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练习)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1.2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课件) .pptx
    • 练习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层练)(原卷版).docx
    • 练习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层练)(解析版).docx
    1.2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课件) 第1页
    1.2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课件) 第2页
    1.2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课件) 第3页
    1.2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课件) 第4页
    1.2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课件) 第5页
    1.2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课件) 第6页
    1.2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课件) 第7页
    1.2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课件) 第8页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层练)(原卷版)第1页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层练)(原卷版)第2页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层练)(原卷版)第3页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层练)(解析版)第1页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层练)(解析版)第2页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层练)(解析版)第3页
    还剩4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评优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评优课课件ppt,文件包含12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课件pptx、12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层练原卷版docx、12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层练解析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探索
    思考:1.如果请你研究地球内部的信息,这个小实验的模拟对你有什么启发? 2.查找资料,看看科学家为了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采用了哪些探测方法?
    对于装在盒子里无法看到的东西,我们只能用摇、拍、称重等方法,根据声音、重量等信息推测它到底是什么。
    科学家主要是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了解地球内部信息的。
    思考:啄木鸟是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
    通过用嘴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实心树和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思考:如何在水果店挑西瓜?
    用手敲击西瓜,听听西瓜发出的声音
    思考:医生如何检查病人体内病情?
    B超,是用超声波进入人体内,通过不同组织对声波的不同反射特性,从而测量体内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内部不均一状态的设备。
    人类上天的梦想已经初步实现,入地的梦想还在进行。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超过3千米;最深的钻井不过12千米;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千米的物质到地球表层;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 不超过450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很有限。
    思考:那么现在人类通过何种方式来了解地球 内部的状况呢?
    思考:地质学家们是如何探测、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了解地球内部信息的。
    人工震源车:给地球做“CT”
    思考:1.什么是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水波就是弹性波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横波到达地面,人们感觉左右摇晃。
    纵波到达地面,人们感觉上下颠簸;
    (2).地震波波速的特点:
    思考:1.地震波的类型及各自特点?2.如何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物质差异的?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2).地震波的分类及特性:
    传播介质: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传播介质: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探究思考: 当发生地震时,陆地上的人们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是在海洋上的航行者会有什么感觉呢?
    陆地上的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海洋上的人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 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可在固、液、气三态物质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2.不连续面及地震波速变化:
    思考:1.什么是不连续面? 2. 地震波传播速度在传播过 程中发生几次明显的变化?
    (1) 概念: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 叫做不连续面。
    (2)两个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
    1909年,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契奇研究地震时发现,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加快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0~40千米,在大洋之下平均为5~10千米。为了纪念他,人们将这个界面命名为莫霍洛维契奇面,简称莫霍面。
    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下降(纵波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后来证实这里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面。
    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思考:地球内部圈层依据什么划分的?各圈层有何特点?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 度的变化。
    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范围:地表—莫霍面(地下17千米)之间
    大陆地壳:较厚(39—41千米) 上层:硅铝层,密度小 下层:硅镁层,密度大
    厚度:不一. 平均17千米
    大洋地壳:较薄(5—10千米)
    大洋地壳部分较薄(5—10千米)
    大陆地壳部分较厚(39—41千米),各处差异大
    范围:莫霍面—古登堡面之间
    厚度:17—2900千米
    上地幔:17—1000千米下地幔:1000—2900千米
    软流层:上地幔上部(60—400千米); 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17—60千米)=软流层以上部分;
    思考:1.地幔有多厚?有什么特点?2.岩石圈和地壳有什区别和联系?3.岩浆发源于地球的哪个圈层?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读图完成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物质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C.地壳下部 D.地幔
    读 “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 完成2题。
    2.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范围:古登堡面—地心(6371千米)之间
    物质组成:主要由铁、镍组成
    外核:液态→可能为熔融状态
    内核:固态→铁、镍组成的固体金属球; 温度高,压力和密度极大。
    思考:1.地核有多厚? 由什么物质组成的?2.组成内外核的物质是 什么形态?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据图完成1~3题。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④能通过固体、液体,③只能通过液体B. ④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C. 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D. ①②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4. 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地幔和地壳 B. 岩石圈和地壳C. 地幔和地核 D. 地壳和地幔5. 从地壳到地心A. 压力越来越大 B. 温度越来越低C. 密度越来越小 D. 波速越来越快
    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自2005年有两座火山喷发后就形成了不到1千米的裂缝,但迄今裂缝全长已达60千米,最宽处8米,该地已经成为科学家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据此,完成1~2题。1.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裂缝 中的火山组成物质都来自地球内部的(  ) A.地幔 B.地核 C.地壳 D.岩石圈2.裂缝从1千米延长到60千米,非洲大陆也可能 一分为二,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生物圈 D.水圈
    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3.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可能储藏石油的 是( )图
    A.① B② C③ D④
    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态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交错、相互影响,构成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外部圈层。
    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圈层,其下部边界为地球的海陆表面→“地球的外衣”。
    思考:什么是大气圈? 大气上界的高度是多少? 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地面→高空2000—3000千米高度(大气上界)
    2000—3000千米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大气上界密度与星际空间密度非常相近。
    思考:大气密度随海拔升高有什么变化特点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逐渐降低
    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氮(N2):78%,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
    氧(O2):21%,一切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CO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O3: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思考:什么是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的?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表水(河湖海)+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绝大部分储存于:南北两极和高山冰川以及 深层地下水中 (占2/3)
    目前,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 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水圈由固、液、气三态水共同组成,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水圈没有一个完整的形状,因此说它是不规则的;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又通过自然界物质的循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所以说水圈又是连续的。
    思考:为什说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①水圈由固、液、气三态水共同组成,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 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水圈没有一个完整的形状,因此说它是不 规则的;②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又通过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所 以说水圈又是连续的。
    思考:什么是生物圈?地球 上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
    广义: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指生物本身。
    存在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 岩石圈的上部;核心: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至水 面以下200米之间。
    思考:生物圈有什么特点?
    ①地球上非常活跃的圈层。
    ③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的结果。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思考: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 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 的圈层?
    地震波:概念、特点、分类
    不连续面及地震波速变化
    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归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特点与联系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A、B、C所示的圈层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岩石圈、水圈、生物圈2.2019年贵州大泥石流的形成过程主要与哪些圈层有关?(  ) A.A和B B.B和CC.A和C D.A、B、C
    下图为西藏至准噶尔盆地的地形与莫霍面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3~ 4 题。
    3.图中从昆仑山脉到天山山脉,地壳厚度 变化趋势是 (  ) A. 逐渐减小 B. 逐渐增大 C. 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4.地震波中纵波经过图中甲点时,波速 ( ) A. 增大 B. 减小 C. 消失 D. 不变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回答3-4题。3.图中序号依次是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4.“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 系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据图及所学有关地理原理,完成下列小题。
    5. b圈层的主体是 A. 河流 B. 湖泊 C. 冰川 D. 海洋6. a、b、c、d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 运动最明显的是 A. D B. b C. a D. c7. 岩石圈的下界在 A. 莫霍界面 B. 古登堡界面 C. 软流层上界 D. 下地幔上界
    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景观以吉林雾凇最为有名。下图为吉林雾凇景观图。据此完成8 ~ 9 题。
    8.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有 ( )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9.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所属地球圈层的主体是 (  ) A. 海洋 B.空气 C.岩石 D.植物
    10.读右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的一部分。(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___。(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
    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3.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思考:1.“生物圈2号”涉及了哪几个圈层
    涉及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2.导致这个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因为土壤中有机质被氧化,导致整个系统内部氧 气总量下降,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建造时建筑的混凝 土吸收,没有进入循环。 ②生物圈内光合作用能力不够,密闭容器内的二氧化 碳含量上升,比地球上正常含量高出10倍以上,不足 以维持研究者的生命;③此外“生物圈2号”中降雨失控、多数动物灭绝, 为植物传播花粉的昆虫全部死亡等也是“生物圈 2号”失败的原因。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类不可能脱离地球环境而生存,也无法建立适合人类长期生存的人造环境。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1(1)地壳、地幔和地核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根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可以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划分。(其他方法:静态超高压技术等)
    (2)岩石圈和地壳是什么关系?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2.绘制示意图,什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关系
    见下面几个图:三个圈层在高空和内部,基本是上下平行分布的,在地球表面附近,各个圈层相互渗透、相互重叠。
    质量最小的一层是生物圈。其它特点: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部。生物大部分集中在地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之间,是生物圈的核心。
    3.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哪一个圈层质量最小? 这个圈层还有什么特点?

    相关课件

    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优质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优质课课件ppt,文件包含24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pptx、24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分层练原卷版docx、24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分层练解析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课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心游记,地球的内部圈层,不连续面,地球的外部圈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上天容易入地难,地震和地震波,地震波,地球的内部圈层,不连续面的特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拓展地震急救措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