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本试卷共18道题,满分30分 生物学与地理考试时间共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
A. 长臂猿B. 森林古猿C. 黑猩猩D. 狒狒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
【详解】AC.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它们和人类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AC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B正确。
D.狒狒是猴类中唯一集大群营地栖生的高等猴类,狒狒也是猴类中社群生活最为严密的一种,有明显的等级次序,D错误。
故选B。
2. 母亲怀胎十月,支起我们生命的起点,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们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
B. 受精卵是在子宫内形成的
C. 胚泡分裂,发育成胚胎后植入子宫内膜
D. 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脐带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卵细胞到胎儿的过程是:卵细胞→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儿,受精卵在女性的输卵管内形成,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并于怀孕后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胎儿已具备人的形态;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怀孕到38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
【详解】A.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经过生长、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胎儿,所以我们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A正确。
B.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处相融合形成受精卵,B错误。
C.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动到子宫中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C错误。
D.胎儿和母体通过胎盘上进行物质交换,脐带是输送营养物质等的通道,而不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D错误。
故选A。
3.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购买安全可靠的食品或食品原料B. 购买食品要检查包装和生产日期
C. 生、熟食品的制作可以不用分开D. 利用冰箱冷藏食品时间不宜过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据此解答。
【详解】A.购买安全可靠的食品或食品原料,保证食材的食品安全,有利于人体健康,故A正确。
B.在购买包装食品时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标注的有关营养成分,以及添加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和厂家地址等内容,故B正确。
C.生、熟食品的制作分开是防止食品被细菌等污染,所以生、熟食品的制作不用分开属于食品安全问题,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故C错误。
D.食品放入冰箱内冷藏,其目的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但是时间不宜过长,超过一定的时间食品会发霉变质,不能食用,故D正确。
故选C。
4. 人体的呼吸运动可以实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如图所示的哪种组合表示肺处于呼气状态( )
A 甲、丙B. 甲、丁C. 乙、丙D. 乙、丁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模式图,难度适中。
【详解】甲图膈顶上升呈呼气状态。
乙图膈顶下降呈吸气状态。
丙图膈顶下降呈吸气状态。
丁图膈顶上升呈呼气状态。
由题可知,呈呼气状态的为甲和丁。
故选B。
5. 下列结构中只属于呼吸道器官的是( )
A. 口腔B. 咽C. 气管D. 肺
【答案】C
【解析】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详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咽属于呼吸道也属于消化道;气管只属于呼吸道。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6. 人体内心脏的四个腔都有血管与之相连。与左心房相连的血管是( )
A. 肺动脉B. 肺静脉C. 主动脉D. 上腔静脉
【答案】B
【解析】
【分析】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它有4个空腔,按照位置关系,这4个腔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心脏结构及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如图所示:
【详解】由心脏结构图可知,与心脏四腔相连的血管: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突起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 大脑皮层专门调节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C. 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联系通路
D. 甲状腺肿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答案】C
【解析】
【分析】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在体内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和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
3.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详解】A.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而突起是神经元的组成部分,包括树突和轴突,A错误。
B.大脑皮层主要负责高级神经活动,如思维、感知、记忆等,而基本的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等主要由脑干中的神经中枢调节,B错误。
C.脊髓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重要联系通路,负责传递信息和控制部分反射活动,C正确。
D.甲状腺肿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异常或甲状腺激素分泌失调引起的,而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用于治疗糖尿病,与甲状腺肿的治疗无关,D错误。
故选C。
8. 某同学手臂的伤口出现红肿发炎的现象。经检验其血液中数量明显增多的血细胞是( )
A. 血浆B. 血小板C. 红细胞D. 白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血液的功能:运输功能;防御和保护功能。
【详解】A.血浆呈现淡黄色、半透明,约占血液总量的 55%,主要成分为水(90%),还有血浆蛋白(7%),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3%)。血浆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功能,A错误。
B.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在显微镜下基本上看不到,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能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B错误。
C.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C错误。
D.白细胞的主要功能为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等。当病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数量增多,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聚集在发炎部位并将病菌吞噬,炎症消失后,白细胞数量恢复正常。可见,某同学手臂的伤口出现红肿发炎的现象。经检验其血液中数量明显增多的血细胞是白细胞,D正确。
故选D。
9. 下图示泌尿系统组成,其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
A. ①肾脏B. ②输尿管C. ③膀胱D. ④尿道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泌尿系统的组成,难度适中。①为肾脏,②为输尿管,③为膀胱,④为尿道。
【详解】A.①为肾脏,肾脏的作用是形成尿液,A正确。
B. ②为输尿管,输尿管的作用是输送尿液,B错误。
C.③为膀胱,膀胱的作用是暂存尿液,C错误。
D.④为尿道,尿道的功能是排出尿液,D错误。
故选A。
10.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会出现喉结突出、长胡须等第二性征,与此相关的激素主要是( )
A. 生长激素B. 甲状腺激素C. 胰岛素D. 雄性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
【详解】A.生长激素可以促进人的生长发育,A不符合题意。
B.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呆小症患者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得甲亢,B不符合题意。
C.胰岛素可以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C不符合题意。
D.男孩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能激发男孩出现阴毛、腋毛、胡须以及喉结突出等,还出现声音变粗的变声现象等,D符合题意。
故选D。
11. 考试答题是一个复杂反射,与这一反射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 谈虎色变B. 眨眼反射C. 膝跳反射D. 吃梅止渴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详解】A.谈虎色变是出生后产生的,由大脑皮层参与完成的,属于复杂反射,又与语言中枢有关,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A符合题意。
BCD.眨眼反射、膝跳反射、吃梅止渴是生来就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属于简单反射,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 写流程图是生物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利于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下列有关流程图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顺序: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B. 人体肺循环的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右心房
C. 完成反射的过程:感受器→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D. 听觉形成的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耳蜗→听小骨→鼓膜→听觉中枢
【答案】A
【解析】
【分析】(1)消化道由上到下的器官组成: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人体的肺循环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3)神经冲动沿反射弧的传导途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4)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
【详解】A.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可见,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顺序: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A正确。
B.人体肺循环的途径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B错误。
C.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兴奋(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空0.5分,共18分)
13. 图甲是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图乙是消化系统模式图,图丙是小肠壁纵切示意图,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最底层(E层)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主要是______,该营养物质主要在图乙消化道的______(填序号)内被消化。
(2)某学生因偏食出现牙龈出血等症状,说明缺少的营养物质是______。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建议该学生多摄入图甲中______(填字母)层食物。
(3)图乙中,④分泌的______不含有消化酶,但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
(4)图丙中,小肠绒毛内含有丰富的⑦______,该管壁和小肠绒毛壁都只由一层扁平的______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答案】(1) ①. 淀粉##糖类 ②. ⑦(或②⑦)
(2) ①. 维生素C ②. D
(3)胆汁 (4) ①. 毛细血管 ②. 上皮细胞
【解析】
【分析】图甲中:E层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糖类,D层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层、B层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层主要成分是脂肪。
图乙中:①是唾液腺,②是胃,③是小肠,④是肝脏。
图丙中:⑤是皱襞,⑥是小肠绒毛,⑦是毛细血管。
【小问1详解】
图1中最底层的E,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或糖类);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⑦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可见,淀粉等糖类主要在图乙消化道的⑦小肠(或②⑦)内被消化。
小问2详解】
体内缺乏维生素C会得坏血病,会出现牙龈出血的症状。该学生常常出现牙龈出血的症状,应是体内缺乏维生素C,所以他应多食D层食物(蔬菜和水果)。
【小问3详解】
图乙中,④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但能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对脂肪有促进消化的作用。
【小问4详解】
图丙中,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其内表面有许多⑤环形皱襞,它的表面又有很多小突起,称为⑥小肠绒毛,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⑦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14. 根据“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及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的目的是:______。
(2)为了便于观察,应选择尾鳍色素______(填“少”或“多”)的活的小鱼。
(3)现有10×和40×两种物镜镜头,实验时应选择______物镜镜头。
(4)判断图二中的②为毛细血管的依据是______。①表示的血管是______。
(5)实验结束后,如何处理小鱼?______。
【答案】(1)保证小鱼正常呼吸
(2)少 (3)10×
(4) ①. 该处红细胞单行通过 ②. 动脉血管##动脉
(5)将小鱼放会适合它生存的水域环境中(或把小鱼放回鱼缸)
【解析】
【分析】血管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图二中:①是动脉,②是毛细血管,③是静脉。
【小问1详解】
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应该用湿棉絮包裹在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并且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时常往棉絮上滴加清水,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小鱼正常呼吸。
【小问2详解】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流情况时,为了便于观察,应选取尾鳍色素少的活鱼,若尾鳍的色素较深时,不易观察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情况。
【小问3详解】
因为用显微镜的低倍镜观察比用高倍镜观察的视野亮,视野范围广,所以要用低倍镜来观察小鱼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可见,现有10×和40×两种物镜镜头,实验时应选择10×的物镜镜头。
【小问4详解】
毛细血管在体内数量很多,分布很广;其管壁最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管的内径十分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所以,图二中,②号血管是毛细血管,判断的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动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主干流向分支。可见,①是动脉血管。
小问5详解】
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所以,实验结束后,我们应将小鱼放会适合它生存的水域环境中(或把小鱼放回鱼缸)。
15. 2023年3月19日各国运动员在重庆南滨路、巴滨路参加了“2023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指令枪响运动员立即起跑,这一行为是通过经验积累形成的,因此属于______反射(填“简单的”或“复杂的”)。
(2)图甲为运动员的赛场瞬间,在观众的加油声中,运动员超常发挥,这一过程需要运动系统多个器官的协调配合,还需要受到______系统和______的调节。
(3)运动时气体交换加快,图乙中代表氧气的是______(填字母)。
(4)运动员在比赛中途会补充水分,这些水分被吸收后经过图丙心脏各腔的顺序依次是______(填序号)。图丙心脏各腔中流静脉血的结构有______(填序号)。
【答案】(1)复杂的 (2) ①. 神经 ②. 激素##内分泌系统
(3)a (4) ①. ①③②④ ②. ①③
【解析】
【分析】(1)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至少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3)图乙表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图丙中:①是右心房,②是左心房,③是右心室,④是左心室。
【小问1详解】
指令枪响运动员立即起跑,这是后天学习训练的结果,属于复杂反射。
【小问2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奔跑动作需要骨、关节和肌肉(骨骼肌)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因此,图甲中运动员超常发挥,这一过程需要运动系统多个器官的协调配合,还需要受到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
【小问3详解】
肺泡内的气体氧气浓度高于肺泡毛细血管内的氧气浓度,毛细血管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a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b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因此,运动时气体交换加快,图乙中代表氧气的是a。
【小问4详解】
运动员补充的水分经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流动。路径为:小肠静脉→下腔静脉→①右心房→③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②左心房→④左心室→主动脉……故这些水分吸收后经过图丙心脏的顺序依次是:①右心房、③右心室、②左心房、④左心室。
血液流经全身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里,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里。这样,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右心房收缩,血液由右心房流入右心室。因此,图丙心脏各腔中流静脉血的结构有①右心房、③右心室。
16.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如图是人体不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表示生理过程。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肌收缩时,空气与A系统之间进行的生理过程是______(填序号);经过生理过程③之后,血液会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______。
(2)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的最终场所是B系统中的______。④表示营养物质的______过程。
(3)一般情况下,与原尿相比,健康人的尿液中不含______,这是由于D 系统中的______具有重新吸收的功能。
【答案】(1) ①. ① ②. 动脉血
(2) ①. 小肠 ②. 吸收
(3) ①. 葡萄糖 ②. 肾小管
【解析】
【分析】题图中:①吸气过程,②呼气过程,③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④吸收;A是呼吸系统,B是消化系统,C是循环系统,D是泌尿系统。
【小问1详解】
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可见,呼吸肌收缩时,空气与A系统之间进行的生理过程是①吸气。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因此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转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可见,经过③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之后,血液会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小问2详解】
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能够被人体的小肠直接吸收,结合题图和分析可知,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的最终场所是B消化系统中的小肠;④表示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小问3详解】
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可见,一般情况下,与原尿相比,健康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这是由于D泌尿系统中的肾小管具有重新吸收的功能。
17.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图甲是视觉形成的示意图,图乙是正常眼和近视眼成像示意图。
资料二:《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初中生的近视率高达71.6%。
(1)看物体时,进入眼球的光线经过资料一图甲中①______等的折射作用,成像在②上。 ②上大量的感光细胞能够把色彩、亮度等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递到______(填序号)中的特定区域,形成视觉。
(2)据图乙分析,患近视眼时,平行光线进入眼内会在视网膜的______方成像,因而看不清远处物体,一般配戴______透镜矫正。
(3)资料二的数据警示我们:作为青少年学生,应注意爱护眼睛、预防近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采取______等措施保护视力(至少答出一点)。
【答案】(1) ①. 晶状体 ②. ③
(2) ①. 前 ②. 凹透镜
(3)坚持做眼保健操,看书一小时后,要远眺几分钟,不在强光下看书等(至少答出一点)
【解析】
【分析】图甲中①为晶状体,②为视网膜,③大脑皮层,④小脑,⑤脑干。
【小问1详解】
看物体时进入眼球的光线,经过图甲中的晶状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物像经过视神经传递到③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小问2详解】
近视眼可能的成因包括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以及晶状体曲度过大,平行光线进入眼内会在视网膜的前方成像,近视眼需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小问3详解】
青少年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应注意爱护眼睛,预防近视。在此过程中,应采取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注意读写姿势,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等措施保护视力。
18. 蛋白质在人体消化道内的分解从胃开始,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某生物学小组发现,把清蛋白加入琼脂(琼脂是一种凝固剂,加热后为液态,冷却后为“果冻”状固态)中,琼脂会变浑浊;当清蛋白被胰蛋白酶分解后,琼脂就会变得透明。为了研究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是否受酸碱性的影响,该生物学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将加热溶化的琼脂与清蛋白均匀混合,倒入培养皿中。待冷却凝固后,在浑浊的清蛋白琼脂培养基上钻出A、B、C三个大小相同的凹孔。
步骤二:在每个凹孔中加入等量的胰蛋白酶和不同类型的酸碱缓冲剂(缓冲剂用于设置相应的酸碱性环境),如图所示。设置5个相同的培养皿,编号为1~5号。
步骤三:把培养皿放在适宜温度的恒温箱中24小时后,测量每个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结果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该实验的步骤三中,培养皿应放在______(填“20”或“37”或“50”)℃的恒温箱中。
(2)上表实验结果中,A组凹孔周围透明区的平均直径为______mm,实验中要收集5个培养皿的测量结果,并计算平均值的目的是______。
(3)根据上表实验结果,你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受酸碱性的影响,在______性环境中分解效果更明显。
(4)为了进一步探究碱性缓冲剂是否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可以再增加一个凹孔做对照,该凹孔中应加入:______。
【答案】(1) ①. 不同类型酸碱缓冲剂 ②. 37
(2) ①. 2 ②. 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3)碱 (4)等量的碱性缓冲剂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小问1详解】
根据图表分析可知 A 组、B 组、C 组唯一不同的是加入缓冲剂类型,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不同类型的酸碱缓冲剂。人体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胰蛋白酶,胰蛋白酶消化蛋白质的最适温度是 37℃。因此在实验的步骤三中,培养皿应放在 37℃的恒温箱中,原因是 37℃模拟人体正常温度,胰蛋白酶的活性最高,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最强。
【小问2详解】
上表实验结果中,A 组凹孔周围透明区的平均直径的计算为(2+1+3+2+2)/5=2mm。实验中要收集 5 个培养皿测量结果,并计算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小问3详解】
根据上表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受酸碱性的影响,碱性缓冲剂可以促进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因此,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受酸碱性的影响,在碱性环境中分解效果更明显。
小问4详解】
为了进一步探究碱性缓冲剂是否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可以再增加一个凹孔,该凹孔中应加入等量碱性缓冲剂,与胰蛋白酶和碱性缓冲剂进行对照。组别
加入的缓冲剂类型
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 mm)
平均值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A
酸性缓冲剂(酸性环境)
2
1
3
2
2
?
B
中性缓冲剂(中性环境)
8
11
6
9
7
8.2
C
碱性缓冲剂(碱性环境)
22
20
23
24
21
22
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docx、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