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第三十八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十八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文件包含三十八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docx、三十八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45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长春模拟)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大多为农民自制。到了战国时期,农民的许多农具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诸侯国鼓励发展工商业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D.奖励耕织的经济政策
【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制造农具更为专业,所以农民的许多农具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C正确;战国时期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还没有占主导地位,排除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加固训练】
学者刘克甫指出,“家”字在甲骨文中指殷人宗族团体进行共同祭祀的场所,在西周金文中指氏族或宗族,在春秋时代的文献中指“宗庙”或氏族,在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家”字才出现“个体家庭”的含义。“家”字含义的演变反映了( )
A.宗族血缘观念淡化
B.文字逐渐走向统一
C.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D.家国同构观念萌生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祭祀场所、氏族、“宗庙”到“个体家庭”,先秦时期“家”字含义的演变反映了生产生活的组织经历了从集体到个体的发展过程,即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C正确;“家”字含义的变化不能说明宗族血缘观念淡化,排除A;文字逐渐走向统一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家国同构观念萌生与“家”字含义变为“个体家庭”不符,排除D。
2.1965年河北省易县社员在耕地时发现铁剑、铁戟、刀币等,后来又出土大量铁器,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且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 )
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出土文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出土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且种类较多,这表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铁农具在其他地区的使用情况,排除A;出土铁犁,可推测当时已采用铁犁牛耕,但无法推断耕作方式是否已经成熟,排除C;仅凭材料不能证明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排除D。
3.(2023·保定模拟)山东滕县出土的一汉代画像石显示:中间一男子扶犁耕地,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耱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该场景反映了汉代( )
A.农民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生产关系革新后农民积极生产
C.存在分工合作的集体经营方式
D.农业领域里多种经营模式盛行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间一男子扶犁耕地,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耱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可见男女各有劳动分工,体现出劳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C正确;材料主旨是农业生产中的分工协作,而非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排除A;材料体现不出生产关系的革新,排除B;材料未涉及农业领域里多种经营模式盛行,排除D。
4.(2023·宁波模拟)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也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使用的生产工具是( )
A.坯车B.匣钵C.支钉D.垫饼
【解析】选B。据所学可知,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使用的生产工具是匣钵,B正确;坯车常用于新时代晚期,排除A;支钉常用于唐宋时期,排除C;垫饼放置在瓷器的底足与匣钵之间,防止瓷器的底足或垂釉在高温下与匣钵粘结而作废,不符合题意,排除D。
5.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使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促使这一转变的因素是( )
A.机器大生产B.手工劳动
C.加强对农业的管理D.铁犁牛耕的使用
【解析】选A。根据“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使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机器大生产提升了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从而促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A正确;手工劳动和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是传统农业的特征,排除B、D;加强对农业的管理并不一定使农业出现质的飞跃,传统农业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排除C。
6.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欧洲深受中国科技影响
B.科学与技术实现紧密结合
C.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
D.社会需求助力科技活跃
【解析】选D。根据材料“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说明当时社会需求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故D正确;材料反映手工浇铸机的发明和影响,A无法体现,排除;手工浇铸机不能体现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排除B;材料与政治运动无关,排除C。
7.(2023·佛山模拟)19世纪上半叶,英国曼彻斯特某工厂规定: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这表明( )
A.垄断组织通过经济手段干预国家政治
B.制度管理推动了机器的普及
C.工厂制度使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离
D.生产组织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解析】选C。根据“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可知,工厂制度使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离,C正确;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垄断和垄断组织,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机器的普及,排除B;材料信息与城市化无关,排除D。
【拓展延伸】图解从手工工场到工厂制度
8.“目前,无可争辩的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的人数众多的小中间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材料旨在强调工业革命( )
A.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C.致使贫富矛盾激化
D.推动工厂制度的产生
【解析】选B。根据材料“小中间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可知小中间阶级被富有的资本家和贫穷的工人两大阶级取代,即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B正确;材料强调阶级结构变化,没有说明生产力变化,逻辑错误,排除A;材料强调贫富差距但并未说明激化,排除C;机器的使用推动工厂的诞生,史实错误,排除D。
9.1835年,英格兰东北部的一个煤矿发生瓦斯大爆炸,井下101名矿工死亡,其中童工为75人;1838年,北部的一家煤矿发生灌水事故,11个8至16岁的女孩死亡,15个9至12岁的男孩死亡。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工业革命导致社会人口逐渐下降
B.机器生产改变了对劳动者的要求
C.工业革命致使工作环境日益恶化
D.机器生产减轻了社会劳动的强度
【解析】选B。依据材料“井下101名矿工死亡,其中童工为75人”“11个8至16岁的女孩死亡,15个9至12岁的男孩死亡”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影响,工厂的大量兴办,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加大,需要招收大量的童工,B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业革命对社会人口的影响,排除A;材料未涉及工人的工作环境,排除C;机器生产不一定能减轻劳动的强度,排除D。
10.二战后航天技术有了飞速发展: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第一艘载人飞船飞入太空,1969年美国航天员第一次登上月球,1970年中国“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1年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这表明( )
A.航天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中心
B.中国航天科技水平遥遥领先
C.航天技术领域国际竞争激烈
D.发达国家才能发展航天技术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苏联、美国和中国等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竞争激烈,推动了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C正确;材料不能反映航天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中心,排除A;当时航天科技水平遥遥领先的是美苏两国,排除B;中国不是发达国家,但也发展了航天技术,排除D。
11.(2023·遂宁模拟)某学者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
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大变革
B.欧洲一直是世界的科技中心
C.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科学理论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会引发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因此,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最有可能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大变革,A正确;“欧洲一直是世界的科技中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未涉及科学家的相关内容,排除C;材料未体现科学理论是科技革命的先导,排除D。
【拓展延伸】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
(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12.(2023·龙岩模拟)2024年北京冬奥会使用了AI自动跟拍机器人、引导机器人、物流机器人、防疫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等,尽显“冬奥科技范儿”。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 )
A.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B.提高了抗击疫情的能力
C.丰富了运动员的比赛生活
D.推动了餐饮工作智能化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24年的北京冬奥会中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从而使奥运会尽显“冬奥科技范儿”,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A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提高了抗击疫情的能力,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丰富了运动员的比赛生活,排除C;材料没有强调推动了餐饮工作智能化,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4分。
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工厂制兴起于18世纪70年代。1786年,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 200镑,固定资本3 789镑;1789年总资产5 421镑,固定资本3 916镑。阿克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佣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1769年,乔赛亚·韦奇伍德开办埃特鲁利亚制陶厂,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他把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在采掘、冶炼、纺织、建筑、运输、电气、煤气等传统产业部门劳作的产业工人,被称为“蓝领”阶层。1973-1985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增加了近40%,而同期“蓝领”工人的人数却减少了大约500万。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及知识密集型生产部门的,催生了主要从事自动化作业管理的操纵按钮的“灰领”工人以及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1980年,美国“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的比例是50∶32。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出纳员、饭店旅馆的服务员、公共娱乐及卫生保健人员等不断增加,他们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在美国,1950年就已经达到53.2%,1976年为65.7%。
——摘编自许平《当代西方国家社会
分层变化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工人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8分)
【解析】第(1)题特点:根据材料“近代工厂制兴起于18世纪70年代”及所学可分析得出采用机器生产;根据材料“1786 年,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 200镑,固定资本3 789镑;1789年总资产5 421镑, 固定资本3 916镑”可分析得出固定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高;根据材料“阿克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佣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可分析得出劳动力高度集中(或规模大);根据材料“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他把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可分析得出分工更加精细;根据材料“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可分析得出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第(2)题第一问变化:根据材料“同期“蓝领”工人的人数却减少了大约500万”可知,传统的“蓝领”工人减少;根据材料“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及知识密集型生产部门的兴起,催生了主要从事自动化作业管理的操纵按钮的‘灰领’工人以及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的比例是50∶32”可知,“灰领”、“白领 “工人增加,超过“蓝领”工人;根据材料“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出纳员、饭店旅馆的服务员、 公共娱乐及卫生保健人员等不断增加”可知,第三产业(服务业)就业人员增长较快。 第二问原因:根据材料“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催生了主要从事自动化作业管理的操纵按钮的‘灰领’工以及从事 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可知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三次科技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原因还包括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公众生活和消费需求的提高。
答案:(1)特点:采用机器生产;固定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高;劳动力高度集中(或规模大);分工更加精细;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4分)
(2)变化:传统的“蓝领”工人减少;“灰领” “白领”工人增加,超过“蓝领”工人;第三产业 (服务业)就业人员增长较快。 (4分)
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产业的发展;公众生活和消费需求的提高。(4分)
14.(12分)(2023·商丘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顾世界科技革命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演进,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转移,其中一条清晰脉络就是科技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的强大力量。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当今时代,科技依然是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竞相把科技创新提升到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未来,谁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抢得先机、占据主动,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
——摘编自《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
时代号角》
分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解析】根据材料“回顾世界科技革命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演进,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转移,其中一条清晰脉络就是科技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的强大力量”“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当今时代,科技依然是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世界主要国家竞相把科技创新提升到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未来,谁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抢得先机、占据主动,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可拟定论题:科学技术是影响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等方面予以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答案:示例:
观点:科学技术是影响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2分)
阐述: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民族命运和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充分演绎了从科技强到经济强、国家强的基本路径。18世纪后半期,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英国的国力显著提升,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在美国、德国等国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与科学的高度结合,极大提升了生产力水平,推动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出现,也使得美国、德国得以后来居上,超越英、法等一系列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世界格局;20世纪后半期,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美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实现了生产力的飞跃,还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也由此巩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成为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8分)
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天已演变为综合国力的基础或核心,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发展。(2分)
第一次工业革命
机械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气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
自动化
第四次工业革命
智能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2第21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2讲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21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2讲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提能训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27)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含解析),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