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九章人口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九章人口学案01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九章人口学案02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九章人口学案03
    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九章人口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九章人口学案,共3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分布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容量,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九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一、人口分布特点
    读下图,完成表格内容。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一)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读世界人口的分布图,完成有关问题。
    1.分析图中世界人口分布与纬度的关系,总结其纬度分布规律,并说明理由。
    提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原因是中低纬地区温度较高、水热条件较好、气候环境比较适宜。
    2.说出图中显示的非洲撒哈拉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并说明原因。
    提示:人口稀疏。此地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不适宜生存。
    3.从整体来看,世界人口多集中于距海岸较近的平原地区,原因是什么?
    提示:近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湿润、交通便利,适宜人类居住。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因素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很多,其中政治因素能够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
    (2)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推进,我国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
    (3)世界上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形成,完全是自然条件差异造成的。(×)
    2.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之间人口密集的人文因素有何不同?
    提示:东亚、南亚地区有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欧洲西部、北美东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大多聚居在城市。
    三、人口容量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显然,对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而言,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启迪意义。根据“木桶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各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木桶装的水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那么该图揭示了什么道理?
    提示:揭示了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而资源的“最短板”直接决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2)在我国西部地区,最短的桶板代表什么资源?为什么?
    提示:水资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3)资源的数量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提示: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最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命题视角(一) 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演绎法学习
    1.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2.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命题点全训
    (2023·全国甲卷)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1~2 题。
    1.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①工业 ②农业 ③内河运输 ④公路运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870年后,美国用水来源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 )
    A.河流水比例上升 B.河流水用量减少
    C.地下水比例上升 D.地下水用量最多
    解析:1.A 2.C 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随着蒸汽机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技术可以应用于当时煤炭等矿产的开采加工与工业生产等,促使人口向资源开采地集聚,而且煤炭等矿产的开采与加工需要水资源,这会促使人们向河流附近集聚,同时蒸汽机技术也应用于河流运输,改良了运输工具,促进内河航运发展,因此人口大量向河流附近集聚,因此①③正确,故选A。第2题,结合材料美国“1870年后”“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可知,美国用水总量会大幅增加,可利用水资源的范围扩大,用水类型更加多样,之前由于技术水平较低不便利用的地下水也能开采使用,因此人口分布不再需要靠近河流,可就近开采地下水,使用地下水的比例上升,A错误,C正确。河流水使用比例下降,不代表用水量下降;地下水使用量相对有限,其比例上升并不代表用量最多,B、D错误。
    读某年埃及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3~4题。
    3.甲河沿岸和乙海沿岸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土壤、交通 B.地形、水源
    C.气候、地形 D.水源、交通
    4.近几十年来,甲河沿岸人口密集区出现不断向东、西两侧拓宽的趋势,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发展 B.农业灌区的扩展
    C.交通运输建设D.气候变暖
    解析:3.D 4.B 第3题,由图可知,甲河为尼罗河,沿岸水源充足,可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而人口密度大;乙海是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连通,交通便利,货运繁忙,所以沿岸人口密度较大。D对。第4题,近几十年来,甲河沿岸地区灌溉农业区不断向河流东西两侧扩展,随着农业区人口的增加,人口密集区出现不断拓宽的趋势,B对。
    命题视角(二) 人口容量
    演绎法学习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比较
    2.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计算区域可承载人口规模的重要参数,基于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在不超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追求并达到人口合理容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合理容量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分析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下图为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
    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2.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B.调整人口合理容量
    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解析:1.B 2.C 第1题,由图可知,从1987年到2015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的日期不断提前,“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B正确。第2题,针对人类消耗资源速度加快的现象,人类应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故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C正确。
    题点(二) 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朱家尖岛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东南部,是舟山群岛第五大岛。下表示意朱家尖岛城镇最大人口规模预测。据此完成3~4题。
    3.制约朱家尖岛城镇人口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就业人口 D.地区生产总值
    4.促进朱家尖岛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区外调水 B.填海造陆
    C.吸引外资 D.美化环境
    解析:3.B 4.A 第3题,据表格可知,考虑水资源因素预测的人口规模最小,因此可判断制约朱家尖岛城镇人口规模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故选B。第4题,据上题分析可知,制约朱家尖岛城镇人口规模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应从解决水资源短缺角度分析。跨区域调水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故选A。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如图为瑞典省级行政区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由图判断,瑞典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
    A.沿海人口多,半岛内部人口少
    B.人口密度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C.东南部人口少,西北部人口多
    D.山区人口多于平原人口,平原人口多于丘陵人口
    2.图示甲、乙、丙、丁四省中,土地承载力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B 2.A 第1题,瑞典地处60° N附近,纬度高,气候寒冷,人口多分布在较温暖的南部,南多北少;西侧受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影响,海拔高,地势起伏较大,东部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因此人口分布东多西少,故选B。第2题,甲省纬度高,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土地生物生产力较低,土地承载力最小,故选A。
    (2024·浙江1月选考)西安是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拥有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该基地位于阎良。阎良航空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现已发展成集研发、制造和试飞于一体的“航空城”。下图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点密度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该经济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地形 D.植被
    4.航空产业基地布局在与西安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的阎良,主要原因是( )
    ①劳动力较丰富 ②市场需求更大 ③土地供给更充足 ④产业基础较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3.C 4.B 第3题,读图可知,地势较为低平的关中平原人口点密度较大,而北部黄土高原和南部秦岭山地人口点密度较小,因此影响该经济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C正确。第4题,阎良人口密度较西安中心城区小,劳动力不如西安中心城区丰富,①错误;阎良经济发展水平较西安中心城区低,市场并不广阔,②错误;阎良距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土地供给更充足,土地租金更低,③正确;由材料可知,阎良航空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现已发展成集研发、制造和试飞于一体的“航空城”,产业基础较好,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下表示意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省份生态适度人口数据,其中P1表示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份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份人口容量。据此完成5~7题。
    5.广西生态适度人口比新疆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水热条件好 B.油气资源丰富
    C.地域面积大 D.地形平坦开阔
    6.推测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环境脆弱 B.距经济发达地区近
    C.畜牧业较发达 D.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低
    7.仅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看,人口应外迁的省份是( )
    A.广西 B.新疆
    C.四川 D.内蒙古
    解析:5.A 6.A 7.C 第5题,广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更适合居住。新疆油气资源丰富,地域面积大。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故选A。第6题,人口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内蒙古位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消耗大,导致其现实人口少。故选A。第7题,读表可知,四川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人口容量为6 574.5万人,其现实人口数量为9 001.3万人,说明该省份的生态压力较大,人口应外迁。故选C。
    (2024年1月·甘肃高考适应性演练)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约32万平方千米,境内的柴达木盆地自然景观奇特、矿产资源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资源得以开采利用。近10余年该地旅游业发展迅速。下表显示该地不同时期常住人口数量。据此完成8~10题。
    8.该地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增长率高 B.农业土地开垦
    C.生态环境改善 D.矿产资源开发
    9.该地人口空间分布现状特征为( )
    A.单核集中 B.均匀分布
    C.多点集聚 D.带状分布
    10.旅游业发展对该地人口特征的影响包括( )
    ①常住人口快速增加 ②流动人口规模扩大
    ③男女性别比达到平衡 ④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8.D 9.C 10.D 第8题,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49年后,该地人口快速增长,结合材料“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资源得以开采利用”可知,该地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矿产资源开发,而不是农业土地开垦和生态环境改善,B、C错误,D正确;自然增长率高是人口快速增长的表现,不是原因,A错误。第9题,该地面积广阔,境内的柴达木盆地自然景观奇特、矿产资源丰富,人口集中分布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呈多点集聚的特征,C正确,A、B、D错误。第10题,旅游业发展使得游客增多,游客属于流动人口,①错误,②正确;旅游业发展对男女性别比影响较小,③错误;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因此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会增加,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市的人口容量。随着上海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了估算的人口容量。读上海市人口容量的估算表,回答11~12题。
    11.按照表中数据的增长速度,估算的上海市2010年综合最大人口容量达到实际中201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大约需要( )
    A.50年 B.57年
    C.62年 D.67年
    12.根据表中信息,今后提升上海市的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
    ②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③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④限制高消费,适当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1.D 12.B 第11题,从表中数据可知,上海市综合最大人口容量的增长速度大约是每10年增长65万人,从2010年的1 870万人增加到实际的2 301.91万人,大约需要67年。第12题,控制人口增长可以降低环境的压力,但不能提升人口容量,①错误;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对人口容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应开源、节流,②正确;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容量越大,③正确;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虽然能提升人口容量,但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它是由弹性力系统、支撑力系统和压力系统构成的复杂的复合系统,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
    材料二 下图分别为2008—2017年芜湖市生态承载力和各子系统指数得分及各指标变化图。
    (1)简述2008—2017年芜湖市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特点。
    (2)分别简析2010—2011年、2016—2017年芜湖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弹性力和压力子系统的影响因素,简述为了进一步提高芜湖市生态承载力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整体波动上升,部分年份下降。2016年最高,2009年最低;2010—2011年下降,2011—2016年上升,2016—2017年下降。第(2)题,分析在特殊时间,生态承载力变化的原因要结合三幅图一起看,根据图1可知,2010—2011年压力系统指数变化得最大,因为人类发展经济,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压力增大。而2016—2017年弹性力系统指数变化得最大,因为降水少,气温升高,使水资源数量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第(3)题,根据影响弹性力指数和压力指数的因素分析提出应对的措施。
    答案:(1)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向良好的方向发展;2011年前增长缓慢;2012—2016年增长非常迅速,但有微小的波动;2010—2011年与2016—2017年明显下降。
    (2)2010—2011年主要是压力系统指数快速下降,其主要因素是环境治理压力指数上升;2016—2017年主要是弹性力系统指数急剧下降,其主要因素是年降水量与水资源量指数下降。
    (3)①提高弹性力:要加强植被恢复,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力修建水利设施,降低因降水不均及干旱带来的影响;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保护耕地,提高土地肥力。②降低压力:加强环境监测与灾害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三废”达标排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积极落实垃圾分类。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一)国际人口迁移
    1.读15—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曲线上添加箭头,正确表达该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
    提示:绘图略。(欧洲、非洲为迁出地,美洲、大洋洲为迁入地)
    (2)该阶段人口迁移的条件和特点是什么?
    提示:条件是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特点是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2.二战后人口净迁入区与净迁出区(连线)。
    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总人口930万人(截至2021年),其中外籍人口占了87.9%。试分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拥有大量外来人口的原因。
    提示:开采石油资源,就业机会多,收入高;该国劳动力不足。
    (二)国内人口迁移
    读我国不同时期典型的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表。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判断正误)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有利于提高农村生产效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2)乡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城镇化。(√)
    (3)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增加了城市环境、医疗、基础设施等压力,应限制其数量。(×)
    命题视角(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演绎法学习
    1.自然环境因素——基础因素
    2.经济因素——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3.社会因素——明显的因素
    [典例] (2023·浙江6月选考)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省份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完成(1)~(2)题。
    (1)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 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
    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 D.省际交通条件改善
    (2)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份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新疆 B.乙——安徽
    C.丙——浙江 D.丁——吉林
    [解析] 第(1)题,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省际产业转移增加,省区之间发展差距减小,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C正确;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沿海产业升级加快,A错误;沿海地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沿海经济增速上升,B错误;省际交通条件改善,是省际流动人口的有利条件,不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原因,D错误。第(2)题,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丁流入率小于流出率,为人口净迁出区,应该为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但新疆人口稀少,石油资源丰富,由于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净迁入区,与表中丙对应,A、C错误;吉林纬度较高,气候寒冷,重工业基地衰退,为人口净迁出区,D正确;乙地人口大量迁入,应为东部沿海地区,应为浙江,B错误。
    [答案] (1)C (2)D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023·山东高考)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此完成1~3题。
    1.下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
    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
    解析:1.A 2.C 3.B 第1题,与2010年相比,2020年该市总人口减少,说明该市人口以流出为主;其他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减少50.6万,说明其人口以流出为主;市辖区常住人口增加6.9万,说明其人口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故选A。第2题,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说明符合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一般规律,即青壮年劳动力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与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入,老龄化状况得到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大。故选C。第3题,图示地级市2010年人口为214.3万,2020年人口只有170.6万,城市人口较少,应为中西部或东北地区城市,经济不发达或工业衰落,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失。故选B。
    题点(二) 人口流动及成因分析
    (2024年1月·广西高考适应性演练)某机构对英国1996—2008年人口迁移情况开展调查,部分调查统计结果如表所示。据此完成4~5题。
    4.对1996—2008年英国城乡之间人口迁移特征描述恰当的是( )
    A.更多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迁移
    B.失业人群更倾向于迁往乡村
    C.单身人群更倾向于迁往城市
    D.迁往乡村人群的平均年龄更低
    5.英国有孩家庭更倾向于迁往乡村,主要原因是乡村的( )
    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经济发展机会多 ③住房性价比高 ④医疗保障条件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4.C 5.A 第4题,无法获取从城市到乡村和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数量的信息,A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失业人群由城市到乡村的比重低于由乡村到城市,更倾向于迁往城市,B错误;单身人群由乡村到城市的比重高于由城市到乡村,更倾向于迁往城市,C正确;迁往乡村人群的平均年龄更高,D错误。第5题,乡村的人类活动较少,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自然环境优美,①正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乡村,经济发展机会更多,②错误;乡村的住房性价比高于城市,③正确;城市的医疗保障条件更好,④错误。①③正确,所以选A。
    命题视角(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演绎法学习
    一、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角度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镇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着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不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流返乡,带回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据此完成1~2题。
    1.促进近年来人口回流的主要因素是( )
    ①户籍制度 ②惠农政策 ③婚姻家庭 ④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人口回流带来的影响有( )
    ①增大就业压力 ②增加土地撂荒 ③缓解农村“空心化” ④助推乡村振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C 2.D 第1题,近年来,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了农民向城市迁移的限制,不会促进人口回流,①错;婚姻家庭也不是近年来才有的因素,③错。由于近年来我国惠农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导致人口回流明显,②④正确。C对。第2题,人口回流,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这些人回乡创业有利于带动就业,①错;人口回流,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减少了土地撂荒,②错;人口回流有利于缓解农村“空心化”,助力乡村振兴,③④正确,D对。
    题点(二)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分析
    (2023·辽宁高考)人口流动包括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依据人口流动空间范围,将其划分为跨省、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三种方式。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起重要作用,但持续的人口流动造成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下表示意2011—2018年我国中小城市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单位:%)。据此完成3~4题。
    3.表中数据反映中小城市( )
    A.2011—2014年跨省和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变化趋势相同
    B.2015年和2016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数量相同
    C.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
    D.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
    4.中小城市应对人口净流出,可以( )
    ①发展劳动力集约型产业 ②鼓励返乡创业
    ③引导非核心功能疏解 ④放宽落户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3.D 4.A 第3题,2011—2014年跨省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下降,2011—2014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二者变化趋势并不相同,A错误;材料中为三种方式流动人口的比例,其总数并不确定,B错误;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基本持平,变化较小,C错误;从表格数据来看,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D正确。第4题,发展劳动力集约型产业,可提供大量劳动力就业岗位,减少人口净流出,①正确;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主要是因为经济因素迁往大城市,鼓励返乡创业,能够吸引中小城市人口回流,有利于缓解人口净流出现象,②正确;人口净流出导致中小城市人口减少,引导非核心功能疏解主要是缓解人地矛盾,而目前中小城市人地矛盾并不突出;放宽落户政策可以吸引外来人口落户,但中小城市对外来人口吸引力不大,对缓解人口净流出作用不大,排除③④。故选A。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我国当前重要的人口流动方向,其特征表现为人口流动而不定居,转移而不迁移。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城镇融合是我国发展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要任务。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因素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率呈负相关的是( )
    ①城市就业收入 ②城市房价 ③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④农村劳动力年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为促进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加强城乡间的交通建设
    B.建设农村保障性住房
    C.健全制度保障农村土地流转
    D.提高城市户籍准入门槛
    解析:1.D 2.C 第1题,城市收入越高,劳动力的生活条件越好,其定居率就越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城市中获得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定居率就更高,①③排除。城市房价越高,劳动力生活成本越高,定居率越低;农村劳动力年龄越大,对农村生活环境的依赖性越高,在城镇的定居率越低,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第2题,加强城乡间的交通建设有利于城乡间的交流,缩短城乡间通勤时间,但不一定会增加永久性迁移人口,A与题意不符;建设农村保障性住房有利于提升乡村的吸引力,不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B与题意不符;健全制度保障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C与题意相符;提高城市户籍准入门槛会加大农村劳动力迁移至城镇的难度,不利于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D与题意不符。
    随着农业劳动力的流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突出。下图示意我国各年龄组分阶段农业劳动力净转出占当年净转移总量比重。据此完成3~5题。
    3.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主要因为( )
    A.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 B.农村人口寿命延长
    C.年轻农业劳动力转移 D.老年农业人口回流
    4.2005年以前,农村( )
    A.年轻及老年劳动力均增加
    B.年轻及老年劳动力均减少
    C.年轻劳动力增加,老年劳动力减少
    D.年轻劳动力减少,老年劳动力增加
    5.图示时段内年轻劳动力转移趋势的变化,反映( )
    A.城市就业机会减少 B.农业劳动强度增加
    C.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D.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解析:3.C 4.D 5.D 第3题,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岗位,农村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增大,故选C。第4题,据图可知,2005年以前年轻劳动力转移占比高,而老年劳动力转移占比低,甚至是负数,年轻劳动力主要是由农村转向经济发达地区,从而推知农村年轻劳动力减少,老年劳动力增加。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占比越来越低,反映了农村就业环境越来越好,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D正确。
    (2023·海南高考)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下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
    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
    7.对1978—2018年我国中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
    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解析:6.B 7.C 第6题,由图可知,2003—2008年我国西部地区人口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且移动距离远大于中部地区,由于时间均为5年,因此西部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较快,A、D错误,B正确;2003—2008年中部地区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C错误。第7题,经济发展差异导致中部地区的人口外流,影响我国中部地区的人口重心迁移,A错误;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加,吸引人口迁入,影响了区域人口重心迁移轨迹变化,B、D错误;跨境贸易主要受政策、经济形势、营商环境、交通状况等影响,对中部地区的人口重心迁移轨迹影响较小,C正确。
    (2024年1月·黑龙江、吉林高考适应性演练)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人口流动活跃地区。下表示意2020年长江经济带中的9省(直辖市)省际流出人口情况。表中数值为某省(直辖市)流向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占该省(直辖市)全部省际流出人口比值(前三位)。据此完成8~9题。
    8.2020年长江经济带内省际流出人口流向空间分布表现为( )
    A.长江中游地区流向集中,以向区外流动为主
    B.长三角地区流向分散,以区内流动为主
    C.安徽省流向分散,以向区外流动为主
    D.四川省流向集中,以区内流动为主
    9.浙江是长江经济带内流动人口第一流向地,主要是因为浙江( )
    A.经济水平高 B.土地面积大
    C.就业岗位多 D.地理位置优
    解析:8.A 9.C 第8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长江中游地区主要流向广东、浙江等地,流向较为集中,以向区外流动为主,A正确;长三角地区主要流向江苏、上海、浙江等地,流向较为集中,B错误;安徽主要流向浙江、江苏、上海,主要流向长三角地区,以向区内流动为主,C错误;四川主要流向广东、浙江、重庆等地,以向区外流动为主,D错误。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大量人口迁入,C正确;单纯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不是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A错误;土地面积、地理位置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B、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青海省尖扎县按照“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发展思路,在尖扎县城附近,依黄河建新村,并将此村命名为德吉村(德吉,藏语“幸福”的意思),集中易地搬迁了附近生存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区藏族群众近千人。德吉村海拔1 900多米,村旁有高速公路,距离省会西宁市120多千米。随着整体搬迁的推进,很多原来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流。下图示意尖扎县位置。
    (1)试从劳动力角度,说明浅脑山区贫困率高的原因。
    (2)指出政府针对搬迁村民“稳得住,能致富”所做的主要工作。
    (3)简述村民回流对德吉村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题,从劳动力的角度来分析贫困率高的原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德吉村海拔1 900多米,距离省会西宁有120多千米,而浅脑山区在德吉村附近,且生存条件恶劣,说明地理位置偏僻,教育比较落后,因此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有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劳动力外流也是造成贫困一个原因。第(2)题,该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交通设施不便,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少且技能缺乏,可以对劳动力进行职业素质培训;当地没有产业,就业岗位少,政府应加大产业扶持,增加就业岗位;生态环境恶劣,要改善人居环境等。第(3)题,劳动力回流可以给当地带回先进的致富理念,也带回了资金、技术等,可以推动德吉村的经济发展;村民回流还可以缓解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答案:(1)浅脑山区位置偏远,教育落后,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青壮年劳动力不足。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生产生活;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生产生活技能;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增加就业岗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3)村民回流增加劳动力,带回信息、资金、技术等,推动德吉村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老人等社会问题,提升村民幸福感。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如图为川渝地区不同年份人口流动数量变化图。
    (1)说出2000—2017年川渝地区人口流动的特点。
    (2)推测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给川渝地区人口流动带来的变化,并说出该变化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依据图可以得出,2000—2017年川渝地区人口以向外流出为主,人口流出数量较多,人口流入数量较少,但呈波动增加特征,流出人口在2000—2010年呈波动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顶峰,此后流出人口呈波动下降趋势。第(2)题,城市经济圈建设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速人口逐渐回流,使流入人口数量大于流出人口数量,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利于招商引资,利于调整和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促进成渝经济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答案:(1)人口流出数量大于人口流入数量;人口流入量呈现波动增加的特点;2015—2017年,流入人口数量减少;人口流出量在2000—2010年波动增加,2010年后流出人口波动减少。 (2)变化:流出人口减少,流入人口增加。影响:为成渝经济圈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大量流入人口促使当地投资增加;就业结构多样化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利于成渝经济圈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第三节 人口问题命题的常见载体和热点素材(综合思维)
    命题视角(一) 命题载体——常以“人口统计图”的形式考查
    对于“人口问题”的考查,高考常以多种类型的统计图为载体进行呈现。由人口数量和地区变化引发的诸多人口问题将是我国今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主要问题。借助人口统计图表考查人口发展的相关知识仍是今后高考主要的命题方向之一。正确判读图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技法指导]
    一、曲线图的判读
    二、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与三条边平行的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通过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如何准确读取其数据呢?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三、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下图:
    关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通过对直角坐标图的判读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例如,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中Ⅰ处的虚线。(Ⅱ、Ⅰ、Ⅳ、Ⅲ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8‰、16‰、29‰)
    四、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如下图:
    3.析变化
    (1)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
    (2)特殊变化
    ①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针对训练]
    下图示意安徽省2012—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及户籍常住比(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比值)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期间安徽省( )
    A.人口迁移以净迁入为主
    B.常住人口数量多于户籍人口数量
    C.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D.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距缩小
    2.安徽省户籍常住比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安徽省( )
    A.户籍制度调整 B.生态环境改善
    C.生育政策改变 D.就业机会增加
    解析:1.D 2.D 第1题,由图可知,2012—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相比,常住人口一直少于户籍人口,说明人口向外流动,A错误。常住人口数量一直少于户籍人口数量,B错误。由于人口向外流动,且流出的人口大多是青壮年,老年人口比例应该是增加的,C错误。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数量差距在逐渐缩小,D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户籍常住比呈下降趋势,说明常住人口增加,出现劳动力回流现象,而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所以可能是安徽省就业机会增加,吸引劳动力回流。故选D。
    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把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1982—201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0~14岁的人口数量一直在减少 ②15~64岁的人口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③数据证明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④201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最为合理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我国计划实施延迟退休政策,该政策有利于( )
    A.调整人口年龄结构 B.降低人口老龄化
    C.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D.减轻社会养老负担
    解析:3.B 4.D 第3题,我国人口总量在不断上升,图中0~14岁的人口比重一直在减少,但是数量并没有减少,①错误。15~64岁的人口比重总体在上升,就业压力越来越大,②正确。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12.6%,远超过7%,数据证明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③正确。2019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年龄结构不合理;应该是1990年比较合理,老龄化不严重,劳动力比重较大,④错误。故选B。第4题,我国计划实施延迟退休政策,该政策增加了工作年限,增加了劳动力数量,有利于减轻社会养老负担,D正确。与调整人口年龄结构、降低人口老龄化和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无关。
    命题视角(二) 热点素材——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亦称环境移民,是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这类人口迁移主要是因为迁出区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而促成的。
    生态移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一是可以减轻人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二是可以通过异地开发,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三是减小自然保护区的人口压力,使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教材案例]
    宁夏红寺堡移民开发区
    生态移民是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迁移到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以改善移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保护和恢复迁出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宁夏立足于区域自身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实施了规模空前的生态移民工程。
    宁夏南部山区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灾害频发,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是生态移民的主要迁出区。这里属贫困县连片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生态移民成为改善该地区人居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和构筑国家生态屏障的重要途径。
    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位于吴忠市,属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核心区,199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安置区。这里地处盆地,地势南高北低,有较丰富的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该地区充分利用宁夏沿黄河两岸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发建设了红寺堡灌区,解决了宁夏南部山区移民的用水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选自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思考探究]
    1.为什么要进行生态移民?
    提示: 主要是为了改善迁出地和迁入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在移民迁出区和迁入区,分别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提示:生态移民迁出区需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迁入区需要解决移民安置就业、发展经济等问题,促进迁入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高考印证]
    (2021·浙江6月选考)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份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据此完成(1)~(2)题。
    (1)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
    (2)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 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确。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三者均不是首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正确。生态移民是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②③均错误。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脱贫致富,④正确。故选D。
    [答案] (1)C (2)D
    [教考导向]
    生态移民是缓解我国西部地区和东部低山丘陵地带生态脆弱问题的重要措施。高考试题与教材选取的案例非常相似,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从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移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实施开发性生态移民的措施和意义角度进行分析。
    [针对训练]
    下表示意我国1985—2010年主要人口迁入地的人口迁入率(单位:%)。据此完成1~3题。
    1.北京和上海的人口迁入率持续保持较高的水平和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 )
    A.教育、医疗等优势突出,薪资水平高
    B.交通发达,便于人员往来
    C.政策优势突出,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
    D.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居住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05—2010年,上海市净迁入人口数量最多
    B.我国的人口迁移方向表现为明显的“向海型”
    C.大量人口的迁入必定会加剧新疆的环境危机
    D.人口迁入率波动由小到大为新疆、广东、上海
    3.生态移民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或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而进行的迁移活动,以及由此活动而产生的人口迁移。最适合推广生态移民政策的省份是( )
    A.北京 B.上海
    C.新疆 D.天津
    解析:1.A 2.B 3.C 第1题,北京和上海的人口迁入率持续保持较高的水平和增长趋势,主要是因为两城市的教育、医疗等优势突出,就业机会多,薪资水平居全国前列。1985—2010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主要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不是主要原因。故选A。第2题,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入经济发达地区,我国沿海经济较内陆发达,因此1985—2010年我国人口迁入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表现为明显的“向海型”;2005—2010年,上海市的迁入率最高,但其人口基数没有广东、江苏等省区大,实际迁入的人口绝对数量并不是最多;大量的人口迁入不一定加剧新疆的环境危机;人口迁入率波动最大的是广东,高值为低值的7倍多。故选B。第3题,北京、上海、天津是我国的直辖市,城镇化水平高,经济发达,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污染严重。新疆深居内陆,干旱面积广大,生态极为脆弱,人口增多或人类活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最适合推广生态移民政策。故选C。
    贵州省晴隆县某彝族乡地处高寒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脱贫攻坚任务重。贵州省委、省政府通过精准调研和科学决策,提出该乡决胜脱贫攻坚可行路径为整乡搬迁,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该乡是全国唯一一个实施整乡搬迁的彝族乡。据此完成4~5题。
    4.该乡整乡搬迁最直接的影响是( )
    A.实现了地区脱贫致富
    B.降低了当地老龄化水平
    C.改变了当地传统文化
    D.促进了地区城镇化进程
    5.整乡搬迁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可能是( )
    A.资金缺乏 B.居民意愿
    C.文化冲突 D.道路曲折
    解析:4.D 5.B 第4题,整乡搬迁不意味着直接实现了地区脱贫致富;整乡搬迁有青壮年也有老年人,是所有人的搬迁,当地老龄化水平不变;没有改变当地传统文化;根据材料“整乡搬迁,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可知,当地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故选D。第5题,整乡搬迁过程中,居民的意愿是遇到的最大困难。资金、技术和文化冲突也是搬迁中遇到的困难,但不是最大困难。故选B。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状态。如图示意199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及全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表示意人口结构类型与老龄化系数。据此完成1~3题。
    1.199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结构类型由( )
    A.年轻型进入成年型Ⅰ期
    B.成年型Ⅰ期进入成年型Ⅱ期
    C.成年型Ⅱ期进入老年型Ⅰ期
    D.老年型Ⅰ期进入老年型Ⅱ期
    2.1990—2000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老龄化系数回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少儿人口快速增长
    B.青壮年人口显著增加
    C.老年人口大量外迁
    D.人口生育率明显下降
    3.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进程在加快,但慢于广东省,更慢于全国。这表明粤港澳大湾区( )
    A.气候环境更宜居住
    B.经济发展水平更高
    C.海陆空交通更便捷
    D.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多
    解析:1.C 2.B 3.B 第1题,据图可知,1990—2010年,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系数在6%上下浮动,为表格中所示的成年型Ⅱ期,2010年后大于7%,为表格中所示的老年型Ⅰ期,所以199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结构类型由成年型Ⅱ期进入老年型Ⅰ期,故选C。第2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青壮年迁入,减缓了人口老龄化,B正确。第3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广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收入水平高,吸引了更多的青壮年迁入,减缓了该地人口老龄化进程,故选B。
    下图为我国各类城市数量及人口密度变化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反映( )
    A.①类城市人口密度增大是由于人口出生率高
    B.②类城市数量增加是我国城镇化的主要表现
    C.③类城市人口密度减小是由于经济发展落后
    D.④类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
    5.与③类城市相比,推测①类城市最可能( )
    A.地域范围大 B.人口规模小
    C.经济水平高 D.辐射能力强
    解析:4.B 5.A 第4题,由图可知,①类城市人口密度增大是由于城市数量减少,故A错误;②类城市数量增加,人口密度增加,是我国城镇化的主要表现,故B正确;③类城市人口密度减小是由于城市数量增加,故C错误;④类城市数量少且没有变化,人口密度却增大很多,可能是由于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的,故D错误。第5题,由图可知,①类城市数量远超过③类城市,人口密度没有③类城市大,推测①的地域范围大。
    多年来,武汉不断利用降低落户门槛等政策吸引人才。下图为2012—2017年武汉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同比(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率变化图。据此完成6~7题。
    6.2012—2017年,武汉( )
    A.常住人口数量先增后降
    B.户籍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C.常住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D.户籍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7.推测武汉落户门槛降低幅度最大的时期是( )
    A.2012—2013年 B.2013—2014年
    C.2014—2015年 D.2016—2017年
    解析:6.C 7.D 第6题,据图可知,纵轴代表增长率,只要数值是正值,人口数量就在增加,曲线向下弯曲代表增长速度减慢,所以常住人口数量持续增加,C正确。第7题,据图可知,户籍人口2013年前呈负增长,之后波动增加,2016年后开始大幅度增长,说明是在2016年开始实施降低落户门槛的政策,吸引更多外地人落户武汉。故D正确。
    (2023·广东高考)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近10年来,该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回流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据此完成8~9题。
    8.导致该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
    A.前往海外寻亲访友 B.被城市就业机会吸引
    C.人口已超合理容量 D.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
    9.近10年来,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 )
    A.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
    B.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
    C.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
    D.先进制造和科技研发
    解析:8.B 9.C 第8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升级的历史机遇,较早进行了对外开放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化快速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珠三角周边乡镇的人口产生持续性的拉力,使附近村落的人口大量进入珠三角城市群,目的是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及收入报酬,B正确。第9题,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产业也在不断地进行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型产业转型。由材料可知,该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可推测近10年来该地发展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和文创产业,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因此吸引村民回流创业、就业,C正确。
    (2024年1月·贵州高考适应性演练)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自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以来持续缩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为2.62人/户。下图示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各省级行政区(港澳台数据暂缺)平均家庭户规模分布。据此完成10~12题。
    10.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的原因主要有( )
    ①人口老龄化 ②住房条件改善 ③流动人口增多 ④人口数量增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各省级行政区平均家庭户规模均低于全国平均值的地区是(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1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上海平均家庭户规模较小,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高 B.城市用地紧张
    C.人口迁出量较大 D.人口增长率低
    解析:10.C 11.D 12.A 第10题,老年人需要被照顾,会和家人住在一起,因此老龄化不是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的原因,①错误;住房条件改善,同一户家庭可能有多处住房,不同辈的人员分开居住,导致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②正确;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量大,年轻人进城安家居住,导致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③正确;人口数量增加与家庭户规模缩小无关,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第11题,读图可知,东北地区对应的家庭户规模最小,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对应的家庭户规模总体都大于东北地区,因此各省级行政区平均家庭户规模均低于全国平均值的地区是东北地区,D正确。第12题,上海经济发展程度高,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生育率下降,家庭观念也相应的变化,因此平均家庭户规模较小,A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发展“纳瑟姆曲线”规律显示,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代表经济发展势头较为缓慢的准备阶段,这个国家尚处于农业社会;当城镇化水平超过30%时,第一个拐点出现,代表经济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高速发展阶段,这个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到超过70%之后,出现第二个拐点,代表经济发展势头进入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这时,这个国家也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后工业社会。下图为我国城镇化“纳瑟姆曲线”图(含预测)。
    (1)1990—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所处的阶段以及该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答案:(1)阶段:加速发展阶段。特点: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城镇数量增加,城镇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镇密集地区和城镇群。(2)有利于缓解城镇压力,壮大城镇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从全球来看
    主要居住在北半球
    从纬度来看
    集中在北纬10°~50°范围内
    从海拔来看
    主要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因素
    人口分布
    案例
    地形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
    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热带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地区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说,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多依水源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较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的分布状况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大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及实例
    经济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特点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政治
    战争
    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致使人们向安全地区迁移,进而影响人口分布。战争有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政策
    鼓励性或限制性的人口政策能够影响人口的流动和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文化
    宗教信仰
    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
    习俗
    发展中国家早婚盛行,加快了人口增长;发达国家晚婚晚育甚至不愿生育,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历史因素
    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东南沿海地区,因开发时间早,人口稠密
    项目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实质
    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警戒值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合理值
    角度
    主要是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意义
    生存
    发展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联系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合理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性
    考虑要素
    土地资源
    水资源
    就业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
    人口规模/万人
    30.8
    5.7
    10.6
    11.3
    省区
    生态适度
    人口/万人
    P1/万人
    P2/万人
    现实人口/万人
    广西
    3 276.2
    2 970.6
    7 203.2
    5 331.4
    新疆
    1 957.3
    1 937.2
    4 303.3
    2 164.4
    四川
    2 990.3
    3 229.2
    6 574.5
    9 001.3
    内蒙古
    1 825.8
    3 912.3
    4 014.3
    2 453.2
    年份
    1949
    1990
    2000
    2010
    2020
    人口/万人
    1.60
    31.23
    33.20
    49.86
    46.82
    年份
    2010
    2020
    2030
    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万人
    1 535.95
    1 705.68
    1 894.17
    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万人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综合最大人口容量/万人
    1 870
    1 935
    2 000
    历史时期
    人口迁移方向
    原因分析
    两宋时期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北方连年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20世纪60年代
    东部地区→东北和西北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20世纪90年代
    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
    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差异
    21世纪以来
    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
    劳动力成本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气候
    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口迁移
    图瓦卢因海平面上升而举国搬迁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期望以及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促进人口迁移
    政治
    因素政策
    对人口迁移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
    社会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战争
    破坏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引发人口迁移
    婚姻家庭
    婚姻因素主要影响青年人的人口迁移,家庭因素则主要影响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人口迁移
    省(份)
    流入人口/万人
    流入率/%
    流出人口/万人
    流出率/%

    155.1
    2.5
    1 152.1
    18.9

    1 618.7
    25.1
    236.2
    3.7

    339.1
    13.1
    60.3
    2.3

    100.2
    4.2
    241.4
    10.0
    属性
    城市→乡村
    乡村→城市
    平均年龄/岁
    42.02
    37.23
    家庭年平均收入/万英镑
    18.12
    15.87
    家庭结构
    有孩家庭/%
    33.97
    26.88
    婚姻状况
    单身/%
    16.28
    35.23
    就业情况
    退休/%
    14.68
    11.43
    失业/%
    1.77
    3.39
    描述角度
    思维建模
    利弊角度
    有利和不利两方面
    区域角度
    迁出地和迁入地两方面
    三要素
    社会
    就业、婚姻家庭、住房、教育、治安、劳动力
    经济
    经济结构、发展速度
    环境
    资源消耗、交通、污染
    人口角度
    人口数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构成、文化构成、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跨省
    0.39
    0.42
    0.38
    0.36
    0.36
    0.36
    0.36
    0.37
    省内跨市
    0.29
    0.27
    0.30
    0.31
    0.30
    0.30
    0.29
    0.28
    市内跨县
    0.32
    0.31
    0.32
    0.33
    0.34
    0.34
    0.35
    0.35
    流出地
    长三角地区
    长江中游地区
    川渝地区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湖北
    湖南
    重庆
    四川
    流向地
    江苏0.40
    上海0.41
    上海0.22
    浙江0.27
    广东0.36
    广东0.44
    广东0.64
    广东0.22
    广东0.25
    浙江0.12
    浙江0.11
    江苏0.13
    江苏0.27
    浙江0.25
    浙江0.09
    浙江0.09
    浙江0.14
    浙江0.13
    安徽0.07
    山东0.07
    广东0.08
    上海0.21
    福建0.10
    上海0.07
    广西0.03
    四川0.13
    重庆0.11
    看趋势
    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水平降低。如上图,读某国家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可知,从1800年到2008年,该国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看数值
    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上图中该国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死亡率水平低;200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看速度
    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上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
    看阶段
    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以1825年为界,死亡率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2008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在1%附近,可认为人口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
    第一步
    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第二步
    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直线。(注意:在图中平行直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直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第三步
    读出上述直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数值。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如下: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省份
    1985—1990年
    1990—1995年
    1995—2000年
    2000—2005年
    2005—2010年
    上海
    5.469
    5.289
    15.662
    18.071
    27.562
    北京
    7.007
    6.228
    16.042
    16.247
    24.888
    浙江
    0.833
    1.088
    6.443
    10.824
    17.095
    广东
    2.011
    2.989
    17.17
    13.881
    15.091
    天津
    3.027
    2.459
    5.434
    9.075
    14.354
    江苏
    0.925
    1.104
    4.318
    5.572
    6.930
    福建
    1.273
    1.394
    2.810
    4.424
    6.538
    新疆
    2.511
    3.605
    6.998
    3.000
    4.178
    人口结构类型
    老龄化系数/%
    年轻型
    <4.0
    成年型Ⅰ期
    4.0~5.5
    成年型Ⅱ期
    5.5~7.0
    老年型Ⅰ期
    7.0~10
    老年型Ⅱ期
    10~14
    老年型Ⅲ期
    >14
    相关学案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6讲 人口增长和人口容量(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6讲 人口增长和人口容量(含解析),共2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增长,人口容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5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5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含解析),共2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7章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7章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迁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