说到从大先生生病的那天起,就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所以,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然后又写到大儿子投身抗日,最初耿大先生并不表示什么意见,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而当耿大先生听到儿子已经死了的消息后,一梦醒来,从此病了。耿大先生清醒的时候就指挥着伐树,昏迷的时候就写信,只要有客人来就让客人带信,家里人怕将耿大先生将抗日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就将耿大先生幽禁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而有一天,厨子送饭的时候发现耿大先生死了。所以本文以耿大先生因儿子投身抗战牺牲而生病死亡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开叙述,将人物情绪的悲凉感贯穿事件的叙述中。
    本文是以耿家为叙述对象的,耿大先生在儿子抗日离家之初,耿大先生想到自己年轻时曾加入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党。而耿大先生的儿子为了抗日而牺牲,最终耿大先生也因儿子抗战牺牲而生病死亡,所以本文将耿家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而耿家的命运在当时不是个例,它透露出浓重的时代悲凉之感。所以,小说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寄寓悲凉深意。
    10.答案:GJN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也”字属于句间语气词,不必停顿,“而”连接“尽吾志也”和“不能至”,中间不必断开,“者”是代词,代称前边“的情况”,故“者”前不能停顿,“者”后停顿,即G处断开。
    “可以”修饰“无悔”,不能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在“矣”后停顿,即J处断开。
    “乎”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在“乎”后停
    顿,“此”是“余之所得也”的主语,为判断句,在“此”前停顿,即N处断开。
    故选GJN。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介词,在;/介词,因为。句意: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B.正确。
    C.错误。“丁未”是干支纪日法。句意:这个月的丁未日。/乙巳年十一月。
    D.正确。句意: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人们兴叹抒怀的原因,思想情致还是一样的。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只有有力、有物的人才能达到”错误,结合原文“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此余之所得也”可知,作者认为要成
    功,“志、力、物”缺一不可。
    故选C。
    13.答案:(1)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2)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材料二: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弟子在其墓旁盖的屋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14.答案:同:两篇材料都以记叙为主。《登泰山记》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记叙,《游褒禅山记》叙述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览的过程。
    异:《登泰山记》辅以说明、描写。如说明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构成;《游褒禅山记》辅以议论。如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结合《登泰山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是月丁未….余始循以入……余所不至也…….及既上…”可知,《登泰山记》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记叙。
    结合《游褒禅山记》“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遂与之俱出”可知,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
    据此看出,两篇材料都以记叙为主。
    结合《登泰山记》“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可知,这些内容介绍说明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构成,属于说明。
    结合“道中迷雾冰滑“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可知,这是描写登山途中的景以及初登山顶时所见之景,这属于描写。
    结合《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此余之所得也”可知,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反过来,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能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议论,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也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这属于议论。
    据此看出,《登泰山记》辅以说明、描写;《游褒禅山记》辅以议论。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却打开窗户在高高的阁楼上”错误,“危坐”指的是端坐、正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阁楼”错误,“轩”并非阁楼。
    16.答案:①诗人借助“阴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万壑千林送雨声”“海压竹枝低复举”,阴云密布,雷声震天,大雨滂沱,雨压竹枝,写出了金人来犯、国家倾覆的时局,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是为“阴”。②诗人借助“阴晴”一语双关,“阴晴”表面上是指天时,其实也是指人事。“风吹山角晦还明”,山角风云开合,晦明变化之态由阴转晴,暗指抗金局势有所缓和,初见曙光,诗人为此喜悦,是为“晴”。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自己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颠覆的写照。这里不单是在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长驱直入,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融会在一起。可见此联借景抒情,借天气“阴”抒发担忧国家局势的情感。尽管云雨的猛烈遮蔽万物,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理的积极抗金举动)。“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写大雨压得竹枝伏了又起,风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可见,此处的“阴晴”一语双关,诗人借天气晴朗,表达自己因为局势有所缓和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17.答案:(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18.答案:(1)大巧若拙;(2)同流合污;(3)功名利禄
    19.答案:①第一处的顿号,表示名词的并列,更丰富地展示了荣利、权势、机巧带来的负面影响,表达了对这种庸俗人生的强烈批判。
    ②第二处的顿号,表示动作的并列,丰富细腻地展现了园林主人沉浸于自己“守拙”境界的行为,生动形象,有画面感。
    20.答案:那就能让优秀的图书脱颖而出、传久传远,也能帮助读者降低选书的试错成本。
    解析:原句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能让优秀的图书传久传远、脱颖而出”中“传久传远”“脱颖而出”语序不当,应改为“能让优秀的图书脱颖而出、传久传远”;
    二是搭配不当,“缩小选书的试错成本”中“缩小”与“成本”动宾搭配不当,改为“降低成本”。
    21.答案:①如何看待快时代读书的意义;②深度阅读的读者永远不会消失;③您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
    解析:第一空:根据后文“书籍在心智塑造、思想情感交流以及知识传播方面仍然具有永恒的价值,进而有助于在社会层面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实现文明的代际传递”可知,是在说明读书的价值和意义,故此处可填“如何看待快时代读书的意义”。
    第二空:根据语境“无论世界如何浮躁喧嚣……这些读者的阅读偏好代表了这个时代饱满深沉的思想内涵”,结合其中“这些读者的阅读偏好”可知,此处可填“深度阅读的读者永远不会消失”。
    第三空:根据前文“近几年图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像有声书、视频荐书等”,以及后文的回答“制作优质的有声书和视频荐书都是功德无量之举,都有助于营造健康的阅读氛围。前者让快时代的人们能见缝插针地听‘书’,获得另一种读书体验;后者算得上是书评的推陈出新”,故可填“您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
    22.答案:渴求知性完善;渴求智性完满;渴求向上向善。
    解析:根据访谈实录的内容“但人性中自有对知性完善(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和智性完满(追求对人生的整全性理解)的渴求,与娱乐性书籍相比,非娱乐性书籍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这种向上向善的渴求”,可看出复兴中学同学购买《额尔古纳河右岸》《活着》等非娱乐性书籍的原因有“对知性完善(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和智性完满(追求对人生的整全性理解)的渴求”“向上向善的渴求”,据此可概括出“渴求知性完善”“渴求智性完满”“渴求向上向善”。
    23.答案:例文:
    陌生与熟悉
    生活中的事物大致可以分为熟悉的和陌生的。奥地利作家霍夫曼斯塔尔在《风景中的少年》中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人对于事物的认识理解过程,常因对其熟悉与陌生的简单分类而受到解构。
    对于未知的本能恐惧使人们不愿深入接触陌生的事物。确实,陌生的事物中蕴含大量未知,也意味着潜在的风险以及不知从何处入手的迷茫。客观上不明白如何认识,主观上不敢尝试各种认识途径,二者合力,使陌生阻止我们认识陌生的事物。如当改革开放大潮涌来,对陌生变革的心理排斥也使许多人重弹“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老调,把熟悉的标签贴上陌生的事物,拒绝理性地认识这场社会变革。如果我们畏于陌生,自然也将自己隔绝于深入认识陌生事物的途径之外。
    同时,对于自己充分掌握了熟悉事物的盲目自信,也会消解我们深入探索熟悉事物的好奇心。米兰·昆德拉说:“现代人的傻不在于无知,而在于对既有思想的不思考。”卢梭也提出:“人之所以走入迷途,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在于他自以为知。”当我们以“熟悉”一词归类某一事物时,实则建构了一层“已经理解该事物”的逻辑语境。在这一语境中我们用自己理解的事物模样代替事物本身,即使尝试新的探索也只是在自己已有认识中搭建新的逻辑闭环。对于熟悉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理解也在这样的坐井观天中失去可能。
    其实,导致陌生与熟悉妨碍我们认识理解事物的根本在于人们对已有认知体系的守成。我们不仅拒绝接触陌生事物,甚至拒绝接触熟悉事物中的陌生部分。我们安于思想的舒适圈,担忧、懈怠、恐惧共同交织,左右着我们停下对事物更进一步的新的理解。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个人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常落后于社会的演进,最终当我们不得不被动接受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时早已落于人后。
    因此我们应当避免以“熟悉”与“陌生”这样简单化的标签草率地对事物加以分类,更不可囿于已有的认知框架。对陌生的事物也可由熟悉的认识方案将之逐步拆解,对熟悉的事物也可从陌生的角度重新探索。况且时代总在发展,事物总在变化,今日所有对熟悉与陌生的划分最后都会归为旧知,因而真正重要的是不断尝试新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余秋雨说:“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愿人们放下对事物“陌生”与“熟悉”的成见,在对新事物的探索中拓宽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对事物认识和理解的论述。本题立意的关键在于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
    对陌生的恐惧与不安是人们拒绝认识陌生事物的根源所在。有时候,人们对陌生事物认知的逃避处于对新知把控的不确定性,对风险的规避,因而掩埋了通往未知的小径。而我们对事物的熟悉会妨碍我们对熟悉事物深入了解,盲目的自信会消解我们深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贴标签、脸谱化的举措忽视了事物的“异”,放大了“同”。当熟悉的事物变成重复复制粘贴的文本,人们将受制于统一的既定印象,停留在熟悉事物的表层,也永远为自己关上了深入认识的大门。
    所以我们要勇于跳出“舒适圈”,要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陌生事物,要敢于尝试。当下,各种思潮蜂拥,席卷着人们的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陌生的事物在逐渐增加,熟悉的事物也渐欲迷人眼,霍夫曼塔斯塔尔的箴言无疑对新时代人们理解、认识事物有着至关重要的警示作用。个性化推送和网络聚众讨论下,我们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陌生的思想、声音保持理解和包涵,对熟悉的观点、事物保持探索的热忱,不因为陌生感将事物拒之门外,也不将熟悉的事物同质化。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我们要勇于探索未知的陌生事物,同时对熟悉的事物保持清醒。主体先分析因为陌生事物的特点,致使我们心存畏惧,不想进一步探索,这就需要我们克服畏惧心理,勇敢地进一步探索陌生事物;再分析熟悉事物的特点,因为熟悉往往让我们失去兴趣,因此说,面对熟悉的事物我们要保持清醒。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立意:
    1.人生要敢于尝试,对事物要深入探索。
    2.打破陌生与熟悉的隔阂。
    3.人生需要敢于尝试和突破固有观念的陷阱。

    相关试卷

    青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青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期中]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共15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表达,名著导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