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地理全程复习PPT课件第48课时城镇化
展开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学习目标1.理解城镇化的含义、标志和意义(作用)。2.结合实例或图表材料,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3.结合实例,说明我国的城镇化特点和区域差异。4.运用实例和材料,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说明应对策略。
1.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乡村人口向________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________地区的过程。(2)标志:城镇人口________、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________、城镇建设用地规模________。(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__________占总人口的比例。
[指点迷津] 城镇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数量多城镇人口比重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城镇人口比重是一个相对数值,城镇人口数量多的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一定大。例如,与日本相比,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多,而日本城镇人口比重大。
(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__________水平。(5)城镇化的意义①促进区域________增长。②提高________利用效率。③改善城乡________环境。④增强区域________和谐。
2.城镇化的推力和拉力(1)城镇化的拉力主要有:城市__________多、收入____、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2)城镇化的推力主要有:农村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________、生态环境恶化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________,城镇化水平______。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起步比发达国家________得多。城镇化处于________水平。
4.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环境问题①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当城镇________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________。②主要的城镇环境问题:________污染、水污染、________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2)社会问题①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城市人口________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________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②主要的社会问题:__________、住房紧张等。
(3)城镇化问题的区域差异①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城镇化________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________。②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__________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③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曾出现过__________问题,经过后来的不断治理,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
能力点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1.城镇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镇化
2.城镇化的影响分析思路(1)要从自然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2)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3.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典例] [2022·广东卷]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A.单核模式发展 B.双核模式发展C.多核模式发展 D.金字塔式发展(2)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人口规模 ②产业发展 ③建城历史 ④生态环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B (2)A
[解题能力培养]第(1)题:
[借题发挥] 城镇化坐标图的判读
判读步骤分析:第一,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第二,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镇化发展阶段。例如,b时期和a时期相比,b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较小,距离市中心约8 km处人口密度较大,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城镇化阶段。第三,比较市中心数值变化,可推断城镇化水平高低。例如,比较图a和图c,前者市中心人口密度在120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0千人/km2以下,表示从a时期到c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逐渐向郊区迁移。
[2023·广东卷]如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1~2题。
1.由阶段Ⅰ发展到阶段Ⅱ,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阶段Ⅰ向阶段Ⅱ发展主要表现为远郊区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变多,规模变大,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生产要素、居住要素、消费要素流动更趋于远郊,流动更为频繁。综上分析可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主要得益于政府的规划引导和企业的参与。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阶段Ⅲ相较于阶段Ⅰ,远郊区形成了更多产业园、工业区,并逐步形成了新城、新区,各要素也流向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加强,B正确;产业分布并不均衡,A错误;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错误;居住功能并未弱化,D错误。故选B。
[2021·福建卷]下图中,卫星城和新城的建设目的是疏解伦敦主城区人口。早期卫星城以工业为主且工厂相对集中,人口3~6万,道路呈环形放射状。MK新城建于1971年,以服务业为主,道路呈网格状。2014年起,MK新城依托周边地区资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即时提供各类数据,促进通信、教育、社区和商贸等发展。2020年,MK新城人口约27万。据此完成1~3题。
1.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多于早期卫星城,主要原因是MK新城( )A.建成时间较迟且功能分区明确B.离大学城较近且城市等级较高C.位于两大城市中间且交通便捷D.地租较低且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解析:第1题,根据文字材料“2014年起,MK新城依托周边地区资源”可知其发展是依托周边地区资源,结合图示可知MK新城位于伦敦和伯明翰两大城市之间,该位置资源给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其可以依托两大城市的资源,促进新城发展,从而使得城市得到较好发展,从而使得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多于早期卫星城,C正确。由材料“MK新城建于1971年,以服务业为主,道路呈网格状”可知,MK新城建成时间较早,且功能分区并未显示,A错误。根据图中比例尺,结合图中MK新城和大学城的位置关系可知MK新城距离大学城较远,B错误。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多于早期卫星城与其地租关系不大,而与其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以及产业发展前景有关,D错误。故选C。
2.为了吸引产业和人口迁入,便于生产生活,MK新城在规划时采取的城市布局模式最有可能是下图中的( )
解析:第2题,为了吸引产业和人口迁入,便于生产生活,MK新城在规划时采取的城市布局模式最合理的是就业点分散设置,原因是发展通信、教育、社区和商贸等。这些产业大多属于生活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符合零散分布的规律,导致就业点也应随着产业零散分布,D正确。A、B、C模式中体现的是集中分布,不符合生活性服务业的分布特点,也不利于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A、B、C错误。故选D。
3.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可使MK新城( )A.城市职能转变 B.工业集聚增强C.城际联系加强 D.逆城市化加快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MK新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措施有依托周边地区资源,即时提供各类数据,促进通信、教育、社区和商贸等发展。MK新城主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MK新城可以进一步加大与伦敦和两个大学城之间的城际联系,C正确。MK新城设立之初是为了疏解伦敦主城区人口,发展的定位是进一步分散大城市的压力且产业一直以服务业为方向,因此城市职能未变,A错误。MK新城主要发展的是生活性服务业,工业集聚增强不符合该地今后发展的特点,B错误。MK新城处于城市化的前中期阶段,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可使MK新城城镇化进程加快,而不是加快逆城市化,D错误。故选C。
[江苏卷]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
4.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 B.15~20千米C.20~25千米 D.25~30千米
解析: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折线统计图的判读,侧重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比较图中1989年与2015年不透水面比例折线可知,距市中心15~20千米范围内,两折线垂直间距最大,说明比例变化最大,故选B。
5.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侧重考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不透水面比例增加,会使地表水下渗受阻,地表径流增多,同时地下水补给减少,地下水位下降,①错误,④正确;不透水面比例增加,地表硬化面积增加,热岛效应增强,地表气温升高,同时,由于自然环境被改变的区域面积增多,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②正确,③错误。故选C。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苏州市是中国城镇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下图为苏州市同一研究区20世纪80年代与21世纪10年代的河网密度比较图。
(1)据图归纳研究区21世纪10年代土地城镇化过程中一级河流与二级河流河网密度的变化特征。(8分)
答案:一级河流:总体上有所增加。二级河流:土地城镇化水平低于40%时,密度增加,高于40%时,密度整体下降,衰减速度快。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得出,21世纪10年代土地城镇化过程中一级河流与二级河流河网密度的变化特征。
(2)分析城镇化过程对河流产生的不利影响。(8分)
答案:排放污水,导致水质恶化;开发成为建设用地,导致河流数量和密度减少;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城区水系紊乱;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
解析:第(2)题,城镇化过程对河流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从城镇化过程对河流水质、河流水系、河流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排放污水,导致水质恶化;开发成为建设用地,破坏原有的河流水系,改变河流长度、密度等,导致河流数量和密度减少;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城区水系紊乱;不合理的建设、排污等,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
(3)请提出修复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6分)
答案:拦蓄污水,污水处理后再排放;河岸进行绿化,保护河岸;禁止非法填埋;定期疏浚河道;旱季时生态补水;定期清理藻类等易过度繁殖的生物。
解析:第(3)题,修复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从治理污水排放、不合理的垃圾填埋、不合理的建设改造,及对现有河流进行清理污染、疏浚河道、改善生态等方面提出合理化措施。
2025届高中地理全程复习PPT课件第61课时区域与区域发展: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地理全程复习PPT课件第61课时区域与区域发展,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提升,随堂巩固训练,空间单元,差异性,动态性,人地和谐,综合效益,区域差距,季风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中地理全程复习PPT课件第65课时城市的辐射功能: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地理全程复习PPT课件第65课时城市的辐射功能,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提升,随堂巩固训练,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影响力,带动力,等级高低,经济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中地理全程复习PPT课件第68课时资源跨区域调配: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地理全程复习PPT课件第68课时资源跨区域调配,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提升,随堂巩固训练,生产和消费,资源富集区,集中性,资源短缺,统筹规划,区域发展,利用效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